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賓美院圖形系教師亞歷山大·扎斯塔夫斯基個人展

貼個up寫的一篇當時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關(guān)于這個展覽的小評論文。原文寫的俄語的,直接谷歌翻譯不改語法了,大家將就大概看一下吧。
和作者交談完以后,感覺作者取神話這個名字的理由其實很牽強,他自己都有點懵叉叉。讓他解釋一些東西他也有點點懵,能理解,這就好像為什么那道經(jīng)典語言閱讀題藍色的窗簾是藍色的。所以他解釋了很多技術(shù)上問題,而不是藝術(shù)評論家們愛聽的那些文鄒鄒的玩意兒。
所以啊,評論家說好的東西不一定好,要討厭你的同行說好,才是好。
正文:
亞歷山大·扎斯塔夫斯基的展覽名為“神話”,讓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的參觀者感到有些困惑。 但隨著對所有作品的熟悉,他們明白這是一次獨特的創(chuàng)作活動。
藝術(shù)家的聲音很輕、很深、很沙啞。 在與藝術(shù)家的交談中,可以了解到他對待自己的作品非常認真和負責(zé)。 從他的聲音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他在作品中所投入的精神世界的深度。 乍一看,《神話》明明是一組兒童玩耍的系列作品,但畫作的色彩效果卻很暗,盡管藝術(shù)家使用了大量熒光顏料。 有些畫作被紫外線覆蓋,產(chǎn)生特殊效果。
這種鮮明的色彩和暗色調(diào)的對比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對比感。 藝術(shù)家畫作中的每個人物都具有個性和性格,這使得他的作品獨一無二,令人難忘。
很多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創(chuàng)造這種效果是為了什么,很多時候是藝術(shù)家與生俱來的直覺、潛意識和第六感。 繪畫不僅僅是神話的展示,更是對著名故事的重述或詮釋。
熒光色很難拾取,上次在圖片中看到大量熒光色是在I. Gluzunov的照片和來自Gluzunov藝術(shù)學(xué)院的A. Shanin的作品中。
與扎斯塔夫斯基不同的是,I. Gluzunov的畫作中他使用了與其他顏色混合的熒光顏料,而扎斯塔夫斯基則直接大面積使用。 在繪畫時,扎斯塔夫斯基表示,他會使用不同顏色的眼鏡來測試自己的畫作在不同顏色鏡片下的效果。 而且,在繪畫完成之前,作者并沒有直接用紫外線燈看繪畫的效果,而是在繪畫完成后進行檢查,然后在局部添加細節(jié)。
值得注意的是,扎斯塔夫斯基 使用的熒光顏料并不是直接從商店購買的,而是作者自己混合的,因為他希望顏色干燥后具有啞光質(zhì)感。 為了讓畫作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效果,藝術(shù)家總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報酬。
扎斯塔夫斯基可能并沒有完全解釋他為什么那樣畫或者為什么他選擇這種特殊的顏色。 因為他畫得越多,他能向我們展示的內(nèi)容就越多。 作者不需要用嘴表達任何想法,一切都在他的筆下陳述。 同一張圖片在藝術(shù)家、觀眾和評論家眼中有著不同的意義:“一千個人心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
扎斯塔夫斯基的作品風(fēng)格和展覽名稱“神話”營造出一種賽博朋克效果,讓觀者深思。 這些畫作會喚起觀眾不同的情緒,從明亮到黑暗,再到恐怖,每個人都能從其中看到不同的東西。 那么,我們的童年印象是什么呢? 明亮的? 放松? 黑暗的? 還害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