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馬蹄》:人馬同病,千年殤,致我們失落的“黃金時代”!
“蟬解莊子”第12期
《馬蹄》圖文精讀版

《馬蹄》這篇文章,相對來說名氣不大,但它短小精悍,說理透徹,是本人非常喜歡的一篇。
文章的一大特色,是它從頭到尾都在以馬喻人。
在人類馴養(yǎng)的動物里,馬是最特別的一個,它天性奔放、自由,桀驁不馴,所以在《易經(jīng)》里,馬作為乾卦的象征物之一,代表的是天道剛健,自強不息。
可就是這樣一種充滿力量與美的動物,在《馬蹄》一文里,卻給我們展示了其異常慘烈的一面,不由得讓人扼腕痛惜。

文章由馬寫到人,用了很大篇幅介紹遠古的至德之世,給我們勾勒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妙圖景。
這個老莊眼中的“黃金時代”,我們難道不想回去看看嗎?
一、至德之世:像馬兒般自由
文章開篇說:?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御風寒,齕草飲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真性也。”?
就這幾句話,把馬的動態(tài)、性情全都描述出來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凜凜寒冬,雪霽初晴,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上,駿馬奔騰馳騁,踐霜踏雪,盡情撒歡,展現(xiàn)了生命的無限張力。
——“此馬之真性也!”
當然,作者寫馬的真性,意不在馬而在人,所以后文說:?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和馬一樣,人類也是有真性的??棽即┮?,耕種吃飯,都是人的本能。純樸守一而無偏私,天生放任,無拘無束。
接下來,作者濃墨重彩介紹了所謂的“至德之世”:?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
?至德之世,人們行動從容不迫,目光凝神專一。在那個時候,山中沒有路徑通道,水上沒有舟船橋梁。萬物群居共生,居處相互毗連。飛禽走獸繁衍成群,花草樹木繁茂生長。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那個時代,飛禽走獸居然可以任人牽著到處游玩,鳥鵲的窠巢也可以任人攀爬窺探。
至德之世,人類只是天下萬物之一,沒有私心,更沒有惡意,人類本能地跟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自以為能征服自然,獨霸世界。?
再看后文:?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人與禽獸混雜而處,萬物真正融為一體,哪里區(qū)分什么君子小人呢??
最后說:?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span>
大家同樣的無知、無欲,所以人人合乎道德,人人心地素樸。素樸,就是人類所保有的真性。
馬有馬的真性,人有人的真性,萬物都各安其性,自由地馳騁,自在地撒歡,才是生命該有的樣子,不是嗎?
可惜,好景不長,馬和人的命運,后來都發(fā)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二、馬和人的命運轉(zhuǎn)折
還是先說馬!
據(jù)考古研究,馬大概是公元前4000年被人類馴化的,此后的漫長歲月中,它們供人類騎乘,幫人類馱運貨物,陪伴人類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
人和馬,似乎成了歷史最佳拍檔。
至少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
馬,常常出現(xiàn)在畫家的筆下,出現(xiàn)在文人的詩句里,人馬之情也常被寫進小說,拍成電影。看上去,人是多么地愛馬呀!

