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自考重點筆記--遼金文學

2023-07-19 18:19 作者:青藤ABC  | 我要投稿

第一章 遼金文學

第六編 遼金元文學

  遼、金是契丹和女真在我國北方建立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遼歷時二百零九年,屬五代時期四十三年,與北宋對峙一百六十六年。其后,金代遼而起,統(tǒng)治長江、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qū),與南宋對峙一百零九年。在這三百余年的時間里,中國實際上處于南、北長期分治的局面,北方的契丹族和女真族統(tǒng)治者將少數(shù)民族的游牧文化帶入中原后,經(jīng)歷了一個消化吸收漢文化的民族融合與同化過程,遼代詩歌和金代文學,就是在這種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并孕育出了杰出的文學家元好問。

  

第一節(jié) 遼代文學


  遼代詩歌:詩人多為統(tǒng)治階級上層人物。

  耶律倍:曾被立為皇太子,自幼好讀書,不喜射獵,從漢族文人張諫學習漢文化,知音律,善書畫,能為五言詩,博學多才?!逗I显姟罚骸靶∩綁捍笊?,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xiāng)人,從此投外國。”是一首失意的悲歌。

  遼道宗耶律洪基有詩文集《清寧集》,他的《題黃菊賦》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詩作。

  寺公大師:《醉義歌》,長達一百二十句,是遼詩中最長詩篇。此詩原為契丹文,經(jīng)耶律楚材譯為漢語后流傳于世。詩人以飲酒為契機,縱情放歌,自比陶淵明和李太白,脫形跡于醉鄉(xiāng),雜糅儒、佛、道思想以求解脫。雖然所有事典和思想旨趣均來自漢文化,采用的也是漢詩歌行體的抒寫方式,但融入了契丹民族剛健質樸的粗獷氣質。全詩寫得慷慨,氣勢流貫,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耶律楚材《醉義歌序》將它稱之為遼詩的“絕唱”,以為“可與蘇、黃并驅爭先耳”。

  蕭觀音:契丹族女詩人,懿德皇后。曾應制賦《伏虎林》詩。

  蕭瑟瑟:聰慧嫻雅,工文墨,善詩歌,作《諷諫歌》。

  除契丹族作家外,遼代還有一些漢族詩文作家,只是從詩人作家的人數(shù)到作品的數(shù)量,都不及契丹族。比較有成就和影響的有趙延壽、王鼎等。

  

第二節(jié) 金代文學的發(fā)展


  金代立國雖不如遼代長,但金代的文化和文學都取得了遠遠高于遼代的成就。金代開國不久,其詩文創(chuàng)作就達到了很高水平。金初文壇由兩部分人組成:由遼入金的文臣,他們很少有作品流傳?;钴S于金初文壇的是由宋入金的文士。

  1.初期:借才異代

  宇文虛中:字叔通,別號龍溪居士,益州廣都(今四川成都)人。他于北宋大觀三年登進士第,歷官州縣,后入京為起居舍人、國史編修官。建炎二年,他以資政殿學士充大金通問使,入金祈請徽、欽二帝南歸,因未能完成使命,遂留在金朝。代表作《又和九日》,以深摯的筆調,抒寫去國的哀愁和懷鄉(xiāng)的感慨,有一種強烈的戀宋情結。這幾乎成了金初詩歌的情感基調。

  吳激:字彥高,建州(今福建建甌)人。他是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的女婿,工詩能文,字畫俊逸,奉命使金時,被金人強留,命為翰林待制。吳激以詞名世,最受推崇的作品是《人月圓》[宴北人張侍御家有感]。

  蔡松年:字伯堅,自號蕭閑老人。他主要以詞著名,與吳激齊名,并稱“吳蔡體”。他的《大江東去》寫寄懷林泉的歸隱之思,詞風清麗閑雅,無激憤語,但詞中曲折透露出來的感情卻十分復雜。

  2.中期:國朝文派

  蔡珪:字正甫,系蔡松年的長子。他的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可多已失傳,其四十六首詩歌作品,因收入《中州集》而流傳甚廣。其《閭山》,具有北國的雄健詩風。

  黨懷英:字世杰,號竹溪,泰安(今山東泰安)人。他少時聰敏過人,曾與辛棄疾為同舍生。他是繼蔡珪而起的著名作家,詩、文、書法都很擅長,其文平實暢達,不尚虛飾,其詩體物精細,寄興高妙,有魏晉陶謝之風。如《奉使行高郵道中》。

  王庭筠:字子瑞,自號黃華山主,他出身于渤海望族的一個文學世家?!逗雨幍乐小罚P調明快,自然。

  3.后期:

  趙秉文:字周臣,號閑閑老人。詩歌創(chuàng)作強調“師古”,但又提倡風格的多樣化,他的七言長詩氣勢奔放,不拘一格,律詩壯麗,五言古詩則真淳簡澹、沖和清遠,如《效王右丞獨步幽簧里》寫得疏淡古樸、有一種清麗之美。

  李純甫:字之純,號屏山居士?!吧衅妗痹娕?,仰慕黃庭堅。代表作有《送李經(jīng)》。

  王若虛:字從之,號慵夫。博學多才,推崇蘇軾,抨擊黃庭堅。是金人著名的批評家。《戲作四絕》。

  

第三節(jié) 元好問


  元好問,號遺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從青年時期開始,他就親歷了戰(zhàn)亂的流離失所,到中年又目睹亡國的慘痛,其個人的遭遇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金亡不仕,以保存金代文獻為己任,晚年隱居秀容,建“野史亭”,著述其上,編成《中州集》,以詩存史,搜集金代史料近百萬言,多為后人編纂《金史》所本。

  元好問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大家,僅就文學言,他涉獵詩、文、詞、小說、文學批評,且都取得了極可稱道的成就。

  他二十八歲時所作的《論詩三十首》,是唐宋以來最系統(tǒng)、最全面的一組論詩絕句,集中地體現(xiàn)了他的審美追求和詩歌創(chuàng)作觀。他以風雅為宗,要求詩歌回歸“正體”,通過細評漢魏以下詩人,明辨詩史正偽清濁。他論詩推崇自然,標舉清剛雄健。在對唐宋詩的評價中,推尊李、杜,對宋黃庭堅特別是金代效法黃庭堅詩而形成的弊端,有所批評。

  元好問是金元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幽并清剛之氣與傷亂的時代造就了詩人元好問,元好問詩的特點:反映那個不幸和痛苦的時代,都具有蒼涼沉郁,悲憤高亢的特點。如《岐陽三首》其二)。另外還寫了詠物詩、山水詩、題畫詩、應酬詩等。元好問擅長各詩體,而以七律、七絕成就最為突出。

  元好問是金元詞壇最多產(chǎn)的一代巨擘。他的詞以豪放為主,但并非一味豪放,而是能融匯婉約情詞的韻致,形成清雄頓挫而深婉明麗的成熟風格,成為辛棄疾之后宋、金詞壇上的又一大家。

  元好問的散文成就也不容忽視。其散文眾體皆備,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為文取法歐蘇,紆徐委備,平易之中又極有情致。代表性的作品有《送秦中諸人引》、《送高雄飛序》、《雷希顏墓銘》、《趙州學記》、《市隱齋記》等。

  

第四節(jié)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


  諸宮調是宋金元時期流行的一種說唱藝術,由于是用多種宮調的曲子聯(lián)套演唱,雜以說白,表演長篇故事,因而稱作“諸宮調”?!段鲙浿T宮調》是現(xiàn)存唯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作者董解元,金章宗時人,名里及生平均不詳,“解元”只是當時人借一種功名之稱來敬稱讀書人,并不是他的名字。

  《西廂記諸宮調》是董解元根據(jù)唐代傳奇小說《鶯鶯傳》進行的再創(chuàng)作。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問世后,它所講述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愛情故事就廣為流傳,但故事的內容沒有發(fā)生大的變化,直到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問世,才對故事情節(jié)內容作了創(chuàng)造性的改造。其中最為重要的改動,是將原作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改為崔、張二人私奔出走而最后獲得“美滿團圓”的戲劇結局。這不僅從思想上摒棄了原作中表現(xiàn)的“女人是禍水”的道德說教,也使故事中的人物性格、矛盾沖突和人物關系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使這一故事展示出新的面貌,在藝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作品結構宏偉,情節(jié)曲折,由相逢、聯(lián)吟、鬧場、兵圍、請宴、琴挑、摯簡、相思、問病、拷紅、許親、送別、驚夢、婚變、出走、團圓等,構成五萬余言的鴻篇巨制。其曲詞也極優(yōu)美,明人胡應麟評此作“精工巧麗,備極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當是古今傳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獻盡此矣”。

第二章 元雜劇的興盛和代表作家

  元代是中國戲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雜劇文學劇本的出現(xiàn),標志著中國戲曲進入了成熟期,它反映了中國戲曲唱、念、做集于一體的特征。元雜劇又是以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種成熟的敘事文學樣式登上文壇的,它因而極大地擴展了中國古典文學的表現(xiàn)空間。

  

第一節(jié) 元雜劇的興盛及其基本面貌


  一、元雜劇的興盛

  元雜劇在一個很短的時間里迅速崛起、興盛,進而風靡全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和藝術表演的社會化、商業(yè)化,是促使戲劇成熟與興盛的必要基礎。蒙古軍攻占北方后,在許多地方造成嚴重破壞,但同時卻造成了一些中心城市的畸形繁榮。全國統(tǒng)一后,城市經(jīng)濟的增長更為迅速。商業(yè)、手工業(yè)的高度發(fā)展,使市民階層壯大,他們是戲曲的欣賞者。于是,商業(yè)性的雜劇演出也就有了廣大的市場。在表演者和觀眾的這對商業(yè)關系中,一方面廣大的觀眾為雜劇的創(chuàng)作和演出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經(jīng)濟支持,一方面編演者為了爭取觀眾而要不斷地努力提高戲曲和演出水平。這對雜劇發(fā)展的推動,無疑是巨大的。

