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李舫:江春入舊年

2021-09-09 09:53 作者:獨活氏  | 我要投稿

【轉(zhuǎn)載】發(fā)布時間:2018年5月11日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舫


李舫:江春入舊年——嵇康與廣陵


嵇康,字叔夜,譙國铚人也。其先姓奚,會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側(cè),因而命氏。兄喜,有當(dāng)世才,歷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遠邁不群。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fēng)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人以為龍章鳳姿,天質(zhì)自然。恬靜寡欲,含垢匿瑕,寬簡有大量。


——《晉書·嵇康傳》


廣陵絕響


從這場酒席中散去,微醺的中散大夫嵇康匆匆趕去另一場酒會。


在竹林間舒展廣袖,狂舞長嘯,清峻的嵇康想象自己是一只孤絕、清瘦的飛鳥,在寂寥的高空中不知疲倦地翱翔,俯瞰浩瀚的林海,俯瞰浩瀚的南中國。


夜的精魂不停地纏綿,不倦地周旋。


時而飛,時而停,時而高蹈輕揚,時而繾綣低回,中散大夫攜琴自問——是否還記得曾經(jīng)嬉戲的洛西、曾經(jīng)夜宿的月華亭?是否還記得綿密無寢長夜漫漫、起坐撫弦遂成新曲?雅樂新成,紛披燦爛,戈矛縱橫,驚天動地,嵇康謂之《廣陵散》。


時光,如水波般流動。天池遼闊誰相待,日日虛乘九萬風(fēng)——端的是似水流年啊!


這是中國文化最浪漫深情的一刻,也是中國歷史最波詭云譎的一頁。嵇康像一只孑然獨立的大鳥,與烏云一道在電閃雷鳴中穿梭。他龍章鳳姿,不自藻飾;他悲憤幽咽,慨然不屈;他昂首嘶鳴,浩氣當(dāng)空;他彈琴詠詩,自足于懷。雷電為他的翅膀鑲嵌了一道璀璨的金邊,他踏著陣陣松濤,宛若深山中狂飆的雄鷹。


嵇康,公元224年出生于魏國譙郡铚縣,先祖本姓奚,會稽上虞人,為避世怨,遷徙于嵇山,置家于其側(cè),因而以“嵇”命為姓氏。嵇康年少才高,重思想,善談理,懂音律,能屬文,高情遠趣,率然玄遠。正始末年,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nèi)山濤,豫其流者河內(nèi)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肆意酣暢,共倡玄學(xué)新風(fēng),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世謂“竹林七賢”。


據(jù)史書記載,嵇康曾經(jīng)在洛陽西邊游玩,晚上夜宿華陽亭,引琴彈奏。夜半時分,突然有客人拜訪,自稱古人,他與嵇康一同談?wù)撘袈桑o致清辯,于是索琴而彈,聲調(diào)美妙絕倫。他將這首樂曲傳授給嵇康,并讓嵇康起誓絕不傳給他人,他亦不言其姓字。


這就是傳說中的《廣陵散》。


嵇康所作《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古時亦名《聶政刺韓王曲》。嵇康以善彈此曲著稱,聽者如聞天籟。公元263年,嵇康為司馬昭所害。刑場上,三千太學(xué)生向朝廷請愿,請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為師,司馬昭不允。臨刑前,,嵇康無一絲傷感,從容不迫索琴彈奏,天籟般的曲調(diào)彌漫在刑場上空。嵇康彈罷,慨然嘆惋:“世間從此再無《廣陵散》!”


嘆罷,從容引首就戮。嵇康時年僅四十歲?!稌x書》記載:


康將刑東市,太學(xué)生三千人請以為師,弗許??殿櫼暼沼埃髑購椫?,曰:“昔袁孝尼嘗從吾學(xué)《廣陵散》,吾每靳固之。《廣陵散》于今絕矣!”


海內(nèi)之士,莫不痛之。晉文帝司馬昭不久亦醒悟,然而,悔之晚矣。


痛失的,豈止嵇康,更有廣陵清音。天籟只能天上得,哪堪人間共此聲?


