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煉己”和“性命雙修”這兩方面,來談?wù)剰埲S祖師的丹道思想!

張三豐祖師是丹道的集大成者,后世丹道類書籍都繞不開張三豐丹法。張三豐丹法中囊括清靜丹法、同類陰陽丹法、龍虎丹法,堪稱丹道大全。張三豐注重依靠丹道修煉求得長生。
《大道論》:“或者謂人之生死,皆有數(shù)定,豈有違天數(shù)而逃死者?獨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陰騭可以延年?!边@是告訴世人可以依靠修煉盜奪天機,延年益壽,逃出生死定數(shù),福自我求,命自我造。
張三豐丹道修煉的內(nèi)容豐富多端,我們抽索其核心與關(guān)鍵來論述。《玄機直講煉丹火候說二篇登天指迷說》:“除此玉液金液、性命雙修、清靜自然之道,余皆旁門小法?!睙o論是玉液,還是金液,都離不開純熟的煉己;玉液和金液,本身又是性命雙修,所以,本文將從“煉己”和“性命雙修”這兩方面來談?wù)剰埲S的丹道思想。
一、煉己
煉己是丹道修煉的重要步驟?!凹骸笔鞘筇旄芍械奈旒?,戊己在五行中屬土,在內(nèi)丹學(xué)中,五行之土又分“戊土”和“己土”,“戊土”稱外藥,是陰里真陽,其性主動;“己土”又稱內(nèi)藥,是陽里真陰,其性主靜,兩土相合就是離坎,象征元神元氣。所以煉己就是煉元神、元氣,如張三豐所說“煉己只是養(yǎng)元神”?!霸本哂邢忍斓囊馑?,煉己就是通過修心、養(yǎng)性、煉神,重新打造新的生命系統(tǒng),返還先天,以避免人從母胎中降生后生命能量逐漸被剝蝕殆盡,將那個被后天染著剝蝕的自己煉出來。
首先,煉己貫穿在丹道修煉的全部過程,非常重要。張三豐極其重視煉己之功。煉己重在心地,是性功修煉的起步功夫?!缎C直講·返還證驗說》:“修煉玉液還丹,即筑基煉己,積內(nèi)法財,終日逍遙,晝夜常明,乃長生久視之初階也?!敝鶡捈旱挠褚哼€丹功夫是達到長生久視的初級階段。張三豐在《玄要篇·道情歌》中說:“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藥材生。”他認為在正式入手修煉丹道之前,必須修心煉性,具有夯實的煉己功夫是修煉內(nèi)丹的必要準(zhǔn)備和前提條件。如果沒有煉己的準(zhǔn)備功夫,盲修瞎煉,只注重形式上操作技巧,囿于修煉小術(shù),終是無法進入內(nèi)丹堂奧。
《金丹節(jié)要·煉己筑基》:“不先筑基煉己,豈可入室收得藥之效哉?要從性宗參入,始得真如,采藥如反掌耳?!敝鶡捑珰猓瑹捈盒扌男?,從性宗入手,證得真如本性,自然而然就會步入采藥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筑基煉己之功做鋪墊,那么入室采藥只是奢談。煉己貫穿修煉程序的始終,甚至在陰盡陽純,煉出純陽之體證得金丹的時刻,煉己之功仍相伴左右,不能離棄。正如劉一明所說:“夫煉己之功,為丹道始終之要著,直至陰盡陽純之后,煉己之功方畢?!笨梢?,煉己在丹道修煉中一以貫之,難怪張三豐如此重視煉己之功。煉己是煉內(nèi)藥。
《大道論》:“內(nèi)藥者,在自己身中而產(chǎn)”“內(nèi)藥是精,外藥是炁,內(nèi)藥養(yǎng)性,外藥立命,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梢妰?nèi)藥是性,產(chǎn)自己身,煉己就是煉內(nèi)藥,是修煉神仙之道必不可少的。欲求先天外藥,需要通過煉己修得內(nèi)藥,修出真如本性,等待陽生之時,以內(nèi)藥接迎外藥,神炁相合,煉成大丹。如《大道論》所說:“大修行人欲求先天外藥,必?zé)捈阂源柹?,用神炁煉成慧劍,采金水勻配柔剛?!睆埲S勸人下手速修大道,在塵俗中煉己,以待后續(xù)修煉之用?!缎C直講·返還證驗說》:“奉勸學(xué)人,參訪宗師,若求至人,抉破一身內(nèi)外,天機明白,下手速修,煉己待時,侯一陽至”“今人果得明師指示,先煉己于塵俗,積鉛于廛市”,于和光同塵之中煉性,在塵俗中持空煉神、守虛煉性。
