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是恰當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 ? ? ? 知人才能善任,知人是恰當用人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然而,“知人知面不知心”,說明了知人之難。怎樣才能既知其人,又知其心,古人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jīng)驗,本章對這些經(jīng)驗又做了系統(tǒng)的歸納,不可不細細揣摩。
我聽說領(lǐng)導將帥的原則是,一定要了解手下英雄的內(nèi)心世界。然而,人不容易了解,了解人不容易。漢光武帝劉秀是很善于聽其言知其人的皇帝,但卻被龐萌迷惑;曹操是明察將士的高手,還是給張逸騙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事物之表面現(xiàn)象相似但實質(zhì)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所以目空一切的人看樣子很聰明其實并不聰明;愚蠢得可愛的人看上去象個正人君子其實不是君子;魯莽的人好象是很勇敢的人其實不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給人一種頗有智慧的印象,亡國之臣往往表現(xiàn)出忠心耿耿的樣子?;祀s在禾苗里的莠子在幼苗時期與禾苗幾乎沒有區(qū)別;黑牛長上黃色的花紋很象是老虎;白骨象是象牙;色澤象玉的石頭很容易與玉石混淆。這都是似是而非的事物以假亂真的情況。
[ 《人物志》說:“隨隨便便許諾的人給人的印象為人爽快,實際上這種人卻少有信用;什么事都要插一手的人好象多才多藝,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會露餡;銳意進取的人似乎精誠專一,可是這種人的熱情不會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象是很精明,實際上只能添麻煩;動不動答應給人這樣那樣的好處的人好象樂于施惠,但是這種人常常說了不算;當面百依百順的人貌似忠誠,然而這種人大多是陽奉陰違之輩。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現(xiàn)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況。大政治家看似奸詐,卻是能成就大事業(yè)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癡愚,然而其內(nèi)心卻一片空明,聰明蓋世;博愛的人看似虛幻,其心胸實際上非常寬厚充實;正直無私的忠言雖然聽了讓人不高興,但其情感卻是出自一片至誠。人世間諸如此類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現(xiàn)象,如果不是天下最精明的人,誰能分辨得清呢?”]
孔子說:“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比知天還難。天還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個個都好象很老實,但內(nèi)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底里呢!有的外貌溫厚和善,行為卻驕橫傲慢,非利不干;有的貌似長者,其實是小人;有的外貌圓滑,內(nèi)心剛直;有的看似堅貞,實際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遲遲慢慢,可他的內(nèi)心卻總是焦躁不安。”姜太公說:“人有看似莊重而實際上不正派的;有看似溫柔敦厚卻做盜賊的;有外表對你恭恭敬敬,可心里卻在詛咒你,對你十分蔑視的;有貌似專心致志其實心猿意馬的;有表面風風火火,好象是忙得不可開交,實際上一事無成的;有看上去果敢明斷而實際上猶豫不決的;有貌似稀里胡涂、懵懵懂懂,反倒忠誠老實的;有看上去拖拖拉拉,但辦事卻有實效的;有貌似狠辣而內(nèi)心怯懦的;有自己迷迷糊糊,反而看不起別人的。有的人無所不能,無所不通,天下人卻看不起他,只有圣人非常推重他。一般人不能真正了解他,只有非常有見識的人,才會看清其真相?!狈泊朔N種,都是人的外貌和內(nèi)心不統(tǒng)一的復雜現(xiàn)象。
[南北朝時的政論家桓范說:“如果賢惠和癡愚的不同,像葵花和莧菜那樣容易區(qū)別,那還有什么不好辨認的呢?可是賢惠和愚劣卻像莠與禾苗一樣,常常似是而非,那就難辦了。”戰(zhàn)國時哲學家楊朱在《法言》中說:有人問到知人之難時說:“人和人的區(qū)別如果像泰山與螞蟻,河海與小水洼一樣,那太容易分辨了!可是如果要區(qū)別大圣與大奸,就太難了!鳴呼,只有把似是而非的現(xiàn)象辨別清楚后,才可以說知人不難的話!”]