  其次,蒙古貴族的愛好,對元雜劇的發(fā)展起到了有力的提倡和推動作用。蒙古貴族在入主中原以后,其漢文化水平仍是有限的。對于儒雅蘊藉的東西,他們不欣賞或者說欣賞不了,因而也沒有興趣。而世俗的歌舞伎樂,則很適合他們的需要和口味,因而也就特別地感興趣。所以,在征服戰(zhàn)爭中,每攻下一城,首先挑出帶走的人,是工匠和藝人。立國之后,又常讓民間向宮廷“獻劇”。這樣運用政治力量來推動,對元雜劇發(fā)展的影響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再次,文人的參與創(chuàng)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隊伍的形成,是元雜劇繁榮的重要因素。中國文學史上很多的文學形式都走過了這樣一個大致相同的發(fā)展道路:起自民間,逐步發(fā)展,提高水平,影響漸大。到一定時期,文人們參與到創(chuàng)作中來,使這種文學形式的水平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于是促成了這一文學形式的繁榮。中國戲曲的發(fā)展也走了這樣的道路。

  

  二、元雜劇的體制

  元雜劇本劇由折、楔子和題目、正名組成。其主體部分是折和楔子。

  1.一本雜劇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組成。元雜劇以折為單位,一折是劇本情節(jié)的一個段落,也是音樂的一個單元,如今天戲的一場。同時它還是一套曲詞。元雜劇以四折一楔子為通例,超過四折的稱為變體。

  2.元雜劇一折一套曲子,一套曲子都屬同一宮調,押同樣的韻,一韻到底。演唱時,一

  人主唱,一唱到底。

  3.元雜劇的角色,以旦(女角)、末(男角)為主。今人一般把元雜劇的角色分為旦、末、凈、雜四類。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正旦主演的劇本叫旦本,這部戲就稱旦本戲。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正末主唱的劇本叫末本,這部戲也就是末本戲。

  

  三、元雜劇的作家作品和發(fā)展分期

  元雜劇的作家數(shù)量很難作出精確的考訂,據(jù)學者們考證,元雜劇的作者有近二百人,但他們大多數(shù)人沒有作品傳世。有目可考的雜劇作品有五百多本,但大部分沒有流傳下來。?

  關于元雜劇的發(fā)展和分期,學術界也一直存在著不同意見,一種認為,元雜劇的發(fā)展應分為前、后兩期,一種認為應分為初、中、后三期。按兩期說,前期是元雜劇的鼎盛時期,這時元雜劇的中心在大都(今北京),著名的作家有關漢卿、王實甫、白樸、馬致遠、楊顯之、高文秀、康進之、石君寶、紀君祥。所謂“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關、馬、白三家在前期。元雜劇著名的優(yōu)秀作品,大多產(chǎn)生在這一時期,作品多悲劇,著名的四大悲劇《竇娥冤》、《梧桐雨》、《漢宮秋》、《趙氏孤兒》,都產(chǎn)生在這一時期。元成宗大德末年以后,雜劇中心南移到了杭州,從此到元末,是元雜劇發(fā)展的后期。由于社會的原因,也由于雜劇本是北曲,南移后離開了它的本土,又由于雜劇本身體制上的局限,所以到后期逐漸衰落了。不過,后期雜劇還是產(chǎn)生了一些優(yōu)秀的作家和作品,著名的作家有鄭光祖、宮天挺、喬吉、秦簡夫等。后期代表作有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宮天挺(宮大用)的《范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揚州夢》。與前期雜劇相比,作品內容也有了明顯差別,與前期多社會劇、悲劇不同,后期多愛情劇、文人事跡劇、神仙道化劇。

  

  四、元雜劇的門類和內容

  近代學者對雜劇有多種分類,其中較為能夠為人接受的是把雜劇分為愛情婚姻劇、神仙道化劇、公案劇、歷史劇、家庭倫理劇五類。

  愛情婚姻劇約占雜劇作品總數(shù)的五分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大愛情劇《西廂記》、《拜月亭》、《墻頭馬上》和《倩女離魂》,其中又以《西廂記》影響最大。比較著名的神仙道化劇作品有《陳摶高臥》、《黃粱夢》、《任風子》、《城南柳》等,這些劇中所表現(xiàn)的是文人隱士的思想意識和生活情趣。元雜劇的公案劇,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寫權豪勢要欺壓無辜百姓,清官懲治豪強,為民申冤的。一類是寫惡人圖財害命,或因家庭、財產(chǎn)糾紛,善良受欺受誣,清官伸張正義的。第一類的代表作品有《魯齋郎》、《蝴蝶夢》、《陳州糶米》等,第二類的代表作有《灰闌記》、《盆兒鬼》、《魔合羅》等。歷史劇也是元雜劇中的一大類,著名的歷史劇有《漢宮秋》、《梧桐雨》、《趙氏孤兒》、《單刀會》、《澠池會》,有人稱之為“五大歷史劇”。元雜劇中的歷史劇往往充分體現(xiàn)劇作者的主體精神,歷史事實和歷史故事都不過是為表現(xiàn)這一主體精神服務的。家庭倫理劇表現(xiàn)倫理道德觀念,有比較濃的說教意味。影響較大的有《東堂老》、《范張雞黍》等。

  元雜劇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真實地反映了元代豐富而復雜的社會生活,也真切地展示了雜劇作家豐富多彩的個性和精神世界。

  

第二節(jié) 前期作家白樸、馬致遠等


  元代前期雜劇作家,除關漢卿、王實甫(另設專章介紹)外,所謂“元曲四大家”中的馬致遠、白樸都以其卓越的創(chuàng)作成就,在元代雜劇史和中國戲曲史上居有較高地位,紀君祥

  以其著名悲劇《趙氏孤兒》成為有國際聲譽的戲曲家,鄭廷玉以其諷刺喜劇《看錢奴》在元初劇壇和中國戲曲史上享有盛譽。此外還有康進之、高文秀、尚仲賢、楊顯之、石君寶、武漢臣等,一批有成就的戲曲家,他們以其不朽的創(chuàng)作,共同創(chuàng)造了元代前期雜劇的繁榮。

  白樸(1226--1306以后),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樸,字太素,號蘭谷。白樸7歲時,蒙古軍陷金都汴京,父白華隨金主出奔,母死于戰(zhàn)亂,賴父執(zhí)元好問撫養(yǎng)長成。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史天澤以其所業(yè)力薦于朝,白樸拒不出仕。1276年,蒙古軍大舉伐宋,樸隨軍南下,此后行跡不可考。

  白樸一生創(chuàng)作雜劇16種,傳世3種:《裴少俊墻頭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墻記》;有殘曲者2種:《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雕》;其他11種僅存目。散曲今存有小令37首,套數(shù)4套。其詞有《天籟集》二卷,收詞作200多首。白樸主要以雜劇名世,在元代已極負盛名,后人又將他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并稱為“元曲四大家”。其《梧桐雨》、《墻頭馬上》都是元劇中的名篇。

  《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是白樸的代表作。該劇取材于白居易《長恨歌》,但與以往以李、楊故事為題材的作品不同,它把目光集中投向亂后歸來但已經(jīng)失去權位退居西宮的唐明皇的孤獨和寂寞。前三折寫唐明皇自以為太平無事,寵幸楊貴妃,朝歌暮舞,導致“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亂起,明皇西行避兵,途中馬嵬兵變,“宛轉蛾眉馬前死”。第四折寫亂平之后,明皇返回長安,退為太上皇,在一個秋雨之夜,夢會楊妃,忽然被雨打梧桐的聲音驚醒,追思往事,無比感慨。整個第四折,用23支曲子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安史之亂后唐明皇的孤寂落寞、哀傷幻滅之感,是唐明皇的心靈獨白,是一組極富情感沖擊力的抒情詩。王國維說該劇“沉雄悲壯,為元曲冠冕”(《人間詞話》),即指第四折所創(chuàng)造的悲涼意境。

  馬致遠,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其生平多不可考,只知道曾為江浙省務提舉。

  馬致遠雜劇和散曲創(chuàng)作都極負盛名,所作雜劇15種,現(xiàn)存7種,存殘曲者1種。其他7種僅存目。其散曲后人輯為《東籬樂府》。

  歷史劇《漢宮秋》,全名《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是馬致遠雜劇的代表作,也是元雜劇名作之一。劇寫漢元帝時昭君出塞事。據(jù)《漢書·匈奴傳》、《后漢書·匈奴傳》,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請求和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漢以后,昭君故事一直在演變?!稘h宮秋》在此基礎上,又對史事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造和虛構:首先他把背景改成胡強漢弱,奸臣毛延壽索賄不遂,丑化昭君的畫像,使她居于冷宮不能得皇帝寵幸。事發(fā)叛逃到匈奴,唆使匈奴可汗引兵來攻,指名索要昭君。在國家受到強敵威脅時,滿朝文武“似箭穿著口,沒個人敢咳嗽”,只有弱女子王昭君挺身而出。行至漢匈交界的黑龍江,投江自殺。在馬致遠的筆下,歷史故事完全是為其情緒的抒寫服務的,劇中表現(xiàn)的,是強烈的批判意識和濃郁的民族情緒。

  馬致遠以寫神仙道化劇著稱。他的神仙道化劇,以勸人出家歸隱、尋找脫離紅塵的世外仙境為主旨,具有比較濃厚的佛道虛無避世的思想傾向,故又可稱為佛道隱士劇或度脫劇。值得注意的是,以馬致遠劇作為代表的元代神仙道化劇,劇中神仙,都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靈,而是人間的隱士?!饵S粱夢》、《陳摶高臥》等,是馬致遠神仙道化劇的代表作。

