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面試素材手冊·奮斗篇——凡事勤則易,凡事惰則難。
上一篇:

奮斗篇
——凡事勤則易,凡事惰則難。
一、特別講政治
1.永久奮斗?!珴蓶|
2.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囆∑?/p>
3.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暯?/p>
4.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暯?/p>
5.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暯?/p>
6.以人民為中心,首先是共產黨人的使命,強調共產黨人為人民的不懈奮斗。它也是全體人民的奮斗,是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群眾一起的奮斗。為幸福而奮斗,在奮斗中謀幸福。——習近平
7.一個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是一個人、不是少數人能完成的。需要全民族的覺醒,需要千千萬萬普通人的參與。與人民一起奮斗,首先要解決動員人民的問題。——習近平
8.對于千千萬萬普通人,“中國夢”最能喚醒理想,“我奮斗我幸?!弊钅艽騽尤诵??!爸袊鴫簟笔沁h大的目標,“奮斗”是最具體的方法。“奮斗幸福觀”告訴每個人:——習近平
9.只有奮斗,才能促進我們理解平凡崗位的意義,認清普通人生的價值,珍惜當下一切的來之不易,發(fā)現我們所處時代的獨特與不凡?!暯?/p>
10.“奮斗是長期的,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偉大事業(yè)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xù)奮斗?!比嫔罨母镆嗳绱?,必須不懈地奮斗,堅持久久為功?!暯?/p>
?
二、特別有文化
1.人生誰能無憂愁,抱怨不如多奮斗。
2.人生,最寶貴的莫過于光陰;人生,最璀璨的莫過于事業(yè);人生,最快樂的莫過于奮斗。
3.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自己永遠不倒。
4.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斗就可以征服的命運。
5.奮斗令我們的生活充滿生機,責任讓我們的生命充滿意義,常遇困境說明你在進步,常有壓力,說明你有目標。
6.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也。
7.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8.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9.種子如果不經過堅強的泥土中掙扎奮斗的過程,就永遠不能發(fā)芽滋長;人如果不經“雨雪冰寒凄風苦難”就無法達到理想的彼岸;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浮起你理想的風帆。
10.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
三、特別會舉例
1.王羲之與“墨池”:王羲之從小練字,7歲的時候,已經寫得很不錯了。繼續(xù)練了四五年,總感到進步不大。有一天,在父親的枕頭里發(fā)現一本名叫《筆談》的書,里面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偷偷地閱讀起來。正當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么偷我枕中秘書?”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钡?,王羲之并不滿足已有的進步。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的書跡,愛不釋手,自嘆不如。張芝的草書寫得好,人們稱他為“草圣”。王羲之不僅愛慕他的字,更欽佩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苦練書法的頑強精神。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王羲之寫道:“張芝就著池塘的水練書法,連池水都變黑了,如果人們也下這么深的工夫去練習,未必會趕不上張芝。”從此,王羲之每天揮筆疾書,寫完字后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涮筆。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們把這個水池稱作“墨池”。
?
2.“藥圣”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并拜漁人、樵夫、農民、車夫、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為了了解一些草藥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劇烈的毒藥。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于明萬歷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被后世尊為“藥圣”。
?
3.馬克思與《資本論》:早在1843年,25歲的馬克思在科倫主編《萊茵報》時,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此后,足足有40年,直到靜靜地躺在舊椅上與世長辭時(1883年),他還沒有把《資本論》的第二、三卷完全整理出來。馬克思說過,《資本論》是他終生的事業(yè)。他是以驚人的毅力寫作這部“無產階級的圣經”的。1843年10月,馬克思被迫流亡巴黎,從此開始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流亡倫敦期間,馬克思一家甚至因付不起房租而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舉家遷移。但馬克思仍能堅持自己的工作,他寫信告訴夫人魏德邁:“早上九點至下午七點,我通常在大英博物館里?!?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終于使馬克思松了一口氣。但在這以后的15年間,他還是日夜為《資本論》絞盡腦汁,他一面要忙于處理第一卷的翻譯和修訂工作,同時又要把其余三分之二的手稿編纂成“藝術的整體”,嘔心瀝血花了40年時間,終成經典《資本論》。
?
4.“人民藝術家”齊白石:齊白石從小家境貧困,世代務農,僅在12歲前隨外祖父讀過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種田,什么活都干,12歲學木匠,15歲學雕花木工,掙錢養(yǎng)家。27歲才開始正式學畫畫,可謂起步晚,基礎差。這個時候所有人恐怕連他自己也不會想到,日后會成為一代大師,獲得一連串的榮譽。齊白石什么時候可以稱的上“成”字不太好說,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時候已經小有名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歲后開始大膽突破自己,轉變畫風后才從此聲名大振。1949年當選中國文聯委員、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委員。1952年聘為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文史館研究館員、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主席、北京中國畫院名譽院長。曾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
四、特別懂陜西
1.韓城司馬遷筆耕不輟:字子長,西漢夏陽龍門人(今陜西韓城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漢武帝時任郎中、太史令、中書令,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因此后世尊稱他稱為太史公。司馬遷10歲開始學習古文書傳。20歲時,從京師長安南下漫游,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qū),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此后,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后任中書令,繼續(xù)發(fā)奮著書,終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記》的撰寫。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影響深遠,為歷代傳頌。他從42歲時開始寫《史記》,到60歲完成,歷時18年。如果把他20歲后后收集史料,實地采訪等工作加在一起,這部《史記》花費了他整整40年時間,傾注自己大量的心情,終成巨著,
?
2.旬陽王庭德身殘志堅:35歲的侏儒作者王庭德是陜西聞名的殘疾人作家,他就出生于1981年。童年時期,他的父親患有精神病,1996年辭世而去;爺爺為了讓父親傳宗接代,收留的母親是一名智力低下,雙目視力模糊的乞討女子;王庭德在他出生后第二年又因發(fā)高燒引發(fā)生長激素障礙,雖然智力發(fā)育正常,但骨骼發(fā)育遲緩,卻漸漸成了一個肌無力侏儒……缺少父母呵護的王庭德,因為身體的缺陷和家庭的貧困,沒有能夠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健康成長。但他心中卻充滿著求知的渴望,上學卻遙不可及。初中畢業(yè)那年,王庭德為答謝所有關愛他的人,以感恩的情懷寫了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題目是《一個侏儒的自述》,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投寄到《全國中學優(yōu)秀作文選》,盡然很快發(fā)表了。被更名為《跋涉的生命》的這篇文章,包含著他的悲慘遭遇、坎坷經歷和對未來的追求、向往。隨后的十多年來,他已在《中國青年報》、《陜西文學界》等省內外近百家報刊上發(fā)表新聞稿件50多萬字700多篇,刊發(fā)詩歌、散文和隨筆、言論等文藝作品40多萬字100多篇;出版的《這個世界無須仰視》自傳體小說榮獲陜西優(yōu)秀文學獎、陜西殘疾人奮進文學作品一等獎等多個獎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