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論課程全集 共16集 2021年秋

前言
(全文已完成,共1.2W字,可放心食用)
感謝楊老師的課程上傳,助力楊老師完成他的偉大夢想,同學們可以一鍵三連?。?!
也感謝楊老師在我枯燥的考研路上,無論是美學、西論,還是聽著就犯困的古代文論,都在我現(xiàn)在備研時期有著莫大的幫助和鼓勵。(至少古代文論可以讓我睡得安穩(wěn)一點?)
我也把楊寧老師安利給我的同學,我覺得引用他的話來評價楊老師再適合不過。
他看了兩天楊老師的課,就跟我說
“如果我早一點遇到楊寧,我估計就去學文藝學了,而不選XXX了?!?/p>
可以說,我覺得這是一句很高的評價。
我把這句話就帶到楊老師面前啦!
楊老師的幽默風趣,但又不失深度廣度的講解,是我們這些萬千學生所夢寐以求的老師吧。
之后楊老師要是仍然更新西方文論課的話,還是會繼續(xù)更新楊老師的筆記(需要PDF版的同學可以私聊我),繼續(xù)學習,改造自己,朝著更加博學而又無知的方向前進!
祝楊老師前程似錦!
也祝大家諸事順利!
也祝我考研順利!
以上,
楊老師的一位默默無聞的云學生留。
———————————(分割線)
一、盧卡奇的現(xiàn)實主義文論——《歷史與階級意識》
1.物化批判和總體性辯證法
(1)理論資源
①馬克思:商品拜物教
?A、1844:異化→黑格爾:對象化(肯定意義)
??B、對象化→異己力量→控制主體
②勞動異化(四個方面)
A、勞動者與勞動對象(產(chǎn)品)的異化
B、勞動活動本身的異化(否定意義)
C、勞動與勞動者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異化
D、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異化
③席美爾:貨幣
④馬克思·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計算合理性
?
(2)物化批評的兩個維度
①理性批判
A、現(xiàn)代社會本質:商品形式普遍化→物化
B、物化的產(chǎn)生:歷史發(fā)展進程→(造成)勞動分工→機械化、原子化
C、結果:勞動對象被分解/量與質→(時間)計算→合理性→意識被物化
②歷史哲學
A、自我突破→無產(chǎn)階級
B、物化:歷史發(fā)展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
?
(3)總體辯證方法:整體性
①審美意識:整體性思維→藝術:反應社會現(xiàn)實本質
②片段反映總體
?
2.現(xiàn)實主義文論
(1)理論基礎:反應論
①藝術起源:巫術說→(本質)模仿
A、對現(xiàn)實生活的認識
B、激發(fā)人感情
②激發(fā)感情與認識世界→(符合)總體性原則
?
(2)理論核心:典型論
①柏拉圖:典型=理念
②盧卡契: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
A、共性≠臉譜化(類型化)
B、個性:不能局部代替整體
?
(3)理論原則:總體性
①反映現(xiàn)實→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
②批判
A、形式主義(席勒):藝術反映日常生活(否定)→片段化
B、自然主義(左拉):注重外在形式
③盧卡奇對現(xiàn)實主義的看法
A、主客觀統(tǒng)一
B、反應社會總體性VS表現(xiàn)主義碎片化
C、創(chuàng)造典型
D、參與、介入
?
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與民族、人民文學觀
1.市民社會理論?
(1)“完整的國家”
①國家=政治社會+市民社會、
②上層建筑、社會社會、經(jīng)濟基礎
③市民社會:文化、道德、意識形態(tài)
?A、社會輿論
?B、意識形態(tài)
④政治社會:暴力、強制
⑤國家:暴力職能(次要)、教育者(主要)
?
(2)市民社會→(歸屬)上層建筑
①體現(xiàn):思想、文化→非物質性
②方式:認同、同意(軟弱)→談判、斗爭(強硬)
?
(3)文化領導權(文化霸權)
①概念:在市民社會中,某種集團意識形態(tài)上的領導權
②特征:動態(tài)性、非強制性、權威性
③前提:同意
?
2.有機知識分子(organic)
①背景:沒有革命知識分子→原因:民眾的分裂性——思想/行動
②傳統(tǒng)知識分子
A、獨立于社會之外
B、自認為不受統(tǒng)治力量控制
C、非歷史性、非階級性
③有機知識分子(區(qū)分)
A、文化集團分子
B、對社會才去介入態(tài)度
C、高度組織性
④有機知識分子的特征
A、有機性(融入社會)
B、階級性
C、群眾性
?⑤陣地戰(zhàn)
??A、運動戰(zhàn):暴力
?B、陣地戰(zhàn):分子式入侵→學校、傳媒、工會
?
3.“民族、人民”文學觀
(1)新文學:與民眾形成有機聯(lián)系→(建立)思想共同體
①民族性→(針對)知識界遠離人民
②人民性:與大眾相聯(lián)系(喜聞樂見)——文學性→(體現(xiàn))思想、道德、傾向
(2)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①從現(xiàn)實中挖掘素材
②想象→基于現(xiàn)實→凡爾納VS愛倫·坡
③文藝評價標準問題:道德、情感、審美(三者統(tǒng)一)→(體現(xiàn))作家情感
④文學遺產(chǎn)問題:經(jīng)典→經(jīng)典化過程(意識形態(tài))→(保持)審視態(tài)度
⑤通俗文學: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有趣的”因素→(體現(xiàn)出)切身體驗→通俗文學背后的商業(yè)價值→標準:趣味性
?
