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解說文案(33)
煙愁雨嘯奈華生
宮闕簪椐舊帝城
若問古今興廢事
請君只看洛陽城
?
很多人談歷史的時候都會講興亡是規(guī)律
所謂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也有人認為歷史沒什么規(guī)律
不過是一種偶然
例如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考試里的民謠:
丟了一個釘子
壞了一只蹄鐵
折了一匹戰(zhàn)馬
傷了一位騎士
輸了一場戰(zhàn)斗
亡了一個國家
?
偶然和必然是矛盾的嗎
偶然和必然也有著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必然是無數(shù)偶然的匯聚
偶然是必然框架下個例
?
這里我們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常識來理解
都知道拋硬幣正反面的概率是50%
我們拋成百上千次的硬幣
最終正反的出現(xiàn)次數(shù)幾乎就是對半開
但誰能確定每次拋硬幣的正反面結果呢
?
每一次拋硬幣的結果都是一種偶然
但些偶然匯聚的結果
卻是一種必然
?
歷史進程也是如此
恩格斯說
“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chǎn)生出來的
這樣就有無數(shù)互相交錯的力量
由此就產(chǎn)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
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
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chǎn)物”
?
所謂無數(shù)交錯力量就是偶然
而合力的最終結果是必然
我們?nèi)绻麖暮暧^能看清楚合力
就必然能預測出最終的結果
歷史上的某些事件和個人確實有著改變歷史的巨大力量
但這個改變是短暫的
就如同溪流的急彎一樣
它們能一時的改變流水的方向
卻最終不能改變水往低處流的規(guī)律
?
一個框架有一個框架的必然性
這就是物質決定意識的體現(xiàn)
只要沒有換框架
那些所謂的興衰
都不過是歷史長河里偶然起落的浪花
?
大家好我是謝玄
一個顛倒主次的up
我就今天講第二十三集
?
不過十天
楊金水的頭發(fā)就花白了一半
足見楊金水所受煎熬之苦
?
久病床前無孝子
何況高矮胖瘦這些伺候楊金水的“兒子”
本來就是沖著楊金水的權力去的
如今楊金水瘋了
權力已是過眼煙云
“兒子們”自然是要怠慢的
?
(36:23-36:55)
胖太監(jiān)的話在小說里是瘦太監(jiān)說的
電視劇里的胖太監(jiān)比原著多了好些細節(jié)
著實用寥寥數(shù)筆刻畫出一個滑稽狡詐貪婪的小人物形象
而胖太監(jiān)本人的表演也極為立體(探熱度)
我們注意之前這個薛定諤的燙不燙
胖太監(jiān)在短短數(shù)秒鐘展現(xiàn)了多個神色變化
不斷用眼神下瞟表現(xiàn)人物心理的思索
斜眼偷看楊金水表現(xiàn)人物對楊金水真實心態(tài)的揣測和顧慮
回話時神色從緊繃的思索到對絕對上級的賠笑
賠笑里可以還可以品出虛假和逢迎
而如今楊金水落魄
胖太監(jiān)的神色從之前虛偽的畢恭畢敬變?yōu)榱瞬荒蜔┑某爸S
把人物心態(tài)全部用表情演繹出來
還是之前說的
并不是調(diào)動起觀眾情緒的表演就是好的表演
能充分的把當時人物該有的行為心態(tài)詮釋出來的表演就是好表演
這有點像如今的流量時代
推高情緒的東西總能獲得流量
但不一定是好的東西
?
對楊金水傳旨的BGM想必大家不陌生
但一部古裝正劇卻用莫扎特的G小調(diào)第四十號交響曲
著實有些別出心裁
(不想長大)
額放錯了
(38:01-38:22)
第四十號交響曲的基調(diào)據(jù)說是亢奮而憂郁的
但卻常常出現(xiàn)在喜劇橋段中
用一種激昂的正經(jīng)來襯托荒誕的滑稽
?
