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沒得選擇
師徒四人,四個心思
?????? 收了沙僧,師徒四人集齊,取經(jīng)團(tuán)隊至此正式成立。就在一切就緒,踏上危險而未知的西天世界之時,菩薩決定先給他們上一課。
?????? 但從小說角度來開的話,這是很能體現(xiàn)師徒四人各自性格特點的一回。
?????? 回目先從豬八戒向?qū)O悟空抱怨擔(dān)子重開始,他是這么說的:四片黃藤篾,長短八條繩。又要防陰雨,氈包三四層。匾擔(dān)還愁滑,兩頭釘上釘。銅鑲鐵打九環(huán)杖,篾絲藤纏大斗篷。
??????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我給你數(shù)數(shù)這副擔(dān)子,四片黃藤編成的篾子,八條繩子;防雨用的氈子,扁擔(dān)上兩頭又釘了釘子;九環(huán)錫杖上又有銅來又有鐵,連斗篷上都還有篾絲和黃藤。
?????? 這段兒寫絕了,他抱怨扁擔(dān)上有釘子,錫杖上有銅。
?????? 這就是豬八戒的語言,豬八戒的話;話,是最能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
?????? 面對八戒的抱怨,孫悟空直接回懟說:別跟我說這個,我只管保護(hù)師父,擔(dān)子馬匹這些是你和沙僧的事,我不管;但是要是出錯了,就嘗嘗我金箍棒。
?????? 豬八戒一點也不惱怒,接著喊著猴哥說道:我知道你是不挑擔(dān)的,但我們不是有馬嘛,馬能托啊。
?????? 他其實在抱怨前早就動過心思的,猴哥肯定不管,但是可以給馬。
?????? 孫悟空說,這是龍馬,是來托唐僧的,你別打馬主意。
?????? 豬八戒不忿,既然是龍馬,干嘛不飛呢,還走的這么慢。
?????? 孫悟空說,好,我這就讓他走快些。掏出金箍棒一晃悠,把白龍馬嚇得抬蹄就跑,可苦了馬上的唐僧,差點沒掉下來,直罵:“悟空這潑猴”。
?????? 等馬停了,沙僧出場了,上來問候唐僧:師父你沒掉下來哈?!
?????? 孫悟空豬八戒斗嘴,他不參與;他明明負(fù)責(zé)牽馬,馬被猴子嚇跑,他也不管;等事情差不多結(jié)束了,他來問候唐僧。
?????? 這看似問候,實則拱火,就是在提醒唐僧:你要摔下馬,找猴子去。
?????? 這一番描寫,師徒四人的形象性格,以及各自人物關(guān)系,一下子躍然紙上。為之后他們之間的互動相關(guān)情節(jié),做好了鋪墊。
?????? 豬八戒懶惰,還滑頭,有些怕孫悟空;孫大圣心高氣傲,習(xí)慣用金箍棒說話;沙和尚置身事外,最懂得語言藝術(shù);唐僧心里明白,這三個徒弟都不是好惹得主,隊伍不好帶。
?????? 之后等到他們貿(mào)然進(jìn)入菩薩們變化的宅院,那位婦人帶著三個女兒要招親時,唐僧臉色接連變化了三次。
?????? 第一次,裝聾作啞,瞑目寧心,是就當(dāng)沒聽見。
?????? 第二次,婦人一一列出萬貫家產(chǎn),唐僧“如癡如蠢,默默無言”,繼續(xù)裝傻。
?????? 第三次,婦人開始介紹自己的三位女兒,那是青春年少,活色生香,唐僧“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蝦蟆”,心中開始有些惶恐,但是依舊硬撐著不說話。
?????? 作為取經(jīng)團(tuán)隊的負(fù)責(zé)人,他前有唐王號令,后有菩薩囑托,特別身旁跟著的這三個徒弟,剛收的吃不準(zhǔn)啊,之前猴子就跑過一次,多虧菩薩給了一個圈,又套了回來。
?????? 有點錢,這倒也沒什么,裝裝傻也就過去了;可女色乃修行第一大關(guān),一個疏忽,新成立的隊伍就得散伙。
?????? 唐僧撐得住,豬八戒卻忍耐不了,他一進(jìn)屋就動了心,書中寫他見那婦人是“餳眼偷看”,就是偷偷一瞄,把眼睛都看直了。
?????? 他看到唐僧不說話,就忍不住催促唐僧,結(jié)果被罵“你這個孽畜!”