4.文化研究中的葛蘭西轉型
①兩種范式:文化主義→文化有機性(經(jīng)驗)VS結構主義→經(jīng)驗被建構(無主體)
②葛蘭西轉型→(滲透)可能性
?
三、戈德曼的文學社會學理論
1.社會背景與理論資源
(1)著作
①《康德著作的人類社會和宇宙》(1945)
②《隱蔽的上帝》(1956)
③《馬克思主義和人文科學》(1970)
?
(2)背景
①經(jīng)濟:二戰(zhàn)后,資本主義發(fā)展→消費社會(逐漸形成)
???????????????????????????→商品交換滲透文化→(形成)文化工業(yè)
②政治:共產(chǎn)主義運動低潮→中產(chǎn)階層→崇高(x)、享樂主義
③思想:孤獨、焦慮、群體孤獨→反思人與世界的關系
④文學:向內轉——俄國形式主義、新批評→語言學轉向
?
(3)理論資源
①盧卡契:總體性原則、小說發(fā)生理論
②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認知過程:圖式、同化、順應、平衡
③馬克思:經(jīng)濟基礎(文學基礎)→上層建筑(文學)、辯證法→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④社會學批評傳統(tǒng)
A、斯達爾夫人《從文學與社會制度關系看文學》(1800)
B、丹納《藝術哲學》:“種族、環(huán)境、時代”(1869)
C、朗松《文學史與社會學》(1904)
⑤對話對象
A、結構主義→內部關系→結構(框架)→消解價值→消解人的主體性
?B、發(fā)生結構主義:人本主義→動態(tài)結構、結構意義
?
2.發(fā)生結構文論
(1)文學作品是一個有意義的結構
①有意義的結構
A、人類活動→對環(huán)境的反應
B、文學創(chuàng)作→社會的反應→有意義的反應
②把握有意義的結構
A、理解和解釋→部分與整體→辯證法
???a.理解:字面義的描述
???b.解釋:把作品放到更大結構中
???c.理解與解釋不可分割——解釋學循環(huán)
?
(2)文學與社會同構
①共時層面
A、作品的精神結構與社會集團精神結構關系
B、精神結構:世界觀→意識形態(tài)?→(存在)作品、社會
②歷時層面:文學結構變化與社會現(xiàn)實→小說的變化與資本主義社會相關
A、自由資本主義→個人價值→動搖傳統(tǒng)(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問題人物小說(主人公與世界沖突)→《唐吉可德》
B、壟斷資本主義→個人價值消失→個體獨特性的消失→集體人物小說/消極情緒
C、消費社會→全面物化→人物符號化小說→羅伯格里耶
?
(3)文學與社會的關系:部分與整體
①聯(lián)系性
②結構開放性→結構不斷變化、發(fā)展
③結構循環(huán)性
?
(4)悲劇世界觀——《隱蔽的上帝》
①悲?。喝说纳婢秤?/p>
②理性主義、個人主義上升→宗教信仰消退→“上帝已死”→情感和價值消失→悲劇人
?
四、馬舍雷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1.理論資源與思想基礎
(1)著作
①《列寧-托爾斯泰的批評家》(1963)
②《文學生產(chǎn)理論》(1966)
③《論作為意識形態(tài)形式的文學:一些馬克思主義的觀點》(1976)
④《文學在思考什么?》(1992)
?
(2)理論資源
①馬克思:藝術生產(chǎn)理論
A、生產(chǎn)
???a.物質生產(chǎn):滿足物質需求
???b.精神生產(chǎn):科學、道德、宗教、藝術→藝術生產(chǎn)力
B、物質生產(chǎn)與精神生產(chǎn)不平衡
???a.本雅明《作為生產(chǎn)者的藝術家》→作家:生產(chǎn)者→技巧
②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
A、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幻覺、想象
B、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實踐
C、意識形態(tài)是一種無意識
D、柵欄閱讀→癥候閱讀
???a.文集《讀<資本論>》
???b.無辜的閱讀(全盤接受內容)→不存在
???c.有罪的閱讀:融入意識形態(tài)
?
2.馬舍雷的意識形態(tài)批評
(1)沉默:文學意義的支撐點
①定義:文本的空白、隱含→不可見
②文本=可見層面+不可見層面
③空白的產(chǎn)生:意識形態(tài)→社會規(guī)約
?
(2)文學生產(chǎn)與意識形態(tài)
①創(chuàng)造與生產(chǎn)
A、創(chuàng)造:無中生有
B、生產(chǎn):原料加工
②原料:意識形態(tài)(社會歷史)、語言→日常語言VS文學語言(意義不確定)
③意識形態(tài)與離心結構
A、結構主義:將作品視為一個有機整體
B、馬舍雷:揭示作品沒有說出內容的線索→不是形式,而是內容
C、離心結構:作品內容與作品呈現(xiàn)思想的沖突
④意識形態(tài)批判
A、兩種錯誤批評方式
?a.經(jīng)驗主義:范圍與對象混淆
???b.結構主義:尋找范式、結構→強調共性
B、科學的文學批評
???a.傳統(tǒng):作品是什么?
???b.馬舍雷:作品如何產(chǎn)生?
C、對列寧論托爾斯泰的分析→矛盾→鏡子(意識形態(tài)、社會矛盾共存)→破碎
?
3.對文學哲學的思考——《文學的對象》
①對文學與哲學關系歷史考察
②結果:走向文學哲學→統(tǒng)一
???????????????????→黑格爾:藝術終結論
?