接下來又用了一段肖邦的小狗圓舞曲
作為楊金水抱趙貞吉的伴奏
我覺得大明里用這兩端BGM都是類似的意思
用BGM襯托眼下局面的荒誕離奇
透露出一種諷刺來
?
當然大明的荒誕遠不止此
(39:15-40:15)
有句話叫做用真話掩蓋真相
嘉靖確實一年到頭就那么兩套衣服
可四季常服等于所有花銷嗎
是誰在途有餓殍之時把檀木當柴燒
是誰在家家皆凈之際以國庫為私產(chǎn)
是誰在九州萬方貧無立錐之地下張嘴就賞賜了兒媳婦家十萬匹絲綢
又是誰對天下宣稱四季常服不過八套時
每次洗腳換一個新的松木腳盆
只為聞一聞松香味
?
嘉靖的四季常服荒唐如安徒生童話里無人敢拆穿的皇帝新衣
更可悲的是
安徒生童話里
大家不敢指出皇帝的新衣是怕自己出丑
大明的臣子和百姓不敢指出嘉靖的八套衣服
是怕自己沒命
越單純的人越能看穿皇帝的新衣
越“單純”的人卻越不懂嘉靖的四季常服
?
我們注意圣旨里這句“何以將織造局之作坊桑田盡歸于此人名下”
一句話就把姓“沈”的資產(chǎn)改姓了“朱”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不過是權力的一句話罷了
?
(40:39-41:20)
趙貞吉之所以能不粘鍋
靠的是極強的揣摩上意的本事
趙貞吉一眼就看出來
這封圣旨雖然對貪墨問題措辭嚴厲
但具體方向絲毫沒有定調(diào)子
宮里查不查嚴黨查不查無一明示
捅深了趙貞吉會得罪宮里和嚴黨
捅淺了趙貞吉無法對清流裕王交代
這進退維谷的境地
讓趙貞吉頓時憂慮重重
?
朱七也知道這件事的棘手
決不能隨意卷進去
所幸他們不管理地方
只要自己不拿主意
就惹不上禍
?
(42:22-43:10)
老狐貍趙貞吉早就看出了圣旨的深險莫測
海瑞卻“一根筋”的往好處想
(小說原文)
以海瑞之前的高智商來講
到了這個地步突然“只見奸臣不見昏君”
未免有點矛盾
只能理解為從小被海母教育以君為父的海瑞
對嘉靖帶有一層濾鏡
海瑞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大明朝的
然而他還不料也不信嘉靖竟會無恥虛偽到這地步
?
(1:45-2:24)
趙貞吉嘴上說皇帝要徹查
句句話卻都透露出別亂查的意思來
趙貞吉的真實目的其余人豈會聽不出來
海王譚綸互換的眼神
正是對趙貞吉這般言論的詫異和不滿
?
(2:43-3:35)
趙貞吉和嘉靖真是反向應了一句話
“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
從嘉靖開始各個向下甩鍋
端的是培養(yǎng)了一堆滿腦袋只有自己的無恥官僚
一個從來不能被批評不肯擔責任的皇帝
他手下的人還不懂上行下效嗎
譚綸是裕王的人
來浙江最大的作用就是倒嚴
如今見趙貞吉這般首鼠兩端
更要把鍋丟到自己頭上
當然是又驚又氣的
趙貞吉的老臉練得臻至化境
讓譚綸不要謙虛
自己已經(jīng)決定了由譚綸來審
馬上就喚來了吃了睡睡了吃持續(xù)十天的鄭何
直接不給譚綸反駁的機會
?
鄭泌昌淪為階下囚倒是有幾分大員的風范
身陷囹圄還要為刑具的事情討價還價
這也是探一探二次審訊的調(diào)子
結果這件事趙貞吉都不肯拿主意
反而轉問譚綸
班子在內(nèi)部可以斗在外人面前卻絕不能破
所以譚綸不好再把皮球踢回去
更何況譚綸心里是想徹查嚴黨的
也要借此表達態(tài)度
(5:45-6:01)
?
