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學問題解答匯編》(16)
【本文轉載自中國人民大學1959年 僅供學習參考】
(16)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它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提法是否一致?應當怎樣理解才能統(tǒng)一起來?
? 大家知道,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指出生產關系的內容是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一般關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不同的社會中借以進行生產、交換的條件和形式,以及與上述二者相適應的借以進行產品分配的條件和形式。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給生產關系下定義時,只談到三方面,沒有談消費,并且認為《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所提供的定義是正確的,教科書中說,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各個不同階段上物質資料的社會生產和分配的規(guī)律的科學,這個定義沒有包括交換和消費。
? 馬克思、恩格斯和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提法是沒有矛盾的,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不應要求每個作者對問題的表跡在字句上完全一樣,因為問題不在于字句上一樣,而是在于對原理實質的說明。
? 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是社會的生產關系,這里包括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分配過程中、交換過程中和消費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在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體中,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起著主導作用,它決定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關系。
? 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明的政治經濟學的對象也正是指的這一點。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在確定政治經濟學對象時指圍,政治經濟學是研究人們的生產關系。這也就是指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分配過程中、交換過程中和消費過程中所結成的關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心是這樣來說明政治經濟學的對象的。他指出,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生產的條件和形式,研究交換的關系以及與上述兩者相適應的分配關系。由此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所闡明的政治經濟學的定義在實質上是一樣的。
? 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中指出:“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是人們的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這里包括:(甲)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乙)由此產生的各種不同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自己的活動’;(丙)完全以甲乙二項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1]大家可以看出,上述乙丙兩項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個問題的說明是完全一樣的。從字面上看來,不同的只是甲項。但在實際上仍是相同的。所謂生產過程中的關系,首先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所以斯大林提出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由此產生的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系,就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直接形成的關系。在生產關系的總體中,生產過程中的關系和分配過程中的關系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在談到政治經濟學的對象時,首先都強調指出生產關系總和的生產和分配方面。斯大林在闡明政治經濟學的定義時,也正是從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這一原理出發(fā)的。
注:
[1] 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