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二十一章 失道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第二十一章?失道
紅林悟道《韓非子-解老》上一章韓非子重點解釋了仁、義、禮三者的關(guān)系,義,是仁的表相,禮是義的文字表述,至此,人類的文明以文字的形式被一一記錄下來,文明開始傳承,人類的進步有了階梯。韓非子對“道、德、仁、義、禮”逐一進行了解釋,這五項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逐級表相的關(guān)系。道是能量產(chǎn)生的規(guī)律,德是規(guī)律產(chǎn)生的力,仁是力的作用,義是力作用的表相,禮是義表相的記錄。人類現(xiàn)有的所有認知都在“禮”的范疇,包括無以表述的前四項都被“禮”化了。
禮把前四項都具相了,一旦具相后,就失去了原本的全部與真實,留給世人的只是“文字”所表述的意思。這就是圣賢思想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原因,落成文字,形成語言,就變成了文者與言者的意思,而并非是圣賢的意思,即使是無限接近,那也只是部分與部分真實。所以才有“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感嘆。這和阿難尊者將須菩提與佛祖如來在祇園法會上的講經(jīng)成文為《金剛經(jīng)》,佛祖說此經(jīng)非經(jīng),只是名叫經(jīng)而已是一個意思。
將“道、德、仁、義”禮化,是無奈之舉,總歸是受限于人的認知能力,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獲得“道、德、仁、義”,只能通過不斷的學(xué)習(xí)“禮”來獲得,現(xiàn)在人們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學(xué)習(xí)前人積累下來并形成文字的“禮”。文字的出現(xiàn),既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但也限制與約束了人類的思維,我們永遠在前人的記錄上前行,從未脫離過。這是福還是禍,還是本來就應(yīng)該這樣。
后人對老子的思想進一步進行了解釋,孔子提出了“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后稱“五常”?!拔宄!笔亲鋈说钠鸫a道德準(zhǔn)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組建社會。
從“道”到“義”,后由禮成文,最終形成人類社會得以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原則。天下之事,有得就有失,得失回轉(zhuǎn),才能生生不息。這一章韓非子講述了老子的“失道”,《老子》說:“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币馑际鞘サ乐?,就失掉了德;失去德之后,就失掉了仁;失去仁之后,就失掉了義;失去義之后,就失掉了禮。
老子先從“失道”開講,因為一切開始以“道”為起點,一切失也以“道”為起點。為什么不從“禮”開始,因為“失禮”失去的是表相,不是核心。就像生活中總有沒有禮數(shù)與不學(xué)無術(shù)的人,但他們依然活著,因為還有“義”在,即使“義”沒有還有“仁”在。但如果沒有了“道與德”,沒有了能量與力量,人是絕對活不了的。說白一點如果人沒有了“意識”也就沒有了生命,沒有了“力量”也是沒有了生命。這就是醫(yī)學(xué)上定義的腦死亡與機體死亡都是人死亡的證明。
“失道”就像是中間壞掉的蘋果,已經(jīng)沒有了生命,因為壞掉的是“種子”。所以老子先說“失道”,道失了自然德也就失了,德失了自然仁也就失了,仁失了自然義也就失了,義失了自然禮就沒有了存在的價值,也就消失了。如果有法不依不遵守不執(zhí)行,那法典(禮)就是廢紙一張,自然沒有什么意義與價值了,沒有了意義與價值,律法的表相獎罰(義)就不存在了,沒有了表相,法律自然就沒有了作用(仁),作用沒有了自然也就沒有力量(德),沒有了力量法律(道)也就徹底消失了。
【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義,失義而后失禮。”】
在公司管理中,最好的管理就是用企業(yè)文化凝聚人心治理公司,其次,才是用制度管理,最差的就是用薪酬管理。但,落實到具體的管理工作上,還要從最基礎(chǔ)的制度抓起,再上升到企業(y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