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方陣質(zhì)疑
歐洲古代歷史天空中,建立馬其頓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那一顆明星。他所建立的橫跨亞非歐的馬其頓帝國,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大帝國。
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必須有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保障才行。
馬其頓帝國也一樣,它除了有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騎兵軍團之外,還有一支能征慣戰(zhàn)所向無敵的步兵,而成就馬其頓步兵威名的就是馬其頓大方陣。這種大方陣據(jù)說由數(shù)以千計的士兵組成,他們一手持長槍一手拿盾牌,像是一座會移動的要塞般向敵軍緩緩壓去,將一路遇到的任何反抗都碾碎!
由于歐洲古代沒有形成官史系統(tǒng),有關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馬其頓方陣都是私人記錄的。這些記錄對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軍隊的輝煌推崇備至,但是卻沒有留下有關馬其頓方陣的詳實記錄,只是很籠統(tǒng)地說馬其頓士兵使用長槍,可是有關這種馬其頓長槍到底是何樣式有多長,卻并無明確的記載。
在這張流傳甚廣的所謂馬其頓復原圖中,馬其頓士兵一個個都手持著這樣的7米長槍!這個陣勢看著確實非常震撼,密密麻麻的長槍如同密林一般!任何一支軍隊面對這么密集的長槍向自己緩緩推進,都會感到心底發(fā)寒!
疑竇叢生的馬其頓方陣
但是,做為一個現(xiàn)代人,看到這些馬其頓長槍手,碼字的備感疑惑。
第一個疑惑就是:這些七米長的長槍得有多重呢?
根據(jù)文獻宣稱的,這種馬其頓長槍是多次使用的長槍,不然一戰(zhàn)下來斷個幾百上千支,多山少林的馬其頓也實在是消耗不起。那么這種長達7米的長槍,必然得是實心硬木的槍桿,否則一槍戳到對方的盾牌上直接就折斷了。
碼字的稱了稱我家不到一米長的實心成人拇指粗細的木桿(碼字的小時手賤撿回家的,以后除了當衣服叉子就是配合碼字的屁股做竹筍炒肉片),它的重量竟然超過了一斤。馬其頓長槍的實心硬木桿,它的粗細至少是我家那木桿的兩倍多,那么重量至少也得是兩倍多。
木頭畢竟不是鐵,不管這木頭有多硬,長達七米的細木頭在受到巨大的沖擊后,還是會折斷的。所以馬其頓長槍的槍桿必須要進行固化處理,由于當時的硬化手段有限,最可能的硬化手段就是在槍桿上纏繞繩子,而這必然會進一步增加槍桿的重量。而且在槍桿的頂端還會有一個半斤左右的槍頭,因此這種七米馬其頓長槍的重量至少也得有20斤上下!
第二個疑惑隨之產(chǎn)生,這槍能單手用嗎?
后世類似馬其頓這種長槍用法的是歐洲騎兵所使用的騎槍,它們一般也就2米多些。由于是騎馬作戰(zhàn)所以必須有一支手操縱戰(zhàn)馬,因此他們像馬其頓士兵一樣是單手持槍??伤麄円攵似降脑?,往往都得借助盔甲特殊的裝置協(xié)助才行。
而根據(jù)所謂的馬其頓方陣復原圖,這種七米長槍也是單手持握的,這顯然超過了人類的生理極限。超過5斤的兵器都不是一般人類單手能持的兵器了,何況是這種20斤的長槍?
而且根據(jù)我們物理課上學到的第一個物理公式力矩公式:M=F*L
我們知道要想象復原圖中的馬其頓士兵那樣,手持著長槍距離槍尾端不到1米處將槍向斜上方平舉,這需要的力量可不僅僅是20斤了,得有200斤的力氣吧?
第三個疑惑接踵而來,這槍能單兵用嗎?
這么長的長槍一個士兵別說單手了,就算是雙手拿著槍的中間,他又能這樣平舉多久?
被敵人攻擊時,或許馬其頓士兵可以將槍的末端置于地面來幫自己省力,可要是主動攻擊敵人的時候,端著這么重的長槍一個士兵能走多遠?需要追擊敵人的時候,馬其頓士兵該怎么辦?拿著這么長的槍能跑得動嗎?
而且這么重的長槍打仗時一直端著,馬其頓人都是耐力超凡的超人嗎?