知人難,但不是不能知。我們的古人對如何徹底了解一個人總結(jié)出許多非常實用的方法。下面就是作者的介紹和歸納。
如果你想知道一個人語言的表達能力,可以向他隱晦含糊地突然提出某些問題;連連追問,直到對方無言以對,可以觀察一個人的應變能力;與人背地里策劃某些秘密,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是否誠實;直來直去地提問,往往能看出一個人的品德如何;讓人外出辦理有關(guān)錢財?shù)氖?,就能考驗出是否廉潔[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把錢財交給他,由他支配,可以觀察他是否仁義,或者讓他面臨有利可圖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他是否廉潔];用女色試探他,可以觀察一個人的貞操[或者讓他呆在令人興奮的美女身邊,就能知道他是不是一個yín亂的人];要想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勇氣,可以把事情的艱難告訴他,看他有何反映[或者突然告訴他危險在即,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勇氣;或者猛地恐嚇他,看他是否有特別之處];讓一個人喝醉了酒,能看出人的定力[有人用讓人醉酒的方法來考驗一個人會不會亂性]。
《莊子》說:“派人到遙遠的地方辦事能知道一個人是否忠誠[或者說有沒有貳心];而在跟前辦事則能觀察出他是否盡職[還有一種說法是近在身邊與他親昵,可以看出他是不是一個輕薄無儀的人];一個勁讓人做繁雜的工作,可以看出他有沒有臨煩不亂的才能[或者說調(diào)理煩雜事務的本事];突然間向一個人提問可以觀察其機智[或者與之共同策劃來看他的智力。姜太公說:有連續(xù)不斷之應變能力的人是有謀略的人]??梢杂脗}猝間和一個人約定的辦法來觀察他是否守信用[太公說:辦事過程中不向你隱瞞消息,就可以稱作有信用]。使一群人雜然而處,看某個人的神色變化,就能發(fā)現(xiàn)其人的種種隱情[或者讓人隨便看各種各樣的東西,可以觀察出他對什么事情是堅持不變的]?!薄秴问洗呵铩氛f:“仕途順利時看他所尊敬的人是誰;顯達的時候看他所追求的目標是什么[或者在一個人青云直上時要看他提拔的是些什么人];富裕的時候要看他所撫養(yǎng)的對象[或者看他幫助些什么人。太公說:富貴了仍然那么樸素誠懇,就叫做仁]。聽其言,觀其行,可以知道一個人是否仁善;看一個人經(jīng)常接近些什么東西就能知道他的愛好[或者通過觀察一個人的居室,就能大致估計出他的親朋好友是些什么人,志向如何];經(jīng)常接近一個人要體味他說話的真義[是否談論仁義道德];一個人倒霉、窮困時要看他不喜歡什么東西[或者看他不敢做的是什么,會不會做壞事];貧賤時要看他不愛做什么事,這樣就能看出他有沒有骨氣;在一個人高興時能檢驗出他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輕佻;快樂時能檢驗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儉樸;讓人發(fā)怒可以考驗他的本性優(yōu)劣[或者用仇人觸怒他,可以看出他是不是個記仇的人];讓人悲傷能知道一個人是否仁愛,因為宅心仁厚的人見別人悲哀也會與之同哀;艱難困苦可以考驗一個人的志氣或是否有隨遇而安的修養(yǎng)?!薄督?jīng)》書說:“受重用、寵愛的人,要看他會不會驕奢淫逸[姜太公說:富貴而不驕奢的人有仁義];被當權(quán)者疏遠、閑置的人,要看他會不會背叛或有什么越軌行為;榮貴顯達的人,要看他是不是見人就夸耀自己,顯得了不起;默默無聞的人,看他是不是有所畏懼;青少年要看他能不能恭敬好學又能與兄弟和睦相處。[《人物志》說:“從小聰慧的人,在小時候就能有所表現(xiàn)。所以說,文才本于辭藻豐富,辯才始于口齒靈俐,仁愛出于慈善憐恤,好施生于大方,謹慎生于畏懼,廉潔起自不拿別人的東西?!盷壯年人,要看他是否廉潔實干,勤懇敬業(yè),大公無私;老年人,要看他是否思慮慎重,各方面都衰退了,身體精力都不濟了,是否還要拼命掙扎。父子之間,看他們是否慈愛、孝順;兄弟之間,看他們是否和睦友善;鄰里之間,看他們是否講信義;君臣之間,看君主是否仁愛,大臣是否忠誠?!盵姜太公說:“給他權(quán)力但不變心的才是忠?!盷這些用以識別人的方法叫“觀誠”。
