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張縉彥氣瘋崇禎 史可法北上接任

大順軍在四川攻城略地甚至都開始履行政府職能剿滅匪患的同時,以一群拉胯京營士兵為依靠的“天下第一督師”李建泰在用尚方寶劍砍了晉王后居然奇跡般的將山西穩(wěn)定了下來。
李建泰將晉王的家產(chǎn)充公,拿出十幾萬兩銀子補發(fā)姜鑲的3萬大同兵的欠餉并作為出戰(zhàn)津貼,還有修繕武器,而且李建泰還將晉王府的歌女丫鬟們組成了一個明朝版本的洗衣院,直接受督師管轄,為姜鑲手下的士兵提供服務。就用這樣的方法,李建泰成功的讓姜鑲和他的大同兵為自己工作,而在大同兵的威懾下,已經(jīng)攻占平陽的順軍也確實沒有進一步北上的打算。
而有了晉王的前車之鑒,山西的商人地主們爭先恐后的開始巴結(jié)李建泰,畢竟這個看起來糊糊涂涂的老督師連晉王都砍了,這就說明朝中已經(jīng)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商人地主們不僅組織宴席宴請李建泰、姜鑲、蔡懋德,還在宴席上主動地捐款助戰(zhàn),而李建泰此時也已經(jīng)將山西的稅收全部以閣部督師的名義扣留作為軍費所用,山西軍隊的軍費問題也就這么暫時有了解決的方法。
眼看局勢已經(jīng)逐漸好了起來,李建泰也輕松了許多,一邊坐在府衙里處理軍需,一邊安排山西剩下部分的布防,不過李建泰清閑了沒兩天,蔡懋德這天就臉色凝重的帶著一封來自北京兵部的傳令到了李建泰跟前。
“李督師,這是北京發(fā)來的兵部文書,您看看吧···”
李建泰接過之后,看了看,頓時如同晴天霹靂,原來上面是詢問李建泰的剿賊計劃和出征日期的,很明顯,就像洪承疇和孫傳庭那樣的催命一般的進攻命令。對軍事一竅不通但是也深知局勢危險的李建泰頓時大怒,將文書揉成一團,扔了出去:
“這,我手上只有大同兵3萬,整個山西可用的軍隊也就5萬不到,闖賊現(xiàn)在已經(jīng)二十余萬大軍橫行天下,我這點軍隊自保尚且吃力,哪里有能力進攻啊?
再說我才剛剛跟姜鑲交好關(guān)系,讓他出戰(zhàn)去打這種戰(zhàn)爭我都怕他不奉命啊···”
蔡懋德看著李建泰焦急的樣子,問道:
“那,李督師,我們怎么回復朝廷?推脫說我們的軍隊需要整訓嗎?”
“不!我們不回話!如果朝廷問起來,我們就說沒收到命令,要么就說發(fā)給北京的塘報路上被賊人搶了,反正我們咬死,什么也不知道,就行了?!?/span>
蔡懋德明白了李建泰的意思,這兩人雖然是文官,但是現(xiàn)在的心態(tài)其實也都已經(jīng)變了:大明朝要完了,只能過一天是一天,對于北京發(fā)來的命令只能敷衍一天是一天。
與此同時,順軍在山西的安排也有了新的變化,張?zhí)炝詹窟M駐晉西南接替袁宗第留守,袁宗第率軍往晉東南,驅(qū)趕留在澤州的高杰部軍隊,然后南下往豫東,驅(qū)逐在豫東地區(qū)破壞順軍根據(jù)地的鳳陽總督馬士英以及跟著他一起挑事的總兵劉良佐、劉澤清和黃得功,地主武裝頭子劉洪起和沈萬登也順手解決掉。
在袁宗第的進攻下,高杰部立刻轉(zhuǎn)進到河北南部,從懷慶,最后抵達邯鄲暫住,而跟著高杰敗軍的逃散以及高杰部軍隊為了軍需物資在河北南部進行的搶劫活動,河北地區(qū)流言四起,許多百姓都傳說順軍從懷慶入河北,打算繞開山西直取北京。
傳言很快也就到了崇禎耳中,自從孫傳庭戰(zhàn)敗后,崇禎這好些天夜不能寐而且精神緊張,一怕順軍殺過來,二怕手下兵將大臣不聽命令,三怕清軍什么時候再來一次清南略,因此任何謠言都加深了他的擔憂。
焦急萬分的崇禎在內(nèi)閣里找來上任沒多久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問道:
“聽說闖賊已經(jīng)從懷慶入河北,打算繞路進攻北京,這是不是真的?”