所以對于這種所謂的七米長槍,連現(xiàn)代西方影視劇的導演們也都不信,因此在拍攝亞歷山大大帝的相關歷史劇時,這種長槍被縮短到了圖上5米以內(nèi)的長度。不縮不行啊,不然現(xiàn)代材料制作的道具槍都會出現(xiàn)彎曲了。而用能保持筆挺的材料做七米長槍,群眾演員們又拿不動了。
因此所謂馬其頓軍陣人手一支七米長槍,只是一個神話而已。
超長的長槍究竟是怎么用在實戰(zhàn)中的
其實這種超長的長槍的實際用法,我們東邊的那個島國在影視作品中,已經(jīng)展示得很清楚了。
這種超長長槍,根本就不是拿來刺擊的,而是砸擊的!影視劇中因為是道具槍比較輕,所以有些群眾演員也會使用刺擊的動作,但是他們也不是平刺,而是斜上舉起后在下落時刺擊,借助長槍下落的勢能增加刺擊的威力。
再結(jié)合歐洲騎兵的騎槍用法就更明白了,歐洲的騎兵騎槍主要是用來沖陣的,雖然他們騎馬時是平舉,但是在攻擊敵陣時是利用在馬上的優(yōu)勢居高臨下地撞擊。因此歐洲騎槍和日本足輕使用的長竹槍,其實用法上是近似的,不過騎兵因為本來比步兵高又有馬匹的沖力做輔助,所以就免除了下砸加速的動作直接撞上去了。
既然這種七米長槍單兵根本不可能使用,那么馬其頓方陣中就沒有這種長槍了嗎?
可能還是有的,只是它不是單兵使用的。
有一個關于馬其頓方陣的槍陣布置說法比較合理,馬其頓方陣并不是人手一支長槍,而是只有三排長槍。前兩排長槍都是單人手持的,第二排長槍比第一排長槍槍桿,剛好長出一個第一排和第二排的間距。從第二排身后再伸出第三排長槍,這樣的三排長槍在水平面上呈現(xiàn)出上中下三層的布局。
由于第三排長槍的長度已經(jīng)很長,超過了單人所能持平的限度,所以這支長槍槍桿應該是特別加長的,以便由兩名甚至是三名士兵共同平舉。所以如果是三名士兵平舉的話,那么它的槍桿也許真的能達到7米,這樣士兵舉起時才比較省力。
一寸長一寸強,這種特殊的長槍陣在那個年代,歐陸中東各國確實也沒有什么好的破解它的方法。馬其頓重視騎兵建設,很可能就是為了填補馬其頓方陣轉(zhuǎn)向緩慢的缺陷。當馬其頓方陣需要轉(zhuǎn)向時,這些騎兵高速機動到陣前,臨時構(gòu)起一道防線為它提供掩護。
然而馬其頓人沒想到的是,他們無心插柳柳成蔭,竟然因此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享受到了騎兵紅利成就了馬其頓帝國。但是事物都是在變化的,馬其頓方陣終究不能一招鮮吃遍天。
馬其頓方陣的末日
羅馬共和國逼迫迦太基簽訂城下之盟后,便將全部的精力轉(zhuǎn)向了自己東邊的對手馬其頓王國。雖然聞名天下的馬其頓方陣依舊犀利,但是這時的馬其頓軍隊中騎兵數(shù)量已經(jīng)大大下降,而羅馬共和國卻掌控了地中海最強的努米底亞騎兵。因此雙方交戰(zhàn)雖是互有勝敗,但是羅馬穩(wěn)穩(wěn)占了上風。
公元前168年,羅馬執(zhí)政官埃米利烏斯·鮑路斯率領羅馬大軍遠征馬其頓。這支遠征軍有步兵14000人、騎兵1200人。當羅馬軍隊在希臘登陸后,希臘的盟軍也加入了其中,這使得羅馬遠征軍兵力達到了3萬人左右。而馬其頓在獲悉羅馬軍隊登陸的消息后,也集結(jié)起一支包含希臘盟軍在內(nèi)的3萬多人的兵力前往迎擊羅馬軍隊。
很可能是由于馬其頓方陣的特性,所以馬其頓軍隊并沒有主動攻擊羅馬軍隊,而是一路撤退到了彼得那(亞得里亞海東岸希臘某地),在那里迎擊了羅馬軍隊。6月間雙方在彼得那的結(jié)陣對戰(zhàn)中,馬其頓方陣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羅馬軍隊被擊敗不得不有序地向山上撤退。
然而馬其頓軍隊追擊到山上時,陣型突然大亂全軍出現(xiàn)了混亂。一名羅馬騎兵長官(副軍團長)發(fā)現(xiàn)了這一情況,于是他召集身邊的20多個百人隊,向混亂中的馬其頓軍陣發(fā)起了反攻。擅于白刃戰(zhàn)的羅馬軍隊居高臨下,迅速沖入了馬其頓軍隊的縫隙里,隨即揮舞他們的短劍將眼前的馬其頓人一一砍翻。
面對這突然的反戈一擊,馬其頓軍隊很快便崩潰了,戰(zhàn)爭變成了單邊的大屠殺!