然而《馬蹄》一文戳破了這些幻像,文章說,馬的世界,隨著一個人的出現(xiàn)而天翻地覆。
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伯樂”。
我們都知道,伯樂是相馬專家,他極其擅長辨別馬的優(yōu)劣,所以古人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韓愈)
但《馬蹄》告訴我們,我們想得太簡單了,伯樂不光是相馬,而且是善于治馬。
怎么個治法呢??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連之以羈縶,編之以皁?!?/span>?
燒灼馬身,剪剔馬毛,鑿刻馬蹄,用烙鐵在馬身做出標記,然后套上韁繩,系上絆索,編入食槽,趕上馬床,這一套程序下來,“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加入伯樂訓(xùn)練營的馬,還在修整儀表和處理內(nèi)務(wù)的階段,被治死的就有十分之二三了。?
幸存者進入訓(xùn)練階段后,“饑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伯樂讓馬兒忍受饑渴,催促它們快速奔跑,而且還要步伐整齊,保持隊形。
“前有橛飾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前面有銜口飾物的妨礙,后面有皮鞭竹條的威迫,在這種情勢下,“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還沒等調(diào)教結(jié)束呢,幾乎一半的馬就都被虐待而死了。
這,就是在歷史上傳為美談的“伯樂相馬”的真相!
從文章這一連十二個“之”,我們不難想象,在“幸運”地得到伯樂大師的調(diào)教后,馬兒們都經(jīng)歷了些什么!?
由馬再說到人。
和馬兒遇到伯樂一樣,至德之世那些心地素樸、包容萬物的人類,也遇到了改變他們命運的一種人,即所謂的“圣人”,文章說:?
及至圣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擗為禮,而天下始分矣。
?“蹩躠”(bié xiè)的意思是跛腿行走,“踶跂”( zhì qǐ)就是踮起腳尖,很形象地刻畫了圣人勉強用力推行仁義的樣子。
自圣人推行仁義后,天下人就開始疑惑了。
“澶漫”就是放縱,“摘擗”(pǐ)則是瑣屑的意思,這里是說,當圣人違背人性制定禮樂,劃定等級,天下人就開始分化了。
儒家推崇的“仁義禮樂”,在這里被莊學(xué)門人一股腦兒全推翻了,理由呢?

后文說“道德不廢,安取仁義?性情不離,安用禮樂?”
這也就是《道德經(jīng)》說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對于老莊道家來說,“道德”是人類天性里本來就有的,而“仁義禮樂”這些人為的造作,違背了人類的天性,使原本素樸的人心,因熱衷于追逐仁義,而遮蔽了自身道德的光輝,所以文章接著說:?
“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
讀到這里,不知道大家的內(nèi)心,是不是會有一個強烈的疑問:儒家推行仁義禮樂,把人塑造成君子、好人,難道不是好事嗎?
老莊倡導(dǎo)道德而排斥仁義,難道在他們看來,連君子、好人都不做了嗎?
是的!在老莊那里,確實無所謂君子、好人。
因為有君子就有小人,有好人就有壞人,有仁義,就有邪惡,人類這種二元對立的慣性思維,正是老莊極力要破除的。
先秦道家的修行講究修心,而修的就是“抱一不二”。
但我們還是會有點擔心:沒了仁義禮樂的教化,人難道不會變壞,不會危害他人嗎?
文章最后一段,正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還是先說馬,馬一開始是什么樣呢??
“陸居則食草飲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踢。馬知已此矣!”
馬的生活其實很簡單,平常就是吃點草,喝點水,在一塊玩高興了,就用脖子互相摩擦表示親熱,鬧別扭了,就背對背用后腿相互踢幾下,僅此而已。
而當伯樂開始治馬,施加各種約束之后,馬就學(xué)會了一系列的技能,比如故意損壞車輗,曲頸從軛下逃脫,亂蹦亂跳試圖掙脫,或者狡猾地吐出銜口,偷偷地啃咬轡頭,等等等等。?
“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闉扼、鷙曼、詭銜、竊轡。故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span>
瞧,馬被伯樂逼得智商飛躍提升,都知道去干人類眼中的這些“壞事”了。
“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那么,被圣人施以教化的人呢?