張縉彥一聽直接納悶了,一來他沒有收到任何地方通報說順軍北上的事,二來高杰部占據(jù)邯鄲后也再沒有移動,不過他也不敢保證順軍沒在河北,于是只能說:
“陛下,臣不知道有這樣的事?!?/span>
崇禎一聽,質(zhì)問道:
“朕在宮里都聽到了,你怎么不知道?”
張縉彥愣了一下,非常正式的回答道:
“在沒有官方塘報的前提下,這些應該都是謠言,請陛下不要相信宮里人的胡說?!?/span>
崇禎一聽,頓時大怒:
“這么多天,陷落了那么多城市,你有幾份塘報?你是打算讓戰(zhàn)死的忠臣鬼魂發(fā)塘報,還是要投降了順軍的叛臣給我們知會一聲?
你身為兵部尚書,就不會派人出去看看情況嗎?就蹲在這里收塘報?”
張縉彥心里不禁吐槽,自己這個兵部尚書是年前崇禎硬提拔上來的,在他之前的兵部尚書不是像楊嗣昌、陳新甲那樣死于非命,就是碌碌無為走馬燈一般的下臺。他其實根本不在乎這個官位,也不在乎朝廷已經(jīng)基本發(fā)不出的俸祿。于是張縉彥公開擺爛,回答道:
“騎兵出去偵查要給人工費,臣這里已經(jīng)沒有一文錢的工費了?!?/span>
崇禎聽罷暴跳如雷,一把將桌子掀了,然后拂袖而去。
回到宮里,崇禎也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自己的大臣居然敢這么公開的給自己擺爛,真是氣死人了,更可氣的是,這張縉彥還是年前自己強行提拔上來的,居然也這么對自己。
崇禎越想越氣,不過在憤怒中,崇禎也開始思考:
“大明的官員多的去了,你張縉彥不想干了,我找個想干的人來干?!?/span>
接著,崇禎就開始物色新的兵部尚書人選,自然是從一些老的奏折里面找,畢竟他還記得,張縉彥上臺之前,就有人推薦過其他人。
經(jīng)過一番尋找,崇禎找到了前任兵部尚書馮元飆的辭職奏折,上面就推薦了一個人:時任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
接著,崇禎又開始搜集資料,然后崇禎就發(fā)現(xiàn),史可法曾經(jīng)跟隨盧象升鎮(zhèn)壓過農(nóng)民起義,為人清廉,總督漕運時對運河的疏通也出過不少力氣,還彈劾了好幾個運河的官員。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兵部尚書張縉彥在被自己強推上臺之前居然也推薦過史可法。
南京兵部尚書,清廉能干,廣受推薦,這一系列的優(yōu)勢讓崇禎頓時心花怒放:
“朕就說,我大明不可能沒有能人!就他了!”