每讀到此處,便無端地想起文天祥那首七律,其后四句云:


生前已見夜叉面,

死去只因菩薩心。

萬里風(fēng)沙知己盡,

誰人會得廣陵音。


二十八個字,痛徹心扉。


后世,琴、曲皆失,《廣陵散》再無知音。


曲高和寡


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歡聚,這是一個放浪不羈的時代。


憂時憫亂、駿逸沉摯的阮籍,外柔內(nèi)剛、淳深淵默的山濤,容貌丑陋、澹默寡言的劉伶,任性不羈、妙達八音的阮咸,清悟識遠、狷介忠直的向秀,識鑒過人、譎詐多端的王戎,以及——永遠不會缺席的嵇康。他們嗜酒如命,酣飲時爛醉如泥,清醒時裝瘋佯狂。


這是一幅怎樣汪洋恣肆的畫卷?這是一種怎樣心有靈犀的景象?春風(fēng)蕩漾,柳絲拂面,眾人一起圍坐,面對面痛飲。阮籍習(xí)武藝,能長嘯,善彈琴,好為青白眼。遇見所謂“唯法是修,唯禮是克”的禮法之士,阮籍必以白眼對之。阮籍的母親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嵇喜來致哀,因為嵇喜是在朝為官的禮法之士,于是阮籍也不管守喪期間應(yīng)有的禮節(jié),給了嵇喜一個大大的白眼。后來,嵇康帶著酒、琴而來,阮籍馬上便由白眼轉(zhuǎn)為青眼。阮咸更是不拘小節(jié),大甕盛酒,與豬同飲。嵇康與向秀飲罷,便在家門前的柳樹下打鐵自娛,嵇康掌錘,向秀鼓風(fēng),二人旁若無人,自得其樂。劉伶每飲必醉,常乘坐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而隨之,左右顧盼,其妻勸止,劉伶大笑道:“死又何懼?死便埋我!”


這是一場怎樣沒有休止的酒宴?這是一群怎樣沒有嫌隙的摯友?他們雖有滿腹才華,空有滿腔壯志,卻錯生在一個毫無光亮的時代。曹魏后期,政局混亂,曹芳、曹髦既荒淫無度,又昏庸無能。司馬懿、司馬師父子掌握朝政,廢曹芳、弒曹髦,大肆誅殺異己。他們所看見的,是恐怖的屠殺、虛偽的禮法。他們不滿司馬氏的所作所為,更不愿依附司馬氏。他們崇尚老莊的自然無為,蔑棄禮法規(guī)則。他們是嵇康真正的知音,是他的聽眾、他的讀者,無論微醺,還是酩酊。


有學(xué)者將這個時代稱為“世說新語”時代。我們不妨用四個詞來概括那個時代:玄幻、謀篡、戰(zhàn)亂、黑暗;也不妨用四個詞來概括他們的心緒:哀傷、苦悶、恐懼、絕望。


這是何等的玄幻、謀篡、戰(zhàn)亂、黑暗?這是何等的哀傷、苦悶、恐懼、絕望?走出竹林,便是無盡的長夜;放下酒盞,便是亙古的空虛。他們緊緊地帖服著大地,緊緊地簇擁在一起,像凜冽寒風(fēng)中殘存的雛鳥——覆巢之下,其能幸哉?


萬里風(fēng)沙知己盡,誰人會得廣陵音?


嵇康一生放蕩作文,桀驁為人。他的詩歌存世僅五十余首,后世卻評價極高,贊嘆其詩不為《風(fēng)》《雅》所羈,直寫胸中之語。他的文論存世六七萬字之多,句句雋永,字字珠璣。讀嵇康的《琴賦》,眼前不時閃回這位執(zhí)著于精神自由、終日與琴為友的士子形象:


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可以導(dǎo)養(yǎng)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于音聲也。是故復(fù)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為之賦頌。其體制風(fēng)流,莫不相襲。稱其才干,則以??酁樯?;賦其聲音,則以悲哀為主;美其感化,則以垂涕為貴。麗則麗矣,然未盡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原不解音聲;覽其旨趣,亦未達禮樂之情也。


嵇康以為,“眾器之中,琴德最優(yōu)”。而操琴之德,何嘗不是為人之德?在《琴賦》文末的“亂”段,嵇康詠嘆琴的和悅之德,無法探其深廣;體味琴的清明之體,無法知其曠遠;感慨琴的高邈之美,無法遇其企及;傾聽琴的優(yōu)良之質(zhì),無法得其駕馭;惋惜琴的至性至情,堪稱群樂之首,可惜知音者渺邈。而這些,何嘗不是以琴寓世、以琴喻人?


