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講《論語》(2)

一汪深藍(lán)的海
?從前有一汪深藍(lán),它,見證過世界上最真摯的誓言。每一座孤島都被它緊緊擁抱,每一聲祈禱它都輕輕托起給予依靠,它是詩人是畫家,它讓遠(yuǎn)方有了更多的向往,它讓向往有了具體的模樣,它不會說話好與不好全都接納,無論你怎樣對它,它都包裹著余暉和祝福一遍遍的奔向你腳下。這次我向清風(fēng)許愿愿你不再背負(fù)原本不屬于你的重?fù)?dān),當(dāng)未來的某一天,孩子問起山的那邊是什么時,我們還能說出那個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答案,希望從前還是從前你還是那汪深藍(lán)。
海是生命開始的地方
我覺得陸地結(jié)束的地方才是生命開始的地方。給大家講過35億年前,現(xiàn)在的所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都來自于這片海,還有為什么要看日出???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The sun,the moon and you.The sun is?for the day,the moon is?for the night,and you forever.浮世三千吾愛有三,日月和卿,日為朝,月為暮,卿為朝朝暮暮。日出的時候正好是太陽升起月亮消失的時候,恰如人生遇見你。
古代地名雅稱
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有人問你從哪里來?你可以這么介紹自己,在古代,每個地方都有一個雅稱,比如河南可以自稱中原人士;來自河北,自稱燕趙人士;來自廣東,自稱南粵人士;來自山東,自稱齊魯人士;來自山西,自稱三晉人士或者河?xùn)|人士;來自陜西,自稱三秦人士;來自安徽,自稱江淮人士;來自云南,自稱云滇人士;來自黑龍江,自稱上京人士;來自湖南,自稱瀟湘人士;來自天津,自稱是三會人士;在下三秦人士,請問閣下是誰?宇輝,那這位呢?這位是睡的“不醒人士”啊。
初見乍驚歡,久處亦怦然
??2000多年前,洛水河畔,曹子建落筆?!棒嫒趔@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fēng)之回雪。”洛神之美,驚鴻一瞥。人間滄海之后,依然美若初見。 200多年后,東晉畫家顧愷之將這絕美愛情描繪成一幅將近六米長的《洛神賦圖》。走入畫中體會這份愛,它是初見時驚飛的鳥,是顧盼之間流露出的傾慕,是不經(jīng)意攔住隨從的雙手,是分別之際留戀不舍的眼眸。
愛情從來沒有統(tǒng)一的模板,也沒有標(biāo)準(zhǔn)答案。它可以是“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也可以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也可以是“曉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也可以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山盟雖在,錦書難托”。不管哪一種,只要是你擁有的,都是最好的愛情。
值此七夕佳節(jié),祝大家擁之則安,伴之則暖。初見乍驚歡,久處亦怦然。
七夕表白文案
我喜歡花,更喜歡你抱著花走來的模樣;我愛看海,更愛看海時你落在我身上的目光;你不懂浪漫,卻從未讓我操心過柴米油鹽;我記性不好,但有關(guān)于你,我過目不忘。玫瑰你拿才好看,風(fēng)景和你看才浪漫,因為重要的從來不是花兒和風(fēng)景,是偏愛,是掛念,是初見怦然,是久處不厭,是專屬于我們的儀式感。七夕將至,人間浪漫,愿你們深情繾綣,喜樂平安。滋味在舌尖,有味是清歡。
董宇輝講《論語》(2)
