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珀斯以北沙漠內,矗立著數千根石柱,被稱為“尖峰石陣”
地貌是指一個地區(qū)地表的面貌,有別于地形而言,地貌是更為具體的地表形態(tài)狀況,任何地貌的形成都是在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這里的內力作用包括地殼運動、巖漿活動、板塊運動、地震活動等等,而外力作用包括各類外力的實施者,包括流水、風力、海浪、冰川、生物、光照、溫度變化等等,所施加的如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和固結成巖作用。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斷的塑造著我們的地表形態(tài)。

神奇的澳大利亞“尖峰石陣”
在某些特定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具有獨立特征的地貌類型,比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黃土地貌、峽灣地貌等等,這些地貌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較為廣泛的分布。此外,在某些更小的區(qū)域,由于一些特定的內力或外力作用下,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地貌特征,而此類地貌在世界其他地區(qū)并沒有廣泛的分布,具有很強的區(qū)域特有特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位于大洋洲澳大利亞西部的獨有地貌,并探究其成因。

尖峰石陣位置圖
這個地方位于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的首府珀斯市以北大約260千米,這里屬于澳大利亞“南邦國家公園”,這個公園是一個沿海的國家公園,總面積約為190平方千米,這一地區(qū)雖然位于沿海地區(qū),但是由于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加上沿岸西澳大利亞寒流的降溫減濕作用,氣候十分干旱,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在這一片廣闊的沙丘中,矗立著許多尖塔式的石灰?guī)r石柱,這些石柱的大小差異巨大,最高的石柱有4米多高,而最小的石柱只有手指頭這么大。

南邦國家公園中的尖峰石陣
在“南邦國家公園”分布的石灰?guī)r石柱,數量極為眾多,總數數以千計,成片矗立的石柱,蔚為壯觀,就像古代戰(zhàn)場上列陣的軍隊,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尖峰石陣”。石陣中每一根石柱的形態(tài)都各不相同,有的表面平滑,有的表面像蜂窩,有的形似巨大的牛奶瓶,有的則像駱駝,還有的面目猙獰,就像惡鬼,這些石柱分布在漫漫黃沙中,使人感覺神秘而怪異,因此又有人稱這里的石柱是“荒野的墓標”。大航海時代,荷蘭探險家從船上看到這些石柱景觀時,還以為發(fā)現了古代城市的廢墟呢?實際上,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柱是地質變化的產物。

南邦國家公園位置圖
在地質歷史上,西澳大利亞州地區(qū)并不是一直都是這么干旱的,由于大陸漂移,澳大利亞西部曾經氣候還十分濕潤,是一個森林廣泛覆蓋的地區(qū)。此后由于地殼運動,這片廣袤的森林隨著地殼的下沉運動而沉入海底,然后這些森林被沉積的泥沙覆蓋掩埋,在此過程中,樹樁和樹根在特定的條件下逐步礦化成巖石。此后,在滄海桑田的地質變化中,隨著地殼的上升運動,這一區(qū)域又重新被抬升至海面以上,形成陸地,不過這個時候這些已經變成化石的樹木被埋在沉積物下方。

晚霞下的澳大利亞尖峰石陣
接下來,就是外力作用登場了,在經過長時間陽光、雨水和風力的不斷風化、侵蝕和搬運下,地表裸露的巖石逐漸破碎,并被逐漸剝離。而那些已經礦化的古代森林,由于硬度較大,不容易被外力風化和侵蝕,所以這些石化的樹樁和樹根就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尖峰石陣”。從巖石的類型上來看,這些石柱屬于石灰?guī)r,當然,再堅硬的巖石,在時間面前也是徒勞的,也就是說,再經過幾千乃至數萬年后,這些石灰?guī)r石柱終將被外力風化侵蝕,逐漸抹平。

尖峰石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