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的《寶貝兒》扯下了流量明星的最后一塊遮羞布


上周,看到幾個電影公眾號在宣傳新片《寶貝兒》,導演劉杰,過去拍過的幾部片子可圈可點,制片人更是臺灣電影界的旗幟人物之一侯孝賢。
至于電影主題也很有深度,一個先天患有無肛癥的女嬰被父親放棄治療,但醫(yī)院的一個護士堅持認為孩子是無辜的,不該就這么放棄,于是護士不顧一切地要救治這個孩子。
一個必然活不久的孩子是否應該去救治?無論從正反兩方來說都有足夠的理由去支撐自己的觀點,就跟《我不是藥神》一樣,這是一個涉及到社會現實、倫理和人性等多方面的話題。
不過盡管陣容強大,題材深刻,對于是否要去院線觀看,我還是持觀望態(tài)度,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部電影的主演。
楊冪。

2011年,楊冪主演的《宮》大火,她也由此正式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女明星。同年,她主演的《孤島驚魂》上映,這部成本只有500萬的小成本恐怖片雖然最終只恐怖在了電影質量上,豆瓣評分只有3.1,但依舊拿下了九千萬票房,讓投資人賺得盆滿缽滿。
資本如同見了血的禿鷲一樣,迅速飛向了楊冪這個招牌,至于演技啊,藝術價值啊什么的當然不是資本會考慮的,他們在楊冪身上看到了票房,看到了一個吸金的利器。
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緩緩開啟。
之后的兩三年,楊冪在票房上的表現依舊高光,她作為主演的《小時代》四部曲盡管豆瓣連五分都沒過,但還是砍下了17億票房。
與此同時,其他多位流量明星也走進了大眾視野,2012年9月,鹿晗一條關于曼聯的微博獲得了一千三百多萬評論,創(chuàng)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唯物史觀認為,時勢造英雄,而流量明星的黃金時代,也是與當時的大環(huán)境密不可分的。
2010年左右,智能手機逐漸取代了機皇諾基亞,成為了手機的主流,只能打電話發(fā)信息的手機逐漸被排除出了市場,作為一部電話,除了最基本的功能之外,還承載了人們日常生活、娛樂和學習等多項職能。
這也讓人們的業(yè)余時間更加碎片化,以前需要坐在電腦前閱讀的帖子、看的電影、玩的游戲,在一部手機中就能實現,于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懶得去開啟電腦,更喜歡躺在床上,不停地刷手機。
曾經擔心孩子成為網癮少年的父母們,成了網癮中老年。

而一向善于跟上潮流甚至引導潮流的資本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蛋糕,很多過去只能在電腦上完成的操作都變成了手機上的一個個APP,其中自然也有社交網絡。
移動互聯網讓信息爆炸,也讓信息循環(huán)的周期大幅縮短,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你買一本娛樂雜志要等上一周才行;在有電腦的時代,你也總要坐在電腦前,打開網頁才能獲得這些資訊。
而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要你的手機有信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你都可以接收到明星們的資訊,尋求曝光率的明星,也親自注冊了各種社交賬號,不斷地跟你分享他們想要分享的一切。
誰越能滲透到普通人當中,誰的曝光得越多,誰就越有知名度,誰越有知名度,誰就越能讓流量變成金錢。
而且,明星八卦又是那種最沒有門檻、最容易吸收的娛樂方式。所以,流量明星們不在意演技、不在意唱功,他們要的就是曝光,不斷出現在綜藝節(jié)目上,不斷地制造話題,不能被人忘記,哪怕上熱搜的事不那么體面,也比上不去強。
他們的成功也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只要臉長得好看,只要不斷出鏡塑造自己的人設,就一直會有粉絲為自己買單。
但退潮之后,才知道誰沒穿褲衩。

很多人都擔憂這些流量明星的存在,會帶壞下一代、會影響社會價值觀之類的,但我并沒有這個擔心,是因為只要你回顧一下各行各業(yè)從誕生到輝煌再到落寞的過程,你就能發(fā)現:
在一個全新領域出現之后,總會有大把的人涌向那里,其中也就難免良莠不齊,等到發(fā)展一段時間形成飽和之后,就會開始自然地進行淘汰,大多數渾水摸魚的人可能會獲得一時的成功,但等到大眾自然而然地理性回歸之后,他們也就再無法在行業(yè)內繼續(xù)生存。
而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流量明星們,也難逃這個歷史規(guī)律。
林肯說過:你可以一直欺騙一些人,也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欺騙所有人,但你不可能一直欺騙所有人。
粉絲小的時候不懂事,會盲目,會形成一種“我為偶像對抗全世界”的情結,為流量明星們買單。蔡明和趙麗蓉1994年拍過一個小品叫《追星族》,說明20多年前多75后追星浪潮,人們也是非常擔憂的。

