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法則
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運化,圓滿。我們不做無用功,且避免出現(xiàn)混亂。那么,何為圓滿?有一個很簡約的解釋,那就是維持一個沒有重復、沒有遺漏的狀態(tài)。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容止于自己的認知,且充滿自信。
這種狀態(tài)就是零和,行為零和之終,思為零和之始。我們身邊的事情不斷變化,而我們深處其中,覺得理所應當,其實即使靜如止水亦分主客,只是其外表不盡分然。零和是天地萬物的運化過程,無始無終,所以我們不需要去做什么行動去妥善或者維持,因為它就在那里。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它們都是圍繞著零展開的,因此只要認為其終有定數(shù),那就可以用數(shù)字把整件事情用零和的方式展開。可以把其放在“生”字后看其趨勢,把其放在“生”字前論其縱觀。并不是為了什么目的而去產(chǎn)生什么分別,而是問如果其本來就是這樣的話,會是什么樣子,試著確定如今自己且遇的事情和自己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我們可以從頂層架構(gòu)理解零和,這里并沒有什么好壞,沒有什么對錯,認知的能度如同韓信點兵,剛好夠用才是最好的。我覺得最好用的就是五行分析法,去分析事情的形,象,意,如,神。假設(shè)萬事萬物的氣象皆有五行,那么可以對比一下自己認為的表象金木水火土,看看與古人的認知定向有什么不同,然后帶著事實和區(qū)別在生活中用實踐驗證,這其實是非??煽康?。并不是為了找尋什么答案,而是為自己打開一種回看世界的思路,從如是的角度了解自己。
零和法則也出現(xiàn)在每一個細分領(lǐng)域,就像以原初火為零,亦可再分小五行,依然保持著圓滿的狀態(tài)。西方現(xiàn)代科學管理所研究的邏輯模型,是不斷細分領(lǐng)域下,與所見現(xiàn)象更加接近的東西,我是這樣解釋的,“世界本來應該是這樣,于是便就是這樣了”,比如對事情分為重要不重要,緊急不緊急四個象限去處理問題,得出取舍的結(jié)論。它可以理所應當?shù)慕鉀Q很多眼前的問題,但是如果自己為解決問題而創(chuàng)造問題,從而深陷其中時,便明白這種不平衡的處事哲學的差異了。
當然,與不平衡模型相互補充的,是一元論。看了一個視頻上面有個小孩說,“快樂不重要,因為所有的情緒都很重要啊”,真的可以令人茅塞大開,就像從前的世界突然打開了。但是一元論本身就是認知,它并不能為我們的生活,描述一些什么與眾不同的東西。當我們認為所存在的“一切”為“已知”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了因為局限導致的偏差呢?比如幸存者偏差?
生活中并不是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總存在一些設(shè)計過的東西,保留下來的文化,區(qū)分著我們是否可以意識到。佛家文化講的佛法,“不可思不可量”,誰知我們平平常常的生活也是如此呀,在日本買一個瓜要400大洋,在中國只需要20塊錢,這不是也“不可思不可量”嗎?一切認知都積累于點點滴滴,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而前提便是敢于克服困難,尋找自己相信的勇氣。
世界又由父親、母親,孩子構(gòu)成,但是只有當孩子成長為父親、母親時,才能明白這樣的角色到底意味著什么吧。時間維度的零和,雖為虛數(shù),但也不盡然。理念的存在,既是機遇,也是枷鎖,也許當我們忘記了帶有無限可能性的初心,其他的什么都不容易有意義吧。
存在于存在之理,存在于存在之中,不需刻意迎合為何,只需要我們好好生活。
做有意義的事,成為受人尊敬的人,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