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周興亡史之盛極而衰
穆王準(zhǔn)備攻打犬戎,祭公謀父勸諫說:“不可以。我們先王都以光耀德行來服人,而不炫耀武力。軍隊平時蓄積力量,待必要時才出動,一出動就有威力。如果只是炫耀武力,就會漫不經(jīng)心,漫不經(jīng)心就沒有人懼怕了。所以周文公所作的頌說:‘收起盾和戈,藏起弓和箭,我求美德,華夏傳遍,圣王誠能保全?!韧鯇Υ嗣?,勉勵和端正其道德,使其性情敦厚,增加其財產(chǎn)并改良其器物,懂得利害關(guān)系所在,用禮法培養(yǎng)他們,教他們趨利避害,心懷仁德而畏懼懲罰,所以能世代相傳,子孫蕃昌。從前我們的先王世世代代為后稷之官,供職于虞、夏兩代。待到夏朝衰亡時,廢棄農(nóng)官,不再勸民務(wù)農(nóng),我們的先王不窋因而失去官職,自己流落于戎狄之間。他不敢懈怠祖先的遺業(yè),繼承祖先的德行,遵循祖先的傳統(tǒng),遵行祖先的教訓(xùn)和典法,早晚都敬慎勤勉,以敦厚篤實自持,忠誠老實自奉。世世代代崇奉德行,不辱沒祖先。到了文王和武王,進(jìn)一步發(fā)揚光大前人的業(yè)績,再加上仁慈和睦,敬事神明,保護(hù)人民,神民皆大歡喜。商王帝辛對其人民作惡大甚,庶民忍無可忍,樂意擁戴武王,因而才能干商的牧野列陣而戰(zhàn)。所以先王并非有意要去使用武力,而只是因為時刻關(guān)懷人民的疾苦,想為民除害。按照先王的制度,邦畿之內(nèi)是“甸服”,邦畿之外是“侯服”,設(shè)置侯、衛(wèi)的地方叫“賓服”,蠻夷之地叫“要服”,戎翟之地叫“荒服”。屬于甸服的要“祭”(祭祀),屬于侯服的要“祀”(祭祀),屬于賓服的要“享”(祭享),屬于要服的要“貢”(進(jìn)貢),屬于荒服的要“王”(朝拜)。“祭”是以日計,“祀”是以月計,“享”是以季節(jié)計,“貢”是以年計,“王”是以終身計。按照先王的遺訓(xùn),如果不“祭”就要端正其意志,如果不“祀”就要端正其言辭,如果不“享”就要端正其禮法,如果不“貢”就要端正其名分,如果不“王”就要端正其道德,依次做了而仍不能盡其職守,就要施以刑罰。因而才有對不祭者的刑罰,對不祀者的攻伐,對不享者的征討,對不貢者的譴責(zé),對不王者的告諭天下。因而也才有刑罰的各種規(guī)定,才有攻伐的各種武器,才有征討的各種準(zhǔn)備,才有嚴(yán)厲譴責(zé)的命令,才有大告天下的文辭。用命令和文辭宣告而仍然不來述職者,則進(jìn)一步端正其道德,不必勞民遠(yuǎn)征。這樣才能使鄰近的國家無不聽從,遠(yuǎn)方的國家無不歸順?,F(xiàn)在從犬戎氏二君大畢、伯士去世,犬戎氏能世守其職,前來朝拜,而天子卻說‘我非要按“不享”的罪名加以征討,而且還要向他們炫耀武力’,這不是拋棄先王的教訓(xùn),而使您處于危險境地嗎?我聽說犬戎氏提倡敦厚的風(fēng)氣,循前人的德行而能始終如一,他們是有足以抵御我們的東西呀?!钡峦踹€是出兵征討,獲取四只白狼和四只白鹿回來。從這以后,屬于荒服的國家就不再來了。
諸侯各國中有些國家不太和睦,甫侯向穆王報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說:“喂,到我這里來!凡是封有國邑和土地的諸侯們,我要告訴給你們?nèi)绾紊髦氐厥褂眯谭?。如今你們要安頓百姓,應(yīng)選擇的難道不是執(zhí)法人材嗎?應(yīng)尊重的難道不是刑法本身嗎?應(yīng)掌握的難道不是量刑尺度嗎?原告和被告都到齊了,士師就要從(言辭、表情、呼吸、聽覺反應(yīng)和目光)等“五辭”來觀察。通過這些觀察摸清情況,即可用“五刑”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刑”,就用“五罰”來定罪。如果犯罪事實夠不上“五罰”,被判者不服,就用“五過”來定罪。屬于“五過”方面的各種問題,如高官顯貴不便訴諸刑慶的各種訟事,要查核其罪,使罪名與過失相當(dāng)。凡遇該按“五刑”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凡遇該按“五罰”治罪而有疑問不得不赦免的訟事,要仔細(xì)查驗。取證要從眾,審訊要有據(jù)。如果沒有充分證據(jù)便不能定罪,要知道老天在上。屬于黥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一百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劓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要查核其罪。屬于臏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前者的兩倍半,要查核其罪。屬于宮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五百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大辟之刑而不夠定罪的,其罰金為千率,要查核其罪。屬于墨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于劓刑的罰金條文有上千條,屬于臏刑的罰金條文有五百條,屬于宮刑的罰金條文有三百條,屬于大辟之刑的罰金條文有二百條,五種刑罰的有關(guān)條文共有三千條?!北环Q之為《甫刑》。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逝世,他的兒子共王繄扈即位。共王在涇水上游玩,密康公服侍在旁,有三個女子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一定要把她們獻(xiàn)給國王。野獸夠三只就叫‘群’,人夠三個就叫‘眾’,美女夠三人就叫‘粲’。王田獵從不獵取三只以上的獸,王公出行要對眾人謙恭有禮,王的妃嬪沒有三人屬于同族。眾人以美好的東西送給你,你有什么德行配去享用呢?王都不配享用,更何況你這樣的小人物呢!小人物占有這類東西,最終會滅亡?!泵芸倒豢汐I(xiàn)出那三個女子,過了一年,共王就把密國滅了。共王去世后,他的兒子懿王即位。懿王在位期間,周王室衰落,詩人們開始作詩譏刺。