文章說:?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
上古明王赫胥氏時代,人民安居沒有什么事要做,也沒有特定的地方要去,他們嘴里含著食物,鼓著肚子到處閑逛、游玩,僅此而已!?
“及至圣人,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形,懸跂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過也?!?/span>
等到圣人出現(xiàn),因為推行仁義禮樂,建立了等級制度,然后就有了各種曲折身體的禮節(jié),又標榜仁義來安慰天下人的心靈,于是人民就竭力運用才智,競逐私利,不可抑止,這都是圣人的罪過??!?
總之,最后這段話告訴我們,圣人推行仁義禮樂,恰恰是人類墮落的重要原因,如果當初人類沒有喪失道德,迷失真性,自然就用不著教化和約束了。
那么,人類陷入疑惑、分化,真的全是“圣人”的過錯嗎?
這個問題其實很值得深思,接下來,老蟬要試著為“圣人”一辯了。
三:“圣人”在為誰背黑鍋?
歸納《馬蹄》一文的主旨,無非是說,馬的災(zāi)難來自伯樂的調(diào)教,而人類的墮落,則是圣人推行仁義的結(jié)果。
但是,客觀地講,我們不能一味歸罪于圣人,因為圣人畢竟只是人類中的一員,一個對大眾有影響力的個人而已。
歸根究底,人類的歷史和現(xiàn)狀,都是人類集體的思想和行為的產(chǎn)物。
從黃帝算起,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仁義就差不多推行了五千年,其中包括莊子之后的兩千多年。
有句名言說得好:
?“你可以在所有時間欺騙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時間欺騙所有的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薄獊啿薄ち挚?/span>?
個人的影響總是有限的,而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形勢比人強”這個定律也始終發(fā)揮著作用。
那到底是什么樣的形勢,讓人類從“至德之世”退化,失落了自己的“黃金時代”呢??
這還要從遠古時期的一種野草說起!
這種野草,我們現(xiàn)在叫它“小麥”。
早在一萬多年前,中亞先民就馴化出了“小麥”,使它成為人類最早的農(nóng)作物。
而在中華大地上,我們的祖先最早馴化的是稻米、小米,另外,他們還成功馴化了野豬。
于是在房子里養(yǎng)頭豬,就成了中國人心心念念的“家”。
同一時代,同樣的事情在世界各地發(fā)生,人類開啟了偉大的農(nóng)業(yè)革命。?
而“至德之世”的失落,正跟農(nóng)業(yè)革命息息相關(guān)!?
我們再看《馬蹄》一文對“至德之世”的描述,“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還有后邊的“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等等,可見當時的人,成天就是吃飽了飯到處閑逛,還和飛禽走獸混居在一起,怎么看都不像有塊地要種、有群豬要喂的樣子,對吧?
那這說明什么呢?

“至德之世”,是遠古采集者的時代!
按我們現(xiàn)在的觀念,從采集時代到農(nóng)業(yè)時代,是人類社會一個巨大的飛躍,可是并非所有人都這樣看。
甚至有人將農(nóng)業(yè)革命視為人類史上“最大的騙局”。
尤瓦爾·赫拉利,世界級暢銷書《人類簡史》的作者,他以“原始的富裕社會”為標題,用一系列的考古證據(jù),告訴我們一個顛覆性的事實:遠古采集者相比于古代農(nóng)民,其實是更幸福的一群人。
書中說,一位遠古采集者,一天的生活可能是這樣的:
早上出門,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閑逛,采采蘑菇,挖挖地里的根莖,抓抓青蛙,偶爾還得躲一下老虎,等中午過后,他就帶著勞動成果,回到部落吃午飯,剩下的時間就是娛樂、休閑,聚在一塊聊八卦,講故事,逗逗孩子等等。
而一位古代農(nóng)民的生活情形,通常是一輩子就守著他那塊田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復(fù)一日地翻土、除草、滅蟲、灌溉,除了嚴冬季節(jié),全年很少有閑暇時間。糧食收獲以后要先繳稅,剩下的糧食才用來養(yǎng)活一大家子人。如果遇上荒年,那可就慘了。
這種情形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就不用想了,“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更不可能。這時的飛禽走獸看見人類,恐怕也早就逃之夭夭了。
據(jù)《人類簡史》考證,相比于古代農(nóng)民,遠古采集者的工作時間更短,食物花樣更多,營養(yǎng)也更全面,還不用擔心荒年餓肚子的問題。
生活迫使他們每天都要親近大自然,因此擁有豐富的第一手知識,而且?guī)缀鮽€個都是野外生存專家。
他們遠離困擾古代農(nóng)民的諸多病痛,比如椎間盤突出、關(guān)節(jié)炎、疝氣等等。
至于瘟疫、戰(zhàn)亂等天災(zāi)人禍,他們也很少遭遇到。

