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醫(yī)案》學習-2
今日繼續(xù)學習清代名醫(yī)王士雄的醫(yī)案,援引《王孟英醫(yī)案·卷二·便秘篇》的第十例,原文如下。 屠小蘇令正,自乳經(jīng)停,泛泛欲吐,或疑為妊。所親高嘯琴進以養(yǎng)陰之藥,漸致時有微熱,脘悶不饑,氣逆嗽痰,臥難著枕,二便秘澀,耳閉汗頻。孟英脈之,虛軟而澀,曰:根蒂素虧,經(jīng)停乳少,血之不足;泛泛欲嘔,肝乘于胃,率投滋膩,窒滯不行;略受風邪,無從解散,氣機痹塞,九竅不和。先以蔥、豉、通草、射干、兜鈴、杏仁、蔞殼、枇杷葉、白蔻開上,兩劑熱退。次用小陷胸合雪羹,加竹茹、旋覆、白前、紫菀宣中,三劑便行安谷。繼予冬蟲夏草、蓯蓉、當歸、枸杞、麥冬、紫石英、楝實、熟地、牛膝滋下而瘳。
譯:屠小蘇的妻子(“令正”有嫡妻、正室之意),溢乳停經(jīng)(“自乳”此處可能存在歧義,結合上下文亦不能理順文意,有精于古文者,歡迎指導),時常有要嘔吐的感覺,考慮可能是妊娠。親近的朋友高嘯琴給她養(yǎng)陰的中藥,逐漸出現(xiàn)了時有發(fā)熱,胃脘部不適,納差,喘嗽咳痰,難于平臥,大小便均不通暢,耳內(nèi)脹悶,汗出頻頻。孟英診治,診其脈虛軟且見澀滯之象,說:患者體質(zhì)向來就虧虛,停經(jīng)、乳汁少,是血不足;時欲嘔吐,是肝氣盛而克胃,草率的予滋膩之品,胃氣即不通;又感受了風邪,沒有從表而解,進一步加劇了氣機閉塞,九竅不通。孟英先予蔥白、淡豆豉、通草、射干、馬兜鈴、杏仁、瓜蔞皮、枇杷葉、白豆蔻宣開上焦,服兩劑即退熱。接著予小陷胸湯合雪羹(海蜇與荸薺),加竹茹、旋覆花、白前、紫菀宣暢中焦,服三劑即二便調(diào)、食飲佳。最后予冬蟲夏草、肉蓯蓉、當歸、枸杞、麥冬、紫石英、川楝子、熟地黃、牛膝滋養(yǎng)下焦而痊愈(“瘳”音“抽”,有病愈之意)。?本人非古文相關專業(yè),通過檢索詞匯與結合上下文進行翻譯,意在理順文意,而無深入考究。 本例醫(yī)案,鮮明地體現(xiàn)了由表及里、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診治思路。本例同樣運用辨證三要素,即“
病因-病位-病機
”的辨證思路進行分析。患者新近發(fā)熱,汗出頻頻,病因為風邪。喘嗽咳痰,病因為痰。胃脘不適,時欲嘔吐,大小便不通暢,耳內(nèi)脹悶,脈澀滯,病因為氣郁。停經(jīng),乳汁少,脈虛軟,病因為虛。因此,病因可歸納為
風、痰、氣郁與虛
。
新近發(fā)熱,汗出,喘嗽咳痰,為風邪犯肺,肺氣不宣,痰濁阻肺,病位在上焦,為太陰肺。胃脘不適,時欲嘔吐,大小便不暢,脈見澀滯,為中焦氣機不利,失于通降,病位為陽明胃。體質(zhì)向來虧虛,停經(jīng),乳汁少,脈虛軟,病位在下焦,病位在少陰腎。因此,病位可歸納為
太陰肺、陽明胃與少陰腎
。
綜合病因與病位,病機可歸納如下。素來精虧血少,進滋膩之品但不能運化,中焦氣郁,不能通降。又新感外邪,肺氣不利,治節(jié)失司。病機乃
上中二焦氣郁,下焦虧虛
。
經(jīng)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具體本篇而言,是由表及里、由上至下的治法。先
解風邪
,宣開肺氣,恢復肺的治節(jié)。次
解氣郁
,行氣化痰,恢復脾胃的運化。終
補精血
,滋養(yǎng)下焦,治病求本。
證理法悉具,方藥即成。孟英用蔥白、淡豆豉、通草、射干、馬兜鈴、杏仁、瓜蔞皮、枇杷葉與白豆蔻輕宣肺氣、解散表邪。用黃連、半夏、瓜蔞、海蜇、荸薺、竹茹、旋覆花、白前與紫菀清熱化痰、行氣降逆。用冬蟲夏草、肉蓯蓉、當歸、枸杞、麥冬、紫石英、川楝子、熟地黃與牛膝填精補血、滋養(yǎng)肝腎。
綜觀本篇醫(yī)案,患者素有體虧,又誤用滋膩,而新感外邪,是
表里同病,上中下并疾
。近賢曹炳章評價孟英,“辨病辨證,能探虛實、查深淺、權緩急”。本例的診治過程既體現(xiàn)了具體用藥的精妙,又體現(xiàn)了戰(zhàn)略上的眼光,即站在更高的層次俯瞰諸多癥狀,捋清了發(fā)病的整體脈絡,分步驟、有計劃地解決問題,真乃運籌帷幄,胸有成竹。 ——毓仁筆談
?本文僅供學習與交流。切勿試藥,患病須及時至醫(yī)療機構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