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時代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開端
在羅馬共和時代,教育基本上是由父母負責的。
到了公元前3世紀以后,有一些名門望族會聘請家庭教師,為子女提供教育。
這并不是說,公元前3世紀以后,羅馬人的經(jīng)濟水平提高了,而是因為公元前三世紀,整個希臘世界處于“大希臘化”時期。希臘各個城邦的公民都開始流行到海外發(fā)展,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人才外流”。
所以,公元前3世紀以后,大量的希臘哲學家、博物學家來到羅馬,尋求發(fā)展機會。
在當時的羅馬,人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家庭,都要求子女同時學習拉丁語和希臘語,因為在那個時候,希臘語就像今天的英語一樣,是“國際語言”。而且當時的羅馬非常崇尚希臘的藝術(shù)和哲學,所以希臘的學者大多會選擇去羅馬發(fā)展事業(yè),而不是迦太基、埃及之類的相對封閉保守的國家。
所以,在那個時代,“希臘學者”基本就是教育界的金字招牌,聘請來自希臘的學者作自己的家庭教師,是一種富裕和高貴的象征。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崇拜希臘的學者。比方說凱撒的母親,奧蕾莉亞,在給凱撒挑選家庭教師的時候,就采取了實用主義。她選擇了一位畢業(yè)于埃及亞歷山大博學院的高盧人,作為凱撒的老師。相當于現(xiàn)在的劍橋或者牛津大學畢業(yè)的日本人或者印度人。
后來凱撒擔任獨裁官的時候,不問膚色、地位、出身,對所有生活在羅馬的外國醫(yī)生和教師開放了羅馬公民權(quán),或許就是因為他小時候接受的是高盧人的教育,懂得知識和才能,與民族、信仰、出生地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順便一提,當代飽受詬病的教師體罰的問題,在羅馬時代也普遍存在。別以為出身高貴的名門子弟,在讀書的時候就不會挨打了。老師體罰學生在羅馬時代是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家長們也認為體罰是教育的一部分,將之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
另外,通常雇得起家教的家庭中,一般奴隸的孩子也會和貴族子弟們一起接受教育。這是因為,共和時代的羅馬,貴族子弟長大以后會理所當然地就任公職,而自幼一起學習長大的奴隸的孩子們就可以成為他們的忠實助手。
這種奴隸的孩子和貴族子弟之間的關(guān)系,甚至經(jīng)常會成為生死羈絆。比方說格拉古兄弟在遭遇刺殺的時候,其家庭奴隸手持短劍,和主人一起戰(zhàn)斗到了最后時刻。而凱撒遇刺的時候,在14個殺人兇手面前,冒死把凱撒尸體送回尤里烏斯家里的,也是陪伴凱撒從小到大的奴隸。
二、私塾教育的普及
除了家庭教師,很多外國學者來到羅馬以后,會選擇開辦私塾。因此,普通家庭的子女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
當時私塾的學費,平均是8阿斯(銅幣)/月。這是什么概念呢?當時公共浴場洗一次澡的費用是1阿斯(兒童免費),每公斤小麥粉價格是3阿斯左右,非熟練工人的工資是每天10阿斯。羅馬軍團兵的工資也是每天10阿斯左右。
所以,如果父母都有工作,一般家庭是付得起私塾學費的。
到了圖拉真時代,羅馬開始推行“義務教育”制度。每天收入低于10阿斯的家庭,能獲得每月64阿斯的教育補助。因此,接受教育,在那個時代并不是貴族的特權(quán),而是普遍的權(quán)利。
三、教學內(nèi)容
羅馬的私塾教育分為“初級教育”和“中等教育”
初級教育,就是“讀、寫、算”,“讀”就是朗讀古今的文章,寫就是用鐵質(zhì)的筆,在涂了蠟的木板上寫字,而算,就是算術(shù)。
順便一提,羅馬是有“算盤”的。而算盤的使用方法,也是初級教育的重點之一。(不過同時期的羅馬、帕提亞、中國都有算盤,至今無法確定算盤是哪國人發(fā)明的)
初級教育階段,男女同校。雖然也有的私塾只招收男生或者只招收女生,但大多數(shù)私塾里,都是男女一起讀書的。
在羅馬軍團的入伍考核中,會著重考察報名入伍士兵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就是因為當時的基礎(chǔ)教育已經(jīng)非常普及?,F(xiàn)在考古發(fā)掘出了很多當時羅馬軍團兵寄給家鄉(xiāng)的書信,其中的措辭非??季?,語法錯誤極少。而且這些書信大多出自一般士兵之手,可見當時羅馬的識字率異常之高。