而農(nóng)業(yè)革命發(fā)生之后呢?赫拉利這樣寫到:?
“農(nóng)業(yè)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只是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chǎn)生了一群養(yǎng)尊處優(yōu)、嬌生慣養(yǎng)的精英分子……”
人口爆炸?是的!
因為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且有了糧食儲備,人口自然會大幅增加,這也被史學(xué)界視為農(nóng)業(yè)革命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可以說,沒有農(nóng)業(yè)革命,就沒有今天的人類文明。
然而,《人類簡史》一針見血地指出:?
“農(nóng)業(yè)革命真正的本質(zhì),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當然,隨著人類的擴張,包括馬在內(nèi)的所有動物,從此也陷入極其悲慘的境地,這也是事實。
以上是《人類簡史》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或許以上所說,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為何老莊與他們那個時代格格不入,反而推崇遠古采集者的“至德之世”,而且都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社會理想。
我們不要忘記,老莊是得道者,是大宗師!
物質(zhì)層面的繁榮,在他們看來,不過是三維世界的幻相罷了,他們更關(guān)注的是,在某種社會形態(tài)下,人們是否保全了自然天性,是否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
采集時代,人們自身一無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存放于大自然,隨取隨用,一切都不是我的,一切又都是我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和諧共處,沒有誰比誰高貴,也沒有誰比誰高等,沒有誰就該成為人間之王,也沒有誰就該成為地球霸主?
對他們而言,生命是游戲,也是冒險,是閑暇,也是狂歡。
對他們而言,生命中充滿無限可能,今天跟昨天不一樣,而明天又跟今天不一樣!
對他們而言,“天人合一”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生命更易于升華,升華至天道。?
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能更好地理解,為何仁義禮樂,還有法治,會成為社會必需?
因為按《人類簡史》的說法,從采集社會到農(nóng)業(yè)社會,是一條不歸路!退回去已絕無可能,人類沒有后悔藥可吃。
當人類有了私有的土地、牲畜及其他財產(chǎn),社會又分化出所謂的“精英分子”,那就免不了會有自私,有浪費,有不公,然后還會有擴張、掠奪乃至戰(zhàn)爭……進入農(nóng)業(yè)社會之后,人類歷史真的就像一條長河,除了這么順勢流淌下來之外,似乎也別無他途。
老莊呼吁的“小國寡民”,并沒能阻止帝國時代的來臨,也沒能改變“人類的血戰(zhàn)前行的歷史”(魯迅語)

在這過程中,人類活得越來越缺乏安全感,也越來越“物質(zhì)”,越來越“自我”,于是道德的喪失難以避免,而仁義禮法的約束也就不可或缺了。
對于迷失在物欲中的人類來說,如果連這些約束也沒有,那社會就更加不可想象了。
所以《馬蹄》說“毀道德以為仁義,圣人之過也”。老蟬認為,“道德”還真不是圣人毀的,而是人類集體的選擇,也是歷史演化的結(jié)果。至于人類當初為何這樣選擇?歷史又為何如此演化?這個話題太大了,人類已經(jīng)思考了幾千年,恐怕還會一直思考下去。?
所以說,《馬蹄》一文雖然篇幅很短,結(jié)構(gòu)也很簡單,但里面涵蓋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而不僅僅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道德和仁義的抉擇。
時至今日,人類正面臨著種種問題,如饑餓和貧困,沖突和戰(zhàn)爭、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以及肆虐全球的傳染病等等等等,這也促使我們反思:人類這一路走來,每一步,真的都是最好的選擇嗎?
好,今天就講到這里,蟬大俠“經(jīng)典導(dǎo)讀”,讓經(jīng)典更好讀,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