讓鄭何戴著刑具跪下受審
面上看是圍繞律法規(guī)定的斗爭
實質是各方對審案方向的表態(tài)
?
小說里關于鄭泌昌此時想法講得很清楚
要減輕罪責必須要搬出靠山讓審案者有所顧忌
我們要注意分清楚搬出靠山和攀扯別人的區(qū)別
搬出靠山的意思是你不保我我就把你也咬上
攀扯的意思是你也干了憑什么就抓我
這和核武器的威懾度只有在發(fā)射架的時候才是最大是一個邏輯
?
所以鄭泌昌又提起楊金水來
他不是要拉楊金水下水
是要用“拉楊金水下水”來威脅楊金水
讓楊金水這個織造局的大太監(jiān)為自己減輕罪責
(6:18-6:31)
?
交鋒到了這個時候
主審趙貞吉一句表明態(tài)度的話都沒有
這幅官僚自保全無維護道義公心的嘴臉
譚海王豈會看不出來(6:52)
?
譚綸直接要趙貞吉表態(tài)
一來就是直接表達對趙貞吉這個老滑頭的不滿
二來也是逼趙貞吉站隊
結果不粘鍋趙貞吉此時真可謂沒皮沒臉之極
居然一倒腳把皮球踢給了錦衣衛(wèi)
?
(6:58-7:08)
朱七本來就不想摻和在里面
此時見趙貞吉這么的不要臉
干脆當做沒聽見
算是給趙貞吉一個難堪
小說里
這時氣氛突然安靜帶來的尷尬讓趙貞吉是有些羞赧的
電視劇里趙貞吉的修為比小說里又更勝一籌——只要我不尷尬
尷尬的就是別人——直接轉換話題就帶楊金水上堂了
?
從趙貞吉出場開始
小說里有數(shù)次趙貞吉不好意思的心態(tài)描寫
電視劇都沒有用鏡頭和表演來體現(xiàn)
我認為不是簡化而是索性把趙貞吉的沒皮沒臉再往上推一個臺階:
不粘鍋的事都干到這份上了還臉紅什么
只剩下精神煥發(fā)了
?
(7:35-7:56)
雖然楊金水倒了
鄭泌昌減罪的靠山?jīng)]了
但楊金水這個和自己一起作惡的人也一起跌了下來
鄭泌昌又會有另一種爽——希望別人跟自己一起倒霉豈非很多人的心態(tài)
?
到了這個地步
基本上說不說都是個死了
鄭泌昌也只能使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招:
往宮里和皇帝身上扯
?
(8:56-10:03)
小說里何茂才除了“媽不服舅服你”的豪氣“發(fā)炎”外
還給鄭泌昌山響的磕頭
端的一副李逵拜宋江的既視感
?
鄭泌昌所謂的自救本質是一場博弈:
改稻為桑和織造局利用白手套沈一石斂財
牽扯到了嚴世蕃、宮里和嘉靖本人
這些都是“超出律法外,不在管轄中”的人
審案不可能審到他們頭上
那口供如何寫呢
照實了寫送到朝廷還了得
不論真假都是玷污圣名
?
但審不出個供狀
這些審案的人又如何交差呢
有人說編一份供狀要兩人畫押不就得了
問題在于這份供狀編到什么程度呢
編輕了清流不認
要是再查一次審案的人要不要擔責
何況錦衣衛(wèi)加上趙譚海王各自背景各自立場
如何能統(tǒng)一的了供詞
?