[傅玄說:“知人的難處,最難的是辨別真?zhèn)巍H绻粋€人的修養(yǎng)是源于道家,他就會言談自然,崇尚玄妙虛無;如果是出自儒家,一開口就是禮儀制度,崇尚公平正直;如果是出自縱橫家,就好談論權(quán)力、機變,崇尚改革、變法。諸子百家各有不同的追求,各有不同的長處。分辨他們的不同,這不是我們所說的知人之難。當一個人靜默不動的時候,怎樣才能知道他將如何行動?當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怎能知道他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在他從政的時候,會做出怎樣的業(yè)績?在他賦閑的時候,他的學識如何?這四種情況雖然各不相同,仔細觀察,總能發(fā)現(xiàn)他們的不同。所以這也不是我們所說的難處。
我們所說的難處是,有的人說起話來引經(jīng)據(jù)典,頭頭是道,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陰謀奸詐找理論根據(jù)??达L使舵,八面玲瓏,受了侮辱卻標榜自己如何如何品德高尚;貪得無厭卻滿口清正廉潔;殘害眾生卻偏說自己多么仁慈;怯懦無能卻說自己英勇非凡;為人奸詐卻要信誓旦旦;淫蕩好色偏偏裝出堅貞不二的樣子。凡此種種的偽君子,都有一套以假亂真的技巧,會花樣翻新地迷惑人們的視聽。這在普通百姓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事情,然而對于當權(quán)者來說,卻是最為痛恨、忌諱的。有德行的人,力求使自己的心靈純潔虛靈,虛心平和地待人,任憑外界人欲橫流,但永不動搖端方正直的立身總則。明白了這些,才算明白了最正確的觀察人的方法。百家九流,都有他們一貫堅持的原則。內(nèi)心有了正確的觀察人的方法,對外堅持原則,那些千方百計偽裝的奸險小人就無處藏身了??疹^高調(diào)誰也會唱,但只要以實踐檢驗其實質(zhì),那么是非正誤馬上就暴露無遺了。”
因此之故,韓非子說:“在人們都睡著的時候,就無法分辨誰是盲人;當人們都不說話的時候,就無法知道誰是啞吧。醒了之后讓他們看東西,提出問題讓他們回答,啞吧和盲人就無法隱瞞了。看口齒,觀毛色,即使是最優(yōu)秀的伯樂也看不出哪個是好馬,只要讓馬駕車奔駛,就是不善相馬的奴仆臧獲也能辨別是好馬還是駑馬。從一把寶劍表面的顏色和鑄鍛的紋理去鑒定,就是善觀劍的歐冶子也未必知道好壞,只要在地上宰狗殺馬,水里斬截蛟龍,即使是蠢人也能分辨劍的優(yōu)劣。由此可見,能夠明白通過實踐考查事情、人物的真?zhèn)危亲罡呙鞣椒?。”]
《人物志》說[由血和氣構(gòu)成血肉之身的生物無一不是由陰陽和合而確定其性質(zhì),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構(gòu)成其形體。因此人的身體也是可由這五種物質(zhì)表示: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這都是五種元素在人身上的體現(xiàn)。五種物質(zhì)的實體,各有各的功用]:“骨骼堅硬而柔和,本性就堅強剛毅。
堅強剛毅是仁愛之本質(zhì)表現(xiàn)[木的本質(zhì)低垂而陰濕,本質(zhì)不剛毅,就不會構(gòu)成仁的本性];氣質(zhì)清朗而高潔,就是有文理。文理是禮的基礎(chǔ)[火的本性是能照亮萬物,所以是禮的基礎(chǔ)。基礎(chǔ)沒有文理,就無法成為禮];形體端正而堅實,就是堅貞安定。這是信的根基[萬物皆由土生,這是信的根基。根基不堅固,就不能成為信];筋脈強勁而精純,就是勇敢。勇敢是義的前提[金能削切,所以是勇的前提。前提沒有勇氣,義就不能成立];態(tài)度平和而爽快,這是通曉幽微之理的條件,通曉幽微之理是智慧的本質(zhì)[水流通暢,是智慧的源泉。源流不能無處不至,就難以成為智慧]。人的這五種屬性是不可變更的,所以稱之為五常。