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金胎不二:中日韓密教多寶塔對比(視頻文案)

2023-08-23 17:05 作者:大木frame  | 我要投稿

一、序言:唐密何來

密宗與多寶塔,一如唐代高僧惠果的金胎不二思想般互為表里

眾所周知,為弘揚教義,人們會在建筑中融入宗教元素,形成獨特的建筑形式。大家好我是大木。長久以來,中日韓古建筑的對比一直為愛好者們津津樂道,本期我們來討論一個關(guān)注度不高的領(lǐng)域,唐代密宗多寶塔。

莫高窟多寶塔圖像

多寶塔是一種密教建筑,名稱出自《法華經(jīng)》,據(jù)佛經(jīng)記載,多寶塔以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又名七寶塔。原本是安置釋迦多寶二佛的佛塔,后來發(fā)展出固定造型,是密宗思想與世界觀的體現(xiàn)。密宗源于大乘佛教,隨著鳩摩羅什等早期譯經(jīng)家的傳播,陀羅尼密教率先傳入中土,廣泛流行于士人之間,尊勝陀羅尼、大悲咒、準提咒等神咒風靡一時。南北朝時期密教還不是佛教的主導(dǎo),傳入中國的密教也不夠系統(tǒng)化,有學(xué)者稱為雜密,即雜部密教之意。公元六世紀,持明密教傳入我國。持明密教是陀羅尼密教的發(fā)展,增加了結(jié)印、壇法、灌頂、曼荼羅法等修行方式,莫高窟隋代305窟的中心方壇是此時期密教壇城的體現(xiàn)。

莫高窟隋代305窟,中心方壇就是壇城即曼荼羅

入唐以后,密教因其祈雨祛病消災(zāi)增福的神異功能,被皇室成員篤信。在洛陽龍門石窟擂鼓臺,我們可以看到武則天時期的八臂觀音像,是密教經(jīng)典中正當北門作蓮華座,安八臂觀音像的真實寫照,也是后世千手觀音之濫觴。

龍門石窟武周八臂觀音像

開元初年,三名印度僧人來到中土傳法。和玄奘、鑒真法師相比,三位印度僧人可謂無名之輩,人們一般稱其為開元三大士,即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他們此行做了件小事:讓密教在中土開宗立派。

善無畏于開元四年率先抵達長安,受到唐玄宗禮遇,并邀請他在洛陽傳播胎藏界密法,為密宗的形成奠定基礎(chǔ)。從南印度而來的金剛智在四年后抵達長安,據(jù)說他在兩京“廣弘密教,建曼荼羅,依法做成,皆感靈瑞”,為金剛界密法廣傳中土的開端。至此,胎、金兩部密法在唐代并行,唐密終于形成。

毗沙門天王像,手托一個覆缽塔

三大士中的不空是金剛智的弟子,曾在大興善寺譯經(jīng)。后又奉命前往河西傳法,大受歡迎?!肮?jié)度以下,至于一命,皆受灌頂,士庶之類,數(shù)千人眾,咸登道場”。不空還和托塔天王李靖的原型毗沙門天王有關(guān)。天寶元年,安西被敵兵圍困,救兵遲遲未到,玄宗請求不空設(shè)壇做法,請來毗沙門天王現(xiàn)身安西,并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安西之圍遂解。

之后,不空的弟子惠果融匯兩界密法,建立著名的胎金不二思想,是唐密集大成者,任代宗、德宗、順宗三朝國師。弟子遍布海內(nèi)外,前些年隨電影《妖貓傳》火起來的日本僧人空海即是其中之一。唐德宗貞元二十年,空海在長安青龍寺拜師求法,盡得惠果真?zhèn)?。回國后于高野山?chuàng)立金剛峰寺,是日本真言宗根本道場,圓寂后被醍醐天皇賜謚弘法大師。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紀念空海傳法,西安青龍寺建立空海紀念碑和惠果空海紀念堂,后者由建筑考古學(xué)者楊鴻勛設(shè)計,至今仍是國內(nèi)仿唐建筑的最高水平。

楊鴻勛設(shè)計的惠果空海紀念堂
鐮倉時期弘法大師空海像

在空海入唐同一年,日本僧人最澄來到天臺國清寺求法,又在龍興寺學(xué)習(xí)密法,歸國后受空海法師灌頂,后建立日本天臺宗。一般稱日本真言密教為東密,天臺密教為臺密,但二者都是唐代密宗的直接傳承人。同樣的,建筑也無聲的反映著密宗的傳播與發(fā)展。

二、具象化的曼荼羅:佛寺與佛塔 ?

