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洛書探秘——最早地理方位與時空觀念淵源
? ? ?《易經》為何說“善于易者不卜?”孔子為何說:“敬鬼神而遠之?”當我們理解了河圖洛書的真相,就大體能理解在古人的宇宙觀念之下對地理方位與時空觀念的朦朧的認識體系后,就會有所體認。就?讓我們從一個神奇的故事開始開啟中國文化的追根探源之旅,講一個古人認識地理環(huán)境、生成人文文化的故事。
一、神秘的“龜書”——凌家灘玉器
? ? ? ?1985年秋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銅閘鎮(zhèn)凌家灘村。
? ? ? ?村民萬傳倉的母親去世,為母在村北土崗上挖墓穴。讓他驚訝的是——玉環(huán)、石鋤、石鑿、石鏟等一批玉器、石器展現在他眼前。他沒有私藏,趕緊上報。鄉(xiāng)文化站站長李余和同志聞訊后,對這批文物安排處理,并上報縣文化局和文物所,轉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在地下埋藏5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遺址重見天日。
? ? ? ?遺址距今5800年—5300年,是新石器時代中心聚落遺址。地處裕溪河中段北岸,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遺址區(qū)內發(fā)現有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工建造的祭壇、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紅燒土和積石圈等重要遺跡,出土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珍貴文物。該遺址比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都要早,揭開了長江流域文明的源頭,也揭開了中國文化的真相。其標志是玉龜版和玉龍。



? ? ? ? ?遺址內發(fā)現了一套玉龜和玉版。在古代,龜被稱為圣靈之物,以長壽得知古往今來而用以占卜(圖1)。出土玉龜分背甲和腹甲兩部分,玉版(圖2)就夾在片腹甲之間。玉版上四周有鉆孔,并且繪有神奇圖案——中間為一小圓,內填八角星,內小圓和大圓之間被直線分成八等份,每等份內刻著由2塊璋形圖案所組成的圭形紋飾,從而將內外圓之間劃分為8個等份。外圓向玉版四角之間,又伸出4個圭形紋飾(,詳見圖片),八角星八方以直線箭頭放射,指向大圓圈,將大圓分為八等份。在大圓外,又有四個箭頭,指向玉版四角。玉版邊緣的鉆孔,一長邊四孔,代表大地四極(四維),兩短邊五孔,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方,另一長邊的九孔,代表九天。這讓人想起河圖洛書和八卦圖。這種聯想并非空穴來風,而兩者存在密切關系。
,? ? ?圖4表達的河圖洛來自是朱熹《周易正義》,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幅神秘圖案,歷來被認為是河洛文化的濫觴。《易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傳說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圖4左);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圖4右)。伏羲根據這種“圖”、“書”畫成八卦,后來周文王又依據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別寫了卦辭。
? ? ? ?本來洛書由神龜背負出洛水,是一個神話傳說,因為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了龜甲和龜腹夾玉版,玉版刻畫著河圖洛書性質的圖案,使得河出圖、洛出書成了信史。它形成的時代,即使相對于孔子生年,也有2800年之久的漫漫時光。就當時的文化和制造能力而言,除石刻和玉器之類,其他木草絹帛文字載體也朽化為土了,只能以神話傳說流傳下來。例如,魯哀公西狩獵獲一個怪獸,孔子視之,原來是麒麟,因發(fā)感慨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顯示,孔子知道河圖洛書的價值,視之為圣物,有靈性,表達了同類相感的思想。
二、玉版圖案:天圓地方與地理方位圖
? ? ? ?天文考古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馮時先生解讀認為,龜甲代表天圓,龜腹代表地方,是天圓地方的宇宙模型。玉版圖案是天文觀測形成的“五方四維”地理方位圖,古代文化起源于對地理環(huán)境的抽象性解釋。
? ? ? ?一個地點的“東西”方向以每日太陽起落連線(二繩,圖2-3)確定,與二繩垂直者為南北。東西二繩是多條直線(每天的日升、日落點不同),東西連線形成很密的一組(半年是182個連線),南北東西的連線構成“”(亞的甲骨文)結構,即四構“”。方位,就是指地理事物在中心之外的“方向”的“位置”,即矢量地點,是地理空間的圖示。五方結構是“東(3)、西(4)、南(2)、北(1)、中(5)”,下為“北”,左為“東”(見4河圖,數字表示各方向的黑白點數)。