?????? 前面悟空是“潑猴”,這里八戒是“孽畜”,這就是唐僧目前對徒弟們的看法。
?????? 婦人終于見到有人搭話了,便開始辯論,說還是過日子自在,有酒有肉,老婆孩子熱炕頭。這下唐僧就不得不維護(hù)下出家人的立場,他馬上反駁,還說凡塵富貴不過一副臭皮囊。
?????? 這大概是西天路上,唐僧為數(shù)不多面對劫難,直接“出口”剛了一波??蛇€沒堅持三秒,婦人一生氣,他又開始露怯,挨個問三個徒弟。
?????? 結(jié)果悟空不肯,八戒不敢直接答應(yīng),沙僧說了好長一句話:“你看師父說的話。弟子蒙菩薩勸化,受了戒行,等候師父。自蒙師父收了我,又承教誨,跟著師父還不上兩月,更不曾進(jìn)得半分功果,怎敢圖此富貴?寧死也要往西天去,決不干此欺心之事?!?/p>
?????? 短短一句話,四個“師父”,義正言辭,這一番決心表的好。
?????? 他們不肯,就被人家關(guān)在了外面,豬八戒又開始抱怨,又是沒得吃,又是沒得住。
?????? 孫悟空是早就發(fā)現(xiàn)貓膩,識別這是菩薩們來上課了,便乖乖不說話。沙僧這小老弟這時候說話,勸豬二哥留下成親。
?????? 他是順著豬八戒的話說的,也等于替豬八戒說的,再怎么著也怪罪不到他頭上。但唐僧已經(jīng)明確拒絕了,還罵了豬八戒“孽畜”,沙僧還這么說??梢婎I(lǐng)導(dǎo)的心思,他不是不明白,只是他老沙也要試一試隊伍里各位的斤兩,八戒到底敢不敢,悟空到底幫誰,唐僧究竟會怎么處理。
?????? 孫悟空也勸豬八戒留下。可見此時,唐僧在他們?nèi)齻€心中,就是個名義上的領(lǐng)導(dǎo)。他性格又懦弱,有些壓不住場面。但悟空可以,金箍棒一晃,誰還敢說留下,但他不管;沙僧也跟著摻乎,想著渾水好摸魚。
?????? 八戒又是拿馬說事,借著放馬,悄悄來到了后門?!罢伞蹦菋D人也在,于是談攏了私下的交易。
?????? 悟空將這些話告訴唐僧,唐僧卻不露聲色,信不信連個話也沒說,沒什么實權(quán)的領(lǐng)導(dǎo),對下面摸不清楚斤兩,不敢輕易依靠誰。
?????? 此時婦人又帶著人出來了,問他們商量好了嗎。
?????? 又是沙僧先答的話,說是“姓豬的留下”,他之前可還叫“二哥”來著。
?????? 接下來就是豬八戒的戲碼了,讀者知道這是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豬八戒越動心思,就越顯得可笑。于是被各種做弄,最后他連丈母娘也想收了,戲碼那是足足的,直到被吊在了樹上。
?????? 面對樹上的八戒,孫悟空說別理他了??商粕能?,說他只是一時糊涂,再說他還挑擔(dān)呢,本回目就是從豬八戒抱怨挑擔(dān)開始的。一旁的沙僧,只是默默收拾行李擔(dān)子,對此一言不發(fā)。
?
多則惑,沒得選
?????? 少則得,多則惑。
?????? 這是《道德經(jīng)》里面的一句話。
?????? 惑,就是“或”加“心”,心里有了另外的選擇:“或者”,就“惑”了。所以說:多則惑。
?????? 書中借著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從一開始就告訴讀者這是個陷阱。大家在知情的情況下,看著八戒一步步越陷越深,喜劇效果很好。
?????? 可是真的從八戒角度來開,這事到底能不能成,他老豬有得選擇嗎?
?????? 八戒從見到那個婦人開始,就動了色心,“餳眼偷看”。從一開始抱怨擔(dān)子重,就能看出,他是懶惰之人,雖小心思多,但沒個大戰(zhàn)略。這次也純屬臨時性的見色起意。
?????? 書中他抱怨大家“大家都有此心,獨拿老豬出丑”。師徒四人確實都有各自心思,但想留在這里的,就只有他八戒一個。其實,他心里明白的很,這是一件“丑事”。答應(yīng)了菩薩,也拜了唐僧,關(guān)鍵還有高老莊呢,他留在這里算個什么回事嘛。
?????? 但他急色攻心,就迷失了,就“惑”了。他以為這是一個選擇,其實他心里早就明白,這其實不是什么好事。
?????? 在之前談?wù)摪私淠钦戮驮治鲞^,丑陋的不是跌落凡塵的天蓬,而是被欲望操控的豬剛鬣。一個高翠蓮,就能讓他甘愿為人家通溝種地;隨便一個婦人,幾句話就能糊弄的他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事業(yè)。
?????? 看看人家沙僧說的多好,受了菩薩的戒行,師父的恩惠,跟了兩個月,半點功勞沒有,可不敢有別的心思,誓死跟隨師父。
?????? 豬八戒不是想不到,只是他以為可以不這樣;其實他心里明白,只是迷迷糊糊地,經(jīng)不的誘惑,就要做“丑”事。
?????? “選擇”本身就是陷阱,而往往是自己設(shè)給自己的陷阱。以為可以挑挑揀揀,其實可能一個也得不到,都是坑;如果真的可以選,那其實也就是選哪個都一樣,但自前行而已。
?????? 取經(jīng)如人生,奮力前行,沒得選。
?
四圣諦
?????? 為什么是“四”圣試禪心,對應(yīng)師徒四人?也就是唐僧跟了婦人,三個徒弟配三個女兒?絕對不是。
?????? 給閨女招親,還可以,哪有寡婦給自己招親的,唐僧人家再怎么說也是唐王御弟。
?????? 這里說的是,四圣諦。也就是前面心經(jīng)里面說的,“無苦集滅道”。
?????? 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合稱四圣諦。
?????? 這是佛教修行最根本的法門,是一切佛教解脫法的基礎(chǔ),離此不可談佛。
?????? 諦,就是道理真理,四圣諦就是四個真理:何為苦、為何苦、苦可滅、怎么滅。
?????? 苦諦,就是人生八苦,以及由此延伸而來的無窮苦惱;集諦,苦源自于五毒,貪嗔癡慢疑,以及之前所造做之業(yè);滅諦,滅就是寂滅,涅槃,大自在境界,心本清凈;道諦,修行的方法,如何離苦得樂。
?????? 所以應(yīng)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即,了解苦,斷除產(chǎn)生苦的原因,向往寂靜,修行正確的道路。
?????? 佛經(jīng)中,修道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總結(jié)下來,最基本的便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jìn)、正念、正定。
?????? 四圣諦就是離苦得樂的真理,即“度一切苦厄”。
?????? 八萬四千法門,如此多,依舊沒得選,因為旅途的終點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