愔愔琴德,不可測兮;體清心遠,邈難極兮;良質(zhì)美手,遇今世兮;紛綸翕響,冠眾藝兮;識音者希,孰能珍兮;能盡雅琴,唯至人兮!


嵇康文章,多為論說,所著諸文論六七萬言,皆為世所玩詠。他曾做《聲無哀樂論》,針對儒家的“治世之音安以樂,亡國之音哀以思”,旗幟鮮明地加以辯駁。他認為音樂是客觀存在的音響,哀樂是人們的精神被觸動后產(chǎn)生的感情,兩者并無因果關(guān)系,亦即“心之與聲,明為二物”,“心”和“聲”,明明就是兩種東西,壓根兒就沒有什么關(guān)系。


夫天地合德,萬物貴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為五色,發(fā)為五音;音聲之作,其猶臭味在于天地之間。其善與不善,雖遭遇濁亂,其體自若而不變也。豈以愛憎易操、哀樂改度哉?及宮商集比,聲音克諧,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鐘。古人知情不可恣,欲不可極故,因其所用,每為之節(jié),使哀不至傷,樂不至淫。因事與名,物有其號。哭謂之哀,歌謂之樂。斯其大較也。


嵇康為文,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在《琴賦》中,他講述琴的材質(zhì)的生長環(huán)境、在能工巧匠手中的制作,隨之寫到琴音的優(yōu)美典雅、變化無窮,盛贊琴的高尚和平、純潔正直的品格。不論是琴音、琴思、琴德,還是敘事、寫景、抒情,嵇康之文如同其人,筆勢放縱,汪洋恣肆,辭采絢爛,讓人無法不擊節(jié)贊嘆。


正是在這篇賦中,嵇康曾以自己的喜好將古琴曲目排出順序。他認為,首先無可爭議的是《廣陵》,接下來是《止息》《東武》《太山》,《飛龍》《鹿鳴》,《鹍雞》《游弦》,他認為這幾首古曲變換為不同的演奏方式,如果聲色自然,流暢清楚美妙,都能消除煩躁情緒。后代變換的俗謠俗曲,當(dāng)屬漢末蔡邕創(chuàng)制的《蔡氏五弄》。接下來還有《王昭》《楚妃》《千里別鶴》。最后還有一時權(quán)宜之作,雜進俗曲,其中也有一些值得瀏覽的琴曲。所以,所謂曲高和寡者,“然非曠遠者不能與之嬉游;非夫淵靜者不能與之閑止;非夫放達者不能與之無恡;非夫至精者不能與之析理也”。


嵇康道德文章影響深遠,清代何焯感喟:“叔夜千古人,此賦亦千古文。讀此賦,如聞鸞鳳之音于云霄縹緲之際?!?/p>


竹林七賢


嵇康,身長八尺,容止出眾。


這樣一位翩翩公子,加之滿腹詩書,可謂器宇軒昂、玉樹臨風(fēng),簡直是那個黯淡時代的華彩篇章。舉目皆是戰(zhàn)禍、離索、彌亂、凋敝、血腥、恐懼……可是,有什么能掩蓋得住心中鼓蕩的豐盈與驕傲?嵇康曾娶曹操曾孫女為妻,官拜曹魏中散大夫,從此與曹魏有了生死之緣分。也恰是因為他與曹魏的不離不棄,種下了他終于為鐘會所構(gòu)陷、為司馬昭所殺害的禍根。


說到嵇康桀驁不馴的性格、坎坷多舛的命運,不能不提“竹林七賢”中的山濤,以及嵇康寫給山濤的《與山巨源絕交書》。


山濤在由選曹郎調(diào)任大將軍從事中郎時,欲薦舉嵇康代其原職。沒想到,嵇康聽到消息,勃然大怒,不僅在信中斷然拒絕山濤的薦引,而且傲慢地申明自己賦性疏懶,不堪禮法約束,不可加以勉強,發(fā)誓從此與山濤斷絕往來。