  元代前期劇壇,名家輩出,一批很有成就的雜劇作家從事著戲曲創(chuàng)作,他們與關、王、白、馬等人一起,創(chuàng)造了元代前期雜劇劇壇的繁榮。比較著名的有紀君祥、鄭廷玉、康進之、石君寶等人。

  紀君祥,一名天祥,大都人。著有雜劇6種,今存《趙氏孤兒》1種?!囤w氏孤兒》,全名《趙氏孤兒冤報冤》,劇演春秋晉靈公時,趙盾與屠岸賈兩個家族的矛盾,突出忠奸斗爭的主題。

  鄭廷玉,今存雜劇5種,其中《看錢奴》是著名的諷刺喜劇,曾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流傳美、英、法等國。

  康進之,他以優(yōu)秀的水滸戲《李逵負荊》而得名。

  石君寶,著有雜劇10種,今存3種。《秋胡戲妻》也是屢經(jīng)改編久演不衰的名劇。

  元代前期有成就的雜劇家和有影響的劇作還有不少,如尚仲賢及其《柳毅傳書》,李好古及其《張生煮?!罚呶男慵捌洹峨p獻功》,都可稱得上是名家名作。

  

第三節(jié) 元代后期雜劇作家


  后期雜劇雖然出現(xiàn)了一批名家名作,但與前期相比,無疑已呈衰落之勢。就內容說,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關注度下降,而反映家庭倫理、男女愛情的內容增多;藝術上則趨向詞語的工麗和情節(jié)的曲折。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不如前期。鄭光祖、宮天挺、喬吉、秦簡夫是后期雜劇的代表作家。

  

  一、鄭光祖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臨汾)人。他是南方戲曲界最為活躍的人物,作有雜劇18種,現(xiàn)存雜劇8種,《倩女離魂》是其代表作。

  《倩女離魂》全名《迷青瑣倩女離魂》,寫張倩女與王文舉原曾“指腹為婚”,但王家家道中落,張母以其家不招白衣女婿為由,要他二人兄妹相稱,要求王文舉應試做官后方能成親。王文舉赴京應試,張倩女一病不起,靈魂離開軀體,隨王文舉進京。王文舉中舉得官回來,倩女的靈魂和軀體復合為一,成就了美滿姻緣。此劇情節(jié)離奇,富于浪漫色彩。倩女靈魂和軀體分離的創(chuàng)意,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離開軀體的靈魂擺脫了現(xiàn)實的種種束縛,以純真的性情大膽追求著自己的所愛,可以不理會世俗的一切倫理觀念;而留在現(xiàn)實中的軀體,卻承受著種種痛苦的折磨,正反映了青年女子在現(xiàn)實禮教的禁錮和壓抑下心靈的痛苦。這種分離,雖是理之所無,卻是情之所有,故具有動人的感染力。劇本的語言筆觸細膩,文辭秀美婉轉,善于融化前人的詩句入曲,熔鑄成優(yōu)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二、宮天挺

  宮天挺,字大用,大名開州(今河南濮陽)人,所作雜劇6種,今存《范張雞黍》、《七里灘》。

  《范張雞黍》全名《死生交范張雞黍》。范式、張劭、孔嵩、王韜四人同窗,分手時,范式與張劭約定兩年后此日到張家拜訪,張說一定殺雞炊黍相待。兩年后,范式如期前往,路遇王韜,原來王韜將孔嵩所上萬言書冒為己作得了官,兩人同到張家。吏部尚書第五倫奉命征范式為官,范不就,夜夢張劭以母、妻相托,范推測張劭已死,于是前往張家,趕上張劭下葬,靈車距墓地不遠時突然停下,直待范式到來,親挽靈車,才入墓穴。第五倫再次征聘范式,范式應聘為官,并推薦了孔嵩,王韜冒名事敗露。劇本道德評判色彩鮮明,在歌頌人間友情的同時,抨擊了仕途的黑暗。

  

  三、喬吉

  喬吉,字夢符,太原(今屬山西)人,流寓杭州近四十年。共創(chuàng)作雜劇11種,今存3種。喬吉是元代曲家(包括雜劇和散曲)中成就比較突出的一位,有人把喬吉同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王實甫并列,號稱“元曲六大家”。

  《兩世姻緣》又名《玉簫女》,全名《玉簫女兩世姻緣》。劇寫洛陽歌妓韓玉簫與書生韋皋相愛,時值朝廷桂榜招賢,韓母逼韋生赴考,二人忍痛分離。臨別時,韋皋約三年必返,結果逾期未歸,玉簫相思成疾,憔悴而死,臨死前還自畫真容。韋皋入京,狀元及第,官授翰林編修,自請領兵平定吐蕃,鎮(zhèn)守邊疆18年。及至成功而返,得知玉簫已經(jīng)病故,悲痛萬分。班師回朝,路經(jīng)荊襄,應邀赴荊襄節(jié)度使張延賞之宴,而轉世再生的玉簫恰巧是張延賞的義女,兩人相見,互相示愛,激怒了張延賞,幾乎干戈相見。玉簫母趕來,出示玉簫真容,解除誤會。最后由皇帝做媒,成就了韋皋與玉簫的兩世姻緣。本劇前兩折悲劇,后兩折喜劇,悲喜連綴,貫通一體,成為元雜劇中一個很特別的體式,明代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明顯受其影響。該劇最動情處在第二折,其中寫玉簫思念韋皋的曲詞既優(yōu)美又極有感染力。

  

  四、秦簡夫

  秦簡夫,大都人,生平不詳。他有雜劇5種,今存3種:《趙禮讓肥》、《東堂老》、《剪發(fā)待賓》。

  《東堂老》是秦簡夫雜劇的代表作?!稏|堂老》,又名《破家子弟》,全名《東堂老勸破家子弟》,寫商人李實為人正直,人稱“東堂老”,友人趙國器臨終以不肖子揚州奴相托。揚州奴在父親死后終日追歡逐樂,家產(chǎn)揮霍殆盡。后在東堂老的教育和幫助下悔過自新,重振家業(yè)。劇作既肯定商人們質樸務實、刻苦耐勞的態(tài)度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反映了在元代文化背景下對商人和商業(yè)的肯定,也表現(xiàn)了儒家倫理觀念在商人職業(yè)道德中的體現(xiàn)?!稏|堂老》不以情節(jié)、詞采取勝,詞語本色,但東堂老、揚州奴及引誘揚州奴的無賴們的形象,都刻畫得細致而逼真。

第三章 杰出的戲曲家關漢卿與王實甫


  元代雜劇的輝煌成就,突出地表現(xiàn)在產(chǎn)生了杰出的戲曲家關漢卿、王實甫,創(chuàng)作了不朽的傳世名作《竇娥冤》、《西廂記》。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最著名的愛情劇,有人稱《西廂記》與明傳奇《牡丹亭》、清代小說《紅樓夢》為中國文學史上三大愛情作品。明人王世貞認為:“北曲故當以《西廂》壓卷。”

  

第一節(jié) 偉大的戲曲家關漢卿


  關漢卿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最偉大的作家。元明時人就推他與馬致遠、白仁甫、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和前期劇壇領袖。

  

  一、關漢卿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關漢卿,名不詳,以字行,號己齋叟。關漢卿的生卒年不能準確考定,學界有多種說法,都是出于推斷。粗略地說,他生于金末,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間(1297--1307)。關于他的籍貫,一般都說是大都人,也有人說他是解州(今山西解縣)人,清代修的《祁州志》,則說他是祁州(今河北安國)伍仁村人?!朵浌聿尽酚浰恰疤t(yī)院尹”。?

  關于關漢卿的為人和個性,他本人在散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說得更透脫,他竟然非常自豪地宣稱自己是“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這所謂的“郎君”,當時稱為“郎君弟子”,指那些經(jīng)常出入歌樓妓館的浮浪弟子。他以“風流浪子”自夸,成為叛逆?zhèn)鹘y(tǒng)價值系統(tǒng)的大膽宣言。很顯然,關漢卿和他的書會才人同道們,已經(jīng)完全不是傳統(tǒng)的儒者,而變成市井知識分子。他們的倫理意識和價值觀念,已經(jīng)與傳統(tǒng)決裂。這套散曲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蔑視傳統(tǒng)束縛、熱愛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當然,關漢卿絕不僅僅是一個風流浪子。他之所以偉大,更重要的在于他對現(xiàn)實的關注,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和贊頌。

  關漢卿是元雜劇作家中創(chuàng)作最多的一個。他一生寫了六十多種雜劇,但準確的數(shù)字難以考訂。這些作品多數(shù)已經(jīng)失傳,流傳至今的有十幾種。

  關漢卿的作品,就內容說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公案劇,這類戲揭露社會政治黑暗,觸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緋衣夢》等。

  第二類是婦女生活劇,描寫婦女的生活和斗爭,突出她們的堅強、勇敢和機智,帶有喜劇色彩,如《救風塵》、《謝天香》、《拜月亭》、《調風月》、《望江亭》等。第三類是歷史劇,這類作品歌頌歷史英雄人物,曲折地表達作者對現(xiàn)實的感受,其中有三國戲《單刀會》、《西蜀夢》,還有《哭存孝》、《陳母教子》等。

  關漢卿公案戲,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會的種種弊端,如豪強橫行、地痞無賴逞兇、官吏貪贓枉法和弱者的無告。《蝴蝶夢》里的“皇親國戚”葛標打死王老漢,說:“只當房檐上揭片瓦相似?!边@就是元代的現(xiàn)實?!遏旪S郎》中“權豪勢要”魯齋郎看上了張珪的妻子要霸占,竟要張珪自己送上門去。