《論語》不僅是孔子和他弟子一些語言的記錄,它其實更重要的是一種價值觀和判斷力,它牽扯到他們一些政治上的理想,還有個人的修養(yǎng),還有交友,還有學(xué)習(xí)??鬃咏o你講如何做一個君子,他說君子有九思,“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就是你想這九個問題,做完這九個你就是一個君子??磫栴}是不是看得真實,看得清楚,看得通透,借我借我一雙慧眼,讓我把這紛紛擾擾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就這個意思,他在沒有看到真實情況前提下不發(fā)言,不評論,不表示意見。聽的時候是否聽清楚,然后你的臉色是否對于別人來說是溫和的,不要給別人擺臉色,然后你的這個舉止是不是比較謙恭,然后語言是不是忠誠,做事情是否做到謹(jǐn)慎,有疑問的時候要向別人請教,憤怒的時候,你得考慮后患,最后一個得到利益的時候,你要想一想是否符合道義。所以你看他其實是很完整,很細(xì)致的給一個人提到的不同方面的要求。除了這個,我之前還給大家分享過論語里頭一個其實非常對我們有參考意義的一句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就是有人問他說我以德抱怨怎么樣?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說就是你如果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有一天別人對你好的時候,你應(yīng)該怎么辦?這不公平啊,對不對?所以他對于這個以德抱怨的態(tài)度,孔子其實不贊同,這其實是一個好事兒。他不贊同,這就阻止了很多人借著這個的角度去推崇一種絕對的道德主義。因為大家知道絕對的道德主義往往會形成統(tǒng)治對被統(tǒng)治階層的一種剝削,他既要讓你受盡苦難,最后還要求你孑然一身,什么都不得到,這是非常痛苦的。他要求你餓著肚子,然后還要要求你一心思忠,這是很難的。因為要求你身上全部都是神性的,同時又不給你人的生活基礎(chǔ),這是無理的。所以不要推崇絕對的道德主義,其實是一個人思想中非常難能可貴的地方,尤其當(dāng)他自己脫離了這個生存需求的時候,他得為這人考慮。所以他說以德抱怨不好,因為你要是別人對你不好,你還對他好,那別人如果對你好的時候,你應(yīng)該怎么回報他?所以這是孔子說的這個“以直抱怨”就是該怎么樣就怎么樣,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別人對你好,你都對他好,別人對你不好,該咋辦就咋辦?秉公執(zhí)法,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大家知道這里頭其實就討論了一個人的方法問題,還有一個人道德修養(yǎng)問題。在當(dāng)年美國的民權(quán)運(yùn)動的時候,社會上有兩個非常知名的人,一個叫做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另一個叫馬爾科姆.艾克斯,他講過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演講的標(biāo)題bullet or ballotg你是想吃我一子彈還是你給我選票,所以大家明顯能從后者看來他其實非常激進(jìn)的這種社會運(yùn)動方式,他很快就被人槍殺了。雖然后來這個馬丁.路德.金也被槍殺了,但是他們的這種思想影響了不同的人。后來印度甘地,他在領(lǐng)導(dǎo)民權(quán)運(yùn)動的時候,他怎么說的?他是no cooperation,no violence,非暴力不合作,但他不至于說你打我左臉,我再給你右臉打。在那個maximum x他的演講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叫做if you slap me ,I will?stab you說你要打我一巴掌,我就捅你一刀子,那明顯就是以暴制暴,以眼還眼。所以孔子沒有提怨的問題,他壓根不提這些事兒,孔子他不想討論很多沒有意義的事,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神奇的事情,玄幻的事情,神神鬼鬼的,他不想提這些東西。第一個他覺得提這些沒有意義,第二個他不想把大家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那些很荒謬,很荒誕的事情上去。他說以直抱怨,就是別人對你不好的時候,你該咋辦就咋辦,你報警,你秉公執(zhí)法,然后你用社會應(yīng)有的這個條件去辦。