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山記03】8-2『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央視《國家寶藏》第1季摘錄

圖片引用自浙江省博物館網(wǎng)站——典藏
? ? ? ?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守護人: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項目傳承人丁承運;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范佩玲;孫淳。
1、簡介
? ? ? ?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是唐代的一張名琴,已經(jīng)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琴長約125厘米,有效弦長約116厘米。琴體渾厚,鹿角灰胎,并配有一根由十三枚貝殼鑲嵌而成的長鏈。龍池上方有琴名“彩鳳鳴岐”,腹腔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此琴造型古樸凝重,有鐘磬金石之聲,民國古琴泰斗和收藏家楊宗稷給其以“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之評價。
? ? ?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是一張流傳有序的唐韻重器,它是由唐代著名的斫(zhuo2)琴大師雷威所制。琴身朱紅,身形呈波浪曲折對稱,就像晚霞萬千變化給人帶來無盡聯(lián)想,故而稱之為“落霞式”。也許是古琴高歌的時候曾如鳳凰般引來百鳥齊鳴,于是就有了“彩鳳鳴岐”這個美好祥和的名字。
? ? ? ??“開元二年提名在,千二百載剎那空,落霞仿古神女制,如敲清磬撞洪鐘?!边@是民國古琴第一人楊宗稷先生在其所著的《琴學叢書》中對『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的記述。而這張琴也正是民國古琴泰斗楊宗稷先生“半百秦齋”的第一琴,楊先生在琴背后龍池的四周題刻了他對這張琴的贊美和鑒賞。通過這些題刻我們能感受到楊先生對『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那發(fā)自內心的真摯喜愛。
? ? ? ? 古琴是非常符合中國古代文人特點的一種樂器,亦是文人非常親密的伙伴。古琴的音色——空靈、深邃,可使人內心寧靜,因此古代文人常通過古琴來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故有“士無故不撤琴瑟”的說法。也因此在琴棋書畫中,琴居首位。古琴可被視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可以說每個中國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劍膽琴心的俠士,他們如劍一般剛毅坦蕩,如琴一般的圣潔超逸。從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司馬相如的鳳求凰到嵇康的廣陵絕響、陶淵明的無弦琴,于撫琴人而言,琴是樂器更是可以傾吐心聲的知音良友。一千多年來,有太多人撥動絲弦,以表達撫琴人或悲或喜,或為相逢或是辭別的不同心境。
2、前世傳奇
? ? ? ? 主演——孫淳;助演——朱峰、李依洋
? ? ? ?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雷公說的就是唐朝玄宗年間的斫琴大師雷威。眾多王侯將相文人墨客都以庋( gui3)藏一張雷公琴為榮。而開元盛世的締造者,“音樂家皇帝”唐玄宗諳通音律酷愛曲法,藝術造詣頗深。豈料“安史之亂”爆發(fā),盛世之音戛然而止。一日,逃亡蜀地避難的唐玄宗于悲憤絕望中突然聽到雷威彈奏的一曲玄妙之音。
·? ? ? ? ?雷威彈琴只為悅己,不為娛人。當心中有所訴,便自己撫琴。只見此時雷威揮手琴弦間,卻令人如聽萬壑松。而唐玄宗卻發(fā)現(xiàn),雷威所彈之琴只有五弦。不解之下,前去請教。雷威說到:“此琴乃開元二年斫成,本也是七弦具備,可是去年六月乙未,六弦七弦突然斷裂,續(xù)上又斷斷了再續(xù),如此往復,終究不成?!?/p>