  關漢卿長于刻畫女性人物,在他現(xiàn)存的18本雜劇中,有12本是旦本。他的婦女生活戲,《救風塵》可作突出代表。戲寫歌妓宋引章原與洛陽秀才安秀實相戀,但當她遇到了鄭州同知的兒子、富商周舍后,改變主意嫁給了周舍。沒想到周舍把她騙到手后兇相畢露,她幾乎命喪周舍棍棒之下。無奈中只好向同是妓女的姐妹趙盼兒求救。趙盼兒施展手段,憑著她的聰明智慧,解救了宋引章,懲罰了惡棍周舍。戲曲塑造了妓女趙盼兒光彩照人的形象。

  《單刀會》是關漢卿歷史劇的代表作。劇情很簡單:吳魯肅設宴請蜀荊州守將關羽過江,企圖挾制關羽交出荊州。關羽作為蓋世英豪,毫不畏懼,單刀赴會。東吳諸人在關羽的英武和豪氣面前,無能為力,關羽勝利歸去。該劇頗具抒情詩劇的特點,風格沉雄壯烈,許多唱詞寫得大氣包舉,具有雄渾蒼勁的意境。

  總括關漢卿雜劇的題材和內容,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涉及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層面和人物,深刻揭示了社會的黑暗面;二是集中反映了社會中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熱情贊美他們的美好品格;三是在反映社會對弱者的壓迫和命運對個人的壓迫的同時,始終表現(xiàn)出弱者頑強的斗爭精神。這三個特點,融會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文人文學和市民文學中最富生氣的成分,展現(xiàn)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新面目。

  

  二、《竇娥冤》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關漢卿公案劇中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陡]娥冤》的戲劇沖突非常尖銳激烈,竇娥的性格刻畫得非常鮮明。作品通過竇娥和黑暗社會現(xiàn)實的沖突,表現(xiàn)了封建社會婦女的悲劇命運和她們的反抗情緒。

  《竇娥冤》無疑是元代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反映。但它情節(jié)的構成,則借用了漢代以來民間流傳的“東海孝婦”的故事?!稘h書·于定國傳》也有記載。干寶的《搜神記》卷一一也載此事,并有一些新的內容。

  《竇娥冤》雖在“東海孝婦”故事的基礎上演繹而成,但絕不相類:第一,“東海孝婦”故事的主旨在于說明于公斷案的公平,《竇娥冤》則在于揭示竇娥感天動地的冤屈。第二,《竇娥冤》中表現(xiàn)的竇娥與整個黑暗社會的矛盾沖突,這樣深刻的社會意義,“東海孝婦”故事是不具備的。第三,竇娥這一鮮明生動而又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藝術形象,與“東海孝婦”形象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竇娥冤》的戲劇沖突十分尖銳激烈,其中展現(xiàn)的有竇娥與她的婆婆的沖突,有竇娥與無賴張驢兒的沖突,有竇娥與官府的沖突,一直發(fā)展到竇娥與整個的黑暗社會的沖突。這些戲劇沖突在劇中是逐步展開的。

  楔子交代書生竇天章一貧如洗,帶著7歲的女兒端云流落在楚州。無奈中,竇天章向當?shù)胤鸥呃J的寡婦蔡婆婆借了20兩銀子。一年后,連本帶利共該還40兩。竇天章無力償還,蔡婆婆就要他的女兒端云做童養(yǎng)媳抵債。竇娥的悲劇命運就此開始。讀書人的貧困,高利貸的盤剝,都是構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因素。

  第一折是13年后,蔡婆婆搬到了山陽縣。端云改名竇娥,與蔡婆婆的兒子成親不到兩年就守了寡。蔡婆婆依舊放高利貸。她向賽盧醫(yī)討債,賽盧醫(yī)把她騙到僻靜地方要把她勒死,恰巧遇見潑皮無賴張驢兒父子把她救下。他們得知蔡婆家只有兩個寡婦,就逼著要她們婆媳倆嫁給他們父子倆。蔡婆無奈,只好答應,但遭到竇娥的堅決反對。張驢兒父子卻賴著住在了蔡家?!皾娖o賴”的橫行無忌,也是社會黑暗的一個方面,是構成竇娥悲劇的一個因素。

  第二折寫張驢兒趁蔡婆生病的機會,到賽盧醫(yī)那里買了一服毒藥,想害死蔡婆好逼竇娥成親,但陰差陽錯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張驢兒誣賴竇娥毒死了他老子,脅迫竇娥隨順了他,否則就去見官。竇娥沒有屈服,和他去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個貪官酷吏,他聽信張驢兒一面之詞,嚴刑拷打竇娥,竇娥始終不屈。桃杌又要打蔡婆,竇娥為了免讓婆婆受刑,才屈招了毒死公公。從張驢兒父子進入蔡家,戲劇沖突的發(fā)展就形成了兩條線索:一是張驢兒要霸占竇娥和竇娥維護自身尊嚴的矛盾,一是蔡婆的軟弱默許和竇娥對她的諷刺批評之間的矛盾。張驢兒本想毒死蔡婆卻誤戕其父,推進矛盾發(fā)展,導入了竇娥與官府的矛盾沖突。而官府的黑暗,則是造成竇娥悲劇的根本原因。

  第三折是悲劇的高潮。竇娥被判斬首,押上刑場。她一腔冤屈化為怒火,指天罵地,強烈地控訴那個黑暗的社會。臨刑她發(fā)下三樁誓愿:第一,將一丈二尺白練掛在旗槍上,刀過頭落,一腔血沒半點灑在地上,全都飛濺在白練上。第二,當時正是三伏天,死后要天降三尺瑞雪遮掩尸首。第三,死后使山陽縣大旱三年。她要用這三樁誓愿證明她的冤屈。由此,戲劇沖突發(fā)生了質的變化:由竇娥與具體的官府和官吏的矛盾,質變?yōu)榕c整個黑暗社會和黑暗制度的矛盾?!叭龢妒脑浮北憩F(xiàn)了竇娥不屈的反抗精神。

  第四折是在竇娥死后三年,竇天章做了廉訪使,隨處審囚刷卷,檢查貪官污吏。竇娥的冤魂向父親訴說了事情的經(jīng)過和自己的冤屈。竇天章為竇娥平反,張驢兒、賽盧醫(yī)、貪官桃杌都受到了懲罰。

  《竇娥冤》對當時社會的揭露是廣泛而深刻的。除了高利貸盤剝、惡霸橫行、官府黑暗等元代社會突出的問題外,讀書人的貧窮、封建道德觀念的毒害等,也是造成竇娥悲劇的社會原因。

第二節(jié) 王實甫和《西廂記》


  《西廂記》是我國古代愛情劇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它通過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熱情歌頌了青年男女反抗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由于《西廂記》在思想?

  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在結構體制上又規(guī)模宏大,所以有的學者稱它是元雜劇的壓卷之作。

  

  一、王實甫的生平與創(chuàng)作

  關于王實甫的生平,我們知道得很少?!朵浌聿尽分挥涊d他是大都(今北京)人。名信德。他的戲劇活動,在元成宗元貞、大德間。

  王實甫的雜劇作品,《錄鬼簿》著錄有14種,現(xiàn)存有《西廂記》、《麗堂春》、《破窯記》三種,另有《芙蓉亭》、《販茶船》殘存各一折?!段鲙洝肥瞧浯碜鳌!度⑶愤€收有他的小令一首,套曲兩套及殘曲。

  

  二、從《鶯鶯傳》到《西廂記》

  《西廂記》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耳L鶯傳》寫書生張生從來不近女色,但自一見鶯鶯便不能自持,經(jīng)過一番曲折,兩人有了私情。而后張生進京應舉,就斷絕了與鶯鶯的舊情。“始亂之,終棄之”。鶯鶯也只有自怨,后來嫁了人。鶯鶯是個悲劇人物,張生是個輕薄負情的書生。作者還借張生之口,說鶯鶯是“尤物”,稱贊張生是“善補過者”。盡管如此,由于作品塑造了崔鶯鶯這一敢于沖破傳統(tǒng)禮法的大家閨秀形象,所以在當時和后代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崔鶯鶯的故事在宋代流傳很廣,著名詞人秦觀和毛滂都曾把她的故事寫成《調笑轉踏》,這是一種歌舞曲。再后來趙令疇寫了[商調]《蝶戀花》,這是一篇鼓子詞,有唱有白。在這篇作品里,作者對鶯鶯寄予了同情,譴責了張生的負情。人稱此作“句句言情,篇篇見意”。到金章宗時期,鶯鶯故事發(fā)生了一個飛躍,出現(xiàn)了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它使崔、張愛情故事以新的藝術面貌表現(xiàn)了嶄新的思想內容。在這部作品中,張生已經(jīng)成為一個有情有義、忠于愛情的人物,他和鶯鶯一起抗爭,最后帶著鶯鶯出走,獲得了“美滿團圓”的結局。這部作品是《西廂記》雜劇產(chǎn)生的直接基礎,在文學史上居有重要的地位。后人稱它為“董西廂”,而稱王實甫的作品為“王西廂”。

  

  三、《西廂記》的情節(jié)和戲劇沖突

  《西廂記》打破元雜劇四折一楔子的體例,5本連演,用21折的篇幅,充分述寫崔、張愛情故事。

  第一本《張君瑞鬧道場》,寫崔、張愛情的開始。已故相國夫人崔氏帶著19歲的女兒鶯鶯扶柩回家鄉(xiāng)博陵葬夫,因路途有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在今山西永濟縣蒲州鎮(zhèn)),寫信召她的侄兒鄭恒前來幫她回鄉(xiāng)。鄭恒是鄭尚書之子,與鶯鶯已有婚約。這時有個書生張君瑞,進京應舉,路過普救寺,和鶯鶯一見鐘情。

  第二本《崔鶯鶯夜聽琴》,寫崔、張愛情的成熟及他們與崔夫人的第一次沖突。軍人孫飛虎聽說鶯鶯有傾國傾城之色,率兵包圍了普救寺,限三天獻出鶯鶯做壓寨夫人。危急中老夫人宣稱:但有退兵之策的,將鶯鶯與他為妻。張生寫信給他的朋友白馬將軍杜確,杜確帶兵殺退孫飛虎。事后,老夫人反悔。張生彈琴向鶯鶯表達愛慕之意,鶯鶯也向他表示了自己的愛情。