彼得那之戰(zhàn)馬其頓被陣斬了超過2萬人,被俘1萬人,而羅馬方面損失輕微僅僅200余人(西方古代戰(zhàn)史損失比當小說看就好)。
碼字的推測問題很可能就出現(xiàn)在那7米長槍上。
由于這種長槍的存在,馬其頓方陣轉(zhuǎn)向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最快的轉(zhuǎn)向方法是將長槍豎起,可這長槍要想豎起也得花些時間才行。而在彼得那山地上追擊敗退的羅馬軍隊時,馬其頓士兵由于貪功冒進忽視了保持陣型。橫著的7米長槍造成了馬其頓軍陣被割裂,這使得恢復陣型需要很長的時間。馬其頓軍的這一失誤,給了擅于白刃肉搏的羅馬軍隊發(fā)揮他們長處的機會。
其實從羅馬軍隊戰(zhàn)敗后退向山地不難看出,羅馬軍隊很清楚馬其頓方陣的缺點到底是什么。羅馬人當時這么做僅僅只是為了避免損失,但是馬其頓已經(jīng)沒有了亞歷山大時期的騎兵來追擊敗敵。眼見羅馬軍隊敗退,一心想吞下對手的馬其頓軍隊習慣性地便追上了山去,結(jié)果反而自己送了人頭。
彼得那戰(zhàn)役說明,馬其頓方陣對地形要求過高,在波斯那樣的大平原上它很實用。但是在印度、希臘的山地和雨林里,它根本就是一個累贅。也因此,馬其頓軍隊在。兩地先后吃癟。尤其是兵敗彼得那,使得馬其頓王國淪為了羅馬的保護國,最后被羅馬所吞并。
羅馬滅亡馬其頓后并沒有復制馬其頓方陣,而歐洲在其后的1500年里也都沒再出現(xiàn)知名的槍陣。
其實亞歷山大大帝最被軍事家們稱道的不是他的步兵應用,而是他建立起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騎兵集團,讓騎兵具有了實戰(zhàn)價值。不過,那會馬其頓騎兵應該還是下馬作戰(zhàn)的。
另外碼字的對亞歷山大大帝的事跡有些個人的懷疑,我覺得他的歷史可能是幾代馬其頓君主的事跡,壓縮到了一個人的身上,而馬其頓的征服史很可能也被大大縮短了。不過,這些懷疑沒有史料能支撐,因為歐洲早期歷史只有極少數(shù)的私人記錄可以參考,這讓我們想探尋真相變得十分困難。
長槍陣為何在16世紀的歐洲又復興了
從其后的歐洲歷史看,一直到了火槍成為歐陸主力裝備前夜的16世紀初,歐洲的長槍陣才再一次由西班牙人和瑞士人復活。這種歷史進程說明了一個問題,長槍方陣已經(jīng)不適應歐洲戰(zhàn)爭的需要。
可為什么到了16世紀初,歐洲的長槍陣又死灰復燃了呢?
這些西班牙長槍兵的一身板甲,給出了我們答案。由于技術(shù)進步,這種板甲當時可以大量生產(chǎn)了。雖然成本依舊不低,但是相比于昂貴的騎兵還是更適合大量裝備。這說明歐洲的長槍陣因為弓弩的進步超過了甲胄的進步,因此在1500多年的時間中都被無情淘汰掉了。
十年前網(wǎng)上興起的一股吹噓槍兵克弓兵的說法,它的例證之一就是瑞士槍兵擊敗了奧地利弓兵。明白了歐洲長槍陣緣何重興,我們也就知道這不過只是歷史長河中,由于盔甲制造技術(shù)進步帶來的一次虛假的例證。
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啊。
就在歐洲長槍陣將騎士時代送入歷史陳列館的同時,16世紀中葉出現(xiàn)的燧發(fā)槍,也給長槍陣發(fā)去了解雇通知。
亞歷山大大帝的馬其頓方陣能稱雄一時,也跟歐洲和中東當時弓弩落后有極大的關系。馬其頓士兵只裝備了麻布甲,但是對于他們來說已經(jīng)足夠了。亞歷山大大帝雇用軍中包括了大量的羅德島投石手,由此也不難推斷他的對手們的弓弩都是些什么水平。
秦軍與馬其頓軍孰強孰弱
從這里也能回答一個網(wǎng)上經(jīng)常爭執(zhí)的問題,亞歷山大大帝手下的馬其頓軍隊和當時的秦軍誰強?