在這封長信中,嵇康開篇毫不客氣地說,我性格直爽,心胸狹窄,對很多事情絕不姑息(“直性狹中,多所不堪”);性情懶漫,筋骨遲鈍,肌肉松弛,頭發(fā)和臉經(jīng)常一月或半月不洗,如不感到特別發(fā)悶發(fā)癢絕不愿意洗?。ā靶詮?fù)疏懶,筋駑肉緩,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癢,不能沐也”)。好在朋友們都能夠忍受他孤傲簡慢的性情,背離禮法的行為(“儕類見寬,不攻其過”)。


此后,嵇康以“七不堪”力陳拒絕山濤的理由:


人倫有禮,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臥喜晚起,而當(dāng)關(guān)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釣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動,二不堪也。危坐一時,痹不得搖,性復(fù)多虱,把搔無已,而當(dāng)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書,又不喜作書,而人間多事,堆案盈機,不相酬答,則犯教傷義,欲自勉強,則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喪,而人道以此為重,已為未見恕者所怨,至欲見中傷者;雖瞿然自責(zé),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順俗,則詭故不情,亦終不能獲無咎無譽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當(dāng)與之共事,或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煩,而官事鞅掌,機務(wù)纏其心,世故煩其慮,七不堪也。


嵇康在這封信的末尾義憤填膺地寫道:“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時為歡益,一旦迫之,必發(fā)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币簿褪钦f,我與你并無深仇大恨,何苦為難我讓我去做官呢?


山濤是“竹林七賢”中最年長的一位,也堪稱竹林群賢的伯樂。他的風(fēng)神氣度,震撼了群賢。同為“竹林七賢”的王戎對他的評論是:“如璞玉渾金,人皆欽其寶,莫知名其器。”也就是說,他給人一種質(zhì)素深廣的印象。大器量,正是其時名士之一種風(fēng)度。雖然山濤與嵇康情意甚篤,但是人生志趣未必相同,就在嵇康越來越放任自然之時,山濤卻越來越彰顯其入仕之心、治世之才、運籌之策、選人之能。他走的是另一條道路。


山濤不是一個沒有見識的人,他謹慎小心地接近權(quán)力,卻又小心翼翼地回避權(quán)力。毫無疑問,縱然狂放如嵇康者,在道德品行上也是了解自己的朋友、信任自己的朋友的。他后來因得罪司馬氏而被治罪,臨死前對兒子嵇紹說的最后一句話便是:“有巨源在,你便不會孤獨無靠了?!?/p>


在曹氏與司馬氏權(quán)力爭奪的關(guān)鍵時刻,山濤看出事變在即,“遂隱身不交世務(wù)”。這之前他做的是曹爽的官,而曹爽將敗,故隱退避嫌。但當(dāng)大局已定,司馬氏掌權(quán)的局面已經(jīng)形成,他便出來。山濤與司馬氏是很近的姻親,靠著這層關(guān)系,他去見司馬師。司馬師知道他的用意與抱負,便對他說:“呂望欲仕邪?”于是,“命司隸舉秀才,除郎中,轉(zhuǎn)驃騎將軍王昶從事郎中。久之,拜趙相,遷尚書吏部郎”。此后,嵇康與山濤在政治上分道揚鑣:山濤一帆風(fēng)順,“貨與帝王家”,征程萬里無隔阻;嵇康絕塵而去,血染斷頭臺,不做俗世一塵埃。


因《與山巨源絕交書》一文,后人對山濤頗多鄙夷。嵇康是非分明,剛直峻急。而山濤則舉事有度,量體裁衣,凡事不逾矩,不違俗。譬如他也飲酒,但有一定的限度,至八斗而止,與其他人的狂飲至于大醉不同。山濤生活儉約,為時論所崇仰。他在嵇康被殺后二十年,薦舉嵇康的兒子嵇紹為秘書丞,他告訴嵇紹說:“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時,猶有消息,而況人乎!”可見,二十余年,他從未忘卻舊友。


