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同日任命駐華大使和駐美大使,換個新面孔,緩和對華關系?
近期,日本政府決定,任命金杉憲治為駐華大使,任命山田重夫出任駐美大使,立刻生效。一天之內(nèi)同時更換兩個大使,而且是兩個最重要的駐外大使職位,這個決策值得玩味。
最近一段時間,中日關系很不好。特別是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引發(fā)了中方的嚴厲制裁。前任駐華大使垂秀夫沒有能夠阻止和緩解中方的制裁措施,日本政府高層顯然是不滿意的。
垂秀夫在日本政界算得上是個中國通了,是所謂漢語研修班派系的成員。金杉憲治卻沒上過這個所謂的漢語研修班,他曾經(jīng)當過日本外務省的大洋洲局局長,還當過負責經(jīng)濟事務的外務審議官。如此看來,岸田文雄政府已經(jīng)不太相信漢語研修班這個體系的人物了。
外界普遍猜測,金杉憲治的首要任務,是努力修復中日關系,消除核污水問題造成的影響。那么,事情有這樣簡單嗎?
在日本政治活動是被財閥和寡頭們把持的,因此日本政府的政治傾向也就是這些財閥的傾向。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中日交往史來看,財閥們的做派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唯美國的馬首是瞻。
日本財閥們從根本上是不愿意丟掉中國這個大市場的。但是,要不要和中國保持良好的外交和以及經(jīng)濟貿(mào)易合作關系,主要看美國的臉色。
美國一旦對中國表現(xiàn)出強硬的敵意,日本政府翻臉比誰都快。一旦美國政府表現(xiàn)出緩和的態(tài)度,那么日本政府換上笑臉的速度,也會讓人很不適應。
中美之間,在最近四五年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一個從激烈斗爭到被迫走向緩和的過程。這里說的被迫,并不是中國而是美國。美國先后發(fā)動了輿論戰(zhàn),貿(mào)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甚至于想要發(fā)動冷戰(zhàn)來迫使中國屈服。后又極力構建圍堵中國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F(xiàn)在,可以說美國的圖謀并沒有實現(xiàn),中國還是那個中國,美國的危機卻越來越深。
于是從2023年初開始,美國政府和美國政界啟動了連續(xù)訪華的進程,從內(nèi)閣成員到國會議員,走馬燈似的到中國來會見高層人士。其中有些訪問多少有些成果,比如商務部長雷蒙多的來訪,促成了幾個相關工作小組的建立。
而有些人的訪華則一無所獲,比如美國參議院民主黨領袖舒默。最近一位來訪的美國高級官員,是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紐森,比較引人注目,他是幾年以來第一位到中國來正式訪問的州長。他的來訪意味著,不但美國國會,美國的地方政府也已經(jīng)不相信美國政府能夠搞好中美關系了。
現(xiàn)在整個美國政界,都不得不暫時采取對華緩和政策,甚至也允許自己的盟國在某種程度上同中國緩和。就在日本更換外交官前一個星期,澳大利亞政府和中國達成了經(jīng)貿(mào)合作協(xié)議,允許中資企業(yè)租用達爾文港長達99年。
達爾文港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這里是第2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澳大利亞本土唯一遭到過日本飛機轟炸的地方。也是目前美國在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軍事設施所在地之一。沒有美國的許可,澳大利亞是無論如何也沒有膽量批準中國企業(yè)租約的。
對于中美關系非常敏感的日本,自然不會無所作為。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們可能會聽到日本政府對于中日關系,發(fā)出更多悅耳的聲音。所謂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日本遵循的無非也是這么一個規(guī)律。
國際關系的變化讓人們看到了事物的本質,那就是在美國陣營內(nèi)部其實沒有人愿意站出來與中國正面對抗。甚至連日本這樣與中國有歷史血仇沒有解決的國家,也不愿意去給美國的反華政策打頭陣。
美國近年來因為自身實力的衰落,所以多次強調伙伴關系,就是希望印度洋、太平洋國家,尤其是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能夠像烏克蘭對抗俄羅斯那樣,消耗中國的力量。然而這一輪外交交鋒下來,人們看到,無論是日本還是澳大利亞,在需要對抗的時候往往動口不動手,在有利可圖的時候卻卻沖得比誰都快。
因此,中國的外交斗爭依然要遵從打狗先打主人的原則,先和美國進行堅決的斗爭,迫使美國階段性的、局部性放棄自己的反華目標,美國的仆從們就會跑來和中國親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