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堂——阿膠生產工藝大揭秘??!
阿膠的生產工藝用傳統(tǒng)術語說叫做修治。阿膠的修治,程序相當復雜,大致說來,關鍵程序有十幾道,依次為泡皮、刮毛、焯皮、化皮、靠汁打沫、過濾、沉淀、出膠、切膠、晾膠、翻膠、擦膠等等。
今天我們就來把阿膠的修治術語解釋一下:
【冬板】專指冬季剝取的驢皮叫“冬板”。
【春秋板】春秋季剝取的驢皮稱為“春秋板”。
【伏板】夏季剝取的驢皮稱為“伏板”。
【打沫】又叫提沫,專指阿膠制備中除去雜質的過程。
【掛珠】膠液濃縮至一定程度后,用膠鏟挑起。膠液呈連珠狀流下,這種現象稱之為“掛珠”。
【砸油】是指膠液中加入植物油后,將膠液與油類進行混勻的過程。
【吊猴】膠液濃縮至一定程度時,用膠鏟挑起,膠液則懸吊于膠鏟上形如猴狀,稱之為“吊猴”。
【發(fā)泡】又叫發(fā)鍋,膠液濃縮至一定濃度,輔料加完后,文火加熱一段時間,在膠液表面將鼓起較大的氣泡,如饅頭狀,俗稱“發(fā)泡”。
【醒酒】膠液加入紹酒并濃縮到一定濃度后,或膠鍋中出現“發(fā)泡”現象即將要出膠時,停止加熱,使鍋內的熱氣自然逸出,膠液內無油泡、氣泡,這個過程稱之為“醒酒”。
【掛旗】又叫掛鏟,膠液濃縮至一定程度后,用膠鏟挑起,膠液粘附于膠鏟上呈片狀緩緩墜落,這種現象稱為“掛旗”。
【膠凝與凝膠】膠液熬成后,趁熱傾入已涂有植物油的凝膠盤內自然使膠液凝固成大膠塊,此過程稱之為“膠凝”,所得到的固體膠構之為“凝膠”,又叫“膠坨”。
【開片】將膠坨切成一定規(guī)格小膠片的過程,稱之為“開片”。手操作要求刀口平,一刀切過,以防出現刀口痕跡。
【悶膠】又稱伏膠、瓦膠、瓦箱,開片后的小膠片,在晾膠床子上陰晾數日后,整齊地裝入木箱內,密閉悶之,稱之為“悶膠”。
【晾風】:是指將瓦膠箱中經過“悶膠”的膠塊拾出,擺放在晾膠床上,把膠塊上已悶出的水分揮散掉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