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他山玉,取過往經,論魏蜀吳
孫十萬打合肥那會,張遼是投降將領,但樂進李典不算老曹嫡系嘛?這么當炮灰的?
只有譙沛系的才能叫嫡系,除了諸夏侯曹之外,都是老曹革命路上的炮灰。
張遼八百破十萬,有沒有史官給勝利者魏吹噓的成分?孫權應該也有能抗的丹陽精銳吧。
張遼這戰(zhàn)開局打得很巧,最終也打出了讓人膽寒的效果。孫權的兵源中丹陽兵比例多少史書無載,而且漢末大亂的前三十年陶謙、曹操、孫策基本上已經消耗掉了大量的丹陽兵精銳,最后是張遼這些年南征北戰(zhàn)部曲見得大場面太多了,光白狼山那種戰(zhàn)役,說實在話,孫權的部曲沒有一支隊伍能拉出去打那種戰(zhàn)役。
孫十萬選擇偷襲荊州真的是個爛透的戰(zhàn)略嗎?
別的不說,就提一點,就算拿荊州一萬個正確,無論何時,既然結盟了,即便鬧翻了也要正式宣戰(zhàn)的。更別提這一戰(zhàn)后基本上孫劉就只能等死。
為啥部曲被打光不能補充新兵繼續(xù)征戰(zhàn)呢?
天下大亂太多年了,有戰(zhàn)斗力的部隊都是老兵團,正常情況下老兵團只能老領導指揮,別人摸不動,打光了只能抓壯丁,募新兵,新兵又是談不上啥戰(zhàn)斗力的。
張遼的人數能圍著孫權打還去拆橋嗎?
第一次八百人突突孫權是挫威讓孫權不敢攻城,第二次是蹦著殲滅去的,史書沒說人手,但樂進都出來了,應該是合肥七千人中沖出來了一大半。
怎樣給孩子正確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孩子們總會長大的,有自己的路要走,記住行善不作惡,擼順邏輯思維方式就可以了,至于歷史中的故事,其實都是副產品。
曹仁怎么會被打到困守孤城的?
水戰(zhàn)和陸戰(zhàn)是兩種操作系統,曹軍陸戰(zhàn)猛,孫權水戰(zhàn)強,但為啥永遠這樣呢? 因為轉換打法太困難,二爺牛在了水路無縫對接,漢水打水戰(zhàn),上岸變陸軍,這誰能頂的住。
宛城夾在長安、洛陽、許都、襄陽中間,侯音在那位置都敢反,對二爺戰(zhàn)斗力是多大信心啊。
襄樊之戰(zhàn),只記載了二爺一人智勇雙全,威震華夏,但是,難道全過程都是按二爺個人的劇本在走?他身邊的謀士,以及麾下的將領呢?是因為這段歷史被本就被史官濃縮過,一點蛛絲馬跡都沒有嗎?比如,關平,廖化,周倉,馬良等人,究竟發(fā)揮了多大作用?
留的越多越蓋不住 史官都給你刪了。
話說陳壽是蜀國人,為啥三國志是以魏為主線的?而且為啥要刪掉蜀漢的戰(zhàn)績?
他可不只是蜀國人,還是魏國人、晉國人。
三國志成書于晉,魏史是干兒子,蜀史是傻兒子。
為啥孫權請降后,曹操就到此為止不接著打了?
這是超級功勛的,回去他可以換天子旌旗了。曹操還留了26軍駐居巢,打算是換好房本繼續(xù)開打的,但很快天下有變了。
為何西線曹操可以放一個夏侯淵坐鎮(zhèn),東線為何每次都要親征?理論上來說西線戰(zhàn)場應該更難打,東線更好打,難道僅僅是因為東線距離許昌近么?曹操不把孫權打到江邊是因為換房本,那派一個大將打為什么不可以呢?魏國為何在東南一直處于守勢?即使進攻也并沒有什么收獲。
可以找地圖參考一下當時的中原航道,水運可以極大的減緩后勤壓力,方便曹操集大兵抽孫權。
換房本是另一個維度的政治問題,和正常打天下不能一概而論。
自張八百時代起,曹魏方面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就是西守東攻。
“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假設他們帶著天子順利跑到劉備那,劉備會收嗎?或者說,現在階段,挾天子以令諸侯還能行嗎?
