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放,隨時更新】高考語文如何解鎖130+,每個高中生都要get的底層邏輯丨

回歸常識
第一節(jié):回歸底層邏輯,破解難題坑題
從命題人的角度破解命題人的思路,它是如何去出一道難題的,它有哪些玩法
一.跨文體命題
例1

普通學生第一反應:詩人是蘇東坡嘛,他一生被貶,黃州惠州儋州,他一輩子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就是這樣一個人。在頭腦中已經(jīng)形成了對于蘇東坡這個任務的固化印象
而注解1中寫的是一個非常中性的表達,換句話說,這首詩的情況發(fā)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蘇東坡仿佛一生被貶,但是你想想,一個人活了那么長,一個人的生命是那么復雜,一個人所經(jīng)歷的事情是那么的多,那么難道一個人真的可以被簡化成一輩子只干一件事,或者一輩子只有一種命運嗎?
思維—(1)單向度思維(2)多向度思維
很多時候我們是用單維視野去看題的,所以當出現(xiàn)蘇東坡時,就已經(jīng)在腦子里先入為主的產(chǎn)生了四個字—一生被貶
而在詩中沒有任何信息告訴我們蘇東坡被貶了,只說明了蘇東坡現(xiàn)在在杭州當官,他在任上出巡
如果了解命題人的心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他在干一件事:反命題,這個時候單向度思維就會導致一次次掉進坑里
通讀全詩,可以瞬間抓到:此時的蘇東坡是開心快樂的——單向度思維(只抓住詩人的某一個情感)
思想方法如何進行調(diào)整,如果了解命題人的命題思路,就會知道,從命題學的角度來說一道題的難度分成三種不同情況:0.7(70%的同學能做出來);0.5(50%的同學能做出來);0.3(30%的同學能做出來)
有一次蹦到你腦子里的答案一般來說它的難度就在0.7左右,也就是說這一點你看得出來別人也看得出來,所以你要做的其實是一個反推的環(huán)節(jié)
想要拿高分的底層邏輯是—把自己當成命題人,要去想著命題人一定在跟你捉思想方法上的迷藏,你腦子里瞬間蹦出來答案就不可能是它全部的答案,它一定會留下那么些東西,讓考生不那么容易想到,然后一看到答案恍然大悟,但是下次類似的悲劇還會重演
如果能倒著做題就不一樣了:①從分數(shù)倒推(6分3~6點);②從字數(shù)判斷,一分大概10~15個字:③一首詩中詩人的情感是有限的,這個時候詩歌很可能還有別的主體
↓
多向度思維:主體—人\事\物
↓
人所對的對象不同情感也不同
Ⅰ一首詩可能表現(xiàn)的不只有詩人的情感,這首詩中如果還有別的人或事那么它們也有情感
Ⅱ人有情感,人也有性格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想和感情不是一個東西,思想thought,感情emotion
答案:
1.這首詩表現(xiàn)出蘇東坡在任上出巡,看到百姓春耕結(jié)束、安居樂業(yè)時內(nèi)心的快樂與喜悅 (人\事)
2.同時也表現(xiàn)出蘇東坡這個人對于勞動、農(nóng)作、耕種的喜愛和贊美(人)
3.蘇東坡還看到了大自然的美景,表現(xiàn)出對自然的喜愛(物)
例2

這明明是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問“劃線句子有什么作用”的題目,古詩文中一般都是煉字題
時代變了,活題越來越多,我們現(xiàn)在絕不是只背就行,而是要在背完之后,在不同的場景下把你背的東西靈活的運用出來
底層邏輯:萬變不離其宗——方法都一樣,如果能學會觸類旁通,拆掉你思維的墻,一切皆有可能
在頭腦中先做邏輯建模
↓
文章句子的作用:1.結(jié)構(gòu)
2.內(nèi)容
3.手法
1.結(jié)構(gòu)—開頭:開篇點題,總領下文,為下文作鋪墊,奠定全文基調(diào),激發(fā)讀者興趣
2.內(nèi)容:通過…表達…—通過寫“東風知道我要出行,把雨都停了”這件事,表達詩人在任上對百姓生活的關(guān)心,表達了內(nèi)心的喜悅
3.手法—擬人
例3
仍然會堅持以經(jīng)典名著,尤其是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的小說為主要考察點
它與我們常見的文章有何不同:1.它的目標和意義變得越來越模糊