佛寺、佛塔的布局與設(shè)計,本質(zhì)是曼荼羅的具象表達

金剛結(jié)曼陀羅

曼荼羅也叫壇城,是密教獨特的藝術(shù)與世界觀,在修行密法時,為防止魔眾入侵,要劃出一塊圓形或方形土臺,立面供奉諸佛菩薩。曼荼羅中心是主尊大日如來,密教認為宇宙一切都是大日如來所顯現(xiàn)。主尊周圍的四佛四菩薩象征佛的四智四行,這八葉九尊是曼荼羅的核心。核心周圍圍繞十一院,分別是東方遍知院、釋迦院、文殊院,西方持明院、虛空藏院、蘇悉地院,南方金剛手院、除蓋障院、北方蓮華部院、地藏院、外金剛部院。唐密發(fā)展壯大后,對當時寺院建設(shè)產(chǎn)生廣泛影響,尤以大興善寺、青龍寺兩處道場為甚。

八葉九尊十一院圖

大興善寺是唐代密宗祖庭。唐代宗李豫篤信密教,適逢密宗高僧不空為大興善寺寺主,于是重修廟宇,并譯經(jīng)傳法。今天的大興善寺由于歷代重建,已經(jīng)是一座中軸對稱的普通寺院。但通過文獻考證,大興善寺在唐代由東西、南北兩路軸線交于中心大殿,呈現(xiàn)出十字布局,以此來模仿密教曼荼羅。中心大殿象征主尊大日如來,其余各院象征諸佛菩薩。中路通過北方的大士閣與雙塔象征佛部,兩側(cè)以天王閣、文殊閣象征金剛部院和蓮華部院。從細部看,雙塔分立不僅是北朝遺風,其方位更代表著唐代密宗胎金兩部曼陀羅,大殿廊院為傳法提供了封閉空間。可見大興善寺的布局從整體到局部,處處體現(xiàn)著密宗教義法理。

唐代大興善寺推測格局,十字軸線

以天王閣、文殊閣象征金剛部院和蓮華部院

作為真言宗祖庭,青龍寺同樣以布局呼應(yīng)曼荼羅世界觀。青龍寺與大興善寺一樣分為三路。中部殿堂區(qū)是僧人接受灌頂舉行集會的場所,左右分設(shè)東西塔院,象征金胎兩部曼荼羅,這種布局也適應(yīng)了青龍寺作為傳法灌頂?shù)缊?/strong>的使用需求。空海歸國后,在日本創(chuàng)建的密教寺院“無論其堂舍之結(jié)構(gòu),佛像之造立,年中之行事,僧眾之威儀,皆依唐青龍寺。”這段記載也能從日本的密教寺院中得到一些印證。

青龍寺遺址

據(jù)楊鴻勛復(fù)原研究可知,青龍寺密宗殿堂是平面柱網(wǎng)呈回字形金廂斗底槽,分為內(nèi)外兩堂,用隔扇門形成封閉空間,與后世禪宗佛殿大有不同。這是為了滿足密宗供奉曼荼羅、灌頂?shù)葍x式需要而設(shè)計的。在日本密宗寺院中,這種布局被沿用至今,比如室生寺灌頂堂。可見雖然多寶塔和唐代密教建筑在國內(nèi)已無蹤跡,但由于日本密宗的流傳,密教建筑仍獲得一定保留與發(fā)展。