因此說,只有勁直但不柔軟就是僵直[木性太僵直就枯干,就將喪失其本色];強勁而不精純就是徒有死力[用死勁扛鼎就會壓折腿骨,這是因為不會用用巧勁的緣故];光是堅定但不端正就是愚鈍[只考慮對自己有利,自以為是,就會陷入癡愚戇直];有血性但不精純就會放縱[說話不清楚,不順暢,就會過火而壞事];性格開朗但心氣不平和就是放蕩[好表現(xiàn)自己聰明,無拘無束,放蕩不已,就會失去自己]。然而,性情坦蕩還是猥瑣的本質(zhì)取決于神[人的神主宰著智,所以神氣平和的人,氣質(zhì)上也顯得平和;神氣猥瑣的人氣質(zhì)也不佳];聰明還是愚昧取決于精[精是心的根本,精氣清爽心地就明快;精氣渾濁心智就愚昧];勇敢或怯懦取決于筋脈[筋脈是氣魄的基礎(chǔ),筋脈強就顯得有氣勢,弱就顯得怯懦];堅強或懦弱的根源在于骨質(zhì)[骨骼是人的質(zhì)地的關(guān)鍵,所以骨植粗壯就顯得強悍;骨植纖細就顯得懦弱];急躁還是寧靜取決于氣[氣是決斷的基礎(chǔ),氣盛就急躁;氣平則寧靜];由面部的氣色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苦樂[氣色是精氣的外現(xiàn),所以內(nèi)心悲慘就臉色憔悴;心情愉悅就顯得容光煥發(fā)];悲傷還是嚴肅會在儀表上反映出來[儀表是形體的外在表現(xiàn),身體有了毛病,儀表就顯得疲憊;身體肅穆,儀表也顯得端正];態(tài)度的變化表現(xiàn)在臉上[表情是內(nèi)心活動的標簽,內(nèi)心悲哀表情也悲哀;內(nèi)心鎮(zhèn)靜表情也適度];和緩、急躁的情緒會在言談中流露出來[言為心聲,寬恕必然言語平和;心急必然語快]。
“如果是心性質(zhì)樸純潔,怡淡平和,內(nèi)心聰慧,外表開朗,精力充沛,聲音清雅,顏色和悅,儀表高潔,容顏端方,這乃是具有純粹之品格的象征?。 ?/p>
《人物志》還說:“人有精氣,精氣如果是內(nèi)在實有,就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因此,心氣粗糙的人,他的聲音就會沉重而散漫;心氣周詳謹慎的人,他的聲音就顯得平和而有節(jié)制;心氣鄙陋乖戾的人,他的聲音就粗獷;心氣寬緩柔順的人,他的聲音就溫和圓潤。講信義的人心氣柔和平易,講義氣的人心氣從容不迫,和氣安詳?shù)娜诵臍夂喴纂S和,有勇氣的人心氣雄壯奇絕?!?/p>
用這種方法來觀察人,叫做“聽氣”。
[因為聲音處在一個實體中,陰陽二氣產(chǎn)生物質(zhì),物質(zhì)就會生出聲音。聲有剛?cè)崆鍧幔犅曇?,體察發(fā)聲之物的氣質(zhì),再思索其目的,對其內(nèi)心活動就可以有所了解了。]
要想了解一個人,還可以用“察色”之法。
察色所以能知人,是因為人的心氣雖然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但可以通過人的臉色去把握它。真正聰慧的人一定會表現(xiàn)出難以言說、無法窮盡的神色[還有一種說法:真正聰慧的往往流露出明朗、坦然的神色];真正仁厚的人一定具有值得尊重的神色[或者說有溫柔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不可威懾的神色[或曰自負奮發(fā)的神色];真正忠誠的人一定具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神色;真正高潔的人一定具有難以玷污的神色;真正有節(jié)操的人一定具有值得信任的神色。質(zhì)樸的神色浩氣凜然,堅強而穩(wěn)重;偽飾的神色優(yōu)移不定,讓人煩燥不安。這就叫做“察色”。