小說講述兩人去野外滑雪的經(jīng)歷,先勾勒他倆滑雪的過程,再寫他們來到客棧飲酒小憩,主要采用對白的寫法,對話的內(nèi)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酷愛滑雪,二是相約滑雪。
現(xiàn)代派小說和后現(xiàn)代派小說和傳統(tǒng)經(jīng)典意義的小說在底層邏輯上的不同:在經(jīng)典文學時代,任何文章都通向一個意義、道理、啟悟,而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的小說有意把這些東西打散拿掉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是無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處境是荒誕的,很多時候我們費盡心思想要去建構(gòu)一個意義,但是最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個意義被人的復雜打散了。很多現(xiàn)代派和后現(xiàn)代派的小說的本質(zhì)是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紛亂與不定,它沒有意義,它只是呈現(xiàn)出生活的某一樣態(tài)
海明威在文學史上的賦名叫做“迷惘的一代”。海明威那一代的年輕人為了美國走上戰(zhàn)場,可是戰(zhàn)爭結(jié)束之后呢,這些在戰(zhàn)爭中為國家拼了命的年輕人回到社會中后發(fā)現(xiàn)一切都變了,這個時代好像講他們遺忘、拋棄,他們曾經(jīng)在戰(zhàn)場上無比自豪,認為一切都是有意義的。然而有一天他們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的意義在他們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之后,所有人生活如常,沒有人記得那些為了國家獻身的年輕人,所以海明威很迷惑,那一代的年輕人很迷惑,于是才有了朋克、搖滾等等那樣的嬉皮士,他們再也不相信意義了
所以海明威筆下的年輕人對于一切確定是那么的懷疑,他們再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穩(wěn)定的意義,所以他們既想要互相約定,同時又說:“真的嗎?這個世界或許沒有什么是能夠說定的?!?/p>
底層邏輯就是一個孩子和一個成年人最大的不同。一個孩子永遠不用擔心“意義”這件事,因為一切都是被安排好的--這篇文章一定要表達了什么、這件事一定要有個目標,一個孩子為什么長不大,因為他的每一步都是被別人推動的,他的每一步都要找到一個意義,這個意義一定要有一個象征來贊賞他,比如做好了一件事后給的一朵小紅花。可是成人的世界是殘酷的,很多事情你做得很好,可是沒有人給你小紅花,會覺得世事的無常,會覺得生活的紛亂,會覺得善惡這樣的東西不能夠解釋這個世界的全部,這個世界的人不是靠“善、惡”這樣二分法能區(qū)分的了的
就好像這道題,不是有沒有意義那么簡單的,它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種人在歷史中的處境,一種心理的狀態(tài)
如果沒有這樣的認知維度,看到這樣的文章還在操持著去理解那些簡單的小說的方式,那就一定看不懂這樣的文章
海明威想表達的就是人生的不確定性,兩個人明明定好的事情,但是同時兩個人都知道,這件事也許會發(fā)生也許不會發(fā)生
不能說這樣的理解更深刻,但這代表了我們認知維度的提升

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在思維方式上的很難改變的東西——人要歸因,他想要就每一個東西找到一個理由。生活中太喜歡歸因的人很難做自己,做題時也如此。考試出了一個題沒見過怎么辦?沒見過就沒見過,沒見過就對付它。
認真研究它想然你干什么,任何時候把底牌搞清。
“據(jù)此”—根據(jù)上一個句子來安排你的答案,然后你要說明:一、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是怎樣的;二、這樣安排情節(jié)的效果
一、內(nèi)容題:本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概括這個故事寫了幾件事
二、效果題:這樣寫的效果——這樣寫的好處好處:1.生動形象;2.含蓄抒情;3.增強文章藝術(shù)感染力;4 讓文章更有想象力;5.讓文章有留白,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6.增強讀者閱讀興趣……
題目—(翻譯)—真正的冰山深不可測,小說的情節(jié)只描寫了1/8——所以根據(jù)題目要干兩件事:①小說表面的1/8那個情節(jié)寫了啥;②小說還有7/8是沒說的,應從已知的1/8推測它
①第一件事:兩個人在越野滑雪;第二件事:兩人在咖啡館相互約定再去滑雪 ②底層邏輯:這是個小說,小說四要素--人物、情節(jié)、主題、環(huán)境 人物:文章寫出人物的行為,推測人物的性格、成長背景 情節(jié):文章只寫了兩人去滑雪、兩人相約再去滑雪,推測其他情節(jié)和他們在滑雪之外感到事情 環(huán)境:文章寫了兩人滑雪等等,推測做這些事情的社會背景 ③效果:使讀者進行豐富的聯(lián)想;調(diào)動讀者想象力;讓文章富有藝術(shù)性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如果一直在意于這道題的題目沒有見過,那就會永遠不可能答對。打開你思維的那堵墻,很多東西就能夠豁然開朗
所有這些文章敢這樣問,只有名家的文章才具備可以這樣設問的基礎,因為只有名家的文章才具備文章的張力。什么是文章的張力?真正厲害的作品它的主題是不唯一的,它的作品內(nèi)部會存在一種互相矛盾的情況,然后打開無數(shù)多個意義。所以命題人越來越多的去問到這樣的題目