? ? ? ? 開元二年的六月乙未正是唐玄宗離開長安的可悲之日。聽曲當聽弦外音,唐玄宗立刻聽出,雷威是在以斷弦為題,暗諷唐皇自己為茍且偷生自斷君臣之義,棄長安臣民與不顧,入蜀地流亡茍安。于是唐玄宗就彈了一首《雨霖鈴》,這首曲雖情真意切,但讓世人聽來,只會認為不過是靡靡之音,亡國之聲。借此表達自己雖早已悔過,卻已被世人視為昏庸之主亡國之君,即使有心再起,亦無人響應,只能在此自怨自艾。雷威見唐玄宗確有悔悟之心,就帶其深夜上山取琴木,借機以物喻理,勸諫玄宗。
? ? ? ? ——先是在泉石環(huán)繞、祥云籠罩之處遇到了一株表象不錯的桐木,該木樹干筆直,粗細適宜,玄宗認為理應是塊良材。但雷威卻指出,此樹看似良材,但可惜樹心已被侵蝕,又因常年藏于深山不易察覺,現(xiàn)在已是紋理稀疏千瘡百孔,用它制琴,這聲音一定空而不實。唐玄宗立刻明悟,悔恨自己不能早早察覺安祿山與史思明這那兩個逆賊的不臣之心,以致于看似繁榮無比的盛世大唐,實際上卻已經(jīng)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 ? ? ? ——二人繼續(xù)尋找,見到了一株枯死的松木。唐玄宗立刻觸景生情,以這株朽木自比,認為自己已全然無用,竟有了自生自滅之心。而雷威卻指出,這樹雖為枯木,但它樹根強勁,即使死后,雷霆霰雪也只能侵蝕它的外表,但樹心確是完好無損,用來制琴,其音必雄勁曠達千百年不變。唐玄宗立刻明悟,大唐還有救。此時雖有逆賊喧囂亂世,但數(shù)十萬將士還在浴血沙場護衛(wèi)大唐,且尚有五千萬子民正在忠心不渝的固守家園,就如這蒼勁的樹根深扎土壤一般,死死地拽住風雨飄搖的大唐。臣民尚能如此,自己又怎能躲在這深山之中自怨自艾、痛苦呻吟。
? ? ?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唐玄宗聽雷威一曲,如醍醐灌頂。最后雷威將此琴贈予玄宗珍藏,并告誡玄宗:無論是靡靡之音還是鈞天廣樂,王者若是德神俱在,能以自持,則鳳必會回鳴于岐山。? ? ? ??
? ? ? ? 唐玄宗聽后大受鼓舞,立刻在蜀地整軍欲平定叛亂。公元757年,九月唐朝將領郭子儀收復長安;十月玄宗返回長安。而雷威則被玄宗封為“琴待詔”。后人秉承“選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钡淖嬗枺瑢⒅魄偈聵I(yè)延續(xù)千百年,并聞名天下。
? ? ? ? 【安祿山、史思明】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此二人聯(lián)手發(fā)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鞍彩分畞y”使得唐朝人口銳減,國力衰退,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 ? ? ? 【雷威】根據(jù)琴身的銘文題刻,可以確定『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的制作人是雷威,再根據(jù)制琴時間以及史書中關于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入蜀避后,曾難把雷氏琴人封為“琴待詔”的史料記載,考證這個雷威應該就是史書中的雷氏琴待詔。
? ? ? ? 【雷威選材】雷威做琴從來不墨守成規(guī),其經(jīng)常在寒冬臘月暢飲一番,然后穿上蓑衣戴著斗笠進山選材,因為他認為這時候最靜,能聽見樹本真的聲音。進山之后,在樹林環(huán)繞之下,雷威閉著眼睛聽風吹樹木的聲音,選擇那些能發(fā)出綿延悠揚之聲的樹木。別人做琴一般選材用桐木,而他卻常選松杉木,『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就是松杉木所制,此琴所用之材可能就是雷威用雪山聽松的方式萬里挑一選出來的。
? ? ? ? 【巴山惆悵無際,方腸斷處,風鈴悲切,人間最苦傷離別,更那堪,玉魂永湮滅?!队炅剽彙贰俊队炅剽彙返脑~牌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創(chuàng),據(jù)《明皇雜錄》記載,在“安史之亂”之后李隆基從四川返回長安的棧道上由于風雨交加,就想起在馬嵬坡和楊玉環(huán)的悲慘經(jīng)歷,就在途中吟誦著《雨霖鈴》,因此曲詞凄美無比。
? ? ? ? 【鳳鳴岐山】相傳在周朝興盛前,岐山有鳳凰棲息鳴叫,世人皆認為鳳凰的出現(xiàn)是源于周文王的德政,是周朝興盛的吉兆。以這四個字命名的唐代古琴居然也傳奇地經(jīng)歷了一千三百多年,而且現(xiàn)在依然能夠鳴奏。