青龍寺密宗殿堂遺址平面復(fù)原
室生寺灌頂堂

空海法師回到日本后,嵯峨天皇賜高野山建寺,這便是日本真言密宗根本道場的金剛峰寺。盡管寺院歷經(jīng)多次改造已非原貌,但從布局來看,空海法師顯然有意模仿曼荼羅壇城。金剛峰寺位于一處“八葉蓮華之峰”的盆地中,恰與胎藏界曼荼羅中臺八葉院契合。今日金剛峰寺壇上伽藍的布局顯然以根本大塔為中心,但在最初,空海設(shè)計的仍是雙塔并立的布局,完全遵循唐代密宗寺院傳統(tǒng),也呼應(yīng)恩師惠果的金胎不二思想。而雙塔之間的真言堂則是密教即身成佛思想的體現(xiàn)。這種東西建塔中路佛堂的布局與長安青龍寺十分相似,可見空海法師回到日本后仍對其求法之處念念不忘。

金剛峰寺壇上伽藍

如果說寺院是最大的曼荼羅,那么佛塔就是迷你版曼荼羅,它通過不同的形態(tài)暗喻密宗教義,自身也伴隨著密宗的發(fā)展而不斷改變。接下來我們從實例出發(fā),嘗試解讀神秘的多寶塔。

三、法輪東轉(zhuǎn):日本的多寶塔??

國內(nèi)已沒有密宗多寶塔實例,但繼承唐密的日本密宗仍在發(fā)展著它們

在密教背景下修建的寺院佛塔,無論唐代還是日本,都遵循著曼荼羅的布局與世界觀,顯示出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運。密教佛塔在象征佛陀的同時還代表了金胎兩部,往往居于顯要位置,是密教佛塔獨樹一幟的特色所在。

清水寺三重塔

關(guān)于日本木塔,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多重塔,比如法隆寺五重塔、清水寺三重塔等。但除此外,日本佛塔還有另一個體系,即多寶塔。為什么說是一個體系呢?因為日本的多寶塔實際分為三種:寶塔、多寶塔和大塔。

日本密教佛塔三種

一般來說,塔身平面為圓形,塔身頂部為覆缽狀且有方形屋頂?shù)姆鹚?,稱為寶塔。這個寶塔可不是對佛塔的美稱,而是指具體形制。日本歷史上的寶塔多為木質(zhì),保留至今的很少,以東京本門寺寶塔最為典型。本門寺寶塔建于江戶時期,相當于清代道光年間,為紀念日蓮圣人圓寂而建。本門寺寶塔是一座大型寶塔,塔身直徑5.8米,塔高17.5米,佇立在石雕仰覆蓮座上。塔內(nèi)立柱八根,外側(cè)包一層木板,向上逐漸圓滑收縮,并雕刻有五彩祥云。

本門寺寶塔

塔身上方設(shè)置一層鐘形小龕,周圍環(huán)繞欄桿。攢尖屋頂上是鍍金塔剎,垂下四根寶索與屋脊相連。除斗拱間用青綠外,其余部分均涂紅色。斗拱采用三手先式,即華拱出三跳,尾垂木雕刻龍頭。佛塔內(nèi)部是一座圓形須彌壇,用于供奉日蓮圣人。本門寺寶塔的形式出自于金剛界曼荼羅所描繪的大日如來三昧耶形,也是一座圓形塔身坐于蓮花座上。紅色塔身則象征西方阿彌陀如來,表妙觀察智,即能巧妙觀察眾生機緣的智慧??梢娙毡緦毸c密教經(jīng)典是高度一致的。除供奉高僧外,寶塔也是幕府將軍德川家康的埋骨地。在日光東照宮中有一座奧社寶塔,由金銅鑄成,日本密教建筑之影響可見一斑。

日光東照宮奧社寶塔

寶塔是大日如來三昧耶形的建筑化表達,那么在寶塔上加一圈副階,塔身上圓下方的二重塔就叫多寶塔。日本現(xiàn)存多寶塔中以石山寺多寶塔為最早,建于鐮倉時期。多寶塔下層為方形,面闊三間,在兩層銜接處有一圈龜腹,是對寶塔覆缽部分的模擬,也用木板制成,涂白灰做裝飾。

