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洛陽游 這里發(fā)現(xiàn)了二十萬年前的打制石器 鑄銅遺址 宋代官窯遺址
索易帶你刨根問鼎,聊聊洛陽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數(shù)千年歷史的河洛大地,不經意間,一塊磚,一片瓦,一棵樹,一座橋,或者一條街道,都是一段歷史,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個瞬間。深度游洛陽之系列照片、視頻和文字,均為本人原創(chuàng)。歡迎瀏覽、提供線索并提出建議!深度洛陽游的第七十九篇。



窯洞始于人類穴居時代,冬暖夏涼、綠色環(huán)保、經濟實用,屬于比較高級的居住形式。洛陽北邙瀍河段,土質上乘,非常適宜挖窯居住,這里處于伊、洛、瀍、澗四河交匯之中,地勢平坦,氣候溫暖,可以在此長期生活。在這里,林邊草地有鹿、馬,灌木叢中有大象、犀牛和水牛,水里有魚、蚌,林中有植物的根、莖、果等,他們過著采集狩獵的生活,悠然自得。解放前,洛陽城北的窯洞連片成群,蔚為壯觀,窯洞群順邙山支脈由北向南、由高到低排列,斗折起伏錯落有致。北窯,顧名思義就是指洛陽城北北邙瀍河兩岸有窯的地方,北窯瀕瀍水,亦城亦鄉(xiāng),回漢、農市民雜居交融,經濟雖欠發(fā)達,但底蘊豐厚、源遠流長。
? ? 2013年5月,北窯舊石器時代的古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伊洛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瀍河西岸一處廢棄的磚瓦廠,他們在磚瓦殘片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形怪狀的石制品。他們通過細心的觀察研究,認定這些石制品就是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經過全面發(fā)掘,考古人員發(fā)現(xiàn),該遺址的面積至少在4萬平方米,在此次發(fā)掘的340平方米內,就有打制石器800余件,還發(fā)現(xiàn)少量動物化石及人類用火的遺跡。該遺址共分五層,第一層、第二層發(fā)現(xiàn)的石制品較小也較少;第三層以下的石制品大小都有,而且很多。這些石制品主要由石英巖礫石制成,種類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塊,以石片為最多。據推測,該遺址年代在距今10萬年至3萬年,跨越了7萬年的漫長時光。2007年7月至9月、2008年9月至10月,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伊洛河流域的舊石器文化,在國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再次對北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距今20萬年左右的新的文化層,這說明,在這處舊石器文化遺跡中連續(xù)出現(xiàn)過三個繁榮發(fā)展時期,分別為距今20萬年左右、距今10萬年左右和距今3萬年~2萬年,北窯遺址正處于古人、新人過度的這個關鍵階段,是考古發(fā)掘的空白。
? ? ? 周武王滅商后,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統(tǒng)治地區(qū),又征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東方的大片領土,成了武王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周武王經過眾大臣商議,確定在夏人活動中心的伊洛河地區(qū)建立新的都邑。周公經過勘探確定在“天下之中”洛河北邊的洛陽盆地營建新的都城。西周鑄銅遺址是西周前期青銅器鑄造作坊遺址。是西周在洛陽的有力證明,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窯村西南、瀍河西岸,洛陽東火車站正北約200米處。1973年試發(fā)掘,1975-1979年又多次發(fā)掘。遺址面積約14萬平方米,發(fā)掘面積2500平方米,出土有房址、窖穴(灰坑)、墓葬、祭祀坑、燒窯等遺跡和大量陶范、熔爐殘壁、鼓風管殘塊、銅器、陶器等遺物。熔銅爐有坩堝式、小型豎爐式、大型豎爐式3種形式,熔爐爐壁采用加砂草拌泥條盤筑而成,爐圈上下有榫卯套合。大型豎爐有風口,風口直徑13-14厘米,風口之間成90度角。遺址出土陶范和陶模有幾萬個。陶模多呈青灰色,質地較硬。內芯則較松軟,呈磚紅色或青灰色。外范分為二層,內層為澆注面和分型面,厚1厘米左右,質地細膩、堅硬、多呈青灰色;外層(范背)則質粗,有較大顆粒的砂子,呈灰紅色,兩層組成的總厚度在4厘米左右。在可辨器形的陶范中,以禮器范居多,禮器范主要有鼎、簋、卣、尊、爵、觚、觶、罄、鐘范等;車馬器范有轄、軎、鑾鈴、泡飾范;兵器范有戈、鏃范。除泡飾范、戈范、鏃范是雙合范,余均屬多合范,在分型面采用三角形榫卯和長方形子母口使范扣合。
在洛陽市北窯村西南、洛陽東火車站西南約300米處,洛陽瀍河區(qū)新街與環(huán)城北路交叉口西北角,有一處大型宋代官營燒窯遺址?!?/p>
2012年3月,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這里進行發(fā)掘工作,共發(fā)現(xiàn)各種形制燒窯12座。燒窯保存狀況良好,個別窯頂尚存??脊湃藛T在其中一座燒窯內發(fā)現(xiàn)了幾塊印銘有“官”字的磚瓦殘片,現(xiàn)場還發(fā)現(xiàn)有刻著其他文字的磚瓦殘片,以及一些蓮花紋、米字紋的磚和瓦當?shù)?,據此推測這里是洛陽城燒制建筑材料的官營窯址。
北窯是洛陽的活化石,瀍河水孕育了河洛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