他沒有說以怨抱怨,他沒有說這個人打你一下,你捅他一刀,他沒有鼓勵這種行為,因為你一旦鼓勵這種行為,最后會變成什么?就會變成了,兩方互相的撕咬,把自己搞那么low跟他互相撕咬你,一旦跟他撕咬的時候你跟他也一樣,你也徹底失去了任何指責(zé)、或者是糾正他的這個道德優(yōu)越感。所以不能以怨抱怨,就是他low你不能跟他一樣,你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你是有自己的訴求的。你可以直報怨,該咋辦就咋辦,但是以德報德,就是別人對你好,你也對別人好,所以他的很多觀點其實在生活實際中對我們來說其實是有這個參考作用的。然后孔子有一句話叫做“巧言令色,鮮矣仁”就是如果一個人花言巧語,然后臉色諂媚的話,這個人大概就是一個沒有仁德的人,往往人品差。因為大家身邊可能會見過這種人,就是說話就挑你喜歡的說,然后第一次見你都不怎么熟悉的時候,就特別笑得跟花兒一樣。這種人往往人品很差,因為他往往對上諂媚或者他是有求于人的時候?qū)θ司吞貏e的逢迎,就不自然不舒展,不真實,不正常,因為他不舒展,不自然,所以他其實是長期偽裝的,他可能是善于偽裝,但他確實是長期偽裝,一個人長期擰巴就變態(tài)了,所以這種人時間長了,他們內(nèi)心不健康,他的逢迎和諂媚別人的這些消極情緒壓抑著內(nèi)心,久積于內(nèi)心之后他要加倍的奉還給另外一些人,他要冷暴力或者施暴于別人,所以他是兩面人,媚上欺下,就是巧言令色的人。然后孔子說這種人不行,這種人就沒有仁德,你不要看他只討好你,他如果一視同仁,這個人是有修養(yǎng)的人。這個人如果只對一些人好,對一些人差,這人不行。做人不真,做人不真的人,他做事就不會成。他所說的巧言令色是刻意的歪曲事實或者刻意的改變自己原則去逢迎討好別人,而不是說你說話的時候注意這個咬文嚼字,這不是。就是如果你說話只是咬文嚼字,你說話只是這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然后為人性僻耽佳句,只是想寫那種經(jīng)典的小句子,這個不是。這個咬文嚼字,只是你對自己的語言輸出質(zhì)量、精彩程度的一種關(guān)注。它所說這個巧言令色,不是說文采和修辭上的,而是一種迎合,一種奉承,因為這個時候你要奉承別人,必然要委屈自己,你可能要歪曲事實,然后要改變原則。當(dāng)你在掩飾真情,一味去討好別人,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的時候,你大概率就不真實,你大概率就不舒展,不自然,最終導(dǎo)致我剛所說的變態(tài)。所以最好的狀態(tài)是什么?就是一視同仁,不分薄厚,不要因為對方的級別職位,或者年齡或者是性別,然后改變對人的態(tài)度,如果對誰都一視同仁,不分薄厚,然后都同等對待,落落大方的時候。你就能做到他所說的仁,什么叫仁,叫一視同仁?就是這個意思,獲得一種公信力。還有一個就是子禽問子貢,說孔子到一個地方,他是咋了解當(dāng)?shù)氐倪@些社會現(xiàn)實的?求之與?抑與之與?“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笔撬约簡杽e人還是別人來給他講,然后這個時候子貢說:師傅到一個地方迅速的了解這個地方的民風(fēng)、國政這種事實他是怎么得來的?“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就是孔子得知那些事無巨細(xì)的事情不是靠打聽,也不是靠別人給他講,他是靠著溫良恭儉讓已得知,就是說孔子到一個地方之后迅速能了解這個國家的問題,然后最終能反饋給國君一些他治國的這個方案,他不是靠打聽情況,他是靠著做到溫良恭儉讓。這個其實對于我們來說有一種什么啟迪呢?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在工作場合或者是我們個人發(fā)展中,你常常關(guān)注不到,或者你看不到這個真實的問題,因為我們身在其中。就是只緣身在此山中,所以你看不到問題的真貌,那為什么你身邊的人不給你講事實呢?可能因為你不想聽事實,可能因為you turned a blind eye or your turned and deaf ear to the fact to the truth,因為你只想聽好話,因為你脾氣暴力,因為你時常不近人情,因為你賞罰不分,因為你曲直不辨,所以時間長了之后,人就不愿意跟你講真話。