[《人物志》說:“心地光明正直的人,他的儀容顯得強勁而寧定;心地平和的人神態(tài)也安閑自在。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到最純粹的時候,就會顯得正直而端莊;勇敢到了極至的時候,神色就顯得驃悍而剛強。心有憂患,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身有疾患,就顯得篷頭垢面;喜色讓人愉快;怒色眉橫目豎;心中困惑不解,神色就莽莽撞撞,反復無常。所以,如果一個人說得非常動聽,而表情與言語卻不協(xié)調(diào),心中一定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語無倫次,可是底氣十足,神色又很誠懇,那是因為他不善言辭,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可疑的用心;沒有說話就怒形于色的,是因為太憤怒了;言語和怒氣同時噴發(fā)的,是這人急于要強迫別人改變他認為不對的事情。凡此種種,雖然當事人想竭力遮掩,但內(nèi)心的真實活動與外在的對應表現(xiàn)卻總難隨意支配。即便是受到了威嚇或驚恐,臨時改變他的面孔,仍然騙不了人。”]
除了“察色”,知人之法還有“考志”一說。
“考志”的辦法是通過與對方談話來考核他的心志。如果一個人的語氣寬緩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諂媚,先禮后言,常常自己主動表露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的人是可以結(jié)別人帶來好處的人。如果說話盛氣凌人,話語上總想占上風,想方設(shè)法掩蓋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飾他的無能,這種人只會損害別人。[姜太公說:“夸夸其談,抬高自己的為人,喜歡高談闊論,非議時俗的人是奸險的人。作君王就提高警惕,不要寵信他。]如果一個人的神情坦率而不輕慢,言談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飾自己的美德,不隱藏自己的壞處,不防備自己的過失會使自己被動,這是質(zhì)樸的人。[姜太公還說:“給他好處不因此而高興,不給他好處也不因此而惱恨,沉靜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這是淳厚而寧靜的人。”太公說:“不打扮,不修飾,篷頭垢面,破衣爛衫,講的是清靜無為,求的是功名利祿;說是無利無欲,實際上貪得無厭,這種人是偽君子。君王千萬不能親近這種人。那些貌似質(zhì)樸的人中就有這種偽君子。]如果一個人的神情總是討好別人,他的言談竭盡阿諛奉承,好做表面文章,盡量表現(xiàn)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鳴得意,這種人是虛偽的人。[晏子說:“如果君王的身邊盡是些好進讒言的奸佞之輩,他們會施展出非常的才能,以獲取君王的恩寵。心中隱藏著極大的不誠實的人,會把小小的誠實表露出來,以便成就其居心叵測的目的,這種人是最難察知的?!?/p>
荀悅說:“觀察人的技術(shù)是如果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言行并不合乎道義,但他很會討人歡喜,那么這個人一定是奸佞之徒;如果其言行雖然不一定能讓自己高興,但卻合乎道義,這樣的人必然是正人君子。”這也是知人的一種辦法。]
假如一個人感情的喜怒不會因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亂七八糟的瑣事雖然使人心情煩亂,但心志不被迷惑;不為厚利的誘惑所動;不向權(quán)勢的威脅低頭,這種人是內(nèi)心平靜、堅貞不屈的人。[還有一種說法:得到足以使人榮耀的財物但不高興得手舞足蹈,猛地驚嚇他也不恐懼,堅守著正義而不見異思遷,面對財寶心不動搖,這才是真正的正人君子??鬃訐袢∪说姆椒ㄊ沁@樣:不取強行進取的人。強行進取就是貪。貪取的流弊竟然如此之大!]