另外,羅馬的基礎(chǔ)教育,也要傳授“九九乘法表”。在龐貝古城發(fā)掘出來的文物中,就有刻著1X1、2X2的九九乘法表的小木片,可能是當時的學生用來作弊的小抄。
這些私塾通常集中在羅馬廣場的一角。按照凱撒的法律規(guī)定,所有學校都開設在羅馬廣場周邊,作為市民學習的地方。私塾的學生通常是15到20人,也有超過50人的大型私塾。在今天的“圖拉真廣場”和“凱撒廣場”的遺址附近,還能看到當年學生留下的涂鴉,比方說:“XX老師是豬”、“我喜歡XXX”,讓人忍俊不禁。
孩子們通常會在11歲左右從私塾畢業(yè),然后接受“中等教育”。
羅馬的中等教育相當于今天初高中,學費也比私塾更貴一些。這時候,學生們就要正式學習希臘語了,同時還要學習修辭學、邏輯學、哲學以及歷史。教材通常由老師親自編寫,主要內(nèi)容通常是: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的作品、維吉爾等拉丁作家的文學作品、奧維德等人的論述集。
學生17歲時會從中等教育畢業(yè),因為17歲以后,每個學生就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人會繼續(xù)深造,前往“雅典學院”或者“亞歷山大博學院”留學,有的人會參軍入伍,開始軍旅生涯,而有的人會去工場作坊,成為工場學徒。
順便一提,雖然《羅馬法》舉世聞名,但在羅馬并沒有專職的法學家或者律師。幾乎所有的律師都同時兼任官職或者軍職,而大部分將軍和官員都需要研究法律。因此,“雄辯術(shù)”和邏輯思維能力,是貴族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文如其人,不同人的文章,也可以體現(xiàn)這個人的邏輯和文采。
四、雅典學院和亞歷山大博學院
雖然羅馬城是古羅馬名副其實的首都,但是羅馬卻并沒有高等學府。這是因為,在羅馬帝國建立之前,地中海就已經(jīng)有雅典學院和亞歷山大博學院這兩座最高學府了。羅馬帝國稱霸地中海之后,并沒有把這兩座“大學”搬到羅馬城來。因為羅馬人非常務實,既然已經(jīng)有現(xiàn)成的最高學府,那么不妨順其自然。如果羅馬人想深造,那么去雅典或者亞歷山大繼續(xù)深造就行了,沒必要浪費資金,在羅馬開設大學。
不過有趣的是,雅典學院和亞歷山大博學院,并不是大學,而更接近于“研究院”。在這兩所最高學府讀過書的名人也不少,比方說著名律師西塞羅,以及詩人賀拉斯。但是,在最高學府畢業(yè)的人,一個都沒有當過羅馬帝國的皇帝。
奧古斯都大帝17歲就被卷入政治斗爭,恐怕連高中都沒讀完。軍旅出身的維斯帕鄉(xiāng)和圖拉真也只有高中學歷,甚至連知識分子出身的哈德良都沒上過大學。不過,雖然皇帝都沒有大學文憑,但羅馬帝國一直對雅典學院和亞歷山大博學院給予國家資助。
所以,這倆機構(gòu)也可以算得上是國立大學。
五、最后一點回想
羅馬的教育實在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體系:小學到高中都是私立學校,而且完全是自由市場。羅馬從未規(guī)定過學校的學費應該收多少,沒有國家指定的教科書、必修課。要收多少學費、用什么教材,完全取決于老師的教學。如果老師的水平不夠,那么無論學費收得多么低,也招不到學生。
但是,處于象牙塔頂端的大學老師們,卻完全沒有自由市場競爭的壓力。拿著“鐵飯碗”的最高學府教授們,可以靜下心來,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地鉆研科學知識,不必為凡塵俗世所打擾。畢竟很多時候,績效競爭和科學研究并不是正比例關(guān)系。
不過,君士坦丁皇帝確認基督教為國教之后,羅馬的初級、中級教育逐漸變成了國營。教師的資格也需要專門的教師考試來決定,教師資格考試的主要內(nèi)容也并不是自然科學或者教學方法,而是是否信仰基督教。學校的教材也必須使用基督教指定課本,教會還在各個學校設置常任監(jiān)督員,監(jiān)察學校的教學是否符合基督教精神。
不過從此以后,教師開始領(lǐng)取固定工資,學生學費也全免了。
令人驚訝的是,和教育一樣,當時的醫(yī)療也國營化了。羅馬最繁榮的時候,醫(yī)療和教育都是私營,而衰退時代卻變成了國營,或許那些相信社會應該由一種思想來統(tǒng)一的人們,掌握權(quán)力之后首先想做的,就是控制教育和福利。
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半個世紀以后,羅馬帝國也滅亡了,只留下了被后世稱為基督教帝國的拜占庭。位于羅馬帝國東方的雅典學院和亞歷山大博學院不久之后也關(guān)門了。這是因為,多元思想和批判思維,是科研文化進步的根本動力。而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成了清一色的基督教徒,必須用基督教義解釋自然和社會中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