如《上天梯》所說:“煉己忘世情”,于世間煉己,于實有中求得虛空的超脫。煉己修性可以減少心能量的損耗,增強真我的能量,利于實現(xiàn)“寂然不動,感而遂通”這樣的高超境界。如《大道論》:“有為者,非采戰(zhàn)提吸之術(shù),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即未得丹之前,煉己筑基之事也?!?/p>
其次,煉己非常之難。《大道論》:“還丹容易,煉己最難?!薄爸灰嘈腥倘瑁硇牟粍?,己之性若往,彼之氣自回?!睙捈翰坏轿唬瑫?dǎo)致群魔為害,心神不寧,欲念雜起,逐境漂流,汞火飛揚,圣胎不結(jié)。若要實現(xiàn)煉己,必須苦行忍辱,身心不為外物所動,否則心含雜念欲望,大丹難以修成。煉己是修煉之人不斷的錘煉心性的過程,其間伴隨著智慧及道德的反思和完善,通過煉己在心性上無限的接近大道,返還先天。
通過煉己把人作為人在世俗人間的慣常行為、欲望、思維消磨掉,還原成先天明朗清靜的本原性體,把這種人作為人的本能消磨擒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如果具有長生久視、修得大丹的強烈愿望,煉己即使與人之本能相對抗、難于上青天,修道之人也愿意并能夠憑借超拔意志和堅初毅力去挑戰(zhàn)!煉己之功要求排除雜念。人在俗世間,為物所累,為物所役。正如《莊子·齊物論》所言“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gòu),日以心斗”。與物相接、與人相交,心中雜念叢生,煉己的功夫就是要人放下俗世執(zhí)著,摒棄雜念,還心一片清明空靈。
《玄機直講·煉丹火候說一篇》“初功在寂寞情緣,掃除雜念,掃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復(fù);人欲既凈,則天理常存。”掃除心室中的俗世欲望和雜念,自然有天理天心來居住?!缎C直講·煉丹火候說二篇》:“雜念少者得丹早,雜念多者得丹遲?!彪s念多者蒙蔽了心性,得丹之路自然坎坷且漫長,雜念少者乃上根之器,心性凈明,易知煉己之關(guān)窮,距離結(jié)丹不遠矣。煉己之功要萬慮俱忘,了無掛礙。
《玄機直講·返還證驗說》:“煉己于塵俗,養(yǎng)氣于山休是入室興功下手之時也。要超凡入圣,豈是小可的事?必須要一塵不染,萬慮俱忘,絲毫無掛,一刀兩斷,永作他鄉(xiāng)之客終無退悔之心。”這段話說明“煉己”要果斷決絕,若想成就煉己之功,雖然人在塵世,心性上卻要與塵世一刀兩斷,毫無牽掛?!督鸬ぴ娙住ず筇鞜捈骸罚骸盁捈汗Ψ蛘l得知,精靈常與我相隨。一塵不染心俱靜,萬慮皆忘性若癡?!薄督鸬ぴ娙住捈旱盟帯贰盁捈汗Ψ蚶^筑基,心頭萬慮己忘之?!?/p>
可見萬慮俱忘是煉己的必然要求,而又必須做到真正在心性上的“出世”才能達到煉己的標(biāo)準(zhǔn),為下一步修煉做好準(zhǔn)備。煉己要求禁絕欲望;禁欲在佛教中常有耳聞。實際上,佛教為教團制定戒律之首因即起源于男女之欲。男女之欲牽動全部根塵,人和一切物理世界的眾生,這個生命反復(fù)輪回的最大根源就是情和欲。換言之,眾生所最突出的行為除了飲食之外,就是淫欲。
