貴圈,終于開始掃盲了

作者?/ 文? ?茫
運營?/ 小餅干
內娛最近動作不斷。
2月13日,央視網發(fā)布文章,直指年輕演員功課不足之后。次日,《滿江紅》官方推出電影周邊產品,其中的“令牌香薰”再次引發(fā)爭議。

相關話題迅速登陸微博熱搜榜,評論區(qū)淪陷?! ?/p>
“賣的不會是秦檜的令牌吧?”
“這就相當于拍了一部抗日劇,賣日本鬼子的衣服和武器作為周邊了”
“達到60w,你就可以擁有一張秦檜人物書簽,和召回岳飛的御賜金牌,這也太讓人心動了吧?!?/p>
疊加著沖入熱搜榜首的“絕望的文盲”詞條,部分流量控評大粉被禁言的情況,再配合周一頂流塌房也壓不住的熱搜,“文盲”爭議持續(xù)升級。
輿論迅速發(fā)酵,僅半天的時間,《滿江紅》電影周邊衍生品總籌活動不堪壓力,宣布下架,并退還已經籌集的款項。為討論了兩天的“絕望的文盲”寫下了最精彩的注解。

《滿江紅》惹得禍?
這一場轟轟烈烈的“文盲”調侃,其實始于春節(jié)檔電影《滿江紅》的官方微博“文盲”操作:
票房破21億的喜報配文為:“不忘靖「康恥」,忠義「猶未」盡?!?;用“「踏破」山河,恭「賀」新春?!眮碜YR票房破25億……都不用kk多說,有多荒謬了。

宣傳海報中,將“怒發(fā)沖冠”的“髪”錯寫為“發(fā)”,還出現了繁簡亂用的情況,將“沖”“憑”“欄”等十余字寫作簡體。更有甚,還在后續(xù)與微博大v的爭議中引用秦檜洗白自己的“莫須有”來表示自己無辜。
在輿論的發(fā)酵中,更多的細節(jié)有誤被挖出。
如“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來自南宋末年詞人蔣捷的《一剪梅·舟過吳江》,從時間來說這首詞寫于故事背景發(fā)生后的一個世紀后。
到了昨日被吐槽到下架的周邊開發(fā)環(huán)節(jié)就更讓人疑惑了。
——把秦檜的宰相令牌,做成熏香?
——眾籌金額達到60w,就可以擁有一張秦檜人物書簽和召回岳飛的御賜金牌?
誰看了不說一句“晦氣”。知道隔壁超過1.3億的周邊生意讓你心動,但你先別心動。建議讀一讀歷史書先,實在不行看看于賡哲老師的課也行。
從上映到周邊,如此密集且低級的錯誤,直接將電影《滿江紅》官方推到了絕望的文盲寶座上。
kk忍不住疑惑,電影院沒怎么開門的這兩年,某些從業(yè)者是恢復出廠設置了嗎?如此不敏感?
別怪觀眾吹毛求疵,實在是影片官方漏洞百出。
事實上,片方舉著文化與傳承的大旗招搖過市,并以此為主要賣點吸引看客,高聲渲染民族大義之時,就應該得思考到,基礎的歷史細節(jié)必須準確。
在《滿江紅》官方的連續(xù)失誤下,一邊是狀況百出的宣發(fā),一邊是鋪了漫天的演技tag熱搜詞,炮火迅速卷向了身處春節(jié)檔戰(zhàn)場的年輕流量演員們。
粉絲下場,撕早晚幽靈場、撕排片、撕誰才是本年度最絕望的文盲……輿論場迅速陷入了說不清道不明的粉黑大戰(zhàn)之中。
其中主演了《滿江紅》的易烊千璽和主演了《無名》的王一博首當其沖。
路演、采訪等等場面被對比、被討論,兩家粉絲都不希望自己愛豆坐上“年度King of 文盲”之位。
在兩位頂流的巨大流量裹挾下,那些年,其實早就吐槽過的內娛九漏魚的名場面?zhèn)円苍俣确t。
內娛“文盲”屆的臥龍鳳雛之戰(zhàn)就轟轟烈烈地又開始了。