五、布洛赫的希望哲學與藝術幻想論
1.歷史背景與思想淵源
(1)著作
①《烏托邦的精神》(1918)
②《主體·各體:對黑格爾的評論》(1952)
③《希望的原理》(1956)
?
(2)資本主義的危機與浪漫主義思潮
①資本主義:工業(yè)化→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祛魅→信仰缺失→意義世界消失→物化
???????????????????????????????????→科學、理性
②浪漫主義:重建舊傳統(tǒng)→找回意義感
?????????????????????→批判資本主義
③猶太人身份危機→社會同化→現(xiàn)代人
???????????????→守護宗教精神
?
(3)理論資源:存在主義思想
①克爾凱郭爾→(反對)理性
②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記》
?
2.人本主義的希望哲學
(1)出發(fā)點:人的本質→存在論
(2)希望哲學的原理
①人的基本狀態(tài):匱乏→必不可少,但缺席
②生命的本質
A、“尚未”:可能性→動態(tài)
B、“黑暗”:尚未獲得的某種本質→理性
C、“驚訝”:意識到尚未意識到的東西→揚棄此在狀態(tài)
③匱乏產(chǎn)生的原因
A、沖動→特定社會階級關系
B、批判佛洛依德:人=生物
C、基礎:饑餓→(從事)物質生產(chǎn)
?
(3)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的烏托邦
①烏托邦理論→無階級、自由、無異化→希望的行動
②資本主義→(糾纏)事實→無法把握“尚未”
?
3.幻想藝術論
(1)藝術的本質:幻想、顯現(xiàn)
①幻想≠假象→“尚未”→非異化的追求→幻想=情感
?????????????????????→對未來可能性的推測
②顯現(xiàn):揭示尚未被展現(xiàn)的意義→藝術:非生產(chǎn)性勞動→非異化性
?
(2)藝術幻想:對白日夢的改造
①白日夢
A、佛洛依德:本能升華
B、布洛赫:藝術創(chuàng)作的材料
②藝術
A、面向未來的運動→針對:純粹的靜觀(形式);對表現(xiàn)作品的冷漠滿足
B、藝術=片段→未完成的過程→尚未
?
(3)對表現(xiàn)主義的態(tài)度→批判貝恩
①派別
A、盧卡奇(否定)
?B、布洛赫、布萊希特(肯定)
?C、表現(xiàn)(扭曲)→內心、碎片VS再現(xiàn)?
②表現(xiàn)主義=法西斯主義?
A、盧卡奇(肯定):扭曲→頹廢→法西斯
B、布洛赫(否定)
③表現(xiàn)主義是否具有人民性?
A、盧卡奇(否定):先鋒特點→脫離群眾
B、布洛赫(肯定):現(xiàn)實主義→高雅→脫離群眾(反對盧卡奇)
???????????????????表現(xiàn)主義→回憶人民性
④如何看待表現(xiàn)主義的先鋒性、破壞性
A、盧卡奇:破壞
B、布洛赫:先鋒性
???a.陌生的世界→可能性
???b.對舊有關系的破壞→舊有:資本主義
⑤如何看到表現(xiàn)主義的實驗與創(chuàng)新
A、盧卡奇:脫離古典趣味
B、布洛赫:符合社會進步→打破陳規(guī)舊習
⑥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對抗:認識論(盧卡奇)VS存在論(布洛赫)
?
六、布萊希特的史詩劇與間離化理論
1.理論背景
(1)著作
①《巴爾》(1918)
②《夜半鼓聲》(1920)
③《三分錢歌劇》
④《屠宰場里的圣約安娜》
⑤《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
⑥《伽利略傳》
⑦《四川好人》
⑧《高加索灰闌記》
?
(2)理論背景
①社會背景:同時代人一致
??②資產(chǎn)階級戲劇
A、頹廢派VS激進派(生存狀況)
B、無產(chǎn)階級戲劇:不成熟→(發(fā)展)符合人民的戲劇
?
2.布萊希特的戲劇觀
(1)三個發(fā)展階段
①教育?。ǔ跗冢?/p>
A、戲劇家=哲學家→呈現(xiàn)世界→改變世界
B、教育人民→對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呈現(xiàn)
C、爭議:缺乏娛樂性→娛樂性VS教育性→“寓教于樂”
②史詩?。簲⑹聞?、非亞里士多德戲劇、科學時代的戲劇、反理性主義戲劇
A、區(qū)別
???a.情節(jié)性(亞)VS敘述性(布)
???b.觀眾被卷入戲劇(亞)VS觀眾成為觀察者(布)
???c.消耗觀眾能動性(亞)VS激發(fā)觀眾能動性(布)
???d.觸發(fā)觀眾情感(亞)VS迫使觀眾作出判斷(布)
???e.感同身受(亞)VS探討問題(布)
???f.誘導方法(亞)VS說理方法(布)
???g.急切關注戲劇結局(亞)VS觀察戲劇的進行(布)
?h.情節(jié)的必然性(亞)VS情節(jié)的跳躍性(布)
B、目的
????a.打破共鳴體驗
???b.恢復觀眾思考能力
???c.打破第四堵墻
③辯證劇《戲劇辯證法》:內容、形式、演員→辯證(兩重性)
?
3.布萊希特的戲劇美學:間離化
(1)傳統(tǒng)戲劇美學:共鳴→主客交融
(2)布萊希特:傳統(tǒng)戲劇順應世界
(3)間離化
①使人既能認識對象,又要保持陌生(陌生化→認識論)
②制造距離,破壞共鳴→以旁觀者視角審視作品
③制造奇特、新奇(的事情)→區(qū)別陌生化
④讓觀眾選擇立場
⑤演員高于角色
?
