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團隊,還有必要嗎

前兩天有朋友和我抱怨,說最近參加了個比賽,但比賽方要求參加至少要組成5人的小隊。
他說組隊好麻煩,都快心力憔悴了,要是能自己單干肯定會輕松很多。
我很疑惑的看著他,問為什么,組隊比賽不挺好的,大家一起努力不是能減少點工作量。

朋友擺了擺手,說現(xiàn)在不像前些年,信息那么封閉匱乏。
像這種規(guī)模不大的比賽,相關資料在網(wǎng)上查查就能找到,要是還嫌麻煩問一嘴ChatGPT,相關資料都排好版往嘴邊送,這工作效率不碾壓在校大學生。
我說那團隊合作怎么說還是有好處的,比如擴大社交圈子,在這種共患難的情況下社交屬性不得拉滿。

朋友一聽更來勁了,說就是這種社交屬性最頭疼。
你都不知道上回團隊合作的時候,隊伍里的男同學一眼就相中他了,非要做他男朋友,自己都明確說有男友了還是不行,還說不介意知三當三。
我看著朋友180+的個子激動的微微顫抖,嘆了口氣,知道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愛而不得的傷心人。
哦對了忘了說了,我這個朋友和我一樣,也是180+的陽光開朗大男孩。

確實現(xiàn)在的科技水平和前些年相比有很大的進步,這兩年對于“組建團隊”這個詞的強調也越來越少了。
那么組建一個團隊到底還有沒有那么大的必要呢?
這個問題主要得“因人而異”,注意這里是“因人”,而不是“因事”,在是否組建團隊方面,“個人的經(jīng)驗”比“要解決的事”更重要。
舉個例子,現(xiàn)在的自媒體行業(yè),他們所輸出的內容比幾年前,幾乎是一個質的飛躍。

但關于創(chuàng)作方卻逐漸從前幾年的團隊轉向個人,你會發(fā)現(xiàn)幾年前很多的視頻團隊都消失不見了。
在這個例子中,所要解決的“事”一直沒有變,就是輸出更好的內容,做出更好的視頻,但科技的發(fā)展解放了生產力。
原先5、6個人花精力做的事現(xiàn)在1個人就能搞定,只要肯研究完全可以一個人撐起視頻的文案、拍攝、剪輯、后期等。

在別的行業(yè)也是如此,所以團隊的觀念被淡化了,畢竟單干就是有好處,就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但是,要說但是了,如果你是一個沒有參與過太多項目的人,或者沒有過獨自帶隊的經(jīng)驗,組建團隊對你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這里團隊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多了幾個一起思考的腦子,這一點在大學做過團隊項目的都能意識到,一個團隊里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思考的。

最大的作用是“你能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工作的細分”。
為什么有人會覺得,自己單干的時候總是不容易成功,但團隊合作的時候往往成效很快,這就是很大一部分原因。
就像打獵,沒有經(jīng)驗的時候單干總會過分注重成果,扎進林子里悶頭尋找獵物。
但如果是一伙人,為了讓大家都有足夠的事做,注意,是抱著讓大家都有事做的目的,就會分出“負責打聽林中狀況的人”、“負責采購弓箭的人”、“負責制定計劃的人”、“負責將獵物賣出更高價錢的人”等。

如果你說,這些事情只要不莽撞完全可以一個人干,完全不需要這么多人,這個比喻也不恰當,是偷換概念。
那你說對了一半,一個人其實可以做完上述所說的所有工作。但是,作為一個第一次邁進森林的獵手,你又能知道其中幾點呢?

團隊做項目的本質就是組隊打獵,沒有經(jīng)驗的人常常意識不到“做市場調研”、“同類競品分析的”重要性。
總想憑借沒有著經(jīng)過挑選的弓箭,把在叢林中打到的兔子賣出比別人更高的價格。
同行都笑了,說憑什么呀,大家打的都是兔子,自己打的比你還多,打獵點還是挑的依山傍水的寶地,兔子們都是吃冬蟲夏草長大的,各個都膀大腰圓毛色還好,就憑你?

而往往當你意識到上述的這些重要性時,就已經(jīng)晚了。商場如戰(zhàn)場,無論是項目評選,還是商業(yè)上的投機倒把,機會往往只有一次。
所以在這里團隊的作用,就是幫你留住存活下去的機會,并在這個“活下去”的大前提下,憑借一次次的經(jīng)驗,歸納總結出哪些是必須要注意的,哪些是不去從事就難以意識到的。

而這種能力中,有很多是通過團隊合作才能意識到的,沒有團隊合作的經(jīng)驗,是沒辦法、或者很難總結出來的。
我是元氣阿剛,關注我,告訴你更多大學生必備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