? ? ? ? ? 玉版上八個主導方向,分“四構”和“四維”,四維是“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空間,在九宮八卦圖上是2(坤),4(巽),6(乾),8(艮)。在玉版上,“四維”在大圓圈外以放射狀圭形圖案表示,似乎表明古人認為宇宙被四個支柱支撐。(圖5)。即,五方加“四維”成九宮,本質是原始地理圖,是天文在大地上的投影。
? ? ? ? 就河圖而言,古人用數學、術數表示宇宙格局,按馮時先生的看法,古人以數字描述世界,有兩個方法,一個是生成數,另一是陰陽數。1,2,3,4,5五個圓點表示“五方”,是“生數”,“生數+5”得“成數”,如1+5=6,2+5=7,2+6=8,等等,是生生不息外展括意義,即“天一生之,地六成之”。洛書實際是地理方位書(圖4),按“生成數”法則而成。該圖在彝族文獻《宇宙人文論》中稱“五生十成圖”。彝族,解放前還稱“夷族”,當時國家領導人認為有貶低之意,改成“彝族”,本來它是古代東夷族的一支,西南遷移,保存了古代東夷人的原始文化面貌。東夷人主要生活區(qū)域在山東區(qū)域,后來向西遷移至嵩山、伏牛山的東部(夷夏東西說:夷人在東,夏人在西)。華夏族在西部興起后,東夷族的部分向四川盆地遷移。
? ? ? ? 洛書就是按陰陽數法則形成的。請注意,玉版中心的八角符號,非常奇特??脊艑<覀冊诠牌魑锷习l(fā)現很多類似的圖案,出土地點都分布在太行山、嵩山以東地區(qū)。這個“八角符號”是怎么形成的呢?恰好是“”字形旋轉450角之后,兩者重疊部分構成的圖案(圖6)。在九宮圖中,表示五位的數字是1,3,5,7,9,是奇數,視為“陽”,表示四維和中央的是2,4,6,8,10,是偶數,視為“陰”,陰陽數構成九宮八卦圖。該圖案在同樣與上圖被發(fā)現在彝族《宇宙人文論》文獻中,稱“十五生成圖”。該圖與“五生十成圖”相比,就會發(fā)現,在原始意義上,兩者表示的是同一個事物,前者用“生成數”表示,后者以“陰陽數”表示,空間布列的結果大同小異。從表現思想看,這兩幅圖性質無差別,都屬于“洛書”。注意,兩者都是“洛書”,河圖原來是“洛書”一種。

? ? ? ? ?那么,“河圖”是什么呢?原來,河圖是“太極圖”,并非上面的洛書樣貌。在彝族文獻中,專家們找到原始圖案,圖案中間只有一條龍盤繞黑白對稱,圖被標注為“宇宙”。如果是一條龍,那么,確實是“宇宙圖案”,即東方青龍。兩條龍,其實是反襯而成的結果。
? ? ? ? 關于太極圖還有一段曲折復雜的故事。朱熹根據河洛之學在蜀漢間的說法,派遣學生蔡元定到四川尋訪民間(注意,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最早是陳摶傳出,陳就是蜀國道士)。蔡元定尋訪回來,將兩幅圖交給朱熹(圖4),自己秘藏了一幅作為家傳不外泄。到明代有個學者叫趙撝謙公開這幅圖,稱為“天地自然河圖”(圖7)。至此,河圖才明示為“太極圖”。

? ? ? ? ? 河圖之“河”并不是指“黃河”,而是指“銀河”。他表示東方青龍在一年四季的變化狀態(tài)?!墩f文解字》稱:“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倍數仄骄€上漸漸露出龍“角”,說明春天來了,即民諺所言“龍?zhí)ь^”。乾卦說“亢龍有悔”,三四月份的時候,稱“見龍在田”,這是龍的身子全部暴露,人們在田野里可以看見全部了。五六月分,則“飛龍在天”,在中天空懸掛,夏日季節(jié)。到了秋天,“或躍于淵”,表示龍尾“箕星”在銀河系上,龍好像從銀河跳出來一般。因此,青龍是天文觀測的結果,是古人跟蹤青龍判斷時間,以敬授民時。這相當于說,太極圖是“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和運動的表達”。彝族文獻直接標明是“宇宙”,趙撝謙說是“天地自然河圖”,都指示這層意義。
? ? ? ? 與這些證據材料表明中國人古代的宇宙觀、地理觀等均來自天文觀測,圖8的出土圖案距今6500年,用貝殼組合而成“青龍、白虎”圖案,墓主人足下為“北斗圖案”,顯示,青龍為東方七星宿(圖9)組成的圖案,是古代天文觀測,以察時變,敬授民時的直接證據。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的天文臺,又晚凌家灘遺址1500年,這里產生最早的“中國”。


