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國五大名窯(四)釉彩五色、艷麗絕倫的鈞窯

話說中國五大名窯(四)釉彩五色、艷麗絕倫的鈞窯
鈞窯雖然被后世列為五大名窯,但在宋金元三代的文獻中卻沒有記載,直到明朝宣德三年,呂震等人編篡《宣德鼎彝譜》才有鈞窯之名,“內庫所藏柴、汝、哥、官、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寫圖進呈?!泵鞔缆〉摹犊寂陀嗍隆?、高濂的《遵生八箋》文霞亭的《長物志》都有“鈞州窯”的記載。但直到清朝佚名(身份不明)的《南窯筆記》記載“北宋鈞州所造”,鈞窯的生產地點才為人所知,在古鈞州,今天的河南禹州。
鈞窯在五大名窯中以“釉具五色,艷麗絕倫”而出名。其他四窯的釉色非青即白,唯有鈞窯釉色豐富,天青、天藍、月白、玫瑰紫、海棠紅、鸚哥綠、茄皮紫、蔥翠青、胭脂紅、丁香紫、火焰紅……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之稱。
這種釉彩多色的技術叫窯變,最早由唐代的魯山窯所創(chuàng),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fā)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

魯山窯花瓷腰鼓(上圖)腰鼓廣口,纖腰,鼓身凸起弦紋7道。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凈的釉面上顯現出片片藍白色斑塊,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yōu)美典雅。
到了北宋時期,窯變技術更加成熟,鈞窯燒制的瓷器質量就更高,不僅制作工整,釉色也玉潤晶瑩,因此名噪一時。北宋民間鈞窯以神后垕鎮(zhèn)為中心,工藝最高的當屬劉莊窯,代表作品是粉青釉上掛紅彩,
很快鈞窯就進入了北宋宮廷的視野,在禹州設立了官窯,習稱宋官鈞,并禁止民間仿制,開窯時有官方派遣的官員監(jiān)督,合格者送往汴京(今開封北宋都城),其余一律砸碎就地掩埋。宋官鈞力求釉色均勻,但由于少數器皿在燒制中的窯溫、釉色原料配比、燒制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了釉面在溫度中的變化還原不一,釉層里往往出現不規(guī)則的流動線條,屈曲蟠蜒,形成了走泥紋,俗稱“蚯蚓走泥紋”。比如這件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

花盆托通體呈海棠式,敞口,折沿,腹上闊下斂,平底,四云頭足,盆底有5個圓孔。底面刻有“重華宮”、“金昭玉翠用”八字楷書及“四”字。盆內壁施月白色釉,外壁施玫瑰紫色釉,釉層厚潤,上有“蚯蚓走泥紋”。此花盆托胎體厚重堅硬,造型美觀實用,是典型的宮廷用器。其釉面瑩潤勻凈,月白色幽柔典雅,玫瑰紫色絢美艷麗,此精美的花盆托是典型的宮廷用器。
宋官鈞的精品還有:


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說“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笨上?,靖康之難后,宋室南遷,鈞窯就棄窯不燒。直至金章宗麻達葛(1189-1208年在位),更定法度,經濟恢復,鈞窯再度興盛。這一時期鈞窯燒制的瓷器稱為金鈞。為降低成本,進入民間市場,金鈞選料不再嚴格,導致胎體粗松,胎質泛黃,工藝大不如宋代。但也有少數精品,比如現藏河北博物館的天藍釉紅斑碗。

到了元代,鈞窯工藝更加不堪,雖然占據廣大民間市場,卻最終衰落。元鈞品種單一,多為大件,胎體粗松,釉厚不均。厚者“垂如蠟淚”,薄者可見胎體上的指輪刀痕。也有精品,比如下面這件天藍窯變釉碗。碗斂口,深弧壁,圈足。內、外施天藍色釉,底部無釉露胎。周身釉色呈現出如火焰藍光般色澤,鮮艷奪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