4.盧卡奇VS布萊希特
(1)現(xiàn)實主義的出發(fā)點:人本論(盧)VS階級論(布)
①盧卡奇:異化→總體性?
②布萊希特:階級斗爭
?
(2)對現(xiàn)實主義理解
①盧卡奇:再現(xiàn)
②布萊希特:酷似真實→洞察本質
?
(3)表現(xiàn)中心:事件/人物
①盧卡奇:人物
②布萊希特:事件
?
(4)表現(xiàn)方法:內容形式統(tǒng)一(盧)VS內容高于形式(布)
?
七、伊格爾頓的文學生產(chǎn)與意識形態(tài)理論
1.文學本質問題
(1)著作
①《莎士比亞與社會》(1967)
②《共同文化的觀念》(1968)
③《作為語言的身體》(1970)
④《批評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1976)
⑤《文學理論導論》(1985)
⑥《美學意識形態(tài)》(1990)
⑦《意識形態(tài)導論》(1991)
⑧《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象》(1996)
⑩《文化的觀念》(2000);《甜蜜的暴力》、《理論之后》(2003);《文學事件》(2012)
?
(2)文學本質問題
①文學如同“雜草”:虛構性→文學無本質→出于某種理由,賦予高度價值的作品
②五大“共相”《文學事件》
A、唯名論VS唯實論→共相→符號VS實體
B、文學共相:虛構性、道德性、語言性、非功利性、規(guī)范性
?
2.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質
(1)文學=意識形態(tài)性
①原因:文學觀察世界的方式→特定時空背景(決定意義)→強調文學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
?
(2)反對反映論、自然主義
①反映論
A、文學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庸俗的反映論
?B、文學對意識形態(tài)挑戰(zhàn)→揭露虛假意識
?
3.文學形式的意識形態(tài)性→形式與語言??
①文學是有意義的結構
②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文學形式的變化
?
4.文學生產(chǎn)與美學意識形態(tài)→美學意識形態(tài):政治性
(1)文學生產(chǎn)方式
①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
A、文學: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上層建筑)
B、文學:特殊的生產(chǎn)方式(經(jīng)濟基礎)
②文學生產(chǎn)的六大范疇
A、生產(chǎn)方式:一般生產(chǎn)方式(前提)、文學生產(chǎn)方式
B、意識形態(tài):一般意識形態(tài)(主導)、作者意識形態(tài)(個別)、審美意識形態(tài)(文化)
C、文本=生產(chǎn)方式+意識形態(tài)
③美學意識形態(tài)
A、美學→感性學
B、雙重性:意識形態(tài)性、抵抗意識形態(tài)性
?
5.政治批評
?
八、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理論
1.《馬克思主義與形式》
(1)相關理論
①盧卡契《小說理論》:小說→(替代)史詩→不確定性、碎片性
②詹姆遜
A、盧卡契試圖建立一種類型學→注重形式,忽略內容
?B、內容與形式不可分割←(源自)黑格爾:絕對精神的演變
C、內容也有自身發(fā)展邏輯→內在形式:作家的內容存在內在形式
→(遵守)發(fā)展邏輯
?
2.《語言的牢籠》
(1)理論
①結構主義語言學:索緒爾
A、優(yōu)點
???a.擺脫經(jīng)驗論
?b.意義產(chǎn)生于差異
B、局限
???a.武斷:共時與歷時的割裂
???b.意義與共時相關,但也與歷時相關→(索緒爾)意義與歷時無關(即只有共時)
②俄國形式主義:陌生化→(建立)新鮮感→歷時性維度
A、優(yōu)點
???a.文學語言與日常語言的區(qū)分→文學理論的先決條件
???b.建立了等級制度→(建立)目標
???c.文學史觀(文學演變史):(類似于)形式演變史
B、局限→新鮮感不僅來自于形式
???a.新鮮感(只存在于)形式
???b.時間久了,語言不新鮮
③結構主義
A、形成系統(tǒng):(文本的)建立模式→強調整體性
B、局限性:靜態(tài)批評
④辯證批評
A、強調文本的作用→闡釋:(存在)主導符碼
B、多樣性闡釋(合理)→闡釋即重寫(再創(chuàng)造)
C、結合社會背景→永遠歷時化
D、強調整體性(總體性)觀念
?
(2)《政治無意識》:敘事=社會象征
①歷史主義的困境
A、歷史:實際存在的人類活動→客觀、可還原
?B、詹姆遜:歷史——不在場(特性)→矛盾:如何還原?
??????????????????????????????????→還原方式:敘事、文本
??????????????????????????????????→文本敘事,還原歷史(不可靠)
②解決歷史主義困境的方式
A、文物研究:重心放在文物→遮蔽現(xiàn)實本身
B、存在論歷史主義:(歷史即)體驗→創(chuàng)造(新歷史)
?????????????????????????????????→不是恢復客觀事實,而是創(chuàng)造新歷史
?????????????????????????????????→歷史相對主義→否認歷史確定性
C、結構類型學:馬克思主義→透過現(xiàn)象挖掘規(guī)律
??????????????????????????→表層:現(xiàn)象→多元
??????????????????????????→深層:本質、規(guī)律→單一
D、尼采式反歷史主義:歷史不存在
③政治無意識
A、政治是無意識的:被壓抑、被偽裝、被掩蓋的現(xiàn)實
B、無意識是政治的→欲望(佛洛依德的觀點)
??????????????????→文本即幻想→(體現(xiàn))集體無意識欲望
?
