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法庭》所有人都是加害者
??什么是少年?
??現(xiàn)在看我的文章的你,是嗎?
??對于我來說,青少年時期,我一直是把自己和成年人隔離開的,因為我不理解大人們在干什么,我只知道擦肩而過的他們,看上去很疲憊、忙碌,也顧不上注意我。就像我長大以后,看著學(xué)生們穿著校服歡笑的樣子,我也覺得自己物是人非。?
??那青少年每天上學(xué)放學(xué)、雙休日出去玩。他們最重視的是什么?如果我是個幸運的青少年,那我會擁有一兩個比較好的朋友、四五個一起放學(xué)聊天玩耍的伙伴,在每天被課業(yè)包圍的同時還能有喜歡的人。如果我是一個不怎么走運的青少年,我會像個透明人,班里沒有人愿意和我做朋友,或者我和唯一的朋友們不知道怎么就走遠了,有的時候還會莫名其妙被嘲笑、被欺負。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青少年,我想,多多少少都會認得一種眼神,那種眼神有著無畏的傲慢、有著殘忍的決斷。你從你的普通同學(xué)上找不到這種人的影子,他們總是成為小圈子的中心,或許,你同樣還會鄙夷那幾個附和中心人物的忠心者。
??你無數(shù)次詢問自己,他們?yōu)槭裁葱??他們?yōu)槭裁匆詡e人為樂?他們年紀輕輕,在最純潔的時期里,連邪惡起來都是那么純凈。
??那么,被送上少年法庭的,基本上分三種人。第一種:病人。反社會人格,打個比方,差不多是天生腦子缺根筋,你怎么感化他們,他們還是共情不了被他們傷害的人;精神變態(tài),非常殘忍,碰到概率不大,但是有。第二種:因為成長壞境導(dǎo)致的,快要變成反社會人格的青少年。我不知道你們觀察過沒有,我有觀察過欺負過我、或者嘲笑過我的人,他們有的父母離異,有的家長會是爺爺奶奶陪著去的。但這并不代表什么,恰恰最可怕深層的問題都是看不出來的,大部分的家庭看上去都很和諧,他們的家庭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我也不得而知。從我自己身邊和這些年遇到的人的了解,大多數(shù)人的價值觀很容易被父母誤導(dǎo),他們抱怨家人的迂腐,卻始終逃不出父母真正的控制,這樣的惡性循環(huán),以至于他們最后會變成他們最討厭的人。第三種:被迫成為罪犯的青少年,如果你有一個整天醉酒打罵自己的家長,如果你碰到一群每個禮拜都來學(xué)校堵你的校園霸凌者,終于有一天,你受不了了,你選擇了用自己的方式完結(jié)這一切。
? 所以我重點來思考,最復(fù)雜麻煩的第二種情況,第二種最普遍,也是最難解決的,因為精神病人還可以吃藥,第二種青少年是有心病,而心病,需要心藥醫(yī)。如果沒人愿意用心關(guān)心這些少年犯,那他們基本就是沒救了。影片中也多次提到了,當你的孩子犯事的時候,基本上就是他缺乏父母的愛,需要被引起注意。我相信,看我文章的你和我,都非常在乎父母的看法,也很想父母為自己感到驕傲。所以青少年,一定一定非常在乎父母。
??一般來說,一個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每天接觸最多的,就是父母、其次是同學(xué)老師、最后是神秘的那一部分。
??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回家寫作業(yè),同學(xué)、老師怎么對自己孩子的,他們也無奈地無解。終于有一天,他們的孩子認識了除同學(xué)老師以外的人,他們給青少年帶來了新鮮感,逃避父母對好成績的期望,逃避了和班里同學(xué)的隔閡。最后,父母就完完全全和同一屋檐下的孩子成為了陌生人。
