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應(yīng)該怕死,而應(yīng)該“畏”死:對死亡的畏,會讓人活出生命之力

這是單華偉的第二百九十七篇原創(chuàng)文章
?
1 怕和畏
?
什么是怕,什么是畏?在海德格爾那里,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簡單化理解,那就是你確定,并且承認(rèn):我有一天一定會死。
?
而怕死,便是把頭使勁兒的往后扭,逃避與死亡的正面心理交鋒,不談死亡,避諱死亡,并且相近各種辦法,試圖延長生命。
?
人在這個世界上,什么也不確定,但有一件事你一定是確定的:那就是早晚有一天,你一定會死。你什么也沒有不可能擁有,你只能擁有死亡。
?
當(dāng)死籠罩著你的時候,你會驚訝的發(fā)現(xiàn)兩點:一是生活的荒誕性,二是你的死亡和別人沒有關(guān)系。
?
死亡是個私密的事件,是個神秘的事件,你的死亡是你自己的事情,和別人沒有關(guān)系,別人可能其情緒上有一些波動,但這本質(zhì)上是你的事情。
?
你眼前一個人要死去了,你能看到他掙扎的樣子,但他此刻感受到什么,體驗到什么,他在想什么,你是完全無法體會的。
?
同樣的,你死了之后,會帶來他人情感上的波動,但是你這個死亡事件本身,和他人是無關(guān)的,正如別人的死很難進入你的生命體驗當(dāng)中。
?
2 死亡之思
?
如果你知道自己還有半個小時就死了,你會做什么?
?
有的人可能會說,自己要去做點驚天動地的事情,去違法犯罪,等等。
?
這很明顯是沒有認(rèn)真的思考過。
?
當(dāng)死亡作為一個確定性的,無法回避的事件,如同一輛列車般朝你正面駛來時,那你其實還是會做你的日?!蛺廴苏f話,擁抱,和家人吃飯,因為你知道,你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目的,就是生存本身而已。
?
而這,也是筆者為什么說人應(yīng)該畏懼死,而不是去怕死,因為只有主動把自己拋入這種極限情景中,我們才會認(rèn)真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應(yīng)該做的,希望做的,到底是什么。
?
今天的人為什么不希望聽到關(guān)于死的東西?因為死對于他們來說,意味著無,我們今天的社會是否定無的,我們要富足,要有,要什么都有。
?
但實際上,作為人的生存,“無”是時時刻刻籠罩著我們的,比如,當(dāng)你看到一個人,你之所以能看到他,全都是因為他周圍有空的空間,有“無”;你現(xiàn)在踩著這塊地,周圍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無”。
?
另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就是月亮,真正讓你看到月亮的,是“月之暗面”,是因為無,讓我們看到了有。
?
讓一個主體凸顯在你面前,你要想去把握,去捉住什么東西,真正讓它展現(xiàn)出來的,其實是那個無。
?
而我們今天是不太談無的,所以總是會覺得:我擁有什么東西,我就幸福了,我的生活就美好了。
?
3 死亡的成熟
?
在古希臘人那里,死亡不過是轉(zhuǎn)換了一種存在的形態(tài)而已,人死之后,靈魂進入另一個世界,而人在其中的處境,只有神才知道。
?
或者這樣說:那種純靈的狀態(tài),對于這個世界中靈肉結(jié)合的人類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即使講出來了,也沒有人能聽到,沒有人能聽懂。
?
正是基于這個邏輯,古希臘人認(rèn)為,真正和諧的生命,是不會懼怕死亡的,實際上,正是因為我們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開始思考這些事情,在這種矛盾中呈現(xiàn)出張力,我們的生命才得以成立。
?
我們今天不相信什么靈魂了,倒是把問題“看清楚”了,但最終后果,卻是把人變成了更貪生怕死的動物。
?
我們應(yīng)該始終明確的是:沖突不僅是破壞性的,也是建設(shè)性的,人的主體性往往在處理沖突的過程中才能長大和成熟。
?
畏懼死,并以此好好的生,人,才成為人。
?
(全文完)
--------------------
我是單華偉,一個看書和寫作的人,我在自己的公眾號「單華偉」上分類整理了所有的文章,如果覺得文章有啟發(fā),記得點個贊吧,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