如果由外在事物的變化而或喜或怒;因事情繁雜而心生煩亂,不能平靜;見了蠅頭小利就動心;一受威脅就屈服,這種人是心性鄙陋而沒有血氣的人。[如果設(shè)法說服一個人,他在動聽的言辭誘惑下意志動搖,已經(jīng)答應又猶豫不決,這種人是感情脆弱的人。]如果把一個人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都能果斷地處理事情,以無窮的應變能力面對猝然的驚擾,不用文彩就能表現(xiàn)出靈秀,這是有智慧、有頭腦的人。[姜太公說:“有名無實,在家里和在外面說的話不一樣;宣揚自己的善行,掩飾自己的不足,當官和歸隱都是為了功名。作君王的千萬不能和這種人同謀大事?!庇兄腔塾蓄^腦的,其弊端也恰恰在這里。]假如一個人不能適應各種變化的情況,又不聽人勸說,固守一種觀念而不懂得變通,固執(zhí)己見而不懂得改正,這是愚鈍剛愎的人。[志士堅守節(jié)操,愚蠢剛愎的人不知變通,從表面上看,在堅持自己的觀念這一點上是相同的,實際上一個表現(xiàn)了智慧,一個表現(xiàn)了愚蠢。為什么這樣說呢?西漢陸賈寫的《新語》中講:“善于應變的人無論對什么樣的詭詐都有辦法應付;通達事理的人對任何怪異的事都不會驚慌;善于辨別言辭真義的人,任何花言巧語都不會使他上當;秉性仁義的人不會為利而動搖。所以一個君子的特點是雖然竭力使自己博聞多見,但是他對所聞所見的擇取卻非常謹慎;學問雖然非常淵博,但其行為卻很忠厚質(zhì)樸;五彩繽紛的顏色不能玷污他的眼睛,甜言蜜語不能擾亂他的聽覺;把整個齊、魯?shù)呢敻唤o他也不能動搖他的志向;就是讓他活上千年,其高尚的品行也不會改變。在這一原則的前提下,他始終如一地堅持自己的道義,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推進事業(yè)的成功,建立不朽的功勛。觀察對待道德、事業(yè)的不同,就可以發(fā)現(xiàn)有智慧的人與愚蠢的人之根本區(qū)別了?!盷
如果別人說什么也不聽,自私自利,毫不掩飾,強詞奪理,顛倒黑白,這種人是好誣陷他人、嫉妒他人的人。
[這里可以舉例說明一下。
有一次劉備讓一個客人去見諸葛亮,并說這個客人很不錯。諸葛亮見過后對劉備說:“我觀察來客的言談舉止,神情游移畏懼,低著頭好幾次顯示出桀驁不馴的樣子,外露奸儉,內(nèi)藏邪惡。此人必是曹操派來的刺客?!焙髞砉蛔C明了諸葛亮的預測。一般奸佞之徒大抵都是這樣。
西晉時的何晏、夏候玄和鄧揚等希望與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絕。
有人感到奇怪,問傅嘏為什么。傅嘏回答說:“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無真才實學;何晏說起話來玄虛邈遠,其實內(nèi)心急功近利,喜歡辯論但沒有誠意,這種人是所謂利口亡國之人;鄧揚貌似有為,實際上有始無終,既要貪求名利,內(nèi)心又沒有一個自我約束的尺度。抬高與他意見相同的人,嫌惡與他志趣不同的人。整天滔滔不絕,對于賢能心懷嫉恨。言多傷人,易起爭端;嫉賢就會失去親近的人。依我看,這三個人都是道德敗壞之輩。離他們遠遠的還怕招惹禍患,便何況與之親近呢!”后來這三個人的結(jié)局與傅嘏說的一模一樣。嫉妒他人者的下場就是這樣。]
以上知人的辦法,就叫做“考志”。
[《人物志》上還有一段很精彩的論述,它說:“有修養(yǎng)的人,總是努力做到精神要深沉悠遠,氣質(zhì)要美好凝重,志向要遠大,心態(tài)要謙虛謹慎。只有精神幽微才能進入神妙的境界,只有修養(yǎng)美好才能尊崇道德和品操,志向遠大才能擔負重任,謙虛謹慎才會時時警惕。正因為此,所以《詩》中歌頌文王‘小心翼翼’,意思是說,連講話都不敢大聲,是因為小心謹慎的緣故;‘王赫斯怒’,意思是說,文王有胸懷天下的大志?!庇纱硕摚男≈敬蟮娜?,是可以與圣賢比肩的人;心大志大的,屬于豪杰一類;心大志小的,是不知天高地厚、放蕩任性的狂妄之徒;心小志小的,是庸庸碌碌、怯懦無為之輩。]
還有用探測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辦法來認識人的,稱之為“測隱”。
所謂測隱的意思是,看一個人,如果發(fā)現(xiàn)他要吃小虧而占大便宜,讓小利而爭大得,言語恭順裝作者實,假裝慈愛以充忠誠,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博取好名聲,這就是用仁愛賢惠來包藏禍心的人。[荀子說:“孔子門中的孩童都以談論霸道為恥辱,為什么呢?霸道之類的學說不合他們的正統(tǒng)教育,不能讓人心悅誠服,是一種披著仁義的外衣。以謙讓為幌子而驅(qū)使人爭名奪利的偽真理,是勢利小人爭雄稱霸的工具。這樣的學問,怎么配得上偉大人物的門徒去談論呢!”]