九、詹姆遜的“第三世界民族寓言”理論
1.理論資源及其背景
(1)后殖民主義基本觀點
①二元對立模式——東方VS西方→邊緣VS中心
②宗主國VS邊緣國→東方:被建構的東方→話語結構
③超越二元對立→走第三條道路→多元
④批評方法→(區(qū)分)閱讀的文本/寫作的文本
A、文本的世界性
B、文本的生產(chǎn)性
?
(2)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處于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
①背景
A、艾柯:文化沖突:征服(教化、毀滅)、掠奪、交流
B、二戰(zhàn)后→殖民體系瓦解→文化權力關系存在(西方中心主義)
????????????????????????→文化交流→文化領導權→第三世界“失語癥”
C、第一世界的瓦解→關注第三世界
②寓言理論
A、寓言的本質:譬喻、象征、影射
B、特征
???a.言在此意在彼→表面:分裂/潛在:統(tǒng)一性
???b.多義性
③本雅明的寓言理論
A、針對對象:德國17世紀巴洛克時代的寓言風格
???a.古典主義→(表達)明白曉暢、生機勃勃的世界→方式:象征
???b.巴洛克時代:混亂、差缺→(導致)不能認同現(xiàn)實的方式呈現(xiàn)現(xiàn)實→方式:寓言
B、現(xiàn)代社會=巴洛克時代→賦予寓言政治維度
C、象征與寓言的區(qū)別
???a.象征:同一性
???b.寓言:差異性→總體性
④詹姆遜的寓言理論
A、寓言本質
???a.“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再現(xiàn)論
???b.碎片化、差異化方式重建總體性
???c.寓言:連接個體與社會的紐帶
B、寓言的產(chǎn)生:(源于)資本主義社會的分裂
???a.寓言→言意分離
???b.古典社會:個體與社會→穩(wěn)定和諧→歷史為個人掌握
???c.現(xiàn)代社會:分裂、動蕩→藝術呈現(xiàn)碎片化、非總體化
?????????????????????????→總體化的實現(xiàn):寓言
?????????????????????????→現(xiàn)代主義-現(xiàn)實主義→分裂
?????????????????????????→私人(弗洛依德)VS公共(馬克思)
???d.分裂原因:晚期資本主義社會→階級關系消弱→文本喪失革命性
???e.主奴辯證法(黑格爾)→主:第一世界/奴:第三世界
C、民族寓言→重建第一世界的文化
?a.政治與個人融合:《狂人日記》→幻覺形成(弗)→重建社會
?????????????????????魯迅→中國社會現(xiàn)實:黑暗、吃人
?????????????????????????→狂人→個人-社會
→阿Q→被羞辱、自我辯護→中國的影射
→西方:帝國主義→吃人
???b.民族寓言→第三世界文本中體現(xiàn)特有的民族國家焦慮
?????????????→個人欲望標上民族國家烙印
?????????????→獨立文本與帝國主義搏斗的疤痕
???c.知識分子→第一世界:局限于專業(yè)中→喪失意義
?????????????→第三世界:文化+政治
D、反思與評價
???a.肯定:民族寓言→視角→作品-民族→文本歷史化
???b.否定:邏輯悖論→西方中心主義思想
?
十、斯皮瓦克的庶民研究與后殖民批評
1.生平與著作
(1)著作
①1967:《巨輪:葉芝詩歌中抒情之聲的幾個發(fā)展階段》
②1976:翻譯《論文字學》
③1978:《女性主義批評理論》
④1981:《國際主義框架下的法國女性主義》
⑤1985:《底層人研究:解構歷史編撰學》《三個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批判》
⑥1989:《在他者的世界里》
⑦1988:《底層人能說話嗎?》
⑧1999:《后殖民批判:邁在當下消失的歷史》
⑨2003:論文集《一門學科之死》
⑩2006:論文集《他者的亞洲》、2012:《全球時代的美學教育》
?
2.結構理論與結構實踐
(1)解構主義基本思想
①結構主義
A、穩(wěn)定秩序、結構→消解事物復雜性、差異性——權力
B、(造成)中心化、權威化
②解構主義
A、避免形而上學
B、認識“真理”局限→研究“真理”如何產(chǎn)生
C、“被壓抑的他者”出現(xiàn)
?
(2)對“他者”的解構
①自我→(建立于)他者
A、西方VS東方
B、文明VS野蠻
②結構策略
A、反對中心主義的傲慢
B、摒棄個人特權:注重第一世界(女性主義)/忽視第三世界(女性主義)
C、結構式閱讀:文學具有結構的可能性
?
(3)對康德思想的解構
①康德對崇高的分析
A、崇高:不合目的又合目的→痛苦又合理性、道德——痛感→快感
B、道德=絕對律令→普遍性→解構普遍性
②預設理性人、野蠻人的關系
?
3.庶民研究:庶民=屬下=底層人
(1)對克里斯蒂娃、詹姆遜反思
①《關于中國婦女》→分(反映)西方優(yōu)越感
②女性主義→女性“他者”問題→《簡愛》
③詹姆遜:民族寓言
?
(2)庶民研究——《底層人能說話嗎?》
①庶民與無產(chǎn)階級
A、庶民:缺乏主體性→沉默
B、無產(chǎn)階級:(具有)主體意識
②對庶民話語反思
A、“庶民研究小組”(印度):解讀被遮蔽歷史
B、反思:知識分子→西方知識體系
C、與西方話語協(xié)商——對第三世界的遮蔽
D、悖論:“庶民”無法回應→對“庶民”研究趨勢是單向的
?