嘉靖作繭自縛地方也在這里
又想要臉又專門做不要臉的事情
弄得底下人實在很難把握嘉靖的臉到底長什么樣子
哪個地方能涂哪個地方不能遮
這也是嘉靖智慧不如乾隆的地方:
做什么戲辯什么經(jīng)
看什么《大義覺迷錄》
把滿朝和鄉(xiāng)野的討論都禁了
一切以自己為準
任何人敢討論或者不以大清朝廷的說法為真相的
一律以誹謗罪抓了
豈不美哉
到時候只剩下百姓敲鑼歡呼明君盛世了
你非要說大明家家皆凈沒有鑼可以敲
那總有鍋碗瓢 ?盆 ?能敲吧
?
交個什么樣供狀的難題擺在審案人員面前
就成了鄭何的籌碼:
你們審案的想要交差
就不要指望什么罪名都給我們
給我們松松罪
我們也配合配合你
?
但這個博弈有個問題
就是大明是個嚴格律法的朝代
但真按律法執(zhí)行又執(zhí)行不下去
所以最后還是要看嘉靖怎么定
何茂才貪了十多萬兩
既可以按祖制剝皮抄家
也可以天心仁慈網(wǎng)開一面
這更多的取決于嘉靖要怎么處理嚴黨
所以鄭泌昌何茂才即便脫掉貪污百萬的帽子
也不一定能改變下場
當然事在人為
搏一搏總比等死要好
這也算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
鄭何的如意算盤打得雖好
可惜遇到了海瑞
海瑞上來就查問新安江決口和通倭的事情
這條罪可不像貪污數(shù)額可以商議
堤毀了就是毀了
倭寇放了就是放了
可沒什么商榷空間
(10:30-11:25)
嘉靖一朝的歷史有多新鮮嗎
翻開史書頁頁都寫著統(tǒng)治階級對百姓的生吞活剝
可是遍覽青史又有幾個剛峰公
我們不應該期盼青天
因為那會使我們讓渡出一樣東西
但我們一定要銘記青天
否則我們會背叛另一樣東西
?
海瑞這樣不怕死的態(tài)度
鄭泌昌的博弈就徹底失效了
他只能繼續(xù)威脅趙貞吉
趙貞吉當然知道海瑞這樣審下去的后果
岔開了海瑞的問話
?
(12:08-12:40)
趙貞吉這話不難懂
既是警告鄭何不要往宮里攀扯
也是暗示錦衣衛(wèi)看住海瑞這個“南蠻”
這一番分配
身為主審的趙貞吉已經(jīng)把審案的責任摘了個干凈
形成了有功我趙貞吉領
送死你們?nèi)サ拇蠛镁置?/p>
?
譚綸起初以為此時已經(jīng)是倒嚴的時機了
當然想下狠手
但譚綸初來乍到
并不知道織造局牽扯有如此之深
加上譚綸看事情的眼光本就不如趙貞吉
沒有品出圣旨的真正意思
所以他看出趙貞吉在推諉
卻沒想通趙貞吉推諉的目的
?
趙貞吉說服譚綸的第一個理由是
四個審案官員都算是裕王的人
皇帝讓裕王的人倒嚴
就是要考驗裕王和清流是不是對君父可靠
現(xiàn)在裕王和清流的人就敢把皇帝的臟事掀出來
以后倒了嚴清流豈不是要泛濫沒過君父的山頭
這句話是對的
嘉靖確實有這樣的考量
從浙江審案中就能考察出
徐階趙貞吉譚綸這些人知不知道“體諒”皇帝
會不會全心全意為皇帝辦事
出了事不替皇帝遮擋
以后嘉靖還去哪找白手套
這是真話也有道理
一下就把譚綸鎮(zhèn)住了
?
結合后面的暗線我們會知道:
這些不單單是趙貞吉的分析
也是徐階的交代
徐階瞞著其他清流
另有自己的想法
這個放到后面講
?
假話往往就藏在真話里
騙取了譚綸的信任
接下來趙貞吉就開始了他的忽悠
(14:56-15:18)
這話是不是在放屁鬼扯看過后面劇情的觀眾都知道
海瑞兩波供狀趙貞吉都不肯簽名
這幅德行和永遠互相推諉的鄭泌昌何茂才有何異也
借用沈一石的話形容趙貞吉
(官場里的婊子)
恰如其分
?