考查一個人時,如果向他提問他不回答,詳細追問他又含糊其辭;外表讓人感到很有學識,打著傳播真理的幌子放縱自己;為環(huán)境所困時,一旦沒招就故作深沉。這是借學識理論來藏匿其良苦用心的人。[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的人思想本身就不老實,卻以沉默不言來掩飾;本來沒有誠心,但在神情上卻裝得誠懇之至。這是用智謀來偽裝的人?!度宋镏尽氛f:“有的人特別善于甘居人后,安安隱隱的隨大流,表面上很能聽取別人的意見,做事果斷;有的人善于不動聲色地回避困難,好象是胸有成竹,實際上他根本沒有辦法;有的人善于趁別人工作中的成功、失敗或一籌莫展的時候,綻開生花妙舌,說得頭頭是道,使別人理屈辭窮。凡此種種,人們最容易被迷惑欺騙了?!盷
觀察人時,如果他大唱高調(diào)以示廉潔,裝作雷厲風行給人造成他勇于作為的假像,內(nèi)心恐懼卻在虛張聲勢,屢屢自我矜夸,狐假虎威,盛氣凌人,這是用廉正和英勇來包藏私心的人。[姜太公說:“沒有超人的智謀,只因為貪求重賞和官位而逞強好勝,輕率請戰(zhàn),抱著僥幸的心理想在戰(zhàn)場上達到個人目的。作君王的千萬不能讓這種人領(lǐng)兵。”這就是假裝英勇的弊端。]
若事奉君主或雙親時,喜歡向人炫耀他如何如何忠誠、孝順,好做表面文章,其實并沒有忠孝的誠心,打的旗號是事奉君親,真實目的卻是為博取美名,這就是用忠孝來達到個人目的的人。[《人物志》說:“最為高妙的人內(nèi)心的清純精神充沛飽滿,形象、儀表毫不修飾,內(nèi)心和外表的美好一任自然。最為虛偽的人總是大唱高調(diào),刻意塑造形象,心里其實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可是人們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精微的洞察力發(fā)現(xiàn)其中的奧妙,或者還會因為形象不夠理想而遺憾,或者只看其儀表非凡就把他當作偉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誤以為華而不實,反而把巧妙的偽裝當作真實?!?/p>
怎么才能得知一個人的真面目呢?這就需要“測隱”。]
也可以通過為人處事的方式來考查一個人。
如果一個人言行不一,開始和結(jié)束背道而馳,內(nèi)心和外表不相符合,假立名節(jié)以迷惑他人耳目,這叫“毀志”。[《人物志》說:“真正的人品不端與人性是相抵觸的,對人對事都永遠不會公正。按照這種心性行事,看上去仿佛很直率,實際上只能互相攻訐,好人受氣;真正的宕拓不羈表面上很率直,但是永遠不能走上正道,依照這種性情行事,似乎很痛快,然而其行為狂傲,必將違背禮節(jié)。所以說,直率的人和狂放的人在揭人短弊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但出發(fā)點則不同。明快的人和放浪的人在率性自然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但本質(zhì)卻不同??疾槠涑霭l(fā)點是不是相同,就可以知道“毀志”的含義是什么了。”]
如果一個人與別人因吃吃喝喝而相親,因行賄送禮而結(jié)交,以損人利己而臭味相投,一旦有了權(quán)力和名譽就把感情隱藏起來,這種人就是貪婪而卑鄙的人。[姜太公說:“假如一個人不是為了事業(yè),而是為了升官發(fā)財、飛黃騰達,就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有利,就聞風而動。這種人作君王的千萬不要使用?!盷
如果有人只有一些小聰明而沒有大學問,只有小能耐而不能辦大事,只看重小利益而不知大道理,這就叫做虛假。[老子的學生文子在其《文子》一書中說:“每個人都有其短處,只要大節(jié)不壞,就應該肯定;人有微小的過失,不應因此而背上包袱,但是如果大節(jié)不好,就要否定。愚夫愚婦的行為,不值得去贊揚?!盷
知人還有“揆德”之法。所謂“揆德”,就是用估量一個人的品德的辦法來判斷人。
如果一個人言語忠實,行為穩(wěn)重,由于意志堅定而大公無私,做了好事不求回報,內(nèi)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揚但性情安靜穩(wěn)健,這是宅心仁厚的人。
如果一個人遇有突發(fā)性變故而能卓有成效地處理,身處窮困之境而能奮發(fā)向上,進身立功能夠如愿,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個人富貴顯赫之后仍然恭敬勤儉而不失威嚴,對人彬彬有禮而不驕橫,這是有福德的人。[三國時魏人魚豢說:“貧窮的人無須學習儉樸,卑賤的人無須學習謙恭,這不是人性的不同,而是人的處境決定的。所以要知道一個人是不是真正的儉恭,必須在富貴人身上才能鑒別出來?!盷有的人處在簡陋清貧的狀況下而無所畏懼,處在安樂富裕的情況下而不奢侈,功勞卓著而不反叛,高興或憤怒時都很有節(jié)度,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事奉君王,恩恩愛愛地孝敬父母,與人感情不和但決不背叛,竭盡全力也始終不渝,這是忠孝的人,這就叫做“揆德”。
