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古漢語語法簡析(5):倒裝句

2023-04-29 22:52 作者:我是常駐歌手  | 我要投稿

(3)倒裝句

顛倒原有語序的句式就是倒裝句。在古代漢語中,倒裝句十分常見,大體上可歸為主謂倒裝、定語與狀語后置和賓語前置三大類。其中,主謂倒裝和定語后置非常容易理解,只須簡述,而賓語前置則須細(xì)言。

1)主謂倒裝

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謂語是在主語之后的。那么,顧名思義,“主謂倒裝”自然就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突出謂語而將謂語提到了主語之前。因此,這種句式多用于感嘆句。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這是儒家經(jīng)典??鬃颖頁P顏回安貧樂道的君子精神,道:“顏回的品德多么高尚?。 焙雎哉Z氣詞“哉”與“也”,這句話本身的語序應(yīng)該是“回賢”,“回”是主語,“賢”充當(dāng)謂語,將“賢”前置,屬于標(biāo)準(zhǔn)的主謂倒裝,起到了強(qiáng)調(diào)作用。在翻譯,只需調(diào)整為正常語序就行了。

2)定語、狀語后置

定語與狀語在句中都起修飾作用,區(qū)別在于:修飾名詞的叫定語,修飾動詞的是狀語。

古代漢語中,數(shù)詞絕大多數(shù)時候需要后置。

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記》

明代魏學(xué)洢的這篇文章講的是微雕技術(shù)。在此句中,我們可以輕易發(fā)現(xiàn)所有的數(shù)詞(“五”“八”“一”“三十有四”)都是跟在名詞后并修飾名詞的,故是定語后置。翻譯時只需把其提到名詞前,補(bǔ)上量詞(“個”之類的詞)即可,譬如“人五”可譯作“五個人”。

定語后置還有其固定句式:“中心詞(+之)+后置的定語(+者)”——“之”與“者”在特殊情況下可省略,故用括號表示。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薄稅凵徴f》

宋代理學(xué)家周敦頤認(rèn)為菊花是隱逸的花?!盎ā笔侵行脑~,“隱逸”是被后置的定語,“之……者”用來提示定語后置。如果當(dāng)“之……者”省略,我們就要靈活運用了。另外,在這句中,需要注意的是,“也”是用來提示判斷句的,與定語后置無關(guān),一定不要被“也”“誤導(dǎo)”了。

古代漢語中,狀語一般由介賓短語構(gòu)成,常見形式是“于(以)+賓語”。不過千萬注意,這里的“以”翻譯為“把(用)”,需要將充當(dāng)狀語的介賓短語看作一個整體置后,而當(dāng)“以”解釋為“因為”時,也需倒裝,但不是狀語后置,而是之后要介紹的賓語前置,二者絕對不能混為一談。

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薄冻鰩煴怼?/span>

諸葛亮在南陽務(wù)農(nóng)親耕,在亂世中保全性命?!坝谀详枴薄坝趤y世”都是狀語,分別修飾“耕”和“全”兩個動詞,并放在其后,所以是狀語后置。翻譯時調(diào)整為正常語序即可。

為壇而盟,祭以尉首。”——《史記·陳涉世家》

陳勝與吳廣殺了將尉,筑高臺并在其上宣誓,用將尉的頭祭天。“祭以尉首”,“用將尉的頭祭天”,后置定語“以尉首”在翻譯時就先被提到動詞“祭”前面,然后再逐字逐句翻譯。

3)賓語前置

古代漢語中賓語的位置多數(shù)情況和現(xiàn)代漢語相同,用在謂語動詞之后。然而,在下面兩種情況時需要放在謂語動詞前面,即“賓語前置”。

第一種情況是不需要引入新詞提示的“簡單前置”,用在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否定句、疑問代詞作賓語的疑問句和指示代詞作賓語的句子中。這種情況下,大多必須倒裝,否則不符合古代漢語語法。

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否定句的倒裝最易理解,其倒裝方法是直接將賓語提到對應(yīng)的謂語之前,僅此而已。例子如下——

忌不自信。”——《戰(zhàn)國策·齊策一》

美男子鄒忌聽了妻子的鼓勵,仍然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美。此處“不自信”并不是現(xiàn)代漢語之中的意思,而是將賓語“自”置于謂語“信”之前的賓語后置句,所以就翻譯為“不相信自己”。

