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小說里每個穿越者必會做的一件事。
我是個穿越者,穿越到了南宋,有一天我喝醉了,在酒樓里怒罵朱熹。
“這朱熹就是個害人的東西,他創(chuàng)立的理學(xué)害了多少人啊,禁錮了多少人的思想?!?/p>
“中國的近代科技跟不上,全賴這朱熹,全賴這儒家。”
“他們就是一群傻叉,連地球是個圓的都不知道?!?/p>
在我怒罵朱熹的時候,鄰座有一人站起來,指著我大罵。
“狂生一個!知道這世界是渾天說便大放厥詞!你可知這天有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地上?你可知這大地有傾角?你可知這赤道為度,可這大地越往兩側(cè)延伸,越發(fā)狹窄?你可知大地不依靠任何東西就可漂浮空中?”
“這些都是人家歐洲人的東西,你就拿來當(dāng)成自己的?可笑?!蔽业赡?,大笑,笑這中國人老是偷竊他人的東西。
“你說那西方的蠻子?不洗澡的蠻子?我堂堂中華兒女,偷竊他們什么東西?野蠻的本性嗎?”
此人衣袖一甩,不與我言語了。
我喝醉酒迷迷糊糊從樓梯上滾落,一驚,從自己的床上醒來。
想來這夢中的話便是一些妄語,中國古人就是傻子一個,哪知道這地球是不是圓的?
------------------------------
看歷史小說有感,每本小說都要拿著這個地球是不是圓的來罵古人一遭,不僅如此,這些人認(rèn)為自己提出地球是圓的就一定會被儒家罵,就一定會被歸為異端。
朋友,多看點書好吧。
宋明理學(xué),學(xué)的是朱熹那一套性理之書,你提這個地球是圓的,再提地球漂浮空中,人家書中早就說了!
別丟人現(xiàn)眼了好吧!
穿越回去,別說找朱熹的門人了,就找一個博學(xué)的儒家學(xué)者,你也會被罵的。
人家是古人,不是傻子!
我真的沒見過哪本穿越小說不詆毀古人的智商的。
也可以說,我們被西方洗腦了,許多文章,都在宣傳西方的科學(xué)家提出的種種概念,然后以此為基調(diào),謾罵中國古人的愚蠢與封建。
罵朱熹會得到一片的贊頌,夸朱熹會得到一片的詆毀。西方這些人的道德問題是一點不關(guān)心啊,抓著中國古人的道德就罵,反正一定是中國古人無理,不管這事是不是真的,假的他也給你變成真的。
就一句話,清朝末年的問題都是由于程朱理學(xué),都是由于朱熹這個道貌岸然的家伙。
就是因為程朱理學(xué)對思想的禁錮,所以中國人才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世界的真理,一切都是程朱理學(xué)的問題!
若是中國古人也提出了這個世界的真相,那么一定是偷西方的,一定是偽造的。
多看點書吧!
別動不動就被西方洗腦了。
否定程朱理學(xué),所以連書都不看,直接下定義,朱熹的學(xué)問就是狗屎。
沉溺在不知真假的事情中,朱熹扒灰,和自己媳婦有一腿,嘖,有意思。朱熹滅佛,卻自己和尼姑偷情,更有意思了。
如此,直接把宋明清的文人當(dāng)傻子了。朱熹的學(xué)問沒點真東西,能被傳頌這么久嗎?