3、今生故事
(1)落霞重現(xiàn)
? ? ? ? 2006年,浙江省博物館邀請丁承運與成公亮先生為“彩鳳鳴岐”與“來凰”兩張古琴做鑒定。有幸參與鑒定楊時百(楊宗稷)先生十四張藏琴的丁承運先生大為激動,這是他幾十年來的夙愿,其激動的心情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丁先生回憶第一次親手彈奏『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的時候,就感到其聲音很奇特,琴聲可謂“圓轉如意”,即想要出什么樣的聲音就加什么樣的力量,它就能夠發(fā)出自己想要的聲音出來。
? ? ? ? 【楊宗稷】中國近代琴學大師,名宗稷,字時百,著有《琴學叢書》。中國古琴重要門派“九嶷派”的創(chuàng)始人。
(2)千年斷紋
? ? ? ? 隨著時間的推移,古琴背面會出現(xiàn)斷紋,但這不是壞事,反而是琴名貴的象征,只有超過二百五十年以上的古琴才可能會出現(xiàn)斷紋。琴出現(xiàn)斷紋以后,聲音會更加松透,穿透力也更強,手感更好。因此琴壇的人都希望自己有一張斷紋琴。而『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背面的斷紋介于小流水斷(蛇腹斷)和牛毛斷之間,部分有冰紋斷,可足見此琴的名貴。
? ? ? ? 【削圓方竹杖,漆卻斷紋琴?!吭馐菍⑻焐叫蔚闹褡酉鲌A,不懂琴上斷紋的美感而用漆蓋住。以諷刺不懂行的人,后用來比喻外行不通風雅,自作聰明,弄巧成拙。
(3)七弦如故
? ? ? ? 『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乃是音色絕佳的上乘之作,但想要重鳴,就需要給此琴重上絲弦,但這是一件非常有難度的事情:首先每根弦大約有十幾公斤的拉力,整張琴上完絲弦后的拉力大約有兩百斤;其次是現(xiàn)在市面上的普通絲弦無法將古琴聲音恢復到當年楊時百先生所記的“一二弦如洪鐘,六七弦如金磬,四弦五徽以上如羯鼓”的狀態(tài)。
? ? ? ? 為達到理想的效果,浙江省博物館專門邀請香港的黃樹志先生為古琴上弦,經(jīng)過黃先生的不斷摸索與嘗試,最后以宋元古法,用真絲研制出太古琴弦,達到了要求。至此重新恢復了清潤亮麗的聲音,使琴聲能完全達到《琴學叢書》描述的效果。
? ? ? ? 【《琴學叢書》】古琴大師楊宗稷所著,是一部集大成的傳統(tǒng)古琴譜集和琴學著作。對『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七弦琴聲音的描述就出于此書。
(4)彩鳳重鳴
? ? ? ? 在我們認知里,放在博物館里的古琴,就是國寶,應該是越少動越好,因此聽說要用國寶演奏時,很多人都難以置信。但浙江省博物館認為,古琴作為普通文物,只去展示那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聲音才是古琴的靈魂。并且只有在彈撥中才能發(fā)現(xiàn)古琴的問題以便能及時的維護,這也是中國的古琴能夠成為世界上流傳最悠久的樂器的原因,甚至于到現(xiàn)在千年古琴還可以正常使用。若將中國的傳世好琴都收藏在博物館,束之高閣,與世隔絕,不讓彈撥,那世人就再也無法聽到古琴那獨特美妙的聲音了。
? ? ? ? 開元盛世琴聲來!2010年,浙江省博物館邀請丁承運、成公亮等琴壇大家,舉辦了一場以“鳳凰和鳴”為主題的古琴演奏會。將館藏千年的古琴作為演奏樂器,頃刻便引來海內古琴藝術界巨擘齊聚,音樂會更是一票難求。音樂會上『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重鳴于世,琴聲音柔韻長、圓潤細膩、余音繞梁、回味無窮。丁承運盡心演奏“彩鳳鳴岐”琴,并與其他大家演奏的古琴齊鳴相和。此時眾位琴壇大家,匯聚一堂,不為孤山論劍爭雄,只為湖畔撫琴相知。那復蘇與相遇的欣喜就都蘊含在了這穿越千年歲月的琴聲里。
4、觀后感
? ? ? ? 在『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的今生故事中,最引我注意的是,當代調琴師竟然可以依靠先輩留下的文字記錄,來確定古琴現(xiàn)在的音色是否準確,最后又憑文字記錄中的宋元古法恢復古琴的本音,最終讓我們后世人能夠有幸聽到這千年前的華夏琴音,這琴音已經(jīng)不單單只是聲音了,它是時光,是文化,是傳承,是永恒。我們的中華文化,大概就是因為如此才能最終做到薪盡火傳,弦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