(3)殖民話語批評實踐
①批評方法:消解中心
②《簡愛》:伯莎(野蠻人)
③女性主義批評→復制帝國主義公理——男女→西方/東方
?
十一、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與文化身份問題
1.后殖民理論資源
(1)著作:《文化的定位》論文集(1994)
(2)對法農、賽義德的質疑
①《黑皮膚,白面人》(1952)、《黑人和精神病理學》
A、黑人→精神分裂→想成為白人/被白人建構
?B、霍米巴巴《質疑身份》:殖民話語不穩(wěn)定性→身份認同——不是單向,而是異化
②賽義德:東方→被建構的→(霍米巴巴)二元對立
?
(3)精神分析:拜物教
①佛洛依德《性學論》
A、戀物、拜物→欲望
B、戀足(肉體):(源于)兒童經(jīng)驗
C、(霍米巴巴認為)對差異的補償
?
(4)話語理論(??拢┖徒Y構理論(德里達)
①??拢宏愂觥鸁o法抵達對象(能指與所指不對應)→建構聯(lián)系
②德里達的“書寫”(線性)→(語言的)原初意義不存在
?
2.后殖民話語的混雜(雜交)性問題
(1)混雜性:符號——英語書→拜物
①《作為奇跡的符號》(1984):印度傳教士回憶錄→《福音書》=殖民體系
②《黑暗的心》:航海記錄探討
?
(2)殖民話語的混雜性
①混雜:不同文化接觸→相互影響、滲透→瓦解(賽義德的)對立關系→瓦解殖民權威
②殖民者的矛盾
A、貶低被殖民者(對立方)——好奇被殖民者
B、希望同化被殖民者——害怕完全同化被殖民者
③文化身份的含糊性:身份→看似固定,實質流動→權威不存在
?
3.殖民話語的矛盾分裂
(1)二元對立的瓦解
①殖民話語非單向流動→被殖民文化無聲抵抗
?②殖民話語源頭:純粹→不存在→重新樹立話語權威性→尋找差異→文化符號
?
(2)重復:文化符號→不自信
①英語書→拜物教→對差異的補償→源頭?
A、害怕文化斷裂
B、害怕文化受本土影響
②拜物教→(體現(xiàn))文化焦慮
?
3.殖民混雜性批評策略
(1)模擬
①(預設)主體對客體的模仿→(形成)心理戰(zhàn)
②似像非像→對殖民文化本真性消解
?
(2)第三空間=混雜空間→不存在二元對立
①文化差異→(可以)解釋
②文化認同并非單向→相互協(xié)商
?
(3)身份協(xié)商
①(形成)身份→消除本質性
②不同身份混雜、協(xié)商→身份的流動性→意義流動
?
4.霍米巴巴理論反思:精英主義、歐洲中心主義
(1)吉爾伯特
①精神分析→拜物教(不嚴謹)
②二元對立再次復制→混雜性VS純粹性
?
(2)阿赫默德《文學后殖民的政治》
①忽視階級
②消費主義邏輯(潛在)上
?A、表面:(反駁)特權——平等→階級問題(隱含)
?B、混雜→階級
?
(3)德黑克《后殖民氛圍:全球資本主義時代的第三世界批評》
①忽視具體語境
?
十二、女性主義理論譜系
1.女性主義的理論主張
(1)目標:父權制
①二元對立→權力關系
②瓦解父權中心主義
③《性的創(chuàng)造》
②文化差異
?
2.女性主義的理論基礎:思想、創(chuàng)作(理論)
(1)馬克思主義
①階級分析
②經(jīng)濟基礎的決定作用
③商品的剩余價值
(2)精神分析——《女性氣質》
(3)解構主義—語言
?
3.女權主義的三次浪潮——起源:18世紀《為女權辯護》
(1)第一次浪潮(19世紀中期-20世紀60年代)
①特點:異中求同
???②著作:泰勒《女性的選舉權》、巴霍芬《母 權論》、穆勒《婦女的居從地位》、伍爾夫《自己的一間屋子》、波伏娃《第二性》、朱麗葉·米切爾《婦女:最漫長的革命》
?
(2)第二次浪潮(20世紀60年代——20世紀80年代)
①特點:同中求異
②英美派(實證研究)
?A、肖瓦爾特《他們自己的問題》、《他們走向女性主義詩學》、《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
?B、凱特·米利特《性政治》
C、費爾斯通《性的辯證方法》
D、吉爾伯特《閣樓上的瘋女人》
E、安妮特·克羅德尼《為女性主義批評下定義的幾點想法》
F、勞拉·莫爾《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
G、芭芭拉·史密斯《邁向黑人女性主義批評》
H、陶麗·莫依《性與文本的政治》
I、瑪麗·維克布斯《閱讀婦女》
③法國派(理論研究)
?A、西蘇《美杜莎的笑聲》
B、伊瑞葛來《此性非一》《他者女性的內窺鏡》
C、茱莉亞·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革命》
?
(3)第三次浪潮(1990——至今)
①特點:異中求異——邊緣女性
②代表
A、貝利卡·沃克《求真:女性主義的告白與面貌轉換》
B、李查茲《少女宣言:女孩、女性主義與未來》
?
(4)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目標
①挖掘女性書寫傳統(tǒng)
②分析女性寫作中的象征手法
③重新發(fā)現(xiàn)古典文本
④從全新視角解讀女作家作品
⑤抵制文學作品的女性歧視
⑦增強對于性別政治的認識
?