不過還有一點要引起注意:如果一個句子的主語本身就有否定含義——譬如“莫”,沒有什么、沒有誰之意——那么這個句子也是需要倒裝的,因此在判斷是否要倒裝時不能機(jī)械地找“不”“勿”這樣的否定詞,更應(yīng)綜合句意理解。

背負(fù)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莊子·逍遙游》

大鵬背負(fù)著青天,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這樣以后才能飛到南方?!澳查憽?,前置賓語是“之”即大鵬,謂語是“夭閼”,調(diào)整為正常語序則是“莫夭閼之”,所以翻譯為“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它”。

還有,如果在動詞前有“能”“敢”“嘗”等助詞或副詞,賓語則應(yīng)該放到它們的前面。這是因為助詞和副詞都是直接修飾動詞的,應(yīng)當(dāng)看作一個動詞性的整體。譬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薄稘h書·食貨志》

這是賈誼的名文《論積貯疏》的開篇,意思是:百姓不能自足卻可以治理的事,從古代到現(xiàn)在,不曾聽說過。其實“未之嘗聞”本應(yīng)翻譯為“不曾聽說過這件事”,只不過“這件事”指代的就是之前的“民不足而可治”,因此就翻譯不出來了。這里的“之”提到了“嘗聞”之前,就是賓語前置到了副詞前。

疑問代詞作賓語的疑問句倒裝方法是直接將賓語提到對應(yīng)的謂語或介詞之前。這種倒裝有其特殊之處,在于只有充當(dāng)賓語的疑問代詞才能前置,并不是所有表示疑問語氣的句子都要倒裝(這點之后會再說);而且倒裝的成分必須是代詞,不能是具體的人事物,也就是說“他有罪嗎”只能說“其有罪乎?”不能說“其罪有乎?”來看例句——

彼且奚適也?”——《莊子·逍遙游》

斥?(一種小湖中的小雀)嘲笑大鵬,說:“它要到哪里去啊?”莊子通過這一事例,區(qū)別了“小”與“大”,說明了二者皆“有所待”而不自由,從而闡發(fā)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此句中,“奚適”即“適奚”,翻譯為“到哪里去”,表示“哪里”的疑問代詞“奚”是賓語,直接地置于表示“到……去”的謂語“適”前,所以是賓語前置。

不過需要注意一點,動賓結(jié)構(gòu)的否定句不能調(diào)換介賓短語中介詞與賓語的順序,而疑問代詞作賓語的疑問句卻可以。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范仲淹卒章點志: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和誰一道呢?“誰與歸”,“和誰一道”,“與”是介詞,“誰”是充當(dāng)賓語的疑問代詞,提到了“與”之前,也屬于標(biāo)準(zhǔn)的賓語前置。

其他的,像“何為”(為什么)“何由”(憑什么),這些都是“為何”“由何”賓語前置后的產(chǎn)物。

另外,還有一個“冷門”,那就是指示代詞作賓語也需要倒裝。但是,這種倒裝句最后竟然“冷門”到只多見于先秦,后世除非是刻意仿古,否則絕不會用這種語法。這種句子的倒裝方法是直接將指示代詞提到對應(yīng)的謂語或介詞之前。

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詩經(jīng)·周南·葛覃》

這首詩內(nèi)容之前在講“詞頭詞尾”時已經(jīng)寫過,不再多言。“是刈是濩”,可以翻譯為“割這個(葛草)煮這個”,但是這里將指示代詞“是”前提,從“刈是濩是”變成了“是刈是濩”。

當(dāng)然,介詞后的賓語也是可以前置的,但更為少見,比如“以是”可以表達(dá)成“是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因為這個”,“因此”。

如果不符合第一種情況,但書者如果仍想倒裝以強(qiáng)調(diào)賓語,那么是不是就沒辦法了呢?“曰:非然也”,因為還有第二種情況。古人利用指示代詞可以倒裝這一“冷門”,發(fā)明了在句中加入指示代詞后再倒裝的倒裝方法。那么,這個指示代詞和原來的賓語指的必然是同一個人事物,這就叫做“復(fù)指”,而恰恰因為這,新加入的指示代詞本身的指代意味是多余的(因為原來的賓語就已經(jīng)指代過了),所以我們會將這個指示代詞看作無實意,不譯,詞性則歸為助詞,在句中僅僅起到提示賓語前置的作用。因此,其句式是“前置的賓語+指示代詞+謂語動詞”。

