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篇【保護弱者】

我們上集講到,當償還了父輩的債務,子女們成長壯大之后,要學會保護弱者。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小明也曾經問自己的父母。
有一天,五歲的小明和爸爸、媽媽和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突然間下起雨來,可是他們只帶了一塊雨披。爸爸將雨披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小明。小明問道:“為什么爸爸給了媽媽,媽媽給了哥哥,哥哥又給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為爸爸比媽媽強大,媽媽比哥哥強大,哥哥又比你強大呀。我們都會保護比較弱小的人?!?br>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強者不一定是多有力,或者多有錢,而是他對別人愛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弱者。
可是,有人卻說“保護弱者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其理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將生物進化的理論挪用到人類社會。這就是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這種主義是十九世紀以前,西方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目的是為他們的強盜行徑和殖民主義罪行進行辯護。
人類從動物進化而來,因此與動物有了根本的區(qū)別。其中重要的區(qū)別就是,人類知道保護弱者,這是人類的美德,更是我中華民族的美德?!拔锔偺鞊?,適者生存”是生物界的規(guī)律,絕對不應該是人類社會的法則。
當然,在保護弱者的時候,必須注意幾點:
第一,保護弱者要以尊重弱者為前提。很多弱者不是因為身體弱小,而是因為生理特征與局限。比如,婦女和老人,保護他們必須以尊重他們前提,并且爭得他(她)們的同意。
第二,幫助弱者成為強者。有些弱者由于各種原因,處于生活的貧困狀態(tài),幫助他們的時候,不能一味地滿足他們的任何需要,而是鼓勵他們努力奮斗,幫助他們成長壯大,最終成為強者。比如,扶貧不是救濟,而是幫助貧困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自力更生,最終走向富裕。
可是,究竟什么人屬于弱者,人們的觀點并不一樣,造成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人的認知偏差。那么,人為什么會存在認知偏差呢?我們下一篇再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