石山寺多寶塔
龜腹(模仿覆缽的部分)和下層四方屋頂?shù)倪^度

多寶塔和日本其它木塔一樣不可登臨,只有下層作為使用空間。以石山寺多寶塔為代表的日本早期多寶塔,其下層塔身采用方柱。到日本南北朝時代后,多寶塔的下層開始采用圓柱。多寶塔下層斗拱往往比較簡單,多采用出組或平三斗,也就是一跳四鋪作和一斗三升,補間以蟇股和斗子蜀柱最常見。上層斗拱排列密集層層出挑,都是四手先即四跳七鋪作。多寶塔的塔心柱并不栽立于地面,而是落在梁上的。這樣做只有一個好處,就是騰出空間安排佛壇。由于密宗多寶塔本身就是大日如來的具現(xiàn),所以也沒有挖掘地宮埋藏舍利的需求,這種半空中立塔剎的方法也被吸收到多重塔中,有好方法誰不想學(xué)一下嘛。

石山寺多寶塔下檐斗拱

多寶塔塔心柱與使用空間的關(guān)系

下層面闊三間叫多寶塔,面闊五間就叫大塔。日本建筑學(xué)界以金剛峰寺根本大塔的落成為大塔出現(xiàn)的開端,不過根本大塔和我國四大名樓一樣,在歷史上多次被毀又數(shù)次重建,今天的根本大塔是19世紀重建的產(chǎn)物,如今日本境內(nèi)最早的大塔是建于天文十六年的和歌山根來寺大塔。與多寶塔不同,根來寺大塔內(nèi)部有一圈由十二根圓柱構(gòu)成的封閉空間,可能是出于舉行密教儀軌的需求??傊?,多寶塔和大塔不僅是對寶塔的二創(chuàng),在平面上還開創(chuàng)了方圓結(jié)合的新形式,是對曼陀羅內(nèi)圓外方的忠實寫照。

根來寺大塔,大塔與多寶塔的區(qū)別在于下層開間不同

除塔身本體外,多寶塔和多重塔的塔剎也有一定差異。多重塔的塔剎以露盤承托覆缽,露盤上裝飾壼門牙子,之上是請花和九寶輪。寶輪上面是一塊鏤空的火焰形構(gòu)件,叫做水煙,頂部是龍舍和寶珠。接下來我們看金剛峰寺西多寶塔和根來寺大塔的塔剎,兩種塔剎大致相同,區(qū)別主要在寶輪以上。多寶塔不用水煙,而是改為三重仰蓮組成的三花輪,三花輪以上直接用寶珠結(jié)束。我個人推測,三花輪和寶輪的組合可能是對早期佛幢華蓋的模擬,也歡迎各位小伙伴在評論區(qū)留言。

法隆寺五重塔塔剎
多寶塔塔剎

但大家都知道,日本密宗并非本土自生,相關(guān)建筑形式也不可能憑空出現(xiàn),水有源樹有根,要想探個究竟,我們還是得回到國內(nèi),回到曾經(jīng)的大唐來尋找答案。

四、法理流變:敦煌唐代多寶塔圖像??

密宗建筑隨唐朝的滅亡而消失,幸而敦煌還有多寶塔的圖像

北周428窟金剛寶座塔

之前提到,唐代密宗及建筑出于各種原因,沒能在國內(nèi)留下一處實例。但作為佛教藝術(shù)的寶庫,敦煌石窟寺保留有很多唐代佛塔圖像,是了解唐代多寶塔的關(guān)鍵。

敦煌唐密遺跡統(tǒng)計圖表

在序言中我們說到,南北朝時期密教就已傳入我國,敦煌的多寶塔圖像也出現(xiàn)于此時。在莫高窟北周428窟中有一幅金剛寶座塔圖像,由四座小塔圍繞一座大塔組合而成,象征佛五身。直到開元三大士中的不空來河西傳法,敦煌才成為密教藝術(shù)的主陣地,據(jù)統(tǒng)計,敦煌唐代密教遺跡數(shù)量之多、延續(xù)時間之長,均為國內(nèi)之最。敦煌多寶塔雖然以漢地建筑形式為主,但兼有印度建筑特征,大體可分為單層塔和多層塔兩大類,單層塔又可細分為窣堵坡式與塔壁平直式兩種。窣堵坡式繼承了印度地區(qū)的建筑形式,以球形覆缽為塔身,上面安裝塔剎。敦煌莫高窟早期單層塔多為窣堵坡式,比如盛唐31窟法華經(jīng)變的圓形窣堵坡。塔身為球形,正面開門,坐于覆蓮之上,塔身上是三層疊澀磚檐,頂部五層相輪接仰月寶珠,外形與今天常見的藏傳佛教覆缽塔十分類似。