曹魏真正的鐵板一塊,是黃河以北以及兗州和潁川 此時獻帝要是去了二爺那,中原地區(qū)也許就真不好說了。
曹軍將領多次沖陣江東軍,是否是因為江東沒有騎兵,很難對他們進行什么限制呢?
應對騎兵不靠騎兵,靠重裝步兵,或者百戰(zhàn)余生的超級兵擺好陣勢來死扛遲滯騎兵,江東是缺乏這種隊伍的。
關羽真的水淹七軍了嗎?史書不是水溢出來了嗎?
溢出來的水是不會把城沖塌的,大雨每隔幾年都會有,城都沒塌,而且剛把城沖塌二爺就來了,這是早有預謀了,否則兩城那么近,于禁會逃進樊城的。
最近看到一些UP的三國視頻,都看哭了,明明歷史都遠去了,怎么會這樣?
五千年的華夏史,總會有些色調格外光彩。即使遠隔千年,依舊扣人心弦。
優(yōu)秀的廚子無論菜的多寡都能做出好菜,歷史區(qū)UP做的視頻也一樣,區(qū)別只在于史官的刪減。
很多穿越小說和影視的未來是在那些被史官刪除的空檔中,篡改的歷史將越來越沒有市場。
如果克襄陽、下樊城,往北就沒啥險要位置可守了吧?劉備再打關中,曹老板不只是頭疼,會頭炸吧?
有些人說丞相的隆中對有問題,丞相的隆中對是正確的。往北就是宛城還能站一腳了,但是如果樊城丟了,南陽就成了前線,宛城的后勤將崩塌,從中原運糧全是陸運,以曹操的作風,估計又該移民了。
劉備從漢中撤兵,是不是意味著短期內很難從漢中打關中?劉備和諸葛亮是否可以從大本營派兵持續(xù)支援關羽的荊州方面軍或者直接打關中?如果關羽打下襄陽,可否“便下襄陽向洛陽”?
只要走了沒有一年半載是出不來的,這就好比煉鋼的鍋爐要是滅了,再復工復產的代價就太高了。
沒戲,老劉此時只能牽制,嚇唬人,再打給養(yǎng)難度太高了。男子當戰(zhàn)女子當運雖然是表忠心的話,但看下3D地圖也能明白打完整個漢中之戰(zhàn)的后勤壓力。
也沒戲,人數少,能打出的牌就少。
孫權因為搶了江陵被罵嗎?
其實搶了江陵也沒事,關鍵后面得干事。不提統一,哪怕打出二爺一般的戰(zhàn)績啊。然而打完襄樊曹魏收縮兵力,孫權輕松拿到襄陽,還沒捂熱乎多久呢又丟了。
夷陵之戰(zhàn),劉備帶諸葛亮或者諸葛亮獨自去打能不能打贏?
從后面看,丞相的打法是自己鍛煉鐵軍,指哪打哪,此時丞相戰(zhàn)場資歷尚輕,估計效果上很難比老劉強,當然要是隨軍當參謀長就完美了,不過這仗的后勤就費勁了,說到底是頂級人才太少了!
不理解陸遜的行為邏輯,小時候自己爺爺還有那些個族人都死于孫策之手,為什么這時候拼命幫孫策留下來的政權抵擋劉備,晚年又參與太子之爭落個凄涼謝幕……不能獻出江陵然后反戈一擊攻打孫權么?
歸根結底是宗族利益。而且人在高壓久了啊,精神通常就崩潰,像那種幾十年忍辱負重報仇的其實是很罕見的,絕命毒師的電影版就特有感觸,小粉被監(jiān)禁久了以后最終就被養(yǎng)成奴了 。
二爺在襄樊之戰(zhàn)中,后方補給不完全。有沒有可能是后勤運輸壓力太大逼迫荊州百姓投降東吳?
二爺這戰(zhàn)最神奇的地方就是全程通航,出門就上船,民夫比率和北方完全倆概念。?
很多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都盯著陳壽那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然而事實上最強的軍事能力就是軍隊建設。練出一支強軍直接跟你剛正面就打爆你了,奇謀什么的不存在的。但奇怪的是,晉書是房玄齡主編,為啥屁股比晉朝的三國志還要歪?
以晉的開國,很多原始史料就已經靠不住了。
為啥孫權要殺關羽呢?留著當籌碼不行嗎?
世上是有那么一種人,他活著就讓對面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