4.西蘇:“身體寫作”
(1)生平
①1968:《喬伊斯的流放》
②1975:《美杜莎的笑聲》
③1976:《閹割還是斬首》
?
(2)身體寫作——《美杜莎的笑聲》
①身體問題
A、基督教:靈肉分離
B、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身心二元關系→心:理性
C、尼采:身體是人的存在根基
D、梅洛·龐蒂:身體是一種前意識
E、福柯:身體政治
②理論內涵
A、女性作家以自己身體為主要敘述對象→表現(xiàn)自我→挑戰(zhàn)父權
B、女性“失語”→“失身”
③目的
?A、對二元論的超越——身體與書寫的關系
???a.傳統(tǒng):身體是書寫對象→身體(被動)/書寫(主動)
???b.西蘇:身體是寫作動力→寫作:釋放身體的途徑
B、消解男性中心主義
④寫作內容
A、書寫女性身體
???a.女性主體/身體→合二為一→審美主體
???b.女性欲望、經(jīng)驗、感受
B、書寫滲透在身體中的靈魂:身體→非物質(肉欲)→身心合一:靈魂
C、書寫語言:女性特質語言→特質:反理性、無規(guī)范、破壞性、反父權制
⑤影響(中國)
A、突破自我,審視女性——林白、陳染
B、迎合消費主義、商業(yè)社會→資本主義產(chǎn)物(父權制)
⑥理論局限:未能提出具體切實方法
?
(3)兩性性:另一種雙性同體
①伍爾夫:“雙性同體”《奧蘭多》——性別氣質
A、男女互為主體→和睦關系
B、消解二元對立(權力結構)
C、反本質主義者(反生理決定)
②西蘇:另一種“雙性同體”
A、生理性別(決定條件)
B、挖掘女性特性→兩性性
?
5.伊瑞葛來:“女人腔”
(1)生平
①1973:《錯亂的語言》
②1974:《他者女性內視鏡》
③1977:《此性非一》
?
(2)觀點
①女性性別特征:女人腔
?A、反對弗洛伊德——《女性氣質》
?B、陽具中心主義→男性中心主義:絕對的“一”
?C、忽略女性生理→女性具有多個性器官→女性快感的多元性
②反對洞穴之喻→反對二元對立
A、洞穴內:虛假
B、洞穴外:真理
?
(3)女性的身體價值
①市場→女性身體=商品→具有剩余價值
②女性社會角色:母親、處女、妓女
?
6.肖瓦爾特
(1)生平與著作
①1971《女性解放與文學》
②1977《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小說家》
③1979《走向女性主義詩學》——婦女批判、女性批評
④1981《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判》
⑤1985《婦女瘋狂:英國文化》
⑥1990《性與無政府狀態(tài)》
⑦1991《姐妹們的選擇》
⑧2001《創(chuàng)造女性自我》
?
(2)《她們自己的文學》
①核心:挖掘女性文學傳統(tǒng)→(研究)女性文化傳統(tǒng)——亞文化
②女性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
A、女人氣階段/陰性階段
???a.模仿古代男性作家→“冒名”頂替
???b.創(chuàng)造焦慮:創(chuàng)作成功、不像女人
B、女性主義階段
???a.批判、抵抗既有的價值觀
???b.強調女性氣質被歪曲
???c.作家(公開)拒絕男性價值標準
C、女性階段
???a.追求女性自身的書寫風格
???b.無特點→非單一化、非本質性
?
(3)《走向女性主義詩學》
①女性主義批評的兩大類
?A、作為讀者的女性:文本意義、符號→女性形象、意識形態(tài)
?B、作為作家的女性:文化生產(chǎn)→文學史、文學主題、類型、結構等
?②批評實踐:托馬斯哈代《卡斯特橋市長》——歐文浩(男權主義中心批評)
?
(4)《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荒野:女性主義/福地→未來構想
①三大類型
A、英國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壓迫
?B、法國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壓抑
?C、美國女性主義:詞語文本→表達
②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四個模式
A、生物學批評模式——性別差異與文本的關系
B、語言學批評模式——性別差異與語言的關系
C、精神分析學批評模式——心理、創(chuàng)作過程
D、文學批評模式——社會、經(jīng)濟、厲害
(5)《我們自己的批評》
①女性批評5個發(fā)展階段
A、雙性同體詩學(伍爾夫)
B、女性主義美學→強調創(chuàng)作
C、婦女批評、女性批評→強調(全部作品)閱讀
D、女性本源批評(后現(xiàn)代)
E、性別理論研究
?
7.米利特
(1)生平與著作:《性的政治》(1970)
(2)“性的政治”含義——性:兩性關系=政治→權力
①良性不平等起源:父權制
②兩性差異→社會分工→建構兩性
③兩性差異的本質:文化,而非生理→體現(xiàn):經(jīng)濟、教育
?
(3)“性政治”歷史發(fā)展階段
①19世紀30年代—20世紀60年代→核心:家庭
?A、1830-1930:性政治革命發(fā)展
B、1930—1960性政治反革命時期
?
(4)“性政治”的文學反映→抵抗式閱讀——反思
①勞倫斯《兒子與情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②亨利·米勒《北回歸線》、諾曼梅勒《美國夢》、讓·熱內
?
十三、新歷史主義
1.格林布拉特的新歷史主義理論
(1)生平與著作
①1980:《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
②1982:《文類》前言——提出新歷史主義
③1983:主編《表征》
④1988:《莎士比亞的商討》
⑤1990:《向災禍聲討》
⑥2001:《煉獄中的哈姆雷特》
?
