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務正業(yè)"、"寒酸",原來也能很賺錢~
內容摘要
咖啡逐漸成為白領的剛性需求,但價格戰(zhàn)還在不斷地激烈上演。在愈發(fā)擁擠的咖啡賽道上,有的隨時間被市場湮沒,有的則靠著另辟蹊徑出圈。
有兩家咖啡店讓我印象深刻:
一家是位于深圳龍華的一家特色咖啡店,主打國潮風,以“咖啡+茶點”做帶有東方內蘊和底蘊的咖啡,試業(yè)爆滿,開店五天上熱搜;另一家是上海的MANNER COFFEE,憑借獨特的“自帶杯減價”消費體驗,迅速走紅,已開出500家門店。? ?
他們?yōu)槭裁催@么火?我們來了解一下。


腦洞大開玩味十足
一批小店靠“不務正業(yè)”走紅
“咖啡配茶點,這樣點超酷...”
在深圳的海岸城街頭,人們手里總能看到一抹赤紅,這就是“紅盞·東方咖啡”。每天早上上班前,買咖啡的顧客排著長長的隊伍,生意火爆。
這是一家“不務正業(yè)”的咖啡店,老板是個充滿新奇idea的年輕人。目前每天出杯量能做到200+,品類非常豐富,在銷產品達30余種。

他們到底是什么模式?
這家“不務正業(yè)”的咖啡店,青磚紅瓦,將中式文化玩轉到底,極具東方美學氛圍感。他還是深圳手沖界的反卷王,二十多塊就能喝上一杯手沖,深圳只有這里有。
童年的記憶這里全都有,綠豆冰棍、豆腐花兒、湯圓、黑芝麻糖...
最最離譜的是把這些國人喜愛的經典小食與咖啡結合。往咖啡里放一整根綠豆冰棍,在角落里默默搶戲的蒸籠堆,很難想象的這些畫面,玩味十足,且顏值和味道也成正比。

主理人說:“純手工制作的燒麥有6種口味,選四拼可以一次吃上4種。早餐、下午茶都很合適,6、7塊錢好吃不貴,每天來一次都會有驚喜,希望帶給人們東方文化特色的咖啡?!?/p>
對他家的風格、風味、價格都很滿意,唯有他家的咖啡機我不是很喜歡,希望能換成我們“諾道夫指揮官NDF-G2”,在性價比上做到更極致。首創(chuàng)“沖煮頭微電脈沖技術”行業(yè)領先,有助于門店提升咖啡風味;雙智能觸摸屏獨立操控互不干擾,提升門店營收效率;出品穩(wěn)定每小時可持續(xù)出杯240杯,是門店的收割神器。

不難看出,紅盞·東方咖啡的做法,代表了“咖啡內卷”之下,一批獨立小店的姿態(tài):
憑借獨樹一幟的風格和咖啡師的“隨機創(chuàng)意”,找到自己的出圈路徑,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價格戰(zhàn)的直接沖擊。
而另一部分迎戰(zhàn)的門店,則以差異化思路迎難而上——

開最“寒酸”的店
做最賺錢的咖啡店老板
你見過自帶杯子買咖啡的咖啡店嗎?
上海MANNER COFFEE,夫妻倆創(chuàng)店之初只有2平米,幾年時間憑借獨特的消費體驗,迅速走紅,至今已開出500家門店,成為中國咖啡市場重要品牌之一。
MANNER客單價在15-25元,憑自帶杯還能再減5元。他是星巴克的鄰居,遵循“小而精”的極致性價比戰(zhàn)略方式打出差異化路線,顧客“即買即走”,既做到了精品,又做到了便宜。

開店前三天“自帶杯免費喝咖啡”宣傳,以精細化和獨特的運營方式,創(chuàng)造多家單店日銷量800杯,月營業(yè)額高達45萬的創(chuàng)舉,自然備受資本青睞。

以MANNER為例,則代表了咖啡店的另一條出圈路徑:
迎難而上、打磨成本,用極簡的開店思路,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型。
之所以關注上MANNER,是因為其品牌理念與我們諾道夫非常一致。諾道夫也同樣在堅守工匠精神、對產品無比執(zhí)著、對用戶體驗高度重視,這些都會觸動我們共鳴。

價格戰(zhàn)還在加劇
咖啡店如何“破界”出圈
在價格戰(zhàn)加劇的咖啡市場,咖啡店如何獲得的生存空間,破界出圈?
本文中的幾個案例,提供了兩條思路:
一來可以像上文提到的深圳“紅盞·東方咖啡”一樣,打出品牌差異化,做出其他品牌沒有的特色,當大家都在盯著價格時,不妨拓寬思路,探索新的可行路徑。
通過“差異化”增進品牌勢能,去更高效、更直接地觸達消費群體。在產品、場景、營銷、運營等方面不斷尋求突破,希望以此為品牌找到精準的定位。

二來是利用輕資產、極簡風、性價比的優(yōu)勢,直面價格戰(zhàn),搶占市場。
連鎖品牌的低價背后,往往有強大的供應鏈、運營體系做保障;價格便宜、品質過硬還能保證盈利,憑借的是對極致高效的打磨。
當然“出圈”不是最終目的,我們追求的是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咖啡賽道這場“價格戰(zhàn)”,始終有一天會被新品牌所占領。
總的來看,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內耗之下依然存在生存的土壤,掌握應對市場的正確方法、打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升級迭代、優(yōu)勝劣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