腦子是個好東西,希望你也有。
后面會宣傳許多程朱理學(xué)的內(nèi)容,麻煩帶著書來罵我,當(dāng)然,程朱理學(xué)的內(nèi)容后面可能也就會被限流,三五百人看過,沒人看,自然也等不到來罵我的人。
以下資料出自《朱子語類》
? ? ? ? 天文有半邊在上面,須有半邊在下面?!矁g〕
如何見得天有三百六十度?甚么人去量來?只是天行得過處為度。天之過處,便是日之退處。日月會為辰?!补?jié)〕
有一常見不隱者為天之蓋,有一常隱不見者為天之底?!补?jié)〕
天行至健,一日一夜一周,天必差過一度。日一日一夜一周恰好,月卻不及十三度有奇。只是天行極速,日稍遲一度,月必遲十三度有奇耳。因舉陳元滂云:"只似在圓地上走,一人過急一步,一人差不及一步,又一人甚緩,差數(shù)步也。"天行只管差過,故歷法亦只管差。堯時昏旦星中於午,月令差於未,漢晉以來又差,今比堯時似差及四分之一。古時冬至日在牽牛,今卻在斗?!驳旅鳌?/p>
天最健,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之健次於天,一日恰好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但比天為退一度。月比日大故緩,比天為退十三度有奇。但歷家只算所退之度,卻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此乃截法,故有日月五星右行之說,其實非右行也。橫渠曰:"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此說最好。書疏"璣衡",禮疏"星回於天",漢志天體,沈括渾儀議,皆可參考?!查b祖〕
問:"天道左旋,自東而西,日月右行,則如何?"曰:"橫渠說日月皆是左旋,說得好。蓋天行甚健,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又進(jìn)過一度。日行速,健次於天,一日一夜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正恰好。比天進(jìn)一度,則日為退一度。二日天進(jìn)二度,則日為退二度。積至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則天所進(jìn)過之度,又恰周得本數(shù);而日所退之度,亦恰退盡本數(shù),遂與天會而成一年。月行遲,一日一夜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行不盡,比天為退了十三度有奇。進(jìn)數(shù)為順天而左,退數(shù)為逆天而右。歷家以進(jìn)數(shù)難算,只以退數(shù)算之,故謂之右行,且曰:'日行遲,月行速。'然則日行卻得其正,故揚子太玄首便說日云云。向來久不曉此,因讀月令'日窮於次'疏中有天行過一度之說,推之乃知其然。又如書'齊七政'疏中二三百字,說得天之大體亦好。后漢歷志亦說得好。"義剛錄云:"前漢歷志說道理處少,不及東漢志較詳。"淳問:"月令疏'地冬上騰,夏下降',是否?"曰:"未便理會到此。且看大綱識得后,此處用度算方知。"〔淳〕義剛同。
天左旋,日月亦左旋。但天行過一度,日只在此,當(dāng)卯而卯,當(dāng)午而午。某看得如此,后來得禮記說,暗與之合?!灿尽?/p>
天道與日月五星皆是左旋。天道日一周天而常過一度。日亦日一周天,起度端,終度端,故比天道常不及一度。月行不及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今人卻云月行速,日行遲,此錯說也。但歷家以右旋為說,取其易見日月之度耳?!仓痢?/p>
問天道左旋,日月星辰右轉(zhuǎn)。曰:"自疏家有此說,人皆守定。某看天上日月星不曾右轉(zhuǎn),只是隨天轉(zhuǎn)。天行健,這個物事極是轉(zhuǎn)得速。且如今日日與月星都在這度上,明日旋一轉(zhuǎn),天卻過了一度;日遲些,便欠了一度;月又遲些,又欠了十三度。如歲星須一轉(zhuǎn)爭了三十度。要看歷數(shù)子細(xì),只是'璇璣玉衡'疏載王蕃渾天說一段極精密,可檢看,便是說一個現(xiàn)成天地了。月常光,但初二三日照只照得那一邊,過幾日漸漸移得正,到十五日,月與日正相望。到得月中天時節(jié),日光在地下,迸從四邊出,與月相照,地在中間,自遮不過。今月中有影,云是莎羅樹,乃是地形,未可知。"〔賀孫〕
