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太多,人就沒心力去想更遠(yuǎn)的事情了……

原創(chuàng)非首發(fā),首發(fā)于同名公號!文章有少量修改不影響閱讀!
1
很多人會有種吃苦崇拜。
就是覺得吃苦的人生才是正常的,不吃苦的人生都是應(yīng)該被譴責(zé)的……
有時候明明沒苦,也要創(chuàng)造苦出來,還美其名曰鍛煉。
但,鍛煉有時候不僅僅只有吃苦這一種方式,或者說,不是大家以為的那種方式。
大多數(shù)人以為的鍛煉是讓人進行體力勞動,比如明明可以坐車,偏要讓孩子走路,走到腳底起泡,走到口干舌燥。
比如明明可以借助工具來達(dá)成目的,偏要讓孩子用最土的辦法。
但,更重要的鍛煉其實是思維上的鍛煉,是意志上的磨練。
你讓孩子走幾公里路,能磨練他的意志嘛?
未必,為什么?因為他知道他有依托!

什么意思?
舉個例子,一個特別窮人家的孩子,家里別說轎車,連摩托都沒有,或者說只有一輛摩托,被父母拿去當(dāng)工作時的通勤工具了。
這時候,你讓他走幾公里路,孩子沒啥怨言的,因為他知道他沒依靠,他只能走回去,他不走回去,也沒人會管他,父母不是不想管,是沒辦法管。
但如果你家庭里轎車都有好幾輛,你也有時間,然后故意不去接孩子,和孩子說這是在鍛煉你。
你猜猜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
甚至有的孩子因為覺得有依托,所以走到走不動了就半路撂挑子,直接給父母打電話讓你接他。你要是不接,說不定他就直接在馬路邊上做起……
看看,誰耗得過誰!
2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于依托。
前者覺得自己沒依托,所以只能自己拼命的想辦法。
后者覺得自己有依托,所以并不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而是想辦法讓自己的依托為自己解決問題!

吃苦,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
真正重要的就是因為兩者的心態(tài)不一樣。
你偶爾讓孩子吃一回苦,但孩子并不明白吃這種苦的意義,那這種苦毫無意義的。
就比如你已經(jīng)在大城市安家了,放假回到父母老家里,讓孩子跟著他爺爺奶奶去地里干活。
但問題是,他真的知道挖地的意義嗎?
他沒完整參與過一輪經(jīng)濟作物的周期。
他頂多參與了其中一小部分,他感受不深的。
你有本事就讓他從挖地,種植,澆水,除草,防蟲收割,收獲,售賣,一條龍全搞了,讓他完整參與整個周期,不然你讓他去挖幾天地,有意義嘛?
甚至你讓他參與整個周期意義都沒那么大。
因為他知道他只是偶爾的參與,他以后大概率不會做這個。
所以他感受不到社會中的隱形歧視,比如你一個農(nóng)民,去參與同學(xué)聚會,別人問你做啥時,你說你是農(nóng)民,那別人可能嘴上不說,心理卻在暗暗發(fā)笑。
這種心理感受因為你只是偶爾參與,所以不可能有多深感受的。
一個農(nóng)民,一個建筑工,之所以拼了命的想爭口氣,就是因為他受夠了這種隱形歧視,他想揚眉吐氣……
但一個沒咋受過這種歧視的人,沒有這種心理壓力的人,他沒這種心態(tài)的。

3
吃苦有時候不僅不能鍛煉人,反而可能讓人把心力磨平了。
吃苦太多,人就沒心力去想更遠(yuǎn)的事情了……
一個常常吃苦的人,時間久了,眼里心里的注意力就全放在怎么擺脫這些苦上了。
甚至?xí)?xí)慣吃苦,最后被同化成那種有吃苦崇拜的人。
但苦這玩意很奇怪,你越吃它,它就會來的更多。
就像大數(shù)據(jù)一樣,你越看啥,它就越推薦你啥。
苦也是一樣,雖然你可能不想吃苦,但因為你經(jīng)常吃它,它就誤以為你喜歡它,最后就越吃越多,你吃的越多,它就越覺得你喜歡它,就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此苦非彼苦。
你要好好想清楚,你吃的到底是什么苦,真的有意義嘛?
注意:本文配圖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果有侵權(quán)的話聯(lián)系我必刪!圖片內(nèi)容基本與文章無關(guān),僅僅是為了讓大家減少視覺疲勞而已,請勿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