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執(zhí)的日本人

日本人雖然和我們同屬亞洲人,五官長相還非常相似,但在性格上,和其他亞洲國家反差甚大。日本人一度熱衷于“脫亞入歐”,確實不是沒有道理的。雖身披黃皮、有黑眼珠、黑頭發(fā),他們在很多地方“不像”亞洲人。
日本人的“固執(zhí)”就是一個很典范的性格。
這里的固執(zhí)指的是對“新潮”接受緩慢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注意一下,不少被我們和很多人西方人認為是“新潮流”的東西,在日本是受阻的。我最早意識到這點是因為觀察到了法國帝瓦雷、美國特斯拉純電車在日本市場的受阻。
當歐美HI-FI圈被異軍突起的帝瓦雷所震撼時,日本人無動于衷。在日本市場帝瓦雷賣不動。當全世界被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所引領時,日本無動于衷,固執(zhí)于燃油車。至今純電車在日本汽車市場的銷量只占1-2百分點。
當然日本并非世外桃源。特斯拉銷量也在增長,電動車也在被年輕人接受和喜愛,但和中國相比、和歐美相比,這個轉變顯得緩慢和滯后。
另一個絕好的例子是唱片。無論CD還是LP,日本市場都是實體唱片的最后一個頑固堡壘。前幾年我甚至讀到這樣的一則報道(忘了是具體哪年):日本唱片市場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在增長的唱片市場!當全世界各國CD和LP都在被流媒體迅速取代的時候,在日本,實體唱片居然還能增長!
這意味著有很多日本人(必須足夠多)在這個日新月異、很多人追求著潮流、新潮、唯恐落伍的時代,還在用傳統(tǒng)的HI-FI音響聽著唱片、開著燃油車,無視外界的“潮流”。
日本人的這種性格和德國人有相似的地方。我給大家看一張照片,是我2018年在德國小城拍的。我當時發(fā)了朋友圈,馬上有人問我:這是電視天線?是的,這是電視天線。意味著模擬電視信號還在使用中。我當時就問了身邊的德國人,為什么21世紀了還在用模擬電視信號?回答是:不少人用慣了,又覺得質量不錯,那么就繼續(xù)用下去。
還有一些地方日本也表現(xiàn)出和德國的相似,比如喜歡實體店購物的習慣。我參觀過德國的幾家音響店,規(guī)模很大,環(huán)境一流。詢問了一下,德國發(fā)燒友主流還是到實體店試聽和購買。網(wǎng)絡購買雖然也有,并非主流。這和日本市場的消費習慣是一樣的。這樣的“保守”使得實體音響店、唱片店仍能生存甚至發(fā)展。而我們中國在消費習慣方面走的是美國的路子,網(wǎng)絡購物發(fā)達,實體店萎縮,難以生存。
其實我蠻尊敬日本和德國這樣的。人活著那么在意自己是否“落伍”做啥?那么在意“潮流”做啥?自己習慣了的生活方式和用品,既然沒什么不妥,繼續(xù)用下去就是了。唱片可以繼續(xù)聽,傳統(tǒng)的無源HI-FI音箱、功放、唱機,可以繼續(xù)玩,一踩油門會轟然作響的燃油車可以繼續(xù)開。都是挺好的東西,為什么因為有人弄出了更新的東西,就必須去跟風,似乎不跟風就錯過了一百萬似的?
是的,有些人會用“抱殘守缺”來形容這種固執(zhí)于已有生活方式的人。但是燃油車、唱片、傳統(tǒng)音響、實體店購物,都是挺好的東西,我不認同它們屬于“殘缺”。年輕活潑的青年人去體驗新東西完全可以理解,但全民都趕著時髦、踏著潮流,就完全沒必要。
帝瓦雷音響,我玩過和有過,純電車,我試駕過,流媒體,我用過、依然經常在用,只是沒有讓它取代實物唱片而已。對新鮮的玩意,保持興趣,愿意體驗,但同時,對依然靠譜的“老東西”繼續(xù)使用。對是否Out完全不care。我想,這才是我意識里健康和成熟的人生態(tài)度。
日本人的“固執(zhí)”和我們有些人“唯恐落伍”、事事要追逐新潮,構成了兩個極端。長得幾乎一樣、又“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性格如此不同,讓人感到有些訝異。我不完全認同日本人的固執(zhí),比方,我覺得他們的汽車行業(yè)最終要為純電車發(fā)展滯后而付出代價,但是,我挺尊敬這種固執(zhí)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