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筆記22 晚期希臘哲學與信仰的時代
哲學史筆記22 晚期希臘哲學與信仰的時代: 晚期希臘哲學、信仰的時代 前言:以下所有對于宗教命題和歷史的列舉皆為理解哲學思想脈絡(luò),不涉及任何宗教和本人立場,凡所涉及觀點皆出自大陸正版發(fā)行的哲學史課本、專著、選讀、譯作。 1、晚期希臘哲學 晚期希臘哲學主要包括四個:崇尚“快樂”的伊壁鳩魯學派、崇尚“禁欲”的斯多亞學派、崇尚“不動心或者強烈”的懷疑主義和崇尚“流溢說”的新柏拉圖主義。 自此,希臘哲學的三個主要的脈絡(luò)已經(jīng)梳理完成,按照課本的觀點,分為三個階段 1)自然哲學和形而上學的發(fā)展萌芽階段,其脈絡(luò)有兩條,其一是對“單一”實體的指定,如米利都學派對于某一元素的指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亞里士多德的意思,實體即substance,本意為“作為支撐的東西”,所以它既不實,也不體,就如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實體,是那個只能作為主詞而不能作為謂詞的東西,也是在指代意味上最小的“支撐者”。所以實體似乎更應(yīng)該被理解為“意義”,或者“形式”。 其二是兩個宇宙的對立,或者叫一個宇宙對另一個宇宙的侵入,即一種語言邏輯對于自由的入侵,如對于邏各斯的把握、數(shù)的把握,人們似乎不再對時間上的開端感興趣,而是轉(zhuǎn)向了邏輯上的開端。 這一階段的尾聲是愛利亞學派,巴門尼德這兩個脈絡(luò)之下提出了關(guān)于存在的問題,他發(fā)現(xiàn)那個在語詞結(jié)構(gòu)中充當主詞和賓詞之間連接的那個系詞似乎是真正在流變之中不變的支撐者,即那個表述xx有xx、xx是xx、xx在xx的being,以此他開始劃分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存在者有這種“存在”的,而不存在者不帶有這種“存在”。 這似乎意味著我們可以用系詞結(jié)構(gòu)也去表述一種操作:s是 不存在的,這并不是說s是不存在者,而是說s以不存在為存在,如德謨克利特說虛空是以不存在為存在方式的存在,它并不比存在分有更多的存在。 上述的理解是不從“存在”這個漢語詞去理解的理解,即不存,也不在。 之后的芝諾和麥里梭所做的便是在完善巴門尼德的真理和意見。但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存在是非空間性的,因為它是一個系動詞的不定式,應(yīng)該被理解為一個動詞,而存在者似乎就是占據(jù)空間的。 2)形而上學的階段,沿著剛剛的脈絡(luò),整個形而上學走到了另一個分歧,一個是沿著米利都學派的思路,以語詞宇宙繼續(xù)探索自然宇宙,但其中有了愛利亞學派和邏各斯作為跳板,這便是原子論者,如恩培多克勒把“存在者”打碎成四根,然后用一種超出存在者的“愛和恨”作為動力來攪拌四根;在阿那克薩戈拉那里便是種子和努斯,這樣的思路似乎直接讓語詞宇宙下場,雖然只是輕輕一撥,便誕生了萬物。 而另一派則先把愛利亞學派的話倒回來說,智者中高爾吉亞對于宇宙和語詞宇宙的把握偏向于語詞的宇宙,他認為人的話語本身就帶有一種肯定。便走向了希臘哲學的鼎盛,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但就他們而言,先按下不表。 3)第三個階段就是晚期的倫理學階段,似乎是一種在動蕩和征伐中對于不動心的探尋。但在其中,懷疑主義駁斥了感覺主義,也駁斥了理性主義,而新柏拉圖主義又結(jié)合了神秘主義與體系,為基督教哲學拉開了序幕。 2、信仰的時代: 簡單歷史: 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國王攻占耶路撒冷,猶太貴族被帶到巴比倫,稱巴比倫之囚。彌賽亞傳說盛行。 公元1世紀,基督教誕生。 2、3世紀,羅馬社會的動蕩和被征服地區(qū)的懷疑,原有的保護神逐漸被放棄,大批社會上層階層皈依基督教。 311年,發(fā)布《寬容敕令》,允許基督徒信仰自由。 312年,君士坦丁成為第一位基督教皇帝。 325年,君士坦丁發(fā)布統(tǒng)一教條《尼西亞信經(jīng)》。 392年,基督教成為國教。 395年,羅馬分裂為西羅馬和東羅馬,基督教也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476年,日耳曼入侵,西羅馬滅亡。 1453年,奧斯曼入侵,東羅馬滅亡。 哲學: 基督教的哲學分為兩個:教父哲學和經(jīng)院哲學,區(qū)別和聯(lián)系日后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