這是生命平常的作用,也是最難升華的境地。對于借彼家為鼎男女雙修的同類陰陽丹法,煉己尤為重要,因為如果煉己不純,將很難做到“火里栽蓮”、“針尖上翻跟頭”,很難做到逆而成丹。如《大道論》所說:“是知道欲求還丹,必先絕欲?!笨傊?,煉己非常之難,修煉多年方可得“隨心所欲不逾矩”之煉己功夫。如《金丹詩三十六首·面壁九年》所說:“九年面壁養(yǎng)神體默默昏昏如煉己。無束無拘得自由,隨緣隨分能知止?!弊詈?,煉己純熟的境界即明心見性。
《一貫天機直講》:“煉己純熟者,必有孔顏之樂?!睙捈杭兪鞎r的光景是喜樂的??最仒诽帲菍W(xué)“圣人之道”達到高超境界時的精神狀態(tài)。明朝的一個道學(xué)家王艮所作的《樂學(xué)歌》說:“人心本自樂,自為私欲縛。私欲凈盡時,人心還自樂?!睙捈杭兪欤接麅舯M,還人心本樂?!洞蟮勒摗罚骸凹偃鐭捈杭兪?,則心無雜念,體若太虛,一塵不染,萬慮皆空,心死則神活,體虛則氣運?!?/p>
《修真全指》云:“夫煉己之法,即關(guān)照本心,而心不為識神之所勞,而身不為物欲之所牽,萬緣不掛,一塵不染。常教朗月耀明,每向定中慧照。”煉己純熟,心無一物,達到“吾喪我”的狀態(tài),心如死灰,形如槁木神氣卻在身中默運,躍躍欲試,欲通大道?!缎C直講·一粒黍米說》“煉己持心,明理見性之時,橫簇發(fā)火,不出半刻時辰,立得黍米玄珠,現(xiàn)于曲江之上?!睙捈杭兪熘畷r即明心見性之刻,距離得丹為時不遠矣?!缎C直講·登天指迷說》:“假使有緣之士,得遇真師,先行玉液還丹,煉己和光,操持涵養(yǎng),回光返照,此即見性明心之事也?!?/p>
“明心見性”是佛教禪宗用語,“孔顏樂處”是儒家的經(jīng)典追求,把這兩者與內(nèi)丹“煉己純熟”的境界同日而語,三家相見,殊途同歸,都達到心性修煉的巔峰境界。煉己純熟之境界就是呂祖《百字銘》“真常須應(yīng)物,應(yīng)物要不迷”。張三豐注曰:“此道乃真常之道,以應(yīng)事易于昏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塵事。若不應(yīng)接,則空寂虛無。須要來則應(yīng)之,事去不留。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靜,元神凝結(jié)。”

二、性命雙修
性命是丹道中的基本概念范疇,談丹道不能不談性命。性命是內(nèi)丹學(xué)研究之首務(wù),內(nèi)丹學(xué)就是性命學(xué)。從某種意義上講性命雙修就是內(nèi)丹學(xué)。在丹家看來,修煉丹道,懂得性命真謫,才是人之為人來這世間不虛此行的正道!例如:明代發(fā)現(xiàn)的尹真人弟子所著《性命圭旨》:“金丹之秘,秘在性命兩字。”唐代《崔公入藥鏡》:“神仙之學(xué),不過修煉性命返本還真而己”、“夫?qū)W之大,莫于性命?!彼未鷱埐恕段蛘嫫罚骸袄厢屢孕悦鼘W(xué),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宋末元初李道純《中和集》:“煉丹之要,只是性命二字?!?/p>
張三豐《大道論》:“夫道,無非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而己矣?!薄缎C直講一粒黍米說》:“如不得旨,一見諸書異名,心無定見,執(zhí)諸旁門,無有辨理。既不知窮理,則心不明,心既不明,則不能見性。既不見性,焉能至命?”清代李涵虛《道竅談》:“性命雙修,此本成仙、作佛、為圣之大旨”,等等,諸多古代典籍均顯示出對性命雙修的重視。張三豐也注重性命雙修,在《金液還丹破迷歌》中說“性要煉,命要接,休在人間虛歲月?!?/p>
??
