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功能成就造型,還是設計服務于功能?淺談毛瑟手槍的外觀與功能的平衡

毛瑟手槍在中國的知名度可謂是無人不識無人不曉;無論是哪一款型號,其獨特的外觀以及復進機的運作方式是使得毛瑟手槍一眼即可被認出來就是那條街上最靚的仔;都說:“美麗的面孔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往往只有當基本功能滿足才會最求其美學上的更高層次;將從設計與時代結合毛瑟手槍是否是成功設計的一款手槍;
一、歷史背景
自1893年起,大部分手槍都試圖設計新的構造來取代轉(zhuǎn)輪手槍,讓裝填彈藥變地更方便,使用的可靠性也需要比轉(zhuǎn)輪手槍高;

然而在新起的設計手槍中似乎都不太完美,甚至是缺陷影響使用;但博爾夏特C93在當時無論是精度與實用性都是較強的手槍,唯一的缺點就是攜帶不方便;不得不說歐洲人的腦洞還是很大的,

不難看出博爾夏特的產(chǎn)品是魯格P08的前身;更有趣的是毛瑟手槍的設計并不是由保羅毛瑟的靈感體現(xiàn),反而是從之前拍檔伯格曼的圖紙中獲取的復進機設計,然后就跑路了,雖然在擊錘原理上毛瑟沒有借鑒,因為相對比較復雜;

二、設計
之所以毛瑟竊取了伯格曼的設計靈感,很多時候為了避免專利糾紛,毛瑟也只能說是從步槍上進行的靈感設計,如果看回1890-1910的歐洲手槍確實是從步槍的槍栓式結構進行的設計;尤其是步槍會使用彈橋,而這些手槍也同樣使用了彈橋,包括毛瑟手槍系列、伯格曼手槍系列、斯泰爾哈恩1912、曼利夏1905等;

樣式是挺新奇的,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轉(zhuǎn)輪手槍的容彈量、射程、可靠性的問題;說回毛瑟的擊錘激發(fā)設計,就是從步槍上演化而來,這也導致了兩個常被詬病的問題,第一是手持情況下后坐力變得不好控制;第二是過于龐大的槍身以及重量,不好攜帶;我們就來看看這兩個問題的具體情況,為什么說后坐力不好控制,答案就是槍機的設計,槍機占了很大的一個位置而彈倉前置也導致了握把需要進一步后移;

學過初中物理的都知道,支撐點與受力點距離相差越大,就是費力杠桿;而毛瑟恰好體現(xiàn)在這一點上,我們拿1911a1做比較;前者槍膛到握把的距離只有3cm,而后者達到了11cm;


這也是為什么毛瑟更難以控制后坐力,槍口上揚更為嚴重;毛瑟大部分的型號都是可以支持木盒槍托的,用了木托后槍口上揚的程度大大減弱,想要控制后坐力就要上木托;


顯而易見毛瑟的設計似乎用是介于手槍與步槍之間,可以成為卡賓槍,但子彈的穿透力過強而沒有較大的空腔停止作用;這樣一來就使得毛瑟設計有點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的尷尬情況;歐洲人似乎也沒有像勃朗寧那樣,從新的設計角度去設計這一款槍,或者說本來毛瑟就是一個借鑒的衍生品;這又拋出了其重量與占位的問題;長度全長288mm,而1911a1才只有210mm,差了將近7cm的長度,而毛瑟的凈重達到了1.2kg(2.1斤)加上250g的木盒,近2kg的重量,便攜性可謂是沒有;不好隱藏與攜帶,至此可謂是把毛瑟的最明顯的缺點講完了;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將毛瑟彈藥用于1911a1會不會顯著改善這兩個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是有限的;蘇聯(lián)的托卡列夫T33黑星手槍就是將毛瑟7.63改至7.62毫米;本質(zhì)上并無區(qū)別,并增大了火藥的壓力值,T33可以稱為蘇聯(lián)的M1911;上揚跟后坐力還是有的但相比毛瑟會好不少

當年在德國,毛瑟手槍并沒有受到軍隊的喜歡,很大原因是魯格P08的橫空出世;也正因此時此刻,中國的北伐戰(zhàn)爭需要大量的軍火,毛瑟手槍便跨越大洲來到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