四、太極圖的標準化與圭表投影之間的關系
? ? ? 太極圖生成時間很久,但失傳了。其實,它并沒有失傳,而是被秘藏了,直到明朝。如果早早地在朱熹時代傳出,估計憑宋儒的熱情,會產生新的理論認識,導儒家向新方向。
? ? ? ?明初,趙偽謙(1351-1395)在《六書本義》說:“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朱熹)亦莫之見。”這個太極圖是兩滴“眼淚”的太極圖。
? ? ? ?明末,趙仲全《道學正宗》載“古太極圖”,是現存文獻中首稱“古太極圖”的。與趙撝謙圖比較,他在“陰陽魚”上加了四條線,劃分為八區(qū),此圖最終確定名為“太極圖”。

? ? ? ??經過一個周折,科學認識的腳步越來越近。明末來知德(1526—1604)又有新畫法,他將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畫在圖上,以陰陽輪轉對應(圖13),解釋說:“白者,陽儀也;黑者,陰儀也。黑白二路者,陽極生陰,陰極生陽,其氣機未常息也,即是太極也。其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也。”這就從宋代的哲學思維向自然地理變化思維轉化了,其觸發(fā)因素,仍然是陰陽爻的消長。
? ? ? ? ?上述圖畫出后,其與地球運動關系,從而與自然地理環(huán)境周期變化的關系長期無人研究,只演繹哲學奧義。雖然原始意義為天文天象模擬圖,但反復演繹,哲學味道濃厚,其本來意義卻被人忽視,或者時人不明白“龍”的真正語義,或者對《易經》十翼理解偏差,導致神秘化解讀。因為古人并不知道地球繞日運行。
? ? ? ? ?歷史是如此的驚人的巧合!600多年后的1985年,凌家灘遺址被發(fā)現的當年,山西《晉陽學刊》發(fā)表田和祿先生的文章“太極圖就是原始天文圖”(圖11),徹底揭開了“太極圖”神秘面紗,從遠古走來的凌家灘玉版,所含的天文意象被徹底揭示開來。需要指出的是,“圭”表投影勾勒的圖像與彝族的“宇宙”圖示驚人的相似。圭,土圭,圭表,在玉版上找到了原型。
? ? ? ? ?2015年,地理學者陳克恭與人合作發(fā)表“中國太極圖理論的數學模型及應用”,建立了“S型曲線”的數學模型,才打通了太極圖和現代科學的關系,揭開了神秘面紗。


? ? ? ? ? 圖11形象地表示了太極圖的生成過程。北半球冬至時,太陽到達南回歸線,此時表桿投影在圭表最遠端,“陰影”最長,晝短夜長。過此點,陰影縮短,變得晝長夜短,夏至時,陰影最短,日照時間最長。冬至至春分,陰影所代表的寒氣是基礎,在內。隨著陽氣增長,夏至最大,成為基本要素,在內,寒氣外來,逐步增加,秋風掃落葉,但溫暖的氣息是最基本的要素。四季變化就是地球環(huán)繞太陽運動的描述。
? ? ? ? ? ? ? ? ? ? ? ? ? ? ? ? ??

????? ? ? ??如果我們每天記錄圭表投影長度,并畫在圖上,一天逆時針轉動360/365度,那么,就會得到任意地點的標準太極圖。中間的“S”型曲線,就是太陽直射點的軌跡。S曲線可以方程組決定。
? ? ? 注意,我們上面談到的是“標準太極圖”是在南北回歸線之內才能生成,南北回歸線之外,則是另外一種形態(tài)。當人們站立地點遠離南北回歸線,那么,圭表投影,在冬至日時總不是“0”,總有一個數值,這個數值,造成太極圖中間的“圓點”擴大成為一個圓圈。隨著緯度增高,圓圈越來越大,直至與外圓重疊。異于標準太極圖的圖,就是“來之德太極圖了”,其所抱持的中心部分,是緯度地帶性特征的體現。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思想史上,對太極的認識,始終在哲學和自然科學之間搖擺。如把太極作為宇宙的本原理解??稍趯嶋H論述中,又加入了陰陽、四季、寒暑之變,然后生成萬物。即在具象層面,基于天文觀測,在抽象層面則為天地,道,太極等概念。因為古人實在不知道地球和太陽的空間關系,以及由此空間關系造成的地球表面地理現象的種種變化。
五、陰陽對法——互動而生變化
????什么是陰?什么是陽?從圭表投影看,表桿在“圭”上的投影表現為陰影(Y-),實際上,它與太陽高度成反比,高度較越大,陰影越??;高度越小,陰影越大。在太極圖上,太極圖半徑是Y+和Y-的和。中間的“S”型曲線可以用一組方程表達(圖14)。