與儒家及易學(xué)所言性命相比較,內(nèi)丹學(xué)的性命范疇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極大地豐富了傳統(tǒng)性命學(xué)的思想。張三豐認為性命之學(xué)是圓融三教之本?!洞蟮勒撓缕罚骸靶薜勒?,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己矣?!吨杏埂吩疲骸薜乐^教。’三教圣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此道原本于性,本于命。命猶令也,天以命而賜人以令也;性即理也,人以性而由天之理也。夫欲由其理,則外盡倫常者其理,內(nèi)盡慎獨者其理?!睆娜宓赖挠^點上給性命做了一個“形而上”的界定,貫通命、性、天。
認為天以命賜人以令,人性即天理,內(nèi)盡慎獨,外顯倫常;張三豐《大道論·上篇》:“斯時也,性渾于無識,又以無極伏其神;命資于有生,復(fù)以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nèi)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渾渾淪淪,孩子之體正所謂“天性天命”也,人率此天性,以復(fù)其天命,此即可謂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可見修煉真性真命、天性天命,即可成道。在內(nèi)丹學(xué)看來,性,關(guān)乎心、性、神、意識等;命關(guān)乎身、命、氣、精、形等。性和神屬于精神生命,命和氣屬于肉體生命。性是精神上的超越,命是具有經(jīng)驗直觀的質(zhì)料?!皟?nèi)丹學(xué)的見性與修命是辯證的統(tǒng)一關(guān)系。修命有助于見性,見性有助于修命。
在命學(xué)中不乏性學(xué)的內(nèi)容和要求;在修性的過程中,也會有生理的變化和根本的復(fù)命。”所以,從修性入手必然會接續(xù)修命以更大限度的實現(xiàn)明心見性、臻于至善,從修命入手必然會溯求修性使修命更加精進。北宗主張先性后命,南宗主張先命后性。北宗認識到長生不死的主體不是陰滓色身,而是真性本體。王重陽《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不去不來,此是長生不死也?!鼻裉帣C認為內(nèi)丹是七分性功,三分命功。張三豐《大道論·下篇》則稱“盡其性而內(nèi)丹成矣”。
《道言淺近說》:“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nèi),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yǎng)性也。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筑基也;養(yǎng)性者,澆培,務(wù)使內(nèi)藥成全,即煉己也。心郎朗,性安安,情欲不干,無思無慮,心與性內(nèi)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nèi)丹也?!北弊谥匾曅扌裕詧猿醯囊庵酒焚|(zhì)修苦行煉性以達大道巔峰。從修性入手進行修煉非常難,所以,必須有類似苦行的修行才能煉出真性本體,與道相合。南宗首重命功。南宗認為,“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卻身卻入身?!眳巫妗肚媒桓琛罚骸爸恍扌?,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圣”。
張伯端《清華秘文》:“先就有形之中,尋無形之中,乃因命而見性也;就無形之中,尋有形之中,乃因性而見命也。先性固難,先命則有下手處。”南宗知道從無形的性功入手修煉很難,是一步頓超的功夫,太高深,非一般根器者可以頓悟圓通,就想在有形的命功上下功夫,由命功接引,創(chuàng)造方便法門,針對世人眷戀并執(zhí)著此身的心態(tài),以命術(shù)勾牽引路,循序漸進的誘其入道,以證道謫,同時不放松性功的修煉。
??
性命本是合一。如同佛性道氣,同者其實,異者其名也。性命本無先后。修煉就是要從后天返先天,從先天盜奪本來的命寶。清代劉一明:“蓋金丹之道,一修性一修命之道。修命之道,有作之道;修性之道,無為之道。有作之道,以術(shù)延命也;無為之道,以道全形也。故金丹之道,必先有為,于后天中返先天,還我本來命寶。命寶到手后,不為造化所移。于是抱元守一,行無為之道,以了真空本性,直超最上一乘之妙道矣?!?/p>
先天性命是真性命,是修煉得以逆反的超越性的依據(jù),是超越天地陰陽之局限而成就的境界;后天性命或者假性命,是為后天陰陽所陶鑄者??梢姡嫘悦墨@得,是修道的目標(biāo)。應(yīng)該后天返先天,盜奪天機,從先天世界里尋得真性命。
“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后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是吾之真性命。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也。”劉一明《道書十二種》:“氣質(zhì)之性,分定之命,后天有形之性命;天賦之性,道氣之命,先天無形之性命。修后天性命者順其造化,修先天性命者逆其造化,大修性人借后天而返先天,修先天以化后天,先后天混而為一,性命凝結(jié),是謂丹成。”
丹道修煉就是將后天氣質(zhì)之性返還到先天無形之命。正如張三豐《大道論·上篇》所說:“或者謂人之生死,皆有數(shù)定,豈有違天數(shù)而逃死者?獨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陰騭可以延年?!薄督鸬ぴ姸氖住な弧罚骸八郎水?dāng)非神氣,性命功夫在汞鉛。”可見,張三豐的性命功夫和學(xué)說兼及南北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