  第三本《張君瑞害相思》,寫崔、張和紅娘三人之間的誤會,進一步展現(xiàn)他們的性格,也是崔、張愛情的進一步發(fā)展。張生自那夜彈琴之后,便害起了相思病,趁紅娘來探病,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他夜間花園私會,張生赴約,卻被鶯鶯訓斥一頓。張生因此病情加重。鶯鶯又讓紅娘去送藥方,再次約張生幽會。

  第四本《草橋店夢鶯鶯》,寫鶯鶯到張生書房幽會,私下做了夫妻。老夫人發(fā)覺,拷問紅娘。紅娘說出真情,并指責老夫人忘恩負義,處置不當。老夫人只好答應了他們的婚事,但要張生進京趕考,考中得官才能回來成親。長亭送別之后,張生走到草橋店,夢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第五本《張君瑞慶團因》,寫張生考中狀元尚未歸來時,鄭恒來到普救寺,他欺騙老夫人,說張生已被衛(wèi)尚書招為女婿。老夫人即讓鄭恒擇吉成親。恰在成親那天,張生歸來,他做了河中府尹。真相大白,鄭恒羞愧自盡,張生和鶯鶯花好月圓。

  《西廂記》的戲劇沖突有兩條線索:一是以老夫人及鄭恒為一方,以崔鶯鶯、張生、紅娘為另一方的沖突;二是崔鶯鶯、張生、紅娘之間的矛盾沖突。前者是主線,后者是輔線。兩條線索互相制約,交錯展開。

  從根本意義上說,戲劇的矛盾沖突并不是以崔、張一方的絕對勝利而結束的,而是一種妥協(xié)的結果。崔、張最終結成夫妻,愿望得到了滿足;老夫人“不招白衣女婿”的愿望也得到了滿足,她要維護的相門體面也維護了。作者“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理想實現(xiàn)了,以門閥地位為基礎的婚姻觀念也沒有遭到破壞。

第四章 元代散曲

?

  元曲中的散曲,或者稱作清曲,是繼詞之后興起的一種新的詩體,它與傳統(tǒng)的詩詞一樣屬于抒情文學,但與詩詞不同的是,詩詞等屬雅文學,散曲則屬于俗文學。

第一節(jié) 元散曲的創(chuàng)作情況和基本特點


  隋樹森所編《全元散曲》,是迄今為止收錄最為完備的元散曲總集,書中所收散曲作家,有姓名可考的二百多人,作品有小令3853首,套數(shù)457套,另有殘曲不計。

  散曲的形式有小令、套數(shù)(散套)和帶過曲。小令又稱“葉兒”,取其小的意思。它是散曲最簡單的一種形式,相當于詩的一首,詞的一闋。曲的小令和詞的小令含義不同。詞的小令,是相對于中調和長調說的。曲中的小令,則是相對于套數(shù)而言的,只要是單支的曲子,不管字數(shù)多少,都稱小令。套數(shù)也稱散套,它是散曲中結構比較復雜、篇幅較為宏偉的一種形式。它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子,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有頭有尾的套曲。帶過曲介于小令和套數(shù)之間,它一般由同一宮調的兩個或三個小令連在一起,共同表達一個內容。帶過曲在曲牌之間用“帶過”二字連接。

  散曲創(chuàng)作,有人分為前、后兩期,有人分為初、中、晚三期。按通行的兩期說,元成宗皇慶、延祜以前為前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在大都,這是散曲興盛時期。后期散曲作家的活動中心,逐漸移至杭州一帶。隨著散曲的繁盛和發(fā)展,這一時期的作家隊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xiàn)了一批專攻散曲,或主要精力、主要成就在于散曲創(chuàng)作的作家,創(chuàng)作傾向趨于雅正典麗。

  元代散曲創(chuàng)作的風格是多樣的,一般認為,主要可以分豪放、清麗兩派。豪放派以馬致遠稱首,清麗派則以張可久為魁。前期是以豪放為主流,但是清麗之作也有重要地位;到了后期,則以清麗為主,豪放為輔。后期即使以疏放豪宕著稱的作家如貫云石等人,他們的作品也與前期豪放派不同,帶有江南文學傳統(tǒng)的嫵媚色彩。

與詩詞相比,散曲具有鮮明的風格特征。以往的詩歌形式都講究含蓄、蘊藉、委婉,講究意境、韻味,講究含不盡之意于言外,散曲則不同,它不需要蘊藉,也不需要莊重與典雅,它是用口語白話寫成,直白地表露作者的內心感受或生活體驗與追求。散曲的妙處不在耐人尋味,而在于一瀉而下,一覽無余,靠風趣、諷刺取勝。散曲生動活潑,通俗易懂,但又不乏文采,周德卿《中原音韻》概括其特點為“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文而不迂,俗非卑俗,不同于街巷俚歌。散曲語言一般符合正常語法,不大使用傳統(tǒng)詩歌中的特有句法,但也常常熔鑄詩(包括詞)語入曲,通俗中又不乏辭采。

第二節(jié) 前期散曲作家作品


  和元雜劇一樣,散曲前期的創(chuàng)作中心也在北方,這一時期很少專工散曲或主要從事散曲創(chuàng)作的人,他們或者以詩文為主兼寫散曲,這部分人多為高官或文人雅士,如盧摯、姚燧等,或者以創(chuàng)作雜劇為主而兼寫散曲,如雜劇大家關漢卿等。但前期散曲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作品富有生命活力,表現(xiàn)出棄絕傳統(tǒng)觀念的氣度和熱情活潑的精神面貌。關漢卿、王和卿、馬致遠是前期散曲最主要的代表。


  一、關漢卿

  關漢卿在雜劇和散曲創(chuàng)作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散曲作品不算很多,流傳下來的有小令57首,套數(shù)14套。

  關漢卿散曲的內容,有寫男女戀情、自適情懷和自畫像式地抒寫自身感受的。寫男女戀情的,多寫離別與相思。寫閑適情懷的作品,閑適中其實都深寓著激情,具有深刻的社會批判意義。關漢卿散曲的代表作,是他的自畫像式自贊自嘲的作品[南呂]《一枝花》[不伏老]。這套曲子不僅是關漢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的名篇。曲中以第一人稱“我”直接出面,以通俗、詼諧、酣暢、滔滔若江河奔瀉的語言,自我介紹,自我贊賞,自我調侃,從而塑造了一個特殊環(huán)境中的特殊人物:

  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恁弟子們誰教你鉆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p>

  整套曲子都在夸贊“浪子風流”,這其中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義。首先,它是市民化了的知識分子對于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道德評判標準的反叛;其次,它是以一種玩世不恭的形式,表示對黑暗統(tǒng)治的反抗。


  二、王和卿

  王和卿,名不詳,河北大名人。與關漢卿同時。

  王和卿散曲現(xiàn)存小令21首,套數(shù)2套及部分殘曲。他“滑稽挑達”的性格在散曲作品中表現(xiàn)得很充分,也成為他作品的風格。[仙呂]《醉中天》[詠大蝴蝶]就突出地表現(xiàn)了這種風格:

  掙破莊周夢,兩翅架東風。三百座名園一采一個空。難道風流種,唬殺尋芳的蜜蜂。輕輕飛動,把賣花人扇過轎東。


  三、馬致遠

  馬致遠散曲作品有《東籬樂府》一卷,存小令104首,套數(shù)17套,在前期作家中是保存散曲作品最多的。馬致遠在散曲方面名聲很大,被稱為“曲狀元”。

  他的散曲多寫隱居生活,描寫自然景物和游子漂泊,表現(xiàn)憤世和厭世的思想。但曲詞老健、疏放、宏麗,成為曲中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越調]《天凈沙》[秋思]是元散曲中最著名的篇章,被譽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說:“《天凈沙》小令,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是“元曲令曲之表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一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小令不過28個字,卻把幽遠的秋原暮色、寂寞的旅人和他悲涼的情懷表現(xiàn)得那么充分,并且反映了當時文人憂郁而又看不到出路的心境,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馬致遠散曲中表現(xiàn)超然出世、與世無爭、曠達恬退、及時行樂等主題,寫自已隱居生活的作品最多。[雙調]《夜行船》[秋思|]套曲可作代表。

  [風入松] 眼前紅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車。不爭鏡里添白雪,上床與鞋履相別。莫笑巢鳩計拙,葫蘆提一向裝呆。

  [撥不斷] 利名竭,是非絕。紅塵不向門前惹。綠樹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補墻頭缺。竹籬茅舍。

  

第三節(jié) 后期散曲作家作品


  后期散曲的中心也轉移到了南方,但很多是北方南下的曲家。后期出現(xiàn)了一批主要以散曲著名的曲家,代表作家有張養(yǎng)浩、貫云石、喬吉、張可久、睢景臣、劉時中,其中成就較高的是張養(yǎng)浩、喬吉和張可久。

  

  一、張養(yǎng)浩

  張養(yǎng)浩(1270一1329),字希孟,號云莊,濟南人。曾官監(jiān)察御史,因上疏批評時政,觸犯權要被罷官。后來又出任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元英宗元宵節(jié)要在宮中張燈,張養(yǎng)浩上疏諫阻,英宗大怒。不久,張養(yǎng)浩借故父親年老,辭官歸隱。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陜西行臺中丞。既聞命,即散其家之所有與鄉(xiāng)里貧乏者,登車就道,遇餓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在赴陜西的途中,寫下了著名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在陜西任上,憂勞成疾,死在任上。死后追封為濱國公,謚文忠,在故里建廟紀念他。

  張養(yǎng)浩有散曲集《云莊休居自適小樂府》,存小令161首,套數(shù)2套。張養(yǎng)浩是一位深切關懷民生疾苦,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曲家。他的作品與前邊幾個人明顯不同,不少作品帶有政治批判色彩,顯示出沉郁的風格,語言比較質樸豪放。