義剛言:"伯靖以為天是一日一周,日則不及一度,非天過一度也。"曰:"此說不是。若以為天是一日一周,則四時中星如何解不同?更是如此,則日日一般,卻如何紀(jì)歲?把甚么時節(jié)做定限?若以為天不過而日不及一度,則趲來趲去,將次午時便打三更矣!"因取禮記月令疏指其中說早晚不同,及更行一度兩處,曰:"此說得甚分明。其他歷書都不如此說。蓋非不曉,但是說滑了口后,信口說,習(xí)而不察,更不去子細(xì)檢點。而今若就天里看時,只是行得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把天外來說,則是一日過了一度。季通常有言:'論日月,則在天里;論天,則在太虛空里。若去太虛空里觀那天,自是日月羈得不在舊時處了。'"先生至此,以手畫輪子,曰:"謂如今日在這一處,明日自是又羈動著些子,又不在舊時處了。"又曰:"天無體,只二十八宿便是天體。日月皆從角起,天亦從角起。日則一日運一周,依舊只到那角上;天則一周了,又過角些子。日日累上去,則一年便與日會。"次日,仲默附至天說曰:"天體至圓,周圍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繞地左旋,常一日一周而過一度。日麗天而少遲,故日行一日,亦繞地一周,而在天為不及一度。積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與天會,是一歲日行之?dāng)?shù)也。月麗天而尤遲,一日常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積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而與日會。十二會,得全日三百四十八,馀分之積,又五千九百八十八。如日法,九百四十而一,得六,不盡三百四十八。通計得日三百五十四,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是一歲月行之?dāng)?shù)也。歲有十二月,月有三十日。三百六十日者,一歲之常數(shù)也。故日與天會,而多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者,為氣盈。月與日會,而少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五百九十二者,為朔虛。合氣盈朔虛而閏生焉。故一歲閏率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歲一閏,則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單一;五歲再閏,則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七十五。十有九歲七閏,則氣朔分齊,是為一章也。"先生以此示義剛,曰:"此說也分明。"〔義剛〕
天道左旋,日月星并左旋。星不是貼天。天是陰陽之氣在上面,下人看,見星隨天去耳?!灿睢?/p>
問:"經(jīng)星左旋,緯星與日月右旋,是否?"曰:"今諸家是如此說。橫渠說天左旋,日月亦左旋??磥頇M渠之說極是。只恐人不曉,所以詩傳只載舊說。"或曰:"此亦易見。如以一大輪在外,一小輪載日月在內(nèi),大輪轉(zhuǎn)急,小輪轉(zhuǎn)慢。雖都是左轉(zhuǎn),只有急有慢,便覺日月似右轉(zhuǎn)了。"曰:"然。但如此,則歷家'逆'字皆著改做'順'字,'退'字皆著改做'進(jìn)'字。"〔僩〕
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jié)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huán)運轉(zhuǎn)。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淳〕
清剛者為天,重濁者為地?!驳婪颉?/p>
天運不息,晝夜輾轉(zhuǎn),故地?fù)n在中間。使天有一息之停,則地須陷下。惟天運轉(zhuǎn)之急,故凝結(jié)得許多渣滓在中間。地者,氣之渣滓也,所以道"輕清者為天,重濁者為地"。〔道夫〕
天以氣而依地之形,地以形而附天之氣。天包乎地,地特天中之一物爾。天以氣而運乎外,故地?fù)n在中間,隤然不動。使天之運有一息停,則地須陷下?!驳婪颉?/p>
唐太宗用兵至極北處,夜亦不曾太暗,少頃即天明。謂在地尖處,去天地上下不相遠(yuǎn),掩日光不甚得。〔揚〕
地有絕處。唐太宗收至骨利幹,置堅昆都督府。其地夜易曉,夜亦不甚暗,蓋當(dāng)?shù)亟^處,日影所射也。其人發(fā)皆赤?!矒P〕
通鑒說,有人適外國,夜熟一羊脾而天明。此是地之角尖處。日入地下,而此處無所遮蔽,故常光明;及從東出而為曉,其所經(jīng)遮蔽處亦不多耳。〔義剛〕
問:"康節(jié)論六合之外,恐無外否?"曰:"理無內(nèi)外,六合之形須有內(nèi)外。日從東畔升,西畔沉,明日又從東畔升。這上面許多,下面亦許多,豈不是六合之內(nèi)!歷家算氣,只算得到日月星辰運行處,上去更算不得。安得是無內(nèi)外!"〔淳〕
天包乎地,天之氣又行乎地之中,故橫渠云:'地對天不過。'〔振〕
地卻是有空闕處。天卻四方上下都周匝無空闕,逼塞滿皆是天。地之四向底下卻靠著那天。天包地,其氣無不通。恁地看來,渾只是天了。氣卻從地中迸出,又見地廣處。〔淵〕
季通云:"地上便是天。"〔端蒙〕
天只是一個大底物,須是大著心腸看他,始得。以天運言之,一日固是轉(zhuǎn)一匝;然又有大轉(zhuǎn)底時候,不可如此偏滯求也?!矁g〕
天明,則日月不明。天無明。夜半黑淬淬地,天之正色?!矁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