懿王去世后,共王的弟弟辟方即位,就是孝王。孝王去世后,諸侯又立懿王的太子燮即位,就是夷王。夷王去世后,他的兒子厲王胡即位。厲王登位三十年,貪財好利,親近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諫厲王說:“王室恐怕要衰微了!那個榮公只喜歡獨占財利,卻不知道大難臨頭。財物,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要想壟斷,害處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所取,怎么可以壟斷呢?他觸怒的人很多,卻不防備大難。還用這些來教王,王難道能夠長治久安嗎?稱王的人,本應(yīng)開發(fā)財源而遍施其惠。盡管使神、人萬物得其所,仍然每天提心吊膽,害怕引起不滿。所以《頌》說:‘追念祖先后稷,能夠與天同德,安定我眾多百姓,沒有不合乎其原則?!洞笱拧氛f:‘布施賜予,成我周邦?!@不正是廣施財利而又畏懼災(zāi)難嗎?所以能成我周邦,綿延至今?,F(xiàn)在王學(xué)的是壟斷財利,這怎么可以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財利,尚且要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干,愿意歸附的人就很少了。榮夷公若得重用,周朝必定衰敗?!眳柾醪宦?,到底還是任用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
厲王暴虐無道,奢侈傲慢,國人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公勸諫說:“人民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wèi)國的巫士,派他監(jiān)視非議王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屬于這種罪的都?xì)⒌?。這樣非議是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見。三十四年,厲王更加嚴(yán)苛,國人沒有誰再敢開口說話,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而已。厲王很得意,告訴召公說:“我能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連話也不敢講?!闭俟f:“這是因為您把他們的嘴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可是比堵水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決堤泛濫,傷人肯定很多,人民也是一樣的。所以管理水的人要對水加以疏導(dǎo),管理人民的人要讓他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了解下情,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列士的人都獻(xiàn)詩,讓盲樂師獻(xiàn)曲,讓史官獻(xiàn)書,讓師父規(guī)誡,讓無眼珠的盲人敘事,讓有眼珠的盲人朗誦,讓百工勸諫,讓庶人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規(guī)勸,讓親戚補(bǔ)察過失,讓盲人樂師和史官來教誨,讓老人們來告誡,而后由帝王斟酌,所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違背情理。人民有嘴,就像土地上有山川,是財貨之源,就像土地有平原沃野,是衣食的來源。讓人自由言論,好事壞事都能反映出來。做好事而防備壞事,是財貨和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在心中考慮,從口中說出來,事情決定了再去做。如果把他們的嘴堵起來,又怎么能夠長久呢?”王不聽。因此國內(nèi)沒有人敢講話,過了三年,竟一起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亡到彘。
厲王的太子靜藏在召公家里,國人知道了,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君王不聽,以至于遭到這樣的災(zāi)難。如果現(xiàn)在太子被人殺了,君王將會以為我對他們記仇而在怨恨君王吧?侍奉國君的人,即使遇到危險也不該怨恨;即使怨恨也不該發(fā)怒,更何況侍奉天子呢?”于是用自己的兒子代替了王太子,王太子終于免遭殺害。
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zhí)政,號稱“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在召公家中長大,兩相因共立之為王,就是宣王。宣王即位,兩相輔佐他,修明政治,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遺風(fēng),諸侯又重新歸附于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見。宣王廢棄千畝上的籍禮,虢文公勸諫說這樣不行,宣王不聽。三十九年(前789),在千畝打了一仗,宣王的軍隊被姜戎打得大敗。宣王喪失了征伐南方的軍隊之后,竟在太原直接統(tǒng)計民戶。仲山甫勸諫說:“人口是不能清點的。”宣王不聽勸阻,最終還是清點了。
四十六年,宣王死,其子幽王宮湦即位。幽王二年,周西部豐、鎬和涇、渭、洛一帶都發(fā)生地震。伯陽甫說:“周快要滅亡啦。天地間的陰陽之氣,不應(yīng)該沒有秩序;如果打亂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亂的。陽氣沉伏在下,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發(fā)生。如今三川地區(qū)發(fā)生地震,是因為陽氣離開了它原來的位置,而被陰氣壓在下面了。陽氣不在上面卻處在陰氣的下面,水源就必定受阻塞,水源受到阻塞,國家一定滅亡。水土通氣才能供民眾從事生產(chǎn)之用。土地得不到滋潤,民眾就會財用匱乏,如果到了這種地步,國家不滅亡還等待什么!從前,伊水、洛水干涸夏朝就滅亡了;黃河枯竭商朝就滅亡了。如今周的氣數(shù)也像夏、商兩代末年一樣了,河源的水流又被阻塞,水源被阻塞,河流必定要枯竭。一個國家的生存,一定要依賴于山川,高山崩塌,河川枯竭,這是亡國的征象。河川枯竭了,高山就一定崩塌。這樣看來,國家的滅亡用不了十年了,因為十剛好是數(shù)字的一個循環(huán)。上天若要拋棄我們,不會超過十年?!碑?dāng)年,涇、渭、洛枯竭,岐山崩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