(15:30-16:16)
這段話交織了太多的東西
很難用對錯真假來評判
趙貞吉這段當然有道理
如果趙貞吉譚綸都對倒嚴下死手
連宮里和嘉靖的丑事都掀出來
嘉靖不會認
還會懷疑到裕王的動機
審案的趙貞吉譚綸乃至徐階裕王
都可能有不好的下場
這是眾人的利益
當然也包含趙貞吉個人的私利
?
但這樣的考量能說全對嗎
每個人都明哲保身
江山社稷還要不要
皇帝的臉比百姓的命重要
那百姓要皇帝干嘛
而朝中的所謂“中流砥柱”只有隨波逐流
那還配得上個杰寶的中流砥柱呢
?
所以大家想一想
趙貞吉這段話
對嗎
錯了嗎
正確解是什么
看大明越看到后面越會發(fā)現(xiàn)一件毛骨悚然的事情
那就是眼下局面似乎沒有正確解
要么殉道流血
要么自保茍且
?
(16:20-16:44)
趙貞吉這段話算是難得的人話
我們從這段話里也可以看出來
嘉靖絕沒有要搞胡宗憲的意思
否則趙貞吉都迎合嘉靖到了這個地步了
不可能又要保胡宗憲
保住胡宗憲穩(wěn)住朝局
正是嘉靖所希望的
?
接下來就是會越來越成為傳世經(jīng)典的名場面了
(17:28-17:53)
為什么這句話會越來越經(jīng)典呢
我突然想到很多年以前流行的一句形容愛情的話
叫“聽著別人的故事,流著自己的眼淚”
(我的房子塌了)
?
我們細品一下趙貞吉這段話
趙貞吉說的是為了軍國大事而擔罵名
潛臺詞就是我趙貞吉這樣做沒錯
要擔罵名是因為百姓不理解我不理解軍國大事
所以趙貞吉所謂的擔罵名不是自責而是自夸
夸自己忍辱負重
夸自己顧全大局
夸自己喊冤蒙塵
夸自己中流砥柱
所謂擔罵名恰恰是在罵百姓
罵百姓因小失大
罵百姓鼠目寸光
罵百姓不知好歹
罵百姓不辯忠良
這句罵名我來擔的經(jīng)典就在于此
“趙貞吉們”知道自己干的事一定會招來罵名
他們就提前污名化罵名:不是我做錯了導致的罵名
是你們不懂“軍國大事”妄加的罵名
而即便是這么點小小的罵名
趙貞吉也沒有真正的擔過
海瑞指責他的時候他深毒的攻擊海瑞
后來他入閣了百官上疏
更是跳出來反駁群臣的批評
所以趙貞吉堪稱不要臉之“典”
用“擔罵名”三個字
真正的丟出去所有的罵名
?
這里大家還要注意趙貞吉名言后譚綸的這句話
“所謀者國,我也有這份心”
趙貞吉無恥
譚綸又好得到哪里去呢
趙貞吉要苦一苦百姓
譚綸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在趙貞吉譚綸這幫人眼里
大明百姓和大明國哪有關系呢
不知道多少人想對“謀國”的譚綸說句話:
謀國?謀NMLGB的國
?
在趙貞吉面上大義面下利誘之下
譚綸有了十足的“偉大”理由不讓自己陷進去
他當然愿意去勸海瑞
他勸得心安理得
勸得光明正大
勸得好像自己真的在拯救大明朝
(19:17-19:49)
?
海瑞就算不知道譚綸趙貞吉的鬼心思
也不可能認這樣的政見主張行事邏輯
海瑞認的是理不是“大局”
海瑞委婉的說他現(xiàn)在不能答應也不說不答應
算是給譚綸面子了
換做趙貞吉來勸
海瑞肯定要騎臉輸出了
?