[桓范說:“歷代帝王都羨慕成就王圖霸業(yè)的人能任用賢能,惋惜亡國的人失去了人才。然而他們依然要任用那些兇險愚頑的奸臣,結(jié)果國破家亡的事連綿不絕。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在于擇人不看是否合乎道義,只求意氣相投?!度宋镏尽氛f:‘高風亮節(jié)的人,以正直為標準,所以雖然閱人無數(shù),也能依照其人品、德行是否合乎倫常而用人,對于其法術(shù)是否詭詐持懷疑態(tài)度;推崇謀略的人以計策是否高明為標準,所以能夠鑒別策略的奇特還是平庸,但是往往違背了對正確法度的遵循;玩弄權(quán)術(shù)的人以是否能立功為標準,所以能夠看清進退的效用,但是不明白道德的教化作用;講究口才的人以能否折服別人為標準,所以能夠把握辯論的技巧,但是不明白文彩的內(nèi)在美質(zhì),因此互相爭辨但都不服輸。凡此種種,都屬于人才中的一流。
同一個檔次的才能看清對方的長處。要想做到諸長皆備,無所不通,就必須廣聚眾才?!?/p>
桓范又說:“追求名聲的總是不甘人后,因此對心性相同而才情稍差的就互相幫助,互相依賴;但是如果心性雖同而旗鼓相當?shù)?,就會互相競爭,彼此傷害。這又是同氣相求的一個變數(shù),不能不詳加考較?!盷
圣賢最贊賞的是聰明,聰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識才,各種人才就會都有合適的位置,小事大事就都能辦好。
[還有一種說法:我們不可能和天下所有的人交游相處,如何才能知道與準相處最好呢?如果要了解一個人的某一方面,有一天就夠了。如果要全面了解,最起碼也得三天。為什么是三天呢?能做國家柱石的人,必須兼?zhèn)淙N才能,所以說不談三天,就不能全面了解他。第一天要用來談道德;第二天用來談法制;第三天用來談謀略。然后才能盡顯他的長處以便舉薦他。但是,又憑什么知道他是全才還是偏才以便與他交談呢?如果他在為人上務求與他人相容,不斷他講別人的長處并為之尋找相應的理由,這種人就是全才。
如果是喜歡光講自己的優(yōu)點,希望別人贊賞他,而不愿看到別人的長處,這種人就是偏才。]
所以孔子在教導弟子們時提出“六蔽”[仁者愛人,蔽在優(yōu)柔寡斷;信者坦誠,蔽在不善保密,等等。這是偏才最容易失誤的地方]的說法,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偏才的失誤。指出狂敖與耿介的偏失,以疏導有偏執(zhí)拘謹或高做剛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無信的流弊,向人們提醒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無法信賴的;明察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所在,考究他所作所為的動機,借以了解他的日常行為。依照這樣的原則和辦法去觀察人,無論他是怎樣的人,又怎么能偽裝、掩飾得住呢?
【按語】
古人知人有理論也有實跡。據(jù)說,北宋名相品蒙正就是一位善于察士知人的人。呂蒙正剛做宰相后,朝中有人想巴結(jié)他,自稱家中有祖?zhèn)鞴喷R一面,可照鑒百里之外的東西。呂蒙正一聽這種瞎吹就知道此人是個騙子,但他并沒有動怒,而是很幽默地說:“我的臉面不過碟子大小,何必要一面能照百里的鏡子呢?”
還有一次,皇帝想派人出使朔方,下令中書省選擇能擔當此任的人。呂蒙正很快便送上人選姓名,但皇帝沒有答應,命他再議。第二天皇帝又問了三次,呂蒙正依然如故,三次推薦的都是同一個人?;实酆苁巧鷼?,便責問他:“卿為何如此固執(zhí)?”呂蒙正不加思索地回答:“非臣固執(zhí),大概是陛下沒有深思?!辈⒖隙ǖ卣f:“臣知道此人可以擔當出使大任,別的人趕不上他。臣不想以諂媚來討好皇上,以免誤國?!痹趨蚊傻膱猿窒拢实劢K于任用了品蒙正推舉的人選,后來果然很稱職。
宋真宗景德年間,呂蒙正告老還鄉(xiāng),真宗曾前后兩次到過他的家鄉(xiāng)親自探望他?;实蹎柶穑骸扒涞膬鹤又杏姓l可以擔當大任?”他回答說:“我的幾個兒子都不中用,只有侄兒呂夷簡現(xiàn)任穎州推官,卻是個宰相之才?!焙髞韰我暮喴虼酥?,并受到重用。
史載呂蒙正的朋友富言想求呂蒙正推薦一下自己的兒子,呂蒙正同意了,要求見一見他的兒子。第一次見到那個孩子,呂蒙正竟大吃一驚:“此兒將來名位不亞于我,而功勛業(yè)績更在我之上?!庇谑?,把這個孩子留在了身邊讀書。這個孩子便是北宋兩度入相、歷史上大名頂頂?shù)母诲觥?/span>
呂蒙正可以說是知人有道也有能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