于是第二天,崇禎來到內(nèi)閣,當場宣布了兩件事:第一件,是罷免張縉彥,第二件,是立刻傳書南京,讓史可法北上擔任新的兵部尚書。
張縉彥聽罷絲毫沒有生氣,反而覺得輕松了許多,這時候崇禎補充道:
“在史可法來之前,你繼續(xù)暫時代理兵部尚書一職,你現(xiàn)在就替朕擬好任命史可法為新任兵部尚書的詔書。還有,從北京到南京,這路上不太平,給史可法安排一些軍隊護送,讓他從運河安全的抵達北京。”
雖然暫時還是要工作,不過想到馬上有人來接鍋,張縉彥的心情好了許多,心情一好,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很快他就擬好了詔書,并且決定讓馬科、于永綬、劉肇基三人帶著各自的軍隊護送史可法前來北京。雖然三人都是明軍中不錯的將軍,特別是關(guān)寧軍出身的劉肇基,在松錦大戰(zhàn)之前還和清軍野外死戰(zhàn)過,但是現(xiàn)在三人手中兵力都不多,湊合起來還勉強算個樣子。
圣旨沒有多長時間就加急到了南京,史可法在得知皇帝要自己北上赴任之后,也立刻準備起來,收拾好自己的東西,并且安排好自己的家人。
臨行前,史可法在南京的官員朋友,或者說同事,以東林黨人自詡的南京禮部侍郎錢謙益、南京戶部尚書高弘圖、詹事府詹事姜曰廣等人給史可法準備了宴席,送他去北京上任。
“史大人去了北京就是大明的兵部尚書外加大學士,將來我們這些南京的閑官還要多多仰仗史大人!”
高弘圖在宴席上跟史可法套著近乎,姜曰廣更是直接,糾正道:
“怎么能繼續(xù)叫史大人呢?既然要當兵部尚書,去了北京肯定還能入閣,應該以閣部相稱才對!”
錢謙益此時也出來對史可法祝賀道:
“等到去了北京,史閣部必將成為一代明相,千古流芳?。 ?/span>
在南京這樣有大批閑官的城市里面,史可法時常要應對各種各樣的應酬,因而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千杯不醉的酒量。不過這次史可法去往北京,就算消息再不靈通,他也對此有了一些心理預期,這個差事絕對算不上好事。
“諸位就不必抬舉我了,這次去北京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哪里還敢想什么千古流芳呢?”
盡管史可法說的是真心話,他為人也確實不慕虛名,但是在這些南京的同事們眼里,史可法只是很普通的謙虛一下而已,于是敬酒敬的更加熱烈了。
結(jié)束了酒席,史可法婉言謝絕了許多以祝賀為名送來的禮物,然后史可法在南京同僚們的簇擁下來到了南京的長江渡口,此時總兵劉肇基已經(jīng)帶著幾百個士兵站在船隊上,等待史可法的到來。
“史閣部,一路順風!”
一路千恩萬謝,南京的官員們送走了史可法,史可法在船上觀望他們一陣后也就進了船艙。
官員們開始散去,高弘圖、姜曰廣、錢謙益三人則在此時聚在一起,聊起了八卦:
“我聽說,現(xiàn)在北邊闖賊鬧得厲害,史大人去北京,就要直接負責處置這些事了,那可麻煩了?!?/span>
“還不光是闖賊呢,別忘了,北京可是在長城邊上,韃子都入寇好幾次了?!?/span>
“雖然我們南京的官沒有北京那么有實權(quán),可是這世道有實權(quán)的人那也是跟著倒霉,你說對吧?”
“說起來,這史大人走了,接下來我們南京的兵部誰負責?”
“聽說呂大器要回來,他跟左良玉相處的很不好,打算不干了?!?/span>
“嗯,等他來了以后,我們再請他吃頓飯?”
“對,找個理由再好好吃一頓。”
剛剛送走史可法,這幫名為同朝為臣,實際上更像是酒肉朋友的家伙就在討論下頓飯該請誰了。
不過史可法顯然沒有這么多閑心,從長江出發(fā)到京口,然后到揚州往北,通過運河前往北京,路上史可法完全沒有心思玩樂安閑,而是和迎接自己的劉肇基不斷地聊起北邊的情況。
“劉將軍,你知道皇上為啥叫我去北京嗎?”
“下官只是聽說一些傳言,皇上對現(xiàn)在主管兵部的張閣部很不滿意,所以想請大人去北京接替他的位置?!?/span>
“聽說北邊現(xiàn)在闖賊和韃子都鬧得厲害,這次去北京少不了許多麻煩。劉將軍,如果你有空閑的話,可以告訴我一些北方的事嗎?”
“史大人,下官一定盡力幫忙!”
史可法、劉肇基,兩人都不知道這次見面后兩人就成了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