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詢楷書的痩硬清健怎么表現(xiàn)?舉《九成宮碑》兩個例子來分析下 | 回澗窮泰


一、回

要說清這個“回”字的特點,我們不妨來做一組對比:

上圖中右一取自《董美人墓志》,右二則是智永禪師的手跡。
從淵源上說,歐陽詢的筆法跟智永禪師一樣,都是出自王羲之的筆法系統(tǒng);而《董美人墓志》,一般認為在結(jié)字和運筆上也對歐陽詢書法風格的養(yǎng)成具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看這三個“回”字。歐陽詢不同于另外兩個的地方在于,他寫“辶”的這一個筆畫交叉點,位置明顯要更高。
這個點位更高,使得半包圍結(jié)構(gòu)中心的另一部分被“抬”起來了,也就是說,呈現(xiàn)出重心高置的狀態(tài)。
因此,《九成宮碑》的這個“回”字,給人留下的印象才會更加挺拔。

二、澗

“澗”字的書寫難點是:它有兩組形態(tài)、走勢都很相近的筆畫——如上圖所示,我分別用番號①和②來對這兩組筆畫進行了標注——要想讓這個字的形態(tài)不至于僵硬死板,就必須對這兩組筆畫的形態(tài)做出差異化的處理。
而歐陽詢對此給出的方案是:
組①的兩筆,內(nèi)擫、系腰的姿態(tài)要寫得更明顯些。因為筆畫行程長,更容易表現(xiàn)出這樣的特點。
至于組②,則要馭繁以簡,與組①形成對比。

三、窮

關(guān)于“窮”字的結(jié)體,如果我們做這樣一組對比,會很有意思:

上圖中右一選自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右二選自柳公權(quán)《玄秘塔碑》。
我特別用兩條紅線來表明他們二位寫“弓”字形的時候跟歐陽詢的區(qū)別。
歐陽詢的寫法是,對齊“弓”字的右側(cè),把字形盡量往左側(cè)“擠”進去。這樣一來,“窮”字的中宮會收得很緊,字形會顯得清瘦。
而褚遂良和柳公權(quán)的寫法是對齊“弓”字的左側(cè),把字形往右邊放開,這樣字形會由中宮往外拓展,呈現(xiàn)出寬博的形態(tài)。

四、泰

歐陽詢的結(jié)字素稱“險絕”。所謂險絕,也就是傾而不倒。
為了達成這樣的視覺效果,歐陽詢采用的辦法是,除了豎筆(尤其是作為一個字的主筆的豎筆)之外的其余筆畫都寫成明顯左傾的姿態(tài)。
但豎筆一定要擺正。如果豎筆不能擺正位置,整個字就會有傾倒的風險。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九成宮碑&晉公子原創(chuà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