將虢是滅,何愛于虞?”——《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假途滅虢”,宮之奇勸諫虞公:“現(xiàn)在晉國要滅亡虢國,對虞國還有什么愛呢?”“虢是滅”,正常的語序應(yīng)該是“滅虢”,即“滅亡虢國”但宮之奇可能為了強(qiáng)調(diào)賓語“虢”和“虞”“唇齒”的關(guān)系,所以前置了“虢”,起到了強(qiáng)調(diào)突出作用。

接著來看這一句——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墨子在這篇中,通過對話的形式含蓄的表達(dá)了“兼愛”“非攻”的思想。該句的意思:“宋國有什么罪呢?”很多初學(xué)者學(xué)習(xí)了類似的句子后,會感到困惑:不是說疑問句的倒裝不用加入新詞嗎,那為什么這里還需要加入指示代詞“之”呢?其實,疑問句并不是都要倒裝的,這是一個常見的誤區(qū),真正倒裝應(yīng)該是充當(dāng)賓語的疑問代詞,也就是所謂的疑問代詞作賓語的疑問句。換句話說,疑問句倒裝的前提是:被倒裝部分一定得是賓語,不然的話怎么叫賓語前置呢?所以,我們在判斷句子是否該倒裝,用哪種形式倒裝時必須先考慮句子成分。這句話的賓語是“何罪”,“什么罪”,并不是疑問代詞“何”,“什么”,因此此處的“何”并不充當(dāng)賓語,這個句子也就不是疑問代詞作賓語的疑問句,自然不需要倒裝。在分析時,我們大可將不是倒裝的問句忽略,那么剩下來的就是不符合第一種情況,但書者仍想倒裝以強(qiáng)調(diào)賓語的第二種情況。以是把賓語“何罪”提前,并加入“之”復(fù)指。想通了這一點,就會發(fā)現(xiàn)此句的原始語序是“宋有何罪”,“何”可以想象成修飾“罪”的定語,與“罪”構(gòu)成一個名詞性的整體,其本質(zhì)上與“宋有大罪”“宋有罪”“宋無罪”等并無不同,這也就是為什么翻譯的時候?qū)⒄Z序調(diào)整為了“宋國有什么罪呢?”

有時古人會在之前基本的格式上加入一個“唯(惟)”,形成“唯+前置的賓語+指示代詞+謂語動詞”的新形式,既是為了使句式整齊地成為四個字,也是為了進(jìn)一步提示賓語前置。這種格式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有殘存,比如“唯利是圖”。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左傳·宣公十二年》

趙同說:“我率領(lǐng)軍隊以來,只求與你一戰(zhàn)為敵?!薄拔〝呈乔蟆本褪恰拔ㄇ髷场?,這里不過是將“敵”前置了。

最后申明一點,我們的例句中只出現(xiàn)了“是”“之”這兩個指示代詞,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這兩個詞可以提示倒裝,“斯”“焉”,甚至“于”等都可以構(gòu)成賓語前置的格式,不過這類用法罕見,就不再一一例舉了。

聲明:本文主要改寫自《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附錄中蔣紹愚的《古代漢語語法簡介》一文,改動內(nèi)容包括但不限于例句的替換與增補(bǔ),說明順序的調(diào)整與說明內(nèi)容的增補(bǔ)。

未完待續(xù))

看上一篇請點擊此處

古漢語語法簡析(5):倒裝句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怀来县| 肃宁县| 唐山市| 安陆市| 青河县| 汤原县| 盱眙县| 高邮市| 青海省| 油尖旺区| 丹巴县| 民权县| 贺兰县| 定西市| 丰都县| 龙泉市| 南昌市| 广昌县| 长岭县| 山丹县| 兖州市| 新巴尔虎左旗| 斗六市| 锦屏县| 海口市| 凯里市| 磴口县| 赣州市| 马山县| 外汇| 青岛市| 永和县| 博白县| 含山县| 弥勒县| 北京市| 十堰市| 兴海县| 新巴尔虎左旗| 顺昌县| 光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