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小辭典·儒法斗爭史部分》5.18 《論衡》
【本文轉載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僅供學習參考】
18、《論衡》
? 東漢前期法家主要代表、杰出的唯物主義者王充的著作。全書共八十五篇。這是一部尊法反儒,宣傳無神論的戰(zhàn)斗檄文。它向反動儒家和讖緯迷信展開猛烈進攻,把矛頭直指儒家的祖師爺孔丘,提出“追難孔子,何傷于義?”“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1]的戰(zhàn)斗口號,充分表現(xiàn)了王充大無畏的戰(zhàn)斗精神。
? 堅持革新、前進的觀點,反對歷史倒退論,這是《論衡》的鮮明特點。書中針對西漢儒家主要代表董仲舒“奉天而法古”,“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叫囂,列舉古代人“飲血茹毛,無五谷之食”,“衣禽獸之皮”,后世人卻“飲井食粟”,有“宮室”、“布帛之飾”等事實,說明人類社會是不斷進步的。它還從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將漢朝和周朝作了比較,充分肯定“漢高于周”、漢“在百代之上”[2],有力地反擊了復古倒退的謬論。它還熱情贊揚法家人物,如敘述了法家先驅少正卯在魯國倡導革新、聚眾講學的盛況;高度評價了商鞅“為秦開帝業(yè)”的歷史功績;充分肯定了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歷史作用,并據(jù)理駁斥了攻擊這一革命行動的人是“不審燔書之實”。
? 《問孔》、《刺孟》是《論衡》一書中最有光輝的篇章。它以孔孟的代表作《論語》、《孟子》為靶子,抓住孔孟言行中大量“相違”、“相伐”的事實,從邏輯上指出孔孟的敘述漏洞百出。它尖銳地揭露了“天命論”及“仁義道德”的反動性和虛偽性;大膽斥責孔丘為人是“佞”、“鄙”、“濁”,孟軻講的盡是些騙人的“浮淫之語”。這種尖銳的批判,對以后的進步思想家批判孔孟之道,起了很大的影響。
? 《論衡》總結了漢朝自然科學和生產斗爭的實踐,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有力地駁斥了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它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3],天地間的萬物是由“元氣”交感變化而產生的?!疤斓?,自然也,無為”[4],萬物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滅亡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根本不是神的創(chuàng)造和安排。書中還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釋了地震、雷雨等自然現(xiàn)象,從而駁斥了儒家宣揚天能顯“靈”,降災于人的“譴告”謬說。它指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隨行而應人”[5],所謂“雷為天怒”等說法,都是“虛妄之語”。它還進一步從政治上揭露,這種所謂“譴告之言”,是儒家在“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災疑時至”的情況下編造出來的“衰亂之語”[6],是社會衰亂、危機加深的反映。書中還提出“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7]的著名論斷,指出精神是不能脫離形體而獨立存在的,從而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 《論衡》還以“學之乃知”,“不問”則“不識”的唯物主義觀點,反對“生而知之”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它認為,人的知識必須通過感官接觸外界才能獲得,“須任耳目以定情實”,“如無聞見,則無所狀”[8]。它還指出,判斷事物的是非,不能單靠耳目等感覺器官,還必須經過頭腦的思考,“不徒耳目,必開心意”[9],才能“意而得之”。它強調通過“效證”來檢驗是非,“事莫明于有效,論莫定于有證”[10]。書中列舉大量事實,說明世界上凡是有血氣的生物,沒有那個是“生知”的?!安粚W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有之也”[11]。
? 但是,《論衡》的反儒思想是不徹底的,它未能從法治還是禮治這兩條路線斗爭上來反孔、批儒,并沒有揭露孔孟之道的反動本質,有些地方還受儒家“德治”的影響;對法家著名代表秦始皇和韓非不能正確評價。在哲學上,它從天道自然觀中得出“自然命定”的錯誤結論,并且把社會人事也說成是受自然命運支配的,這是由于階級的和歷史的局限性所致。
注:
[1] 《論衡·問孔》。
[2] 《論衡·恢國》。
[3] 《論衡·自然》。
[4] 《論衡·譴告》。
[5] 《論衡·明雩》。
[6] 《論衡·自然》。
[7] 《論衡·論死》。
[8] 《論衡·實知》。
[9] 《論衡·薄葬》。
[10] 《論衡·薄葬》。
[11] 《論衡·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