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天》:敏感缺愛青年的成長青春
起初注意到《過春天》這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名字。整體來說這是一部氛圍感塑造得很好的片子,最最出彩的就是互綁手機那段,原來表達情感不一定要親吻,那種沖動又帶有克制的感情才是最讓人覺得有張力的。站在山上,困在水里,在暗室中,所有讓人覺得應該有點什么發(fā)生的時候停住了,簡直精彩!

單親家庭出身的16歲女學生佩佩,她的城市既是香港、也是深圳,白天在香港上學,晚上回到深圳跟媽媽住在一起,頻繁地穿梭于兩地。為了和閨蜜Joe一起旅行的約定,為了自己的存在感,為了對Joe男友阿豪懵懂的好感,她內心的沖動被點燃,于是一段頗有“冒險”感的青春故事就此開始。

“過春天”這個詩意的名字,意思是“順利過了海關”。這樣一件游走在法律邊緣的危險事,卻有著一個無比輕快溫柔的名字。卜卜脆的年紀,卜卜脆的少女穿梭在黑白之間,過水走生意,也度過的春天。?始于青春期熱烈真摯的友情,或許是懵懂的男女情事將佩佩越帶越深。湊夠機票錢之后,佩佩繼續(xù)鋌而走險,有阿豪的因素,但更多是她自己的野心。

本質上來說,他們是一類人,倔強努力,不甘于自己的平凡的現(xiàn)狀,甚至在佩佩身上,有著比阿豪這個社會混混更堅韌的脾性。但到底還是個剛剛16歲的孩子,有她自己的野心,也有那個年紀特有的單純和莽撞。就像是佩佩每天往來的香港和深圳,AB兩面,兩種生活、兩種風向。?在青春片里加入犯罪的元素,但并不壓抑,反而一直籠罩著一種朦朦朧朧的光亮。像電影最后佩佩手上的那一片雪花,香港下雪了,青春結束了。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電影講述的是大的歷史背景下的故事,依舊很喜歡,只是接近結尾處的一句黑底白字的解釋,忽然點醒:哪怕是可以搬上熒屏的時代的眼淚,卻依然避過了更沉重的部分。好像喜歡的這幾部“大故事里的小故事”,對于灰色地帶也都只是一蹭而飛,是不是它們本身也不必承擔這么多

這是一部換了地域背景就難以成立的電影,它只存在于這個特定年代與城市,鮮有青春故事會基于深港兩地間的文化與身份進行講述,特別新穎也特別接地氣。整部片子哀而不傷,婉而不凄,它或許過于稚嫩,問題也可能和優(yōu)點一樣多,但依然是近幾年最好的華語處女作,它帶我們揭開世界不為人知的一角,已經(jīng)足夠可貴,而且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其實沒有結局,就像人生一樣,活著活著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徒留一聲嘆息。

湖南企發(fā)文化的王老師說,這樣的長篇處女作,值得鼓勵。整部電影幾乎沒有花俏的東西,但依然能把觀眾帶入其中;無論是在描繪生活的殘酷和不易,還是青春期的迷茫與悸動,電影鏡頭一直保持著一種克制的平靜。過了海關即為“過春天”,可有多少在現(xiàn)實里掙扎的人,即便一次又一次地僥幸過了“春天”,也沒有等到自己生活真正的春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