但粉絲們總是要長大的,總是要接觸到更加優(yōu)秀的作品的,當他們成熟之后,知道賺錢不易之后,就不會再輕易為流量們付出。
一張電影票幾十塊,還要消耗兩個鐘頭,為了一爛片又損失時間又浪費錢的,何苦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近兩年,流量明星的票房號召力以及變現能力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萎縮。
楊洋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撞上了《戰(zhàn)狼2》,票房不及《戰(zhàn)狼2》的十分之一。
李易峰主演的《動物世界》(說實話這部片子還挺好看,李易峰演技也有進步)上映不久就撞上了《我不是藥神》,只拿到了五億票房,距離八億的回本線有著巨大差距。

《繡春刀2》為了扭轉第一部有口碑沒票房的局面,請來了楊冪擔綱女主,然后票房依舊不怎么樣。
不久前的10月14日,鹿晗工作室宣布取消了鄭州演唱會,很多黃牛公司始料未及、損失慘重。
“北京站票價從原價跌到六折、三折,最后還有一半的票都沒賣出去,虧慘了!”一位黃牛公司的工作人員憤憤地說。
小銀幕上,曾經總是能制造巨大話題的古裝偶像劇也逐漸沉寂,最近兩年流量明星們的劇集最多就是被吐槽,到了今年,大家甚至連吐槽的欲望都少了很多。
確實,很多明星確實很漂亮很精致,但問題是,以色侍人,色衰而愛弛。不斷有比你年輕、比你帥氣的年輕人出現,同高深的藝術修養(yǎng)以及才華相比,顏值可能是一個藝人最廉價的特質。
而且,觀眾是殘酷的,當他們成熟之后,會迅速拋棄無法提供優(yōu)質作品的藝人。曾經有一陣火的一塌糊涂的立威廉、明道、炎亞綸等等,現在還有幾個人提起?

就連陸毅這種早期有過膾炙人口成名作的人,在爆款劇《人民的名義》中也成為了最不和諧的音符。
曾經哀嘆著“這是個看臉的世界”的人們發(fā)現,真正愿意讓人掏錢去電影院、去演唱會的,還是徐崢、黃渤、王寶強和張學友這些在外貌上并不是特別出眾的藝人。
《戰(zhàn)狼2》、《紅海行動》和《我不是藥神》這些要么制作精良、要么主題深刻的電影席卷了120多億票房,也足以說明:觀眾不是傻子,你可以忽悠他們一次兩次,但他們總有清醒過來的那天。
而楊冪的《寶貝兒》也果不其然地出現了票房、口碑雙撲街,上映到今天已經四天,票房只有2300萬,更加諷刺的是,影評網站上居然出現了豆瓣評分高于貓眼的奇觀:

當然,我相信人是會變化的,現在的流量明星小鮮肉們不一定只會原地踏步,也不一定只會靠臉吃飯,他們當中肯定有人會成長。
我看過郭富城年輕時的電影,那時候的郭天王顏值確實是無死角地帥,但也僅此而已,在年輕時所演的電影中,他的演技僵硬死板,怎么看怎么尷尬,可以說除了賣臉毫無優(yōu)點。

然而到了2005年,已經40歲的他憑借《三岔口》拿到了金馬獎影帝,實現了蛻變,十年后,再看他獲得金馬獎提名的《踏雪尋梅》,已經可以把一個沉默、固執(zhí)而又落魄的中年失意警察演繹得惟妙惟肖了。

所以,我相信,如今被人詬病的流量明星里總有人會實現積淀,如同郭富城一樣,從一個賣臉的小鮮肉,變成了業(yè)界公認的優(yōu)秀演員或者歌手。
只是,在流量明星的時代即將落幕之際,留給初代流量明星們,比如32歲的楊冪來說,時間不多了。

更多精彩文章,盡在飛碟說微信公眾號:feidieshuo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