亞歷山大大帝據(jù)西方史料所說,存在于公元前356年-前323年間,而此時恰好是秦國進行商鞅變法的時期。
在商鞅變法后秦軍戰(zhàn)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秦軍此后無論是哪一個將軍領軍,都能打出不俗的戰(zhàn)績,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軍隊。秦軍的弓弩遠比當時西方世界的軍隊先進,馬其頓方陣遭遇秦軍箭陣的畫面簡直不忍直視。
而且秦軍相對于馬其頓軍隊還有兩個巨大的優(yōu)勢,這兩個優(yōu)勢相比起弓弩上的優(yōu)勢來還更大!
第一個是中國的戰(zhàn)車,中國的三人戰(zhàn)車可遠射可近攻可沖陣。而當時西方和中東普遍的都是單人戰(zhàn)車,這種戰(zhàn)車一手需要控制方向,另一手拿的那根長矛也就只能是揮著嚇人了。
秦軍和馬其頓軍隊交鋒時,一旦秦軍箭陣破開了馬其頓長槍陣,那么隨后沖上的秦軍戰(zhàn)車就能將馬其頓方陣一舉沖潰!跟在戰(zhàn)車后面的秦軍沖上來后,只會是又一場彼得那式的大屠殺!
第二個優(yōu)勢中國的先民們比西方更加大了,那就是兵法策略上的優(yōu)勢。
別看西方把亞歷山大大帝、漢尼拔吹上天,其實他們那會歐洲、中東還都是結(jié)呆陣打呆仗,軍事理論還停留在中國的春秋早中期。其實這也不怪他們,因為一套古代軍事理論成型需要幾百年的時間。
公元前490年的馬拉松之戰(zhàn)中,西方才第一在戰(zhàn)場長出現(xiàn)了陣型變化。不過這變化更多的是,波斯中軍比兩翼左右軍強的多造成的。由于雅典中軍扛不住波斯中軍的進攻被一路逐退,而兩翼的軍隊將波斯軍隊逐退,使得高歌猛進的波斯中軍反而成了甕中之鱉遭到圍攻大敗。
而中國早在公元前707年繻[xū]葛之戰(zhàn)中,鄭國軍隊便主動改變軍隊部署加強兩翼,從而取得了對周天子四國聯(lián)軍的勝利。鄭國軍隊比之馬拉松戰(zhàn)役中,雅典軍隊被動地變陣可要主動地多,也有針對性的多。
到了馬拉松戰(zhàn)役發(fā)生時,中國已經(jīng)出了孫武修纂《孫子兵法》。而到了亞歷山大大帝出生前的25年的公元前381年,吳起已經(jīng)伏在楚悼王尸體上被楚國貴族射成了刺猬。
所以當亞歷山大大帝在中東攻城略地時,中國早已經(jīng)形成了成熟的軍事理論體系。這一點上,中國當時對西方的優(yōu)勢是無與倫比的,不是那么簡單就能被超越的。
被漢朝擊敗的匈奴逃到中亞后奴役的當?shù)孛褡?,后來能成為匈人讓西方瑟瑟發(fā)抖,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從主人匈奴那里學到了中國的軍事理論;而蒙古人之所以能在西征中所向無敵,他們從中原吸收先進科技以及軍事理論都幫了他們大忙。
唉,可惜的是從明朝中期開始,中國抱殘守缺固步自封,逐漸在社會科學和材料科學上落后于世界大潮。今天我們依舊在奮起直追這一差距,好在我國優(yōu)秀的工程師們已經(jīng)為我們追上了不少。
所以,我們需要記住前輩的光榮作為自己的楷模,但是不能沉迷其中以昔日的輝煌作為今日不足的遮掩。
覺得碼字的文章還行,走過路過看過請贊個粉個轉(zhuǎn)個。
由于平臺不支持顯示打賞讀者明細,僅提供每日打賞匯總數(shù)據(jù),碼字的僅能在此文末謝謝大家的支持,以后一定會提供更好的作品給大家。
對碼字的文章感興趣的話,請繼續(xù)欣賞碼字的前作
史林探秘:朝鮮導彈技術(shù)源起何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