? ? ? 引入地球圍繞太陽運動的參數——黃道坐標θ,由θ推導每日正午的太陽高度?,并由此計算每日的日影長度,則得到一個日影和光影分界點的坐標曲線,將這些點鏈接起來,就是太極圖中的“s”曲線。該曲線也是由方程組決定。
? ? ? ? R=Y++Y-
? ? ? ?Y+=R·cos2(θ/2)
? ? ? ?Y-=R·sin2(θ/2)
? ? ? 按照上述公式,我們能生成圖12的標準太極圖。
? ? ? 注意,圖12中,夏至日陰影假設為“0”,也就是有一天時間,太陽在天頂時,才會有的現象。遠離南北回歸線,夏至日陰影部分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基本面,即夏至日投影長度,一年四季都不會變化,多余的部分才有盈縮。前者是太極圖生成的緯度所決定,在南北回歸線之內,一年會有兩次生成標準太極圖,其余時間,陰影部分很短,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相當于季節(jié)性變化不大,約靠近赤道,兩個標準太極圖生成的時間差越短。南北回歸線以外的部分,則演變?yōu)閳D14左圖的非標準太極圖。中間黑圓圈代表地理緯度決定的“陰影區(qū)”,好像水庫的“死庫容”,一年四季不會增減的部分,表示這個緯度的氣候環(huán)境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15右圖,是來氏太極圖,它最大的問題是“陰陽倒置”,即將“陽”置于太極圖中心,取負陰抱陽之意。前面說過,如果從陰影和太陽高度的角度看,中心的圓圈,恰恰是看太陽直射點而得到的結果。而左圖是看圭表投影的結果。
六、《易經》乾卦彖辭與卦象——天象與“龍的狀態(tài)”
? ? ? ?乾卦象“天”,坤卦象“地”,天為元始,地為成終?!兑捉洝吩诮忉尅扒浴睍r,就取法乎天象,該天象是“東方青龍”,青龍由7個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見圖9。古時,人們觀察到蒼龍七宿的角宿在仲春出現在地平線上,即為“龍?zhí)ь^”;仲夏蒼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即為“飛龍在天”;秋天蒼龍自西方落下;冬天蒼龍則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蒼龍七宿的出沒周期與一年農時周期相一致。每年仲春,即春季第二個月,也就是農歷二月之初,“龍角星”會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之為“龍?zhí)ь^”。隨著時間推移,東方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地面上,直到上升到中天,在西邊落下。古人認為,龍是掌管著上天行云降雨的神,從而決定著農業(yè)糧食的收成,更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和生活水平。因此,龍便成了農耕社會里最主要也是最受崇拜的圖騰。乾卦的爻辭,就形象地刻畫了“東方青龍出沒的過程”,該過程持續(xù)9個月(龍角出現到龍尾消失)。重點是龍角出現到龍頭消失,持續(xù)約9個月,春夏秋三個季節(jié)。
? ? ? ? ? ? ? ? ? ? ?

? ? ?乾卦爻辭如此描述過程(括號里為解釋):
? ? 初九:潛龍勿用。(東方青龍夜間不能見,隱藏在天球下,季秋、冬天,孟春),
? ?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龍?zhí)ь^,在仲春東方地平線可見龍角出現)
? ?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人事,對君子定義,)
?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龍尾與銀河系相交,好像從銀河跳躍而出)
?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夏季,東方龍在中天,萬物生機勃勃)
? ? 上九:亢龍有悔。(龍西墜,氣候變涼轉入秋天,亢星是龍宿的第二個,它要墜沒,表明節(jié)侯轉冷)。
? ?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表示龍首墜落,秋雨停歇,秋收冬藏,似乎表示豐收)。
結語
? ? 當我們了解了古代文化的真相,就會發(fā)現,古人并非蒙昧無知的,而是對地理環(huán)境(宇宙地理環(huán)境和周邊地理環(huán)境)有科學的認識的基因。當時的主要任務是觀象授時,服務農民與漁獵戰(zhàn)爭之類。商周代更之際,古人形成相對理性的決策方法,如《盤庚》要遷都,大臣們建議占卜,盤庚說,人事已經決定,再參考占卜是可以的,但不能以占卜為準?!逗榉丁分杏涊d“稽疑”的方法,就比較有代表性。人已經做出決定,卜筮之結論只是一種參考。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古人對占卜決策,鬼神之能事有基本認識。他們懂得大自然幕后的推動力量,在于宇宙地理環(huán)境而非取決于鬼神。推動地理環(huán)境變化的力量由于古人不曉知,故以鬼神視之。所以,真正懂得《易》的,就不再卜筮,問諸鬼神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