盛唐31窟法華經(jīng)變的圓形窣堵坡

隨著時間發(fā)展,唐人開始對覆缽塔進行本土化改造,球形塔身變得上下平直,覆缽部分也有縮小,盛唐103窟單層佛塔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塔坐落于圓形塔基上,正面開門有坡道,圓形塔身上下平直,疊澀磚檐下懸掛風鐸,縮小的覆缽被放在屋頂,其上是山花蕉葉和塔剎。

盛唐103窟單層佛塔

圓形唐塔雖不常見,但至今依然存在,比如運城泛舟禪師塔、佛光寺志遠禪師塔等。塔前還有八人正在禮拜,或雙手合十或匍匐跪拜,畢竟塔也是佛陀的象征,拜塔如拜佛,可能在唐代,敦煌的佛塔就是如此為往來客商提供心靈慰藉的吧。

運城泛舟禪師塔

從球形變?yōu)閳A形還只是單層覆缽塔的超進化,方形覆缽塔才是究極體形態(tài)。在晚唐340窟中有這樣一座方形覆缽塔,方形臺基雕成覆蓮,四面都有欄桿臺階,方形塔身下大上小逐漸收分,整體略呈弧形,四層疊澀磚檐四角各有一座小塔,中間是圓形覆缽和塔剎。

晚唐340窟方形覆缽塔

很顯然,這種單層覆缽塔是對大日如來三昧耶形的模仿,但由圓到方的塔身變化,則是為了符合我國古建筑審美做出的改變。此外,如103窟、340窟這種塔身平直、磚檐疊澀、上置覆缽塔剎的做法,在構(gòu)成上與前文提到的日本寶塔有相似之處,二者又同為密教建筑,或許單層覆缽塔即為日本寶塔之原型也未可知。

三種佛塔對比

單層塔中不只有覆缽塔上下平直,殿堂式塔也是如此。如中唐159窟法華經(jīng)變,內(nèi)有釋迦多寶二佛并坐,是名副其實的多寶塔。

中唐159窟法華經(jīng)變多寶塔

它位于須彌座上,面闊三間方形攢尖頂,柱頭鋪作用斗口跳,即梁頭伸出做華拱承托撩檐枋,與五代木構(gòu)天臺庵大殿、龍門寺西配殿做法相仿但有不同,159窟多寶塔直接用交互斗承托撩檐枋,后兩者則多了一塊替木,有縮短跨距、增加承載能力的考量。從中唐壁畫到五代木構(gòu),把看似無關(guān)的它們串聯(lián)起來,就反映了這一時期斗拱的演變發(fā)展,足見敦煌壁畫對古建筑研究的獨特價值。

五代龍門寺西配殿

莫高窟中受密教影響的還有多層塔。在中唐361窟里有這樣一個奇怪的雙層木塔,平面六角形,立于方形須彌坐上,周邊有勾欄踏道,古怪的是木塔兩層柱子都是彎的,樸素的力學(xué)常識告訴我們這種結(jié)構(gòu)是很不科學(xué)的,那為什么要如此設(shè)計呢?很簡單,即使是木塔,大家也希望它能夠盡可能與覆缽塔相似,把柱子變彎,木塔整體就類似兩層覆缽疊加,更接近密宗教義。

中唐361窟雙層彎柱木塔

如果說雙層彎柱木塔只是奇怪,那么下面這種樓閣塔就真是叫人看不懂。在340窟法華經(jīng)變方形覆缽塔下有一座方形樓閣塔,每層三間共計四層,但其頂層扭轉(zhuǎn)45°,顯得十分詭異,同在340窟頂部,也有一個擰巴的樓閣塔,說明這種情況并非孤例,但也很難用密宗教義去解釋,不禁叫人懷疑工匠繪制壁畫時的精神狀態(tài)。

