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守立講《論語》】第56講:何謂“學習”?
#公眾號:天第書院? ?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論語·學而第一》
讀書能改變?nèi)松鷨幔?br/>
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你還缺了一項關(guān)鍵的能力,就是行動的能力。
你要知道,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
為什么?
因為大腦是偷懶的,它總是會傾向于走最短的路徑、用最節(jié)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把“囤積”當成“消化”,把“看了”當成“會了”,把讀書時獲得的新鮮感、刺激感、啟迪感,當成自己切切實實獲得成長和改變的證明。
其實,所有這一切,無非是一種“獲得的幻覺”罷了。
想一想:
有多少本書,你讀的時候覺得醍醐灌頂,讀完了也就過去了,甚至都淡忘了自己讀過它?
有多少課程,你學了之后就拋諸腦后,當時覺得很有用,過后該干嘛還是干嘛?
有多少道理,你覺得自己懂了,但生活壓根就沒怎么變化?
其實,人要變好,靠的不是道理,而是要照著道理不折不扣地去行動,而且是持續(xù)地不折不扣地去行動。
這樣,你哪怕只是邁出一小步,也已經(jīng)是巨大的進步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習=學×習。
學若不習或?qū)W而亂習,喜悅從何而來?
一人行之成模范,眾人行之成風氣。
歡迎將此文分享轉(zhuǎn)發(fā)給更多有緣人,一起加入到“讓3億中國人讀《論語》”的行列!
#公眾號:天第書院? ? #視頻號:成都少年領(lǐng)袖演說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