潤滑劑王用汲看出來氣氛不對
打了個圓場
潤蓮可真不愧一個潤字
(20:13-20:27)
君子之道各有不同
小人之道殊途同歸
趙貞吉拿為你好勸譚綸以保護自己
譚綸也會這一招
(20:31-20:44)
這時候大家有沒有迷惘
為什么這些事的矛盾看起來都沒有解
趙貞吉護住整個清流的做法難道就是錯嗎
掀桌子讓裕王一起被牽連才是對嗎
海瑞追求公理要求查察還原事實為淹死的百姓討個公道難道錯了嗎
為了所謂的謀國讓百姓白死嗎
那么正解是什么
大家想到了嗎
?
頭頭是道滿嘴謀國的譚綸
面對鄭泌昌的供詞
表現(xiàn)并不比記錄的書吏好在哪里
書吏不敢記錄
譚綸連話都不敢說
(21:17-21:36)
?
接下來鄭泌昌的這段辯詞
我認為是大明的靈魂橋段之一
它可以算作是大明的一個題眼
也可以用以理解我之前說的
清流和嚴黨到底有什么區(qū)別
(22:16-22:43)
(25:13-25:52)
鄭泌昌這番話好像和歷朝歷代的貪官的邏輯別無二致
——大家都貪了你憑什么說我貪
我們當然都知道抹黑別人證明不了自己的清白
但鄭泌昌這句話并不能這么簡單的理解
?
絕大部分影視作品塑造的情節(jié)
都是人物做了一個涇渭分明的錯誤選擇
觀眾很容易看出來正確的路要怎么選
似乎錯誤都是一個個個體的
把一切對錯都歸結到人的自主意識中
這其實是一種隔靴搔癢的唯心式的批判
?
而大明最神的內(nèi)核就在于此
它從一種唯物的角度給我們呈現(xiàn)了一種必然性
——大明官場貪墨封建王朝崩塌的必然性
我們把一個普通人放到鄭泌昌的位置去
我們能做的更好嗎
譚綸趙貞吉這些人謀略不深嗎
個人修養(yǎng)不高嗎
但他們最多只能管住自己不貪
他們最終要淪為“沒有鄭泌昌的鄭泌昌”那套
?
只有海瑞王用汲這樣近乎圣人的人去做大明的官
才能守得住本心護得住百姓
如果一個王朝的問題要人人都是圣人才能解決
這樣的解決方式顯然是不可能的空中樓閣
?
劉和平就用白描的方式向我們展現(xiàn)了這種不可能的必然性
鄭泌昌貪污是偶然
換個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泌昌上去一樣貪污
那就是必然
不砸碎這樣的必然性的時候
消滅每一個偶然又有什么用呢
提倡人的道德意識提高來解決問題的方式
就是一種唯心:倒置了意識與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的決定關系
如果我們承認物質決定意識
那就必然要承認
人心并不是決定王朝規(guī)律的根本
這個觀點后來還會詳加論述
?
當然我們不能用必然性為偶然性辯護
不能把實存當做是道理
把“存在的事物就是合乎理性的”
曲解“存在即合理”
把邏輯層面的“理”混淆成倫理律法層面的“理”
那會讓黑格爾的棺材板都壓不住
?
鄭泌昌的種種行為再有理有無奈有必然性
都不能否定他本人的自主選擇是一種潮流下的偶然
認為鄭泌昌無錯
那淹死的百姓被搜刮壓榨的百姓難道錯了
換位思考到別人的屁股那里
就認為別人的屁股合理
那不叫理性
那叫2B
?
