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見多怪
少見多怪
謂馬腫背
見橐駝謂馬腫背
? ? ? ? ?東漢·牟融《牟子》
【原文】
牟子曰:“諺云:'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
【今譯】
牟子(牟融,東漢時期人)說:“諺語云:'少所見,多所怪,睹橐駝言馬腫背'?!?/p>
意思是因為少見,見識不廣,所以多怪,把不常見的事物看作是怪異的。
遇到常見的事物也感到奇怪,看到橐駝(駱駝)就以為是馬背腫高了,便說是馬腫了脊背。
【賞析】
有個人,從來沒見過駱駝,他也不知道有駱駝這種動物。
有一天,他外出時偶然見到一頭牲口的背上長著老大的兩個肉疙瘩,感到非常奇怪,情不自禁地大叫道:“快看哪,瞧這匹馬,它的背怎么腫成了這個樣子呢?鼓出來了兩個高高大大的腫包呀!”
這個人看見過馬,卻未見到過駱駝,偶然遇見了駱駝,還大驚小怪地認為那是匹脊背上長兩個大包的“怪馬”呢。
其實,他看到的是一頭駱駝,駱駝并沒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過這人從來沒有見過,才覺得奇怪罷了。
所以說,見識少的人,inexperience,見聞太少 having seen little,才會多怪,遇到稍不常見的事物就以為可怪,覺得很新奇 regards many things as strange,都要大為驚訝,a big surprise,大驚小怪。
見聞少遇事容易感到奇怪 gets excited easily “少見多怪”。
后常用“少見多怪”?嘲諷別人孤陋寡聞、見聞淺陋。
“謂馬腫背”、“見橐駝謂馬腫背”,看到駱駝就以為是馬背腫高了,把不常見的事物看作是怪異的,只因見識太少。
the less one sees,the more will be to wonder at.
后“謂馬腫背”、“見橐駝謂馬腫背” 用為諺語,比喻用自以為是的說法來解釋從未見到過的事物。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