嵇康為司馬昭所殺,猶如一個暗夜炸開的信號,“竹林七賢”自此分崩離析,有人走向心懷湯火、足履薄冰的震顫,有人走向瀟灑揮放、逶迤遠行的傲然,有人走向穆如清風(fēng)、冰清玉潔的曠達,有人走向質(zhì)樸素真、恬淡自然的無為,有人走向哲思飛揚、才情盈溢的飄逸,有人走向有道言興、無道默容的明哲保身。向秀悲慟不已,他寫下千古絕唱《思舊賦》,懷念與老友同游山林的歲月:


將命適于遠京兮,遂旋反而北徂。

濟黃河以泛舟兮,經(jīng)山陽之舊居。

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

踐二子之遺跡兮,歷窮巷之空廬。

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

惟古昔以懷今兮,心徘徊以躊躇。

棟宇存而弗毀兮,形神逝其焉如。

昔李斯之受罪兮,嘆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托運遇于領(lǐng)會兮,寄余命于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fù)尋。

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


在這篇賦的序中,追思與老友游宴歡飲的點點滴滴,向秀慨然嘆息:“嵇博綜技藝,于絲竹特妙。臨當(dāng)就命,顧視日影,索琴而彈之。余逝將西邁,經(jīng)其舊廬。于時日薄虞淵,寒冰凄然。鄰人有吹笛者,發(fā)音寥亮?!?/p>


斯人已去,足音跫然。


煙花三月


“聶政”曲何以名“廣陵”?


韓皋曾經(jīng)給出一個頗為可信的理由:“揚州者,廣陵故地,魏氏之季,毋丘儉輩皆都督揚州,為司馬懿父子所殺。叔夜(嵇康)悲憤之懷,寫之於琴,以名其曲、言魏之忠臣散殄於廣陵也。蓋避當(dāng)時之禍,乃托於鬼神耳。”時運不濟,遂以廣陵言志。


誰能想到,今日溫婉可親的揚州,竟然是昔日嵇康撫琴言志的廣陵故地?


虞淵未薄乎日暮,廣陵終不絕人間。


這是晚春的揚州,煙花三月的廣陵霧雨還未飄遠,時間卻已行進至1700年后的今天,清朗的空氣便開始講述與昨天的記憶迥然不同的故事。林鐘宮音,其意深遠,音取宏厚,指取古勁,廣陵余音繞梁,至今猶在耳畔,一支新曲儼然歌成。


江水北去,淮河南來。


這是一年里最歡騰、最茁壯的日子。大地上冰封的一切早已蘇醒,暗夜里沉寂的一切正在綻放。被霧雨籠罩的廣陵,繁花似錦,萬馬奔騰,舉目皆是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


風(fēng)無邊,水無界。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筑邗城,溝通江淮,成就了后世“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水,催生了揚州的數(shù)度繁華,也孕育了揚州的悠久文明。站在江都水利樞紐的高臺上,蕩胸頓生層云。過去的歲月氣勢磅礴,如水波般一瀉千里,雄偉壯觀,恍若嵇康的廣陵絕響。


揚州鹽商富甲天下,留下了美輪美奐的園林、婀娜多姿的景致、窮奢極欲的宅邸。清代戲曲家李斗在其筆記集《揚州畫舫錄》曾寫道:“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倍?,這些園林、亭臺、宅邸,已成為揚州璀璨多姿的文化景觀。當(dāng)年的廣陵,走過無數(shù)風(fēng)雷激蕩的歲月,在萬千氣象、日新月異的今天,正在由古老的遺存,蟬蛻為羽化的新生。


古城里,舉步皆是脊角高翹的屋頂、風(fēng)韻癡絕的門樓,直露中有迂回,舒緩處有起伏;古巷曲折蜿蜒,巷子里的茶樓和酒肆藏而不露,每每尋到,便是無邊的驚喜,讓人回味無窮。瘦西湖上,五亭橋造型秀美,富麗堂皇,如同湖的一束玉帶。傳說這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shè)計建造的。橋上雕欄玉砌,彩繪藻井;橋下四翼分列,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dāng)皓月當(dāng)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扒嗌诫[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倍拍恋脑娋浠腥襞c月色一道,鋪滿了銀色的水面。


世說新語


這是中國歷史一段波詭云譎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史家慣于從建安元年(196年)開始計算,到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為止,前后共約400年。