340窟樓閣塔

從敦煌壁畫來看,唐代多寶塔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引進、吸收、創(chuàng)新的過程。初唐以印度窣堵坡式為主,中唐以降,二佛并坐的直壁多寶塔和法華經(jīng)變主題日漸增多,中晚唐時期各種多寶塔都有出現(xiàn),將唐代密教多寶塔的發(fā)展推向高潮。

莫高窟慈氏塔

至于尾聲,我想它可能在莫高窟之外的慈氏塔中。慈氏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木塔,建于北宋初年,單層八角形,土坯塔心室外環(huán)繞柱廊,外壁塑有北宋天王像。雖然說沒有任何證據(jù)支持慈氏塔與唐代密宗有關(guān),它本身也并非唐代建筑,但供人繞塔禮拜的單層木塔在敦煌唐代壁畫中多有出現(xiàn),慈氏塔結(jié)構(gòu)與之相仿,可謂唐代木結(jié)構(gòu)單層多寶塔的精神傳承之作。

我們還關(guān)注到多寶塔隨著密宗傳播至日本國內(nèi),但日本工匠并未一味模仿,而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加以改造,以適應(yīng)日本國內(nèi)在文化傳統(tǒng)、環(huán)境工程等方面的需要。正如日本學(xué)者太田博太郎在其著作《日本建筑史序說》中所言:即使在模仿外來建筑形式的時候,一方面會忠實地接受外來建筑的細部和結(jié)構(gòu)做法,另一方面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固有的民族傳統(tǒng)依然會根深蒂固的發(fā)揮作用。

盧龍?zhí)拼恿_尼經(jīng)幢

最后是我個人的暴論,經(jīng)幢偶爾也被看作某種小型佛塔,有的干脆被稱為塔幢,而唐代很多石經(jīng)幢都會雕刻密宗經(jīng)典《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因而被稱為陀羅尼經(jīng)幢。如果以此標準來看,國內(nèi)的“唐代多寶塔”也還不少吶。

五、菩提一葉:韓國多寶塔孤例?

韓國境內(nèi)罕有密宗的痕跡,佛國寺多寶塔便是其中最獨特的存在

韓國在密宗和多寶塔兩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故放在最后討論。據(jù)記載,新羅時期曾有十一位僧人前往大唐求法,大多在中土去世,沒能回到家鄉(xiāng)。歸國僧人中以惠日、悟真為代表,他們和空海一樣前往長安青龍寺,向高僧惠果求授金胎兩部密法,回國后推動了朝鮮半島密教發(fā)展。不過密教在半島始終沒成氣候,更多是以咒術(shù)的方式流傳。總之,當?shù)氐拿芙叹哂休p教理而重行事的特點。在朝鮮王朝時期,由于執(zhí)行崇儒抑佛的方針,半島密教遂被其它佛教宗派合并,故而密教建筑在半島十分罕見。至于多寶塔,目前能夠查明的只有佛國寺多寶塔一例,這可能也是韓國境內(nèi)碩果僅存的密教建筑遺存。

佛國寺多寶塔是韓國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在1995年被收錄于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多寶塔為新羅時期遺物,在壬辰倭亂中寺院兩千余間盡數(shù)毀壞,石砌的多寶塔得以幸免于難。佛國寺以紫霞門、大雄殿為軸線,釋迦、多寶兩座石塔分列西東,周圍繞以回廊,是標準的雙塔廊院。釋迦塔是典型的半島風格三層石塔,無甚特別之處,但一旁的多寶塔作為韓國佛塔中的異形備受關(guān)注。佛國寺多寶塔以石造仿木構(gòu),方形臺基占全塔高度四分之一,周圍設(shè)欄桿臺階。塔身分為三層,第一層用四根石柱承托簡化鋪作,其上覆蓋方形屋蓋。之上是方形平坐,用八根柱子支撐八角形第二層,再通過竹節(jié)柱承托第三層花蕊部分,最上是仰蓮臺。塔頂為八角形,上立塔剎。之前提及中日多寶塔,我一般都以密教曼荼羅解釋,但佛國寺多寶塔的造型結(jié)構(gòu)與典型多寶塔相去甚遠,我們只能重新回到《法華經(jīng)》中尋找答案。

