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后,暑氣難消,小心“秋老虎”的余威
今年的立秋已過,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和40攝氏度的高溫天氣說再見了?
答案是,NO。
終究還是我們想得太簡單了,受全球氣溫變暖的影響,立秋雖屬秋季,但暑氣仍烈,即便是在立秋過后,氣溫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降下來。
今年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是八月十五日,我們知道了今年的末伏是在立秋之后的。這樣的情況,其實在古人眼里就叫“秋包伏”。
民間有諺語:“秋包伏,熱得哭”,意思是說在立秋之后,還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很熱的。
而在立秋這個節(jié)氣之后,繼續(xù)熱的這段時間,古人稱之為“秋老虎”。
“秋老虎”,是民間對三伏天后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特別是在秋后久晴無雨之時,暑氣更甚。
這時天上烈日,地上水濕,人長時居在這連日晴朗、日照強烈的高溫暑熱天氣下,不免出現口干、鼻干、咽干、便秘、皮膚干燥等不適。
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現,而且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持續(xù)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秋老虎”一般出現在二十四節(jié)氣當中的立秋之后,屬短期回熱天氣。
“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始涼。”
--清人顧祿《清嘉錄》
古語云,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扒锢匣ⅰ笨墒瞧飧罅?,立秋后24個秋老虎盤踞,說不得,也摸不得,熱得我們還拿它沒一點辦法。
有趣的是,古人形象的把立秋分了公母,那秋老虎自然也有公母之分。
如果是在農歷的六月份立秋,那這一年的立秋就是“公秋”;如果是在農歷的七月份立秋,很明顯就是“母秋”了。
民間有一句俗語“公秋把扇丟,母秋熱死牛”可是生動形象的讓我們了解了公秋母秋之別。
“秋老虎”來時,雖然是秋天,但天氣悶熱,再加上晝夜溫差變大,天氣干燥,人們常說的“秋燥”也就出現了。
在此時,既要祛暑清熱,又要滋陰潤燥,所以在飲食上需要格外講究,可多吃些清熱潤燥又營養(yǎng)的食材。
可以多吃一些可以祛除濕熱的食物或藥物,介紹一味祛濕的藥食,叫做香藿。
香藿能辛溫通氣,則能和中解表。自古民間就有立秋喝香藿飲的習俗。
香藿飲是立秋的節(jié)日飲品,也是足以與濕熱之氣相抗衡的好湯飲。
具體做法:
準備10克香藿,5克白扁豆,5克厚樸。
將三味藥材放在鍋里,加入大半鍋水,滾開后轉小火煎煮15分鐘,關火,等待冷卻后,調入蜂蜜即可。
立秋之后,天氣依然濕熱,可為自己、家人和朋友,送一杯香藿飲,讓古老的滋味化解“秋老虎”之苦。
總的來說,立秋之后,可能還是會繼續(xù)把8月份熱完,到9月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降溫,按照老祖宗的說法,接下來的時間里,依然會十分炎熱,所以大家也要做好防暑,以免中暑,從而危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