  張養(yǎng)浩現(xiàn)存散曲作于他罷官休居之后,回首官場中的爾詐我虞,風波驚險,有萬千感慨。所以,他對社會和官場的諷刺,更有著深于世故的銳利。同時,他贊美田園生活的平靜閑適,也真摯親切。如他的兩首[中呂]《朝天曲》。

  張養(yǎng)浩散曲影響更大的是他的懷古之作,特別是其中的[中呂]《山坡羊》[潼關懷古]。

  

  二、喬 吉

  喬吉是元后期著名雜劇作家,也以散曲名世。他的散曲風格清麗雅正,注重字句的錘煉與音樂的和美,內容多表現(xiàn)厭世情緒。喬吉與張可久并稱,是元后期散曲的主要作家和清麗派的代表。過去講散曲,主要講喬、張二家。

  喬吉散曲集有《惺惺道人樂府》、《喬夢符小令》,近人任訥輯為《夢符樂府》。今存小令209首,套數(shù)11套。數(shù)量之多,僅次于張可久。

  喬吉的散曲作品,大抵圍繞他四十年落拓漂泊的生涯,寫男女風情、離愁別緒、詩宴酒會,歌詠山川形勝,抒發(fā)隱逸情懷,感嘆人生短促、世事變遷。他以嘲諷與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功名仕途,世情滄桑,表現(xiàn)出一個灑脫不羈的江湖才子的精神面貌。例如他的[正宮]《綠么遍》[自述]、[中呂]《山坡羊》[寓興]。

  

  三、張可久

  張可久,字小山,或說字仲遠,號小山。

  張可久專攻散曲,今存小令855首,套數(shù)9套,近人輯為《小山樂府》,他是元人留存散曲最多的作家,與喬吉并稱元散曲兩大家。他的散曲的內容比較寬泛,一些吊古傷今之作,表現(xiàn)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作為一個文人無可奈何的心境。如他著名的散曲[中呂]《賣花聲》[懷古]:

  美人自刎烏江岸,戰(zhàn)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生長嘆。

  張可久散曲中詠物寫景、閑適游冶之作較多,這些散曲,不少寫得清麗可喜。如[中呂]《山坡羊》[夜雪]。?

  張可久散曲注重形式格律,喜歡雕琢字句,追求詩詞般的典雅,少用俚言俗語,有不少作品又回歸到詞的風格韻味,這代表了元后期散曲由俗返雅的趨勢。但張可久的散曲并沒有失去散曲清新、自然的本色。套數(shù)[南呂]《一枝花》[湖上晚歸]可以代表張可久散曲的特色。

第五章 宋元南戲和話本


  除雜劇外,元代戲曲還有宋代以來流行于南方的南戲,其杰作《琵琶記》在中國戲曲史上影響深遠。由宋元民間“說話”衍生出來的話本小說和講史話本,是中國白話短篇小說和長篇通俗演義的濫觴。

  

第一節(jié) 南戲和“四大傳奇”


  南戲,也稱戲文,是南曲戲文的簡稱。所謂南曲,是與北曲雜劇相對而言的。南戲早期的中心在浙江溫州一帶,被稱作溫州雜劇。溫州唐代為永嘉郡,故又稱永嘉雜劇。

  到南宋末,南戲大盛。元滅宋,北方雜劇南下,南戲在雜劇的沖擊下一度衰落。到元末,北雜劇衰落,南戲吸收了北雜劇的一些優(yōu)點,重新振興起來,并為明清傳奇奠定了基礎。

  南戲與雜劇相比,有以下幾點不同:

  第一,雜劇的基本體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較緊湊,情節(jié)較集中。南戲則沒有固定出數(shù),長短自由,如《張協(xié)狀元》53出,《小孫屠》21出,《琵琶記》42出。其實,南戲原本是不分出的,后人為了閱讀和敘述的方便而劃分了出。

  第二,雜劇一般由一人獨唱,一唱到底。南戲則上場角色都可以唱,還可以對唱、合唱。第三,雜劇每折限用一個宮調,一韻到底。南戲一出之中可以用不同宮調,可以換韻。

  第四,南戲有開場,在正戲之前先由副末報告劇情和創(chuàng)作意圖,開場一般用兩闋詞。雜劇沒有開場。

  第五,雜劇角色為旦、末、凈、雜,南戲角色分生、旦、外、貼、丑、凈、末。

  第六,南戲和雜劇有音樂上的差異,首先是基礎不同,雜劇是在諸宮調的基礎上形成的,南戲則是在東南沿海一帶的民歌基礎上形成的,另外吸收了宋代以來流行的詞體歌曲。其次是南曲與北曲風格的差異,明王世貞《曲藻》說:“凡曲,北字多而調促,促處見筋;南字少而調緩,緩處見眼。北則辭情多而聲情少,南則辭情少而聲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獨奏;北氣宜粗,南氣宜弱。”

  總的來說,南戲比雜劇在體制上自由得多,它在曲調配合、劇本結構、歌唱等方面,都沒有雜劇那么多的限制,使得它更便于展開情節(jié)、塑造人物。這就顯示了它的優(yōu)勢。到明代,雜劇衰微,由南戲發(fā)展而來的傳奇,終于取代了雜劇的地位而興盛起來。?

  宋元南戲本來是民間創(chuàng)作,它的劇本不過師徒相授,很少刊刻,所以流傳下來的很少。宋元南戲的存目,據(jù)統(tǒng)計有238本,但流傳下來的不到十分之一。現(xiàn)存早期的南戲劇本有所謂《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張協(xié)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和《小孫屠》。前兩種都是宋代的作品,只有《小孫屠》是元代作品。南戲最著名的作品是高明的《琵琶記》,還有經(jīng)過明人修改過的《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殺狗記》,人稱“荊、劉、拜、殺”四大南戲,又稱四大傳奇。

  《荊釵記》全名《王狀元荊釵記》或《王十朋荊釵記》,劇寫窮秀才王十朋和溫州城內首富孫汝權分別以荊釵和金釵為聘禮,向錢玉蓮求婚,錢玉蓮重才輕財,嫁給了王十朋?;楹?,王十朋赴京趕考得中狀元,丞相逼婚,十朋不從,被改調到煙瘴之地潮州任職。王十朋迎取母親、玉蓮同赴任所的家書,被孫汝權套改為休書,玉蓮繼母逼她改嫁,玉蓮不從,投江自盡,幸被錢安撫救起。王十朋聞玉蓮死汛,誓終身不再娶,寧愿負“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罪名。玉蓮則聽人誤傳王十朋死于瘴疫。后來兩人在錢安撫舟中重逢以荊釵相認(或作在玄妙觀中追薦亡靈,以外相逢),再續(xù)前緣。

  《荊釵記》“以情節(jié)關目勝”,情節(jié)結構精巧,戲劇性強,戲劇沖突層層展開,很適合舞臺演出。其曲文也達到了較高水平。

  《白兔記》全名《劉知遠白兔記》或《劉知遠還鄉(xiāng)白兔記》,元代永嘉書會才人編。原作不存,近存本以明成化本《新編劉知遠還鄉(xiāng)白兔記》為最早。劉知遠是五代后漢的開國皇帝。劇寫劉知遠落魄流浪,財主李文奎見他相貌不凡。帶回家中牧馬,并將女兒李三娘嫁給他。李文奎死后,劉知遠夫婦為三娘兄嫂所不容,被迫棄家從軍。后被岳節(jié)度招贅為婿,成就功名。三娘受盡兄嫂折磨,在磨坊中產(chǎn)下一子,生子時無人照料,只得自己咬斷孩子的臍帶,托人將孩子送給劉知遠。16年后因咬臍郎追獵白兔,與生母相逢,終于懲處李洪一,夫妻、母子團圓。作品通過劉知遠發(fā)跡變泰的故事,表達了“貧者休要相輕棄,否極終有變泰時”的觀念。《白兔記》富有民間文學的特色,文字上質樸通俗。

  《拜月亭記》全名《王瑞蘭閨怨拜月亭》,簡名或作《幽閨記》,相傳為元人施惠所作。

  《拜月亭記》寫金主誅殺主戰(zhàn)派大臣陀滿海牙一家,派尚書王鎮(zhèn)向敵國求和。海牙子興福在逃亡途中與書生蔣世隆結為兄弟。敵軍入侵,金主遷都汴梁。世隆和妹瑞蓮、王鎮(zhèn)夫人和女兒瑞蘭都在兵亂中失散。瑞蘭遇見世隆,在患難中結為夫妻。瑞蓮則被王夫人收為義女。后王鎮(zhèn)出使回來,在旅店中遇見瑞蘭,不允許女兒嫁給患病的窮秀才世隆,強行將瑞蘭帶走,將患難中相遇的情人拆散。敵兵退走后,王鎮(zhèn)一家在汴京團聚,瑞蘭在拜亭前對月禱告,祝夫婿平安,被瑞蓮竊聽,方知彼此實為姑嫂。后來朝廷開科取士,世隆、興福分別考取文武狀元。王鎮(zhèn)奉旨招兩人為婿,夫婦兄妹相認團聚。劇本運用誤會巧合的手法,使得關目奇巧而頗見匠心,劇情發(fā)展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加之曲文本色自然,貼合人物身份和性格,有較強的感染力,所以歷來評價較高。

  《殺狗記》全名《楊德賢婦殺狗勸夫記》。劇寫富家子弟孫華結交市井無賴柳龍卿、胡子傳,并受他們的挑撥,揮霍家財,仇視胞弟孫榮,將弟弟趕出家門。其妻楊月真為勸夫悔悟,設計殺狗,假扮人尸,放在門外。酒醉歸來的孫華,誤以為禍事臨門,請柳、胡二人幫忙移尸,胡、柳向官府告發(fā)。而弟弟孫榮則不計前嫌,當即為兄埋“尸”,還在官府前主動承擔殺人罪名。最后月真說明真相。此戲曲文俚俗,明白如話,但藝術上顯得比較粗率。

