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聰明人是啥樣的?有4個標準,這樣的人可以不斷自我進化!

貝索斯曾說,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這句話很有道理,但并不是絕對的。實際上,行走江湖這么多年,我見過很多由聰明變笨的例子,也有由笨變聰明的例子。
我認為,聰明是一種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可以自我破壞或完善的。
聰明進一步是智慧,退一步就是愚蠢。
所以,聰明也是一種自我的選擇和努力的結果。
那么,真正的聰明人是啥樣的呢?我總結了4個標準,符合這4個標準的人,可以不斷地自我迭代、進化。

1、承認無知是智慧的開始。
“知道你不知道什么事情比成為聰明人更有用”,查理·芒格說,“人們都試圖變得精明,而我只想證明自己并不是在做傻事,但這比許多人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在世俗社會,人們對聰明的定義是非常膚淺的,人們衡量一個人聰明與否的標準就是“能不能占便宜和不吃虧”。
但這種聰明往往會導致“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果,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就是聰明導致的無知,畢竟人無法逾越自身的局限。就像再強大的電腦也運算不出整個世界的邏輯規(guī)則。
所以,真正的聰明人都是謙卑的。
2、與人為善。
不知你遇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就是你跟一些人可以“一見如故”,而跟另一些人就是“雞同鴨講”,難以交流。
我過去以為這是一個情商高低和說話技巧的問題,后來我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與人交往的素質和能力問題。
對真正的聰明人來說,他是既可以升維也可以降維的。比如蘇東坡這種,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
這就是與人為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這樣的人既能理解別人,也能讓別人理解自己。
3、善于解決問題。
聰明人做事,不像普通人那樣看米下鍋,有多少資源做多少事。他們會先定下來自己的目標,然后缺什么找什么。
比如任正非創(chuàng)辦華為的時候“四大皆空”,沒有技術,沒有資金,沒有人才,沒有資源。但他就敢瞄準行業(yè)領先,要在通信行業(yè)“天下三分”。
如果任正非也被“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邏輯局限住,那華為可能早就被歷史淘汰了。
任正非做事,從來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說,他只管“大事”,這樣就等于抓住了問題的牛鼻子,其他不過是細枝末葉,是執(zhí)行層面的問題。
所以我們看現在華為的情況,別人覺得他壓力大。但任正非反而是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有很大的解決問題的意志和雄心。而且他總有辦法。

4、與時俱進。
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聰明人之所以聰明,就在于他們從不被過去的知識和經驗所束縛。
縱浪大化中,無憂亦無懼。一個真正的聰明人,他必然是敏感的,是可以早于別人洞察到變化的端倪,并能順勢而為,甚至是引導大勢。
從長期來看,世界的變化其實很快,并不是每個人都能跟上時代的腳步。很多人都寧愿活在過去,留戀過去的“溫暖”,以過去的確定性來自我陶醉。
但我們都知道,歷史長河是奔騰不息的,環(huán)境的變化并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時代變化面前,要么奮力奔跑,要么淘汰出局,沒有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