佛國寺多寶塔各層結(jié)構(gòu)

《法華經(jīng) 見寶塔品》中兩次強調(diào)釋迦牟尼說法時清凈八方: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fù)于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凈。這與佛國寺多寶塔由方形轉(zhuǎn)為八角形不謀而合,由于佛塔即為佛陀的象征,故八角形塔身是對佛陀說法情景的具現(xiàn)。

《見寶塔品》中又言:皆見多寶如來,于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這大概是多寶塔第一層中獅子像的象征意義,可知多寶塔即為多寶佛說法的具象。那么佛國寺中東西二塔形態(tài)完全不同也就容易理解了,釋迦塔代表釋迦牟尼佛,多寶塔代表多寶如來,換言之,這就是二佛并坐主題的建筑化表達。

半島雖然很早就接觸唐密,但由于各種原因長期不受待見,最終銷聲匿跡。只傳播咒術(shù)而不講教理的特點也導(dǎo)致其不能很好的理解密教思想。在種種特殊情況的催化下,佛國寺多寶塔這樣一個完全不同于中日多寶塔的奇葩誕生了。它是半島建筑史中的孤例,也是半島復(fù)雜宗教史的見證者。

六、總結(jié):多寶塔與營造之外

多寶塔的流變,本質(zhì)上是東亞地區(qū)建筑、宗教的交流與傳播史

唐代密教區(qū)別于其它佛教宗派,具有獨特的教法觀念,反映到建筑中便催生出獨特的多寶塔。其平面布局及方位以金胎不二、曼荼羅等思想為設(shè)計理念,建筑結(jié)構(gòu)中則多有改造,在中日韓三國均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形象。

多寶塔因密宗的傳播大盛于唐,受到皇室成員和上層社會的推崇,影響廣布海外。然唐密經(jīng)會昌法難及唐末戰(zhàn)亂后逐漸式微,法脈難以為繼,密教多寶塔自然也無處存身,最終消失于中土。而在唐代密宗鼎盛之時,位于河西之地的敦煌深受密教藝術(shù)熏陶,為世人留下了寶貴的唐代多寶塔圖像資料。同時的日本密教作為唐密分支,在繼承多寶塔建筑的同時不斷改造,以適應(yīng)日本佛教的發(fā)展。韓國多寶塔同樣受到唐密影響,但煢煢孑立的它不僅沒能看到半島密教大興的場景,反而見證了密教在朝鮮時期的不斷衰落。行文至此不禁感慨,多寶塔的流變,又如何不是一部鮮活的東亞宗教史。古人說見寶塔即見如來,倒也有幾分證古澤今之意。我也如那聽聞潮信入定坐化的魯智深般頓悟,原來學(xué)習(xí)古建筑,其功夫往往在營造之外。

這正是:

唐密本是中土開,隨緣起落寶塔埋。且喜敦煌留勝跡,更兼日本東與臺。

營造當依法理變,廣廈皆從靈長來。而今方知古匠意,扯斷金枷玉鎖開。

我是大木,感謝各位耐心觀看一鍵三連,我們下期再見。























金胎不二:中日韓密教多寶塔對比(視頻文案)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黄山市| 班玛县| 榆中县| 鲁山县| 三穗县| 临湘市| 佛山市| 普安县| 通江县| 东安县| 搜索| 通化市| 理塘县| 同德县| 若羌县| 北票市| 同仁县| 广西| 丹阳市| 绥德县| 玛纳斯县| 安达市| 漳平市| 长兴县| 昔阳县| 招远市| 永胜县| 博野县| 阳谷县| 张家界市| 湘潭县| 海口市| 宿松县| 饶河县| 乌海市| 隆安县| 县级市| 江源县| 西城区| 玛曲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