我們說回劇里
錦衣衛(wèi)和譚綸的想法大方向是一致的
不讓鄭泌昌扯到宮里
鄭泌昌鐵心打斷骨頭連著筋
錦衣衛(wèi)自然要阻止(26:03)
小說里錦衣衛(wèi)下手更狠
茶杯是往鄭泌昌的嘴上砸的
朱七的戰(zhàn)斗力是武俠世界的水平
這一砸之威可想而知
到了這個地步譚綸既拿不了主意也不肯拿主意
供狀簽了字就找趙貞吉扛責任去了
?
朱七這邊都忍不住動粗
剩下兩個錦衣衛(wèi)又會有什么不同
何茂才這個動不動喊打喊殺的酷吏
終于嘗到了什么叫“以彼之道還以彼身”
我很想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可惜的是“報應論”是迷信
最可惜的是它只是迷信
?
(20:00-20:03)
海瑞不恨何茂才嗎
海瑞絕對比所有人都更恨何茂才
但海瑞卻是最反對何茂才用私刑的人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普遍追求公平正義
問題是公平正義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它是一個結果
結果需要實現(xiàn)路徑來達成
走錯了路還能達成結果嗎
那只能南轅北轍
?
程序正義的意義就在于此
它能最大程度或者說當下最優(yōu)解的保證實體正義
程序正義之下當然會有實質不正義
但沒有上帝視角的情況下
程序正義正是認定違法犯罪的最有效路徑
?
維護程序正義下出現(xiàn)的實體不正義
是這條路徑上的偶然性
而放棄程序正義轉而走向人治
一定會出現(xiàn)更多的不正義
從而使整體導向錯誤的必然
?
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的理解這些東西
所以他們口中的正義不過是情緒上腦的自我合理化借口
例如網(wǎng)暴
我們眼里看到的東西難道就是客觀全面的嗎
不經(jīng)過嚴格程序的判定
為何我們就有去對一個人施暴的權利
如果誰舉著正義的旗號
都有定罪量刑口含天憲的權利
那還能叫做正義嗎
?
一個不追求程序正義的人
他追求的正義不過是他自賦的“正義”
在程序正義之外的實體正義
不過是一種偶然性
而長久的錯誤
才是背棄程序的必然結果
?
可惜的是很多人根本沒有意識到為了某些事
放棄程序制度律法的真正結果是什么
“愿意放棄自由換保障的人,最終兩者皆空”
?
電視劇里
審訊的這幕戲不斷的在鄭泌昌何茂才之間切換
就是利用剪輯營造一種對比
對比鄭何對比錦衣衛(wèi)再對比主審
鄭何都惡貫滿盈
都把罪牽扯到了宮里
四個錦衣衛(wèi)都濫用私刑
都要抓小放大的“為尊者諱”
兩邊的書吏都瑟瑟發(fā)抖
有辱圣明的話都不敢記錄
只有主審譚綸和海瑞
破壞了這種對稱式的對比
?
(23:28-24:01)
我們先注意何茂才的表演
大嗓門的何茂才這聲嘶吼和之前的咆哮有顯著差異
明顯透出被折磨后的氣喘吁吁和略微沙啞
細節(jié)還原可謂不謬分毫
何茂才的扮演者王戎已于一三年過世
享年不過四十七歲
實為遺憾
?
我們再回到劇里
何茂才這段話才叫真正的大膽
書吏不敢記錄
錦衣衛(wèi)也不會讓記錄
海瑞手里有圣旨
錦衣衛(wèi)只能用直接離場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
也是撇清責任
(24:36-25:01)
海瑞直接讓書吏出去
又不肯讓王用汲記錄
只要能不拖累別人的時候
海瑞何嘗要拖累任何一個人
都說患難見真情
此刻的境遇才真正能品出真心來
汝賢剛而有曲
潤蓮圓而不彎
都是一種勘破后的通透
?
浙江的局越發(fā)的像個死結
不是犧牲公理冤屈百姓
就是白白送死飛蛾撲火
這樣的局到底要怎么看待
誰錯了又錯在哪
我將在下期繼續(xù)解讀
喜歡這個視頻請點贊投幣
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