絕望的“文盲”,本質是敬畏心的缺位
不會真有人覺得央視網批評某些演員是絕望的“文盲”是在指演員的學歷吧?不會吧?!
看著滿屏“什么央視,央視網也就是個自媒體”、“拉黑”、“可以舉報嗎”、“這個作者又是什么名牌大學畢業(yè)呢”

kk陷入沉思。
這偷換概念的手法。建議報名下一季《奇葩說》。
你我心知肚明,這個“文盲”的說法,當然與文憑學歷無關。
某種程度上,說貴圈208w是絕望的文盲,更多地是指向部分從業(yè)者,參與拍攝,拿著高昂的片酬,卻連與角色、故事背景相關的基礎功課都不做,導致回答不出基本作品相關內容采訪問題的懶惰與不敬業(yè)行為。
比如,那些“嗯、呃、怎么不算呢?這段不會播吧?”以及支支吾吾的“演員嘛……”的著名場景。
公平一點,這個場面,多數人都笑過。
怎么到了被問“角色最難捕捉到的點”這種送分題,卻給出了“我確實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滑稽回答的時候,就不能笑了呢?

不算冷的冷知識:就當下的宣發(fā)習慣來說,大部分的提問都很溫和。稍微難一點的問題都可以提前溝通,不愿意回答直接刪除就行。刁鉆的更是幾乎沒有,團隊也會在事先把關,篩掉很多他們認為藝人不方便提及的。
而類似春節(jié)檔電影的大型路演現場這樣的情況,在流量演員的超高人氣面前,為了避免突發(fā)情況,都可能是預先安排好的托兒。
走個過場,圖個熱鬧你好我好大家好而已。
被訪者只要稍微上心,提前做好一點點功課,就能輕松應對。雖然宣傳期演員忙碌,偶有匆忙可以理解,大眾對貴圈也算寬容,但積極參與宣傳做好基本內容準備,也是崗位職責的一部分不是嗎?
總結來說,“絕望的文盲”不是學歷討論,更不是文化知識涵養(yǎng)掃射,更多是在質疑某些拿走高昂片酬從業(yè)者的態(tài)度問題,更是對其基本職業(yè)操守缺失的質疑。
這樣的情況之下,自然讓人不免要產生“這些所謂演員讀得懂劇本嗎?”、“理解得了角色?”、“恐怕連人物小傳都沒寫過吧”的懷疑。喊著要做演員,得到了難得的機會和角色,卻全無敬畏之心。

有觀點認為是藝人這份職業(yè)的特殊屬性導致的結果。用以辯駁的立場,是許多藝人入行早,工作強度大,讀藝術學校,又或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習得技能比如唱歌跳舞,而不是傳統(tǒng)成長學習的習得文化。這個觀點下順理成章的提出,是不是觀眾對流量藝人太過苛刻的流量原罪論?
這個問題,自然也是產業(yè)畸形的一部分了。
這一群體又以選秀出身的人群為主,小學畢業(yè),小小年紀,迎著泡沫期,不需要太努力,就能贏得一切。
反正有流量能招商就行,管他是把失望的情緒演成面癱還是連角色相關的基本問題都回答不上。話題和輿論是會被沖淡的,但利潤是永恒的。程耳選擇王一博的理由和滕華濤當年選擇鹿晗的目的差異會很大嗎?kk是不信的。
規(guī)則在變化,笑貧不笑“懶”就成為了世俗成功學里最標準的答案。誰不想不勞而獲呢?

總結:
成也流量敗也流量,一方面,在流量運行的范圍內,他們形成了一套自我循環(huán)的經濟模式,粉絲買單,不出大錯,該群體也沒啥怨言;另一方面,這種模式一旦脫離純粉絲買單的產業(yè)鏈,進入電影這樣大眾向的產品里時,曾經控過的評,遭到了反噬。
粉絲依然在替偶像那句無力的“我不知道”的回答辯駁,在各類評論區(qū)刷屏。內娛追星真是苦啊。與其質疑官方打壓“努力的青年”,倒不如提醒提醒藝人,也稍微努力一點吧。
當然,也并非所有從業(yè)者都如此怠惰。
郭麒麟為例,學歷不高眾所周知,但妨礙人信手捏來隨口就能應答出“清風搖翠”、“灑金”、“舔筆”、“斬卷”等等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專業(yè)詞匯了嗎?王寶強也并非什么高等學府出身,但人家兢兢業(yè)業(yè),做導演被觀眾批評也虛心接受,誠懇道歉。
說到底,我們的影視行業(yè)病態(tài)了太多年,才讓內娛這些“文盲”眼盲心盲,高貴怠惰了如此之久。
圖源:微博、豆瓣,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