  四大南戲之外,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無名氏的《破窯記》、《金印記》、《趙氏孤兒記》、《牧羊記》、《東窗記》等。其中《破窯記》的成就較高。

  

第二節(jié) 高明和《琵琶記》


  南戲最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高明,他在南戲發(fā)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fā)展史上的關漢卿,他的劇作《琵琶記》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不僅影響了當時的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稱《琵琶記》是“南戲之祖”。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后世稱他東嘉先生。溫州瑞安(今屬浙江)人。有詩文集《柔克齋集》,已佚。南戲作品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不傳。

  《琵琶記》是高明根據(jù)長期流傳于民間的南戲《趙貞女》改編的?!囤w貞女》借用漢末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書法家蔡伯喈(邕)的名字,說他上京應舉,貪戀富貴,長期不歸,其妻趙五娘在家獨力支撐門戶,蔡父母死后她到京師尋夫,伯喈不認,還用馬踏死趙五娘,最后蔡伯喈被暴雷轟死。歷史上的蔡伯喈則是個孝子。

  高明的《琵琶記》把蔡伯喈塑造成了一個“全忠全孝”的人物形象,戲的題目是:“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從淺層意義上說,他要為蔡伯喈洗雪冤屈,從深層意義上說,他是要宣揚忠孝倫理觀念。?

  劇寫陳郡蔡伯喈和趙五娘成親兩個月,就趕上朝廷黃榜招賢,郡里把他保舉上去。他因雙親年老,不肯赴選。但是他父親摯意要他為官,以顯親揚名,改換門庭。蔡伯喈到京城考中狀元,被牛丞相看中,欲招為女婿,他辭以已娶妻室,且雙親年老,不肯答應,又向皇帝辭官?;实鄄坏粶仕o官,反命他“曲從師相之命”,與牛小姐成婚。

  蔡伯喈和牛小姐結婚,正當家鄉(xiāng)大災之時。趙五娘把衣衫首飾盡行典賣,糴些糧米奉養(yǎng)公婆,自己卻在背地里吃糠。婆婆埋怨沒有魚菜,又懷疑她在背地里吃好東西。后來公婆得知真情,痛心而死。趙五娘剪發(fā)賣錢為公婆送葬,又羅裙包土為公婆筑墳。埋了公婆,去京城尋夫。她彈著琵琶,一路賣唱、乞討,又畫了公婆真容,隨身攜帶。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京城。牛小姐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曾要求和蔡伯喈一同回鄉(xiāng),但牛丞相不許。于是決定派人去把蔡的雙親和趙五娘接來同住。牛小姐甘居五娘之下,三人一起回鄉(xiāng)守孝。最后皇帝傳下詔書,旌表孝子門閭,蔡伯喈加官晉職,二位夫人各有封賜。

  高明寫作《琵琶記》的意圖,就是在開場時宣稱的“不關教化體,縱好也枉然”,通過這本戲來宗法倫理道德。為了把蔡伯喈塑造成“全忠全孝”的形象,高明在戲中設計了“三不從”(辭試父不從,辭婚師不從,辭官君不從)、“三被強”(強試,強官,強婚)的關目:蔡伯喈的一切作為,都是身不由己,都是遵從父、師、君之命。這樣,由于他的不歸而造成的一切悲劇,他事實上的背親棄婦,都沒有了責任:“只為三不從,做成災禍天來大?!?/p>

  《琵琶記》還真實地反映了元末那個時代黑暗的現(xiàn)實:天災人禍,民不聊生,人民生活的極端痛苦,達官貴人如牛丞相的不關心民生疾苦,專橫跋扈,官吏的貪污等等,具有深刻的認識意義和批判精神。

  《琵琶記》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xiàn)在趙五娘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在饑荒歲月盡心盡力奉養(yǎng)公婆,苦苦維持生計。在作者,只是要塑造一個符合婦道標準的女子形象,但由于作者真實地描寫了她面對苦難時的頑強不屈和自我犧牲精神,使得這一形象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讀者通過吃糠、嘗藥、剪發(fā)、筑墳、描容等情節(jié),看到的是一個具有忍辱負重、吃苦耐勞、不怕艱苦、自我犧牲等優(yōu)秀品格的女性形象,而這正是中國婦女傳統(tǒng)美德的體現(xiàn)。

  《琵琶記》藝術上很值得稱道的另一點,是其結構上的“苦樂相錯”,如蔡伯喈相府成親與趙五娘家中吃糠,蔡伯喈相府賞月與趙五娘家鄉(xiāng)葬親,兩兩對照,具有很強的感情震撼力量,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琵琶記》的曲辭也頗富表現(xiàn)力。如第二十七出“中秋賞月”,敘蔡伯喈狀元及第,被強入贅相府,與新人牛氏中秋賞月。伯喈對月傷懷,心念父母發(fā)妻,有苦難言。牛氏則自慶新得佳婿,歡愉之情溢于言表。清人李漁對此出最為激賞,贊曰:“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歡悅;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涼。一座兩情,兩情一事?!狈从吵龈呙髦魄牡慕承?。

第三節(jié) 宋元話本


  話本,是古代“說話人”說話的底本。說話是古代民間藝人講說故事的專稱,相當于后來的說書。

  宋代“說話”極為發(fā)達,而且分“說話四家”,即“小說”、“說鐵騎”、“說經(jīng)”、“講史書”。但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宋元話本,基本上是“小說”和“講史”兩家,講史家的一般稱為“平話”,小說家的話本則多稱作“小說”。宋代“小說”居于主流,元代則“講史”更為盛行。本節(jié)分話本小說和講史話本介紹。

  

  一、話本小說

  今存的宋元話本小說,多見于明人編輯刊行的《清平山堂話本》、《古今小說》、《熊龍峰刊行小說四種》、《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白話小說集。

  宋元話本小說按其內容可分四類:一是煙粉類,即煙花粉黛,講男女愛情,所謂“春濃花艷佳人膽”。二是靈怪類,講神仙妖術和異物顯靈作怪。三是傳奇類,講人世間的奇人奇事,以及種種悲歡離合的軼事奇聞。四是公案類,講各種斷案故事,或言強梁惡霸殺人越貨,驚動官府,或說俠盜怪杰不平拔刀,為民除害,所謂“月黑風寒壯士心”。

  話本是市民文學,源于“說話”。由其原始的接受對象和藝術形式所決定,話本小說在體制、敘述方式和語言運用等方面形成了明顯的藝術特點。首先,話本小說的體制形式是結合市民聽眾的需要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結構一般由題目、篇首、入話、頭回、正話和篇尾六個部分組成。篇首或篇尾多采用詩詞,起到點名大意、烘托氣氛,或概括主旨、總結全篇的作用。入話起由開場詩詞導入本事的作用。有的在入話之后插入一段與正話相同或相反的故事,稱為“得勝回頭”或“笑耍頭回”,然后過渡到主要故事。其次,話本小說的敘述方式符合一般大眾的欣賞習慣,即連貫敘述,故事性強,情節(jié)曲折生動,帶有懸念和巧合,所謂“無巧不成書”。因為話本小說最初是講給人聽的,故每說一段,必須善于掌握故事的相對完整性,必須揣摩聽眾心理故作驚人之筆或善于賣關子,有意制造懸念和巧合。再次,使用大眾能夠理解的白話進行演說,以生活化的語言代替書面語言,這是小說文體上的重大變革。

  在元人話本小說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水平較高。據(jù)考作者為陸顯之。小說塑造了宋四公、趙正、侯興、王秀幾個俠盜形象,他們劫富濟貧,專和官府作對,為窮人伸張正義。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語言簡練而形象,且富于夸張和幽默。

  

  二、講史話本

  元代講史平話現(xiàn)存8種:《三分事略》、《三國志平話》、《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秦并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續(xù)集》、《宣和遺事》、《薛仁貴征遼事略》。其中《三分事略》和《三國志平話》內容基本相同,屬同書異名,實為7種。7種中,除《薛仁貴征遼事略》見于《永樂大典》外,其他都有元代刊本傳世。《宣和遺事》,又稱《大宋宣和遺事》,有學者認為成書于金代?!度龂酒皆挕?、《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七國春秋后集》、《秦并六國平話》、《前漢書平話續(xù)集》,今人合稱《全相平話五種》。

  平話大多根據(jù)各種正史、野史和民間傳說改編而成,淺顯的文言和白話并用,其間穿插詩詞,把龐大復雜的歷史事件編成情節(jié)連貫的長篇故事。關目曲折生動,文詞卻比較質樸,只交代大概情節(jié),不做過細的描寫,具有提綱性質。這便于說話人登臺獻藝時,根據(jù)各自的演說才能去發(fā)揮或增減。

第六章 元代詩文


  元代詩文的發(fā)展可分為前、中、后期。具體來說,忽必烈去世、元成宗即位(1295)以前,是元代詩文發(fā)展的前期;從成宗元貞元年到元順帝即位以前(1295--1332),是元代詩文發(fā)展的中期;元順帝時期(1333--1368)是元代詩文發(fā)展的后期。

  