首段

首段翻譯:⑴某君叫昆仲,現(xiàn)在不說他的名字。是我以前中學時的良友,分隔了很多年,(關(guān)于他的)消息慢慢沒有了。日前偶然聽說他得了一場大病,剛好回到故鄉(xiāng)。(我)繞道去探訪他,只見到一個人,他說病的是他的弟弟。他說勞煩你遠道來探訪,但是他的病早已經(jīng)好了,到某地去做(某些職位)的候補了。他大笑,拿出兩冊日記來,說(通過這些日記)可以知道他病時候的樣子。不妨將它送給一些舊友。
⑵(我)拿回去看過一遍,知道他患的是一些“迫害狂”之類的癥狀。文字有些雜亂無章,又有很多荒唐的說話;也不標明日期,但是墨色字體不一樣,知道不是同時寫上去的。里面也有一些聯(lián)絡人的姓名?,F(xiàn)在摘取一篇,以用來給醫(yī)家們研究。日記中的語句錯誤,一字也不改;只有人名雖然全部是村里的人,世間的人不會知道,無關(guān)大體,那樣就全部改了。至于書名,則是日記作者本人病好時題的,也不改動。七年四月二日記。
各位不覺得哪兒不對嗎?我們所有人都熟知的是狂人日記的結(jié)尾,狂人日記的結(jié)尾是救救孩子,可是狂人日記的開頭是怎么寫的?魯迅給了一個特別具有張力的彈性的開頭,不是用白話文寫的,是用文言文寫的,文言文中告訴我們:狂人已經(jīng)好了,這個所謂狂人日記是本人愈后所題,狂人現(xiàn)在不僅好了,他不狂了,他還要去某地準備當官了,他候補了。
文章結(jié)尾明明狂人呼吁救救孩子,可是魯迅的開頭卻用文言文寫了個小序,告訴我們狂人現(xiàn)在已經(jīng)痊愈了,魯迅這樣寫有何匠心呢?
所以你們知道什么叫真正偉大的作家,那我告訴你這就是魯迅的張力。
所以魯迅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首先肯定有手法。第一,手法對比:在形式上形成了一個特別明顯的對比,正文是白話文寫的,小序卻是用文言文寫的,兩者形成了一個強烈的反差,使得我們看到一點就是狂人那個救救孩子的呼聲被相對化了。什么意思?就是沒那么容易。這個高呼救救孩子的人,最后干嘛去了?不還是去當官嗎。他想要去改變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只能回到那個吃人者行列,他又要去當官了。所以,第二,在表達的意思上,魯迅打開了個口子,他讓我們明白,救救孩子哪那么容易,喊起來容易,可是真正做起來呢,狂人也會改變,因為這個社會沒有辦法容下他,所以最后一個高呼著救救孩子的人,一旦病好了過正常生活,他有可能就會變成原來那個樣子。魯迅讓我們看到了:啟蒙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啟蒙可以高呼口號救救孩子,但是啟蒙面對的問題是:啟蒙者真正想要去啟蒙那些庸眾的時候,他很可能無力去抵抗。所以當一個狂人變得正常之后,他完全有可能恢復到那個吃人的樣子,繼續(xù)做一個官員,做封建社會的這樣一個殉難者。
于是魯迅就告訴我們的是啟蒙沒那么容易,五四新文化,你以為就一下子變了,社會那么陳舊,你以為說一句新青年就真新了。魯迅是中國歷史上最矛盾,最痛苦,最深刻的靈魂。因為魯迅從新文學的第一篇小說就開始告訴我們:救救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要面對的事情太多了,新青年也很可能變成舊青年。
這就是這個文章最牛的地方,魯迅的文章為什么會考,因為魯迅牛啊。他的文章稱得起這樣考。
現(xiàn)在的高考語文不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作為題而存在的高考語文,它越來越典雅端莊,越來越愿意用那些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去考察大家,它真正想要去檢查的不僅僅是你得了多少東西,不僅僅是你是否背過,而是你是否具有兵來將擋的、臨時的、思辨的能力,臨時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jù)問題現(xiàn)場安排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它也更要考能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做現(xiàn)代小說,什么叫做更高級一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