漫長4個世紀,無疑是中華民族家國分裂、政治動蕩、戰(zhàn)火頻仍、割據(jù)政權(quán)林立的時代。這期間,共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500余次,先后建立35個大大小小的政權(quán),只有西晉實現(xiàn)過短短37年的統(tǒng)一,其余皆處于分裂狀態(tài),可謂“城頭變幻大王旗”。秦漢以來的物質(zhì)積累被糟蹋殆盡,董卓之亂、八王之亂、侯景之亂、五胡亂華……天災(zāi)人禍,生靈涂炭,國家滿目瘡痍,人民流離失所。


然而,若論在中國歷史上的風(fēng)采獨具、文采煥然,無出魏晉南北朝其右。一方面,社會生活空前動蕩與紛亂;一方面,文學(xué)創(chuàng)作空前發(fā)展與繁榮。這是士人思想最活躍、精神最自由、個性最張揚、行為最放縱的時代,這是一個具有藝術(shù)氣質(zhì)的時代。


這是一個“世說新語”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天下規(guī)則散盡,斯文掃地。在這樣一個時代,不難理解,何以武好法術(shù),文慕通達;何以天下之士,不循前軌。


遺憾的是,曠世之才如嵇康,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在這個時代的夾縫中求生。


“愛有大而必失,惡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惡,威力不能全其愛。故前識所不用心,而圣人罕言焉,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閨房,亦賢俊之所宜廢乎?”這是陸機在《吊魏武帝文》寫到曹操臨終吩咐后事時的描述,惋惜一代明主的遠行,筆筆頓挫,氣勢暢達。這還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壯懷千里的曹操嗎?這還是“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運籌帷幄的曹操嗎?這還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永不言敗的曹操嗎?這是與嵇康有著千絲萬縷牽掛的曹魏,是一個大時代拉開華幕的序曲。然而,落花流水終去也,英雄暮年,恰如一個時代的謝幕,端的是有著說不盡的凄涼和滄桑。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讓我們重新回到1700年前的歷史現(xiàn)場,清點烽煙涼盡的煙火,收殮歲月老去的殘骸。這是景元二年(261年),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兩年后,他為司馬氏所殺。有心者也許會留意,會在青燈黃卷中翻到曾經(jīng)被我們忽視的片段,以及這些片段中的絲絲縷縷——半個世紀之前,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寫下了“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的千古絕唱;在《與王朗書》中寫道:“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蓖豸釉凇兜菢琴x》中寫下了“人情同于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半個世紀后,在匈奴的進逼中,洛陽失守,建興四年(316年)西晉滅亡。這場戰(zhàn)爭中,匈奴長驅(qū)直下,很快便控制了幾乎整個中原,長達一百多年的大動亂大災(zāi)難大紛爭就這樣開始了,中華民族陷入漫漫寒夜。史官干寶在《晉紀總論》中寫道:“國政迭移于亂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無鈞石之鎮(zhèn),關(guān)門無結(jié)草之固”,最終“脫耒為兵,裂裳為旗,非戰(zhàn)國之器也;自下逆上,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qū)群羊,舉二都如拾遺芥,將相王侯連頭受戮,乞為奴仆,而猶不獲,后嬪妃主,虜辱于戎卒,豈不哀哉?”國家順乎天命方可興盛,順乎民意方可和諧,以禮儀教化百姓方可建立綱常,國家基礎(chǔ)寬厚方難以顛覆。正如樹木根深葉茂則難以拔掉,政教有條有理則國家不亂,法紀牢靠周密則社會安定。如此者,方為治國之策,立國之本。


前后不過百年,世事更迭如斯。不變的,是士子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道義文章。


(作者:李舫,系作家、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輯)

責(zé)任編輯:高原 陳相利


李舫:江春入舊年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罗江县| 静乐县| 渝中区| 瑞昌市| 宁晋县| 上杭县| 库车县| 遂川县| 子洲县| 临高县| 屯留县| 临沂市| 孝感市| 滨州市| 绥阳县| 双牌县| 连城县| 鹤壁市| 长乐市| 陇西县| 老河口市| 富民县| 图木舒克市| 东至县| 玉溪市| 黑龙江省| 绥德县| 沙雅县| 高陵县| 静宁县| 申扎县| 乐东| 视频| 潍坊市| 察雅县| 深泽县| 如东县| 航空| 景谷| 乌鲁木齐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