第一節(jié) 元代前期詩文


  元代前期是一個比較長的時段,這其中又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蒙古滅金統(tǒng)一北方以前,這一時期的詩人以跟隨成吉思汗西征的耶律楚材為代表,還有前往西域晉見過成吉思汗的著名道士丘處機。二是蒙古滅金統(tǒng)一北方至統(tǒng)一全國以前,這期間大批舊金文士進入蒙古統(tǒng)治區(qū),有的進入蒙古政權。這一時期最突出的代表是郝經(jīng)和劉秉忠,其次是王惲。由金入元的楊奐、逸士李俊民以及河汾諸老,依然進行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這一時期的詩文創(chuàng)作基本上在元好問的影響之下,延續(xù)著金代后期的繁榮。三是統(tǒng)一全國之后,這可以元軍攻下南宋都城臨安為分界。這一時期,北方詩人成就最高者是屢征不起的劉因,還有散文家姚燧、詩文詞曲兼擅的盧摯。姚、盧二人都年長于劉因,并且都在朝為官,但他們真正影響文壇,則在成宗大德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中期。全國統(tǒng)一,南北文風開始交匯融合,一批北方文士如姚燧、盧摯等人南下做官,其文風影響南方,同時一部分南方文士入朝北上,與在朝北方文人共事,其文風互相影響。降元的南宋官員如方回等,和處于仕隱之間的南方文人,如戴表元、趙文、劉將孫、仇遠,他們入元后取得了很好的創(chuàng)作成就。而作為宋遺民的一大批人,他們慷慨悲歌,用詩文表達著亡國之痛和對故國的哀思,取得了突出的詩文成就。以月泉吟社為代表的南方文人詩社活動,是元代引人注目的文學現(xiàn)象之一。

  就總體說,元代前期文壇既豐富多彩又富有成就。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有耶律楚材、郝經(jīng)、劉因、趙孟頫、戴表元。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湛然居士。契丹族,遼宗室之后,曾從萬松行秀學佛,法號從源。楚材文學思想承金而來,對金代文壇宗蘇與宗黃兩派之爭,楚材宗蘇而不抑黃;尚平易,尚古雅,又尚清新雄奇,追求瀟灑飄逸、波瀾壯闊之氣勢。其作品有超拔、雄豪、絢爛、溫純多種風格。楚材詩為人稱道者較多,如《過陰山和人韻》雄奇瑰麗。

  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保定容城(今河北徐水)人。性不茍合,不妄交接。今存《靜修集》30卷。劉因一直被作為元代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觀梅有感》、《渡白溝》、《登鎮(zhèn)州隆興寺閣》等,都是歷代選本常選的作品。

  劉因也是著名詞人。

  郝經(jīng)(1223--1275),字伯常,卒謚文忠,澤州陵川(今屬山西)人。家世業(yè)儒,祖父郝天挺為元好問師,經(jīng)又曾從元好問學。郝經(jīng)論文,重文之“用”,強調“質”與“實”,反對“巧”和“麗”,崇尚“高古”,提倡“道入于技”。其詩歌成就主要在律詩和歌行,歌行有李賀之奇崛與盛唐邊塞詩之氣勢,律詩多寫于后期使宋羈留期間,著意學杜甫。寫于被羈留真州時的《甲子秋懷》可以代表他后期詩的風格。郝經(jīng)散文成就也很高,其佳作在亭臺記與碑志傳狀兩類。

  戴表元(1244—1310),字帥初,一字曾伯,號剡源先生,又自號質野翁、充安老人??傆^其詩文,詩宗唐而文沿宋。文以題畫短文為優(yōu),涉筆成趣,得蘇軾小品之妙;為人所作文集序,多能以淺易之言,發(fā)深幽之旨,既形象生動,又啟發(fā)人意;記也頗有妙筆。戴表元是重要詩論家,是宗唐詩風的有力倡導者。他的詩也富有唐詩風味,其中優(yōu)秀之作,具有唐詩意境,陶詩之味。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湖州(今屬浙江)人。宋宗室。14歲,以父蔭入仕。有《松雪齋集》10卷。趙孟頫詩,在元稱大家,為“元詩四大家”之先導,胡應麟說他“首創(chuàng)元音”。

  

第二節(jié) 元代中期詩文


  元代中期,是元代詩風文風的形成時期,元末以及明清的研究者以“元詩四大家”(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的出現(xiàn)為元代詩文進入繁盛期的標志。人們稱“四大家”等代表的文風為盛世文風。

  姚燧(1238—1313),字端甫,號牧庵,洛陽(今屬河南)人。從大儒許衡學,后被薦為秦王府文學。有《牧庵集》,原本50卷,久佚,今有36卷本。姚燧年歲遠長于趙孟頫,按其生活年代,應為元前期作家,他在前期也已經(jīng)活躍于文壇。但姚燧成名較晚,他主導文壇,是在成宗時期。姚燧在元為散文大家。元代著名詩文家如虞集、楊維楨等,對姚燧都十分推崇。燧在元確為文章大家,特色鮮明,在當時有引領風氣之功。傳記文中《太華真隱褚君傳》,寫人則形神具妙,寫景則幾可比美唐宋名家。

  虞集(1274--1348),字伯生,世稱邵庵先生,臨川崇仁(今屬江西)人。虞集為“元詩四大家”之首。其在元中期,提攜后進,引領風氣,為時宗主,人比之為宋之歐陽修。其詩文集有《道園學古錄》50卷,又一本為《道園類稿》50卷。虞集詩文,備受同輩及后人推揚。

  他受前人激賞的詩作多是七言律,如《挽文丞相》、《送袁伯長扈從上京》。

  虞集是在廣泛學習了以盛唐杜甫詩為主的唐宋律詩的基礎上,形成自己七言律詩風格的,既帶有前人的痕跡,又不同于任何前人風格,所以才能影響一代詩風。從一定意義上說,虞集七言律詩的成就反映了元代七言律詩的成就。

  虞集也是元代散文大家。他論文追求平易正大,其文風體現(xiàn)了這種追求。在各體文章中,序、記、題跋、碑銘傳狀幾類寫得較好?!队嗍蠘O高明樓記》一文將寫景、議論、敘事融而為一。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碩,龍興富州(今江西豐城)人。有《揭文安公全集》14卷,詩補遺1卷。揭傒斯既是著名詩人,“元詩四大家”之一,又是文章名家,名列“儒林四杰”。揭傒斯應該是“元詩四大家”中最具鋒芒的一位。他對現(xiàn)實批判之尖銳,他對社會弊端揭露之大膽,他的仁民愛物的情懷和作為士君子的擔當精神,在中國歷代詩人中應該是一流的。

  揭傒斯論詠物寫景詩當“如水中月,如鏡中花,謂之真不可,謂之非真亦不可”,他的這類詩如《重餞李九時毅賦得南樓月》、《過南康夜泊聞廬阜鐘聲》、《出三洪峽》、《夢武昌》等,都貫徹了這一主張。和當時很多人一樣,揭傒斯也擅寫民歌風味的竹枝詞,如《女兒浦歌》。

  黃溍 (1277—1357),字晉卿。黃溍為一代名儒與著名詩文作家,時人傅亨稱其“擅一代之文章,為諸儒之規(guī)范”。有《金華黃先生文集》43卷。黃溍論文,主張“以性理之學,施于臺閣之文”。在元代文章家中,他是濡染理學較深的。他讓人擊節(jié)稱賞的多是記敘、寫景的散文。如《石臺記游詩序》。?

  

第三節(jié) 元代后期詩文


  從元順帝即位到元室北遷這三十多年,社會持續(xù)動蕩,元之所謂“盛世”一去不復返,元中期那種平易正大的文風,自然也就成為歷史。

  對元代后期詩文,歷來有兩種評價。一種是否定的,甚至極度的厭惡??隙ㄕ呷珙櫵昧?。20世紀以來的研究者一般認為,元詩的真正繁榮是在元末。

  元后期最具代表性的詩文作家,有楊維楨、薩都剌等。

  薩都剌(1307--1359以后),字天錫,號直齋。薩都剌在元代,不僅是成就最高之少數(shù)民族詩人,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前人以為,有元一代,可與之并肩者,不過虞集、楊維楨等數(shù)人而已。在元詩中,薩都剌以宮詞得名,風格以秾艷著稱。如《芙蓉曲》。

  這類情調的詩有不少,如《游西湖》、《燕姬曲》、《吳姬曲》等。薩都剌并不一味艷,他又是一位敢于直面現(xiàn)實的詩人,其《鬻女謠》、《黃河即事》等,對社會問題揭露之大膽,為同時代詩人所不及。《鬻女謠》表現(xiàn)了詩人對苦難中百姓的深憫和對喪失人性的官員們深憤。薩都剌亦為元代著名詞人,其《滿江紅》[金陵懷古]廣為傳誦。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又號鐵笛道人,晚號東維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楊維楨一生詩文結集名目繁多,常見者有《鐵崖古樂府》、《東維子集》、《鐵崖賦稿》等。楊維楨為元末詩文大家,宋濂撰其墓志銘稱之為“文章巨公”,說吳越諸生歸之,“殆猶山之宗岱,河之走?!?。他論詩排斥律詩而倡導古樂府,認為“詩至律,詩家之一厄也”。

  元代后期詩壇,有一些特別值得關注的東西。

  以楊維楨為代表的鐵崖體或鐵崖派影響一時?!睹魇贰の脑穫鳌窏罹S楨傳說:“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其風格特點,著意學李賀,追求新奇。鐵崖體在當時影響很大,效仿者甚眾,研究者認為已經(jīng)形成一個以楊維楨為宗主的鐵崖派,他們以寫樂府詩為主,其主要人物有吳復、項炯、陳謙、鄭東、郭翼等,人數(shù)眾多,創(chuàng)作豐盛。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自考重點筆記--遼金文學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阆中市| 门源| 吉木乃县| 历史| 大新县| 肥乡县| 浠水县| 莱州市| 中西区| 开阳县| 金溪县| 靖宇县| 宁安市| 淄博市| 祁连县| 金堂县| 镇江市| 姚安县| 浦江县| 拉孜县| 岑巩县| 出国| 雅江县| 葫芦岛市| 申扎县| 广州市| 乳源| 乡宁县| 陆良县| 苍山县| 云阳县| 贵阳市| 南昌县| 达拉特旗| 哈密市| 宁远县| 博白县| 青神县| 图们市| 宝丰县| 特克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