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最大冤案”:歷史上的劉備真的非常愛哭嗎?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基礎(chǔ)并匯總民間漢末三國故事而成的名著,故而有“七分實三分虛”的評價。但出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考慮,《三國演義》中有些人物與真實歷史之間還是不同的。

而《三國演義》中與歷史相差最大的一個人物就是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在很多人印象中,劉備是一個特別愛哭的人,以至于說他“哭來的江山”。那么歷史上的劉備真的是個非常愛哭的人嗎?

根據(jù)《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的記載,劉備是一個“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的君主。這樣一個君主當(dāng)然不會像《三國演義》里的劉備那樣哭哭啼啼的,更沒有“哭來的江山”。

劉備在如今已知的史料記載中共哭過六次:哭別田豫、哭髀肉復(fù)生、哭祭劉表、哭送龐統(tǒng)、哭送劉封、哭送法正。除了這六次之外,劉備在史書中再沒有留下哭泣的記錄,包括關(guān)張去世的時候。

與劉備相比,曹操在史書中留下的哭泣記錄有十次,而孫權(quán)的哭泣記錄更是高達十幾次。在真實的歷史上,劉備反而是三國三大領(lǐng)袖中哭過次數(shù)最少的,與如今人們印象中的劉備完全不一樣。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