??我一直把那些我厭惡的霸凌者歸為病人,因為這樣我會心里舒服點,因為我無法理解他們?yōu)槭裁匆@樣踐踏別人,所以我想,因為他們腦子生病了,才會這樣?;蛘?,更現(xiàn)實一點,他們的父母一定對他們不怎么好,或者非常溺愛,這些霸凌別人的青少年可能以前也被欺負過。我們每個人都在年少的時候犯過錯,有的人犯的錯小,有的人可能導(dǎo)致了另一個家庭的破碎。這可能就是為什么不判青少年重刑的原因,你想想,你14、15歲在干嘛?你會天天想著怎么賺錢和人競爭嗎?你會因為做了違法的事情隱瞞騙人嗎?大部分人都只是停留在抄作業(yè)和早戀。
??單純的孩子,變成了罪犯。真的只是孩子的錯嗎?他的監(jiān)護人,他的校園生活,真的一點問題都沒有嗎?比起一個喜歡傷害別人的孩子,你會不會覺得他們的父母更可怕?父母完全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你可以從任何一個人身上找到他監(jiān)護人的影子,不管是說話語氣、習(xí)慣性動作、還是眼神。上次一個事件,一個小孩去踢街邊的宣傳人偶,踢了兩次家長沒有阻攔,甚至家長也去捏了人偶。我且不說人偶里辛苦打工的人承受著的未知危險?和委屈,為什么有些人選擇拍下來和大聲呵斥制止,而有的人有了孩子都不懂對人的基本尊重,難道他連人偶頭套下是個人都不知道?我是不是還要去思考這位家長小時候經(jīng)歷了什么,導(dǎo)致他長大變得那么冷漠無知,但他孩子為什么這樣,真的是有跡可循了。
? ?現(xiàn)在的犯罪越來越趨于年輕化,不管科技怎么發(fā)展、改變世界,還是大家越來越擅于用網(wǎng)絡(luò)暴力、網(wǎng)絡(luò)犯罪,青少年犯罪的核心還是差不多的。沒人管的青少年需要搞到更多的錢,去“假裝自己已經(jīng)是個成年人”,不再需要大人;有的人只是想在學(xué)?;斓煤靡稽c,所以別人干什么就跟著去了;有的人很勇猛,刺激的事情都要去嘗試一下,要走別的同學(xué)不敢走的路,才顯得酷。封建迂腐的地方正在禁錮自由的靈魂,自由過度的地方因為沒有正確的引導(dǎo)而變得瘋狂?無度。犯罪的萌芽總是因為一些小事走向極端開始的。
??青少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他們很迷茫,那時候的他們還沒有追尋夢想的決心和目標,上課和寫作業(yè)的意義他們也不明白,只知道要照做,不然表現(xiàn)不好父母會失望。只要不是天天逃課出去玩的,基本上就是被父母的期望奴役著。這只是孩子的角度,我們當然知道父母的出發(fā)點是好的,希望孩子多學(xué)點,考上大學(xué)找到好的工作,不至于那么辛苦。但是孩子絕對不會明白,因為他們沒賺過錢,也不會體驗到賺不到錢的痛苦,也不會體驗到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重擔。所以啊,孩子就在想,為什么爸爸媽媽好要我努力讀書啊,為什么我考70分爸爸就覺得我是廢物呢?我真的是廢物嗎??我可能真的是的吧,我只能讓父母對我失望了。
? 孩子在父母那兒越來越找不到認同感,那會發(fā)生什么?他們會找別的渠道來獲得認同感。找對象,讓對象愛慕自己;找朋友,讓朋友需要自己;認識其他成年人,替代缺失的父愛母愛:賺錢,雖然上學(xué)的時候大家都穿一樣的校服,避免虛榮,但一部最新款手機,絕對能引起班里同學(xué)的注意。所以青少年們打開潘多拉的魔盒,開始嘗試除了血緣關(guān)系以外的關(guān)系,戀愛關(guān)系、同僚關(guān)系、權(quán)力關(guān)系等等,就這樣青少年被未知吸引,跟隨未知成長,那這肯定是無法預(yù)測的,所以父母給孩子三觀的“預(yù)防針”非常重要。比如不管孩子未來會遇到這么樣的人,都不能去做傷害別人的事情;當面對有人傷害自己,隱瞞和忍受只會助長他人的罪惡。所以教育永遠是最難和最重要的。