(2)文藝復興研究
①研究背景→針對對象
A、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文本)超歷史
B、后現(xiàn)代主義→反中心→困惑:人性、意義、價值......
②研究意圖
?A、打破歷史/文本的二元結構
???a.歷史→背景VS文本→前景
???b.將文本看作是歷史的一部分
???c.將歷史看做權力爭奪的場域→文學(發(fā)揮)作用
?
(3)研究宗旨
①反形式主義→重申歷史維度→歷史:文化權力關系(微觀)
②反泛文化學→文學對歷史制約
③反后現(xiàn)代→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
?
(4)自我造型(自我形塑)
①自我:主體意識→主體性→來源(?)→權力(微觀)的關系
?A、個體生存感受
B、社會歷史文化形塑
?
(5)舊歷史主義與新歷史主義的區(qū)別
①新歷史主義的主旨:歷史的文本性/文本的歷史性
A、文本性:歷史與文本具有相同價值
?B、歷史性:文本與社會歷史相互聯(lián)系
②舊歷史主義
?A、理解事物必須與背景相結合
B、人類行為具有社會基礎→階級決定論
C、具有認識論色彩
③新歷史主義
A、關注事物的形成過程→觀念的形成過程
B、文本與歷史同等視角→本質:文本
C、注重解構文學與歷史的二元關系
D、大范圍檢查不同文本
?
(6)格林布拉特:文化詩學→(相似)新歷史主義
①界定
A、文學文本=文化政治
?B、文本→(體現(xiàn))歷史的社會權力
②特征
A、跨學科
B、文化的政治屬性
C、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性
③基本內涵
A、文化詩學是文本闡釋的文化理論實踐
a.人類的一切活動=文化文本
b.歷史與文本之間存在互文性
B、文化詩學強調文化的整體性
a.文化具有流動性
b.文化具有抑制性
C、從大歷史(轉換)到小歷史
a.視野轉到微觀細部上
b.尋找新的概念
?
(7)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的評價和影響
①積極
A、體現(xiàn)了對待歷史(二元關系)的辯證眼光
?B、跨學科雜交品質/批判姿態(tài)
?C、以文學與非文學(歷史維度)解讀作品
?D、體現(xiàn)尚未定型、更多的可能性
②問題
A、對待歷史的態(tài)度:歷史的文本性=敘述→預設歷史/文本的區(qū)別
B、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
?
2.新歷史主義基本信息
(1)新歷史主義基本理論
①強調歷史的文本性(歷史性與文本性)
②單線歷史的復雜化和大寫歷史的小寫化
③客觀歷史的主體化和必然歷史的偶然性
④歷史和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
?
(2)新歷史主義批評方法
①強調批評者發(fā)揮主體意識
②奉行“逸聞主義”挖掘深意文化意義
③捕捉歷史真實
④強調歷史解釋的“語境化”和“生活化”
?
3.海登懷特的遠歷史與歷史詩學
(1)元歷史——《元歷史: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
①背景:歷史認識論的危機
A、歷史哲學
???a.思辨的歷史哲學→對歷史過程的反思(維柯、黑格爾)
???b.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強調歷史的知識性質
???c.歷史事實的本身→人本主義(唯心派):不存在普遍規(guī)律VS科學主義(實證派):存在普遍的規(guī)律
②元歷史的定義
A、方法原則
???a.強調歷史的闡釋框架→說明歷史的發(fā)展進程和規(guī)律
???b.歷史不是偶然事件的展開→連續(xù)
B、歷史事件與歷史事實的區(qū)分
???a.歷史事件:存在和發(fā)生的現(xiàn)象;經(jīng)驗的;唯一性、確定的;有記載、證據(jù)
???b.歷史事實:丟歷史現(xiàn)象的描述;主觀的;多樣的、不穩(wěn)定的;存在于思想、語言和話語中
C、兩者聯(lián)系:歷史事件靠語言轉換成歷史事實
③重新界定真實與虛構
A、文學(想象)與史學(實證)
B、想象→(具有)真實性
?
(2)元歷史的理論體系:轉喻理論
①核心
A、從語言學角度看歷史
B、歷史具有詩性結構
②作為語言結構的歷史
A、將歷史看作是一種語言結構→把握歷史真實
B、歷史的詩性真實
③轉喻(轉義)理論:歷史詩學的語言學意涵
A、轉喻
???a.轉義=修辭方式=比喻
???b.背離字面意義,不同的符號進行指稱
B、歷史敘事的轉義
???a.歷史的深層結構:詩性(轉義)
???b.因果闡釋→失敗(原因):追求邏輯的統(tǒng)一性
③歷史話語的3種闡釋策略
A、情節(jié)敘事
B、形式論證
C、意識形態(tài)論
④歷史話語的4種表達方式
A、修辭
B、轉喻
C、提喻
D、反諷
?
(3)文化批判理論
①啟蒙運動文化觀念的缺陷(權力)
A、(帶來)文化專制
B、理性→歷史進步觀→源頭非理性
????????→(建構)文化等級觀念
②歷史的文本化
A、文本是歷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B、歷史書寫的語言特性決定了歷史文本性
C、歷史文本的意義具有不透明性→文本意義VS作者意圖
?
(4)對新歷史主義的辯護
①雙重冒犯
A、誤讀:以文化、文學取代歷史階級
B、雙重冒犯:文學領域、歷史領域→跨越
②多重方法:對主導地位的學科范式的一種顛覆
?
(5)新歷史主義的批判
①時間的空間化危險
②再度虛構
③成果零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