??但也有人和我說,孩子們是有選擇權(quán)的。而我一直覺得,在他們有選擇權(quán)之前,已經(jīng)被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給扭曲了,等于是不會選擇了,所以我還是把原因推給了成長環(huán)境,那個一開始導(dǎo)致這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必須有一個基準,就是一個人已經(jīng)形成正常的三觀,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會有什么后果,那是幾歲呢?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晚熟、有的人早熟,但我們所知道的只有兩個數(shù)字,14歲和18歲。
??國外的一些分級是覺得23歲左右才是心理差不多真正成熟的時候,這個我能感覺到。因為我碰到了很多年紀不小的成年人,三觀都沒有15、16歲的正常。我對他們未成年時期的經(jīng)歷匪夷所思,他們的道德感很低,好像這么多年只學(xué)會了怎么虛偽微笑,然后背地里捅刀子。就把他們放回學(xué)校,完完全全就是霸凌別人的那幫人。可能他們就是未來那些為人父母幾十年的長輩,他們有如此多的人生閱歷,經(jīng)歷了那么多痛苦,卻還是選擇傷害別人。
??有一句話叫“未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如果只按這個準則去做,那我們沒有任何資格責備任何罪犯,因為我們不可能經(jīng)歷同樣他們所經(jīng)歷的。所以《少年法庭》里的那位法官,他一直都很溫暖,想感化和鼓勵每一位曾經(jīng)犯過錯的少年犯,因為他“經(jīng)他人苦”,他也曾是少年犯。
??那如果你來審判這些少年犯,剛好你也受到過少年犯對你的傷害呢?即使心里極其厭惡,還是必須公正。因為公正才能帶來真相。當被害人看到被告是未成年人的時候,他們的心情是怎么樣的,肯定非常想不通吧?幾個小孩子,卻導(dǎo)致一個成年人失去了摯愛。他們沒有仇,只是不小心,由一串年少的惡意、瘋狂、黑暗面導(dǎo)致的一個意外。
? 有些小時候給我留下陰影的人,我看他們以前過得都不錯,可能只是看上去,所以,我永遠不知道他們的故事,為什么導(dǎo)致他們變成這樣的故事。我可能變成了施暴者有苦論。
??被害者有罪論包圍著我們,那些被害者有罪論恰恰也是施暴者,他們從細枝末節(jié)找到原因安慰自己,只有做錯事的人才會被害。反過來說,他們覺得只要自己不惹別人,就不會被害,打個最無語的比方,他們慶幸自己沒有出眾的外貌,這樣就不會被騷擾。所以出眾的外貌?怎么就成為了惹怒別人或者是引人犯罪的理由了呢?其實呢?有些罪犯的動機就是匪夷所思,就和這些被害者有罪論的吃瓜群眾一樣。我可以保證,那些被害者有罪論的人一定不知道他們不爽的那些人,為什么要這么對待他們。那他們?yōu)槭裁催€要施行被害者有罪論呢?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人性的弱點,我們必須去克服。被害者有罪論就是一種PUA,讓被害者覺得自己有問題,影片中的被害者在想為什么是自己被性侵,?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
??這部劇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被害人,所以這才是嚴厲制裁違法犯罪的原因。遵紀守法,就是在保護每一個人。因為任何一個施暴者都可能成為被害人,而被害人,也可能成為罪犯。
??然而,誰能保證自己沒有做過不被法律制裁的壞事呢?同學(xué)被霸凌的時候我們都挺身而出了嗎?馬路上有人受傷大家都不愿意報警,不想摻和別人的事情??傆幸惶欤@些事都會發(fā)生在我們身上。每一件悲劇的發(fā)生,我們都要反省自己在能力范圍內(nèi)還能做些什么。我知道這很難,非常難,會有很多阻力,所以點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