講啥你就是發(fā)脾氣,我怎么跟你講這話?有這種感覺嗎?為什么孔子的溫良恭儉讓就能得到一個真實的反饋呢?“溫”就是溫和,他不尖銳,不激烈,不刺激,不偏激;“良”就是植根于內(nèi)心的一種善良,深植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跟誰相處都舒服,“恭”就是一種謙恭和睦與人結(jié)善,廣結(jié)善緣。“儉”第一個當(dāng)然是對于行為上有克制,分寸感,就是現(xiàn)在人所說的邊界感,你別瞎指手畫腳,還有一個就是生活上相對來說勤儉節(jié)約,不奢侈,不浪費(fèi),不窮奢極欲;“讓”就是謙讓??鬃由钤诮o禮崩樂壞的時代里頭,我們其實也生活在一個過度鼓勵競爭而不推崇合作的時代,所以在這個時代里頭很少能夠先人后己,往往都是你讓后讓我先來,所以人和人之間沒有善意,沒有信任,也因此沒有合作,只有競爭,越是在這種時代里頭謙讓才成為了一種貴族一般的氣質(zhì),非常高貴的氣質(zhì)。就是孔子做到了這些之后,他就能知道那些因為跟他行為不一樣的,肯定大概率來說是有問題的,還有一個如果你在生活中能做到這樣一個人的時候,別人也愿意信任你,也因此什么都會講,主動來講給你聽,不需要你問他。就是一個人也可以有公信力的,你發(fā)現(xiàn)你身邊會有些人他品行端正,靠得住,你就會什么都愿意跟他說,他說的話你也信得過他,不用再進(jìn)行二次的審視,然后他做的事你也相信他應(yīng)該是處理的得當(dāng)?shù)?,?yīng)該是事出有因的,你不會急于去責(zé)備他。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當(dāng)你能做到這樣,你這個人因此具有一個公信力,你這個人就像一個權(quán)威部門兒一樣,你能獲得別人的信任,你就能獲得別人的好感;你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你就能獲得別人的資源;你能獲得別人的欽佩,你就能獲得別人的贊美。所以你看孔子到一個國家,如何迅速知道這個國家的問題呢?靠做人。就是儒家的東西,后來就很多人抨擊,說儒家的東西全部都是做人的,這個方法根本沒有做事的具體的思路。大家忘了,做事先做人或者做人就是做事,你發(fā)現(xiàn)做人做得特別成功的,事一般都能做好。但是這個跟西方的一些價值觀也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們尊崇的什么?是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我覺得這些其實不僅是個人修身,在很多職場管理里頭也能用到。還有一個大家也聽過,就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這句話很經(jīng)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要發(fā)愁你沒有職位,而是你擔(dān)心你配不配得上這個職位,你有沒有能夠安身立命的那些能力,他們不要擔(dān)心別人不知道你自己,你應(yīng)該擔(dān)心的是你值不值得別人了解你身上有沒有具有那些想讓別人認(rèn)識你的那些品質(zhì)。這個其實也很有意義,就是因果關(guān)系要講清楚,就是他是因為得到了一個職位而得到人的尊重嗎?還是因為他本身有優(yōu)點而尊敬他的?是優(yōu)點。所以這就是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就是不要擔(dān)心你沒有那個職位,你應(yīng)該擔(dān)心你配不配,值不值,就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沒有那個人品,沒有那個三觀,沒有那個遠(yuǎn)見,你得到那個職位,大家也說你是關(guān)系戶,大家也說你是靠巴結(jié)領(lǐng)。其實這是一種很真實的現(xiàn)象,所以把因果關(guān)系要搞清楚,哪個先哪個后。如果你沒有修煉到位,這個時候你還去追求職位,那你就得只能想方設(shè)法,然后呢就只能巴結(jié)、逢迎,就只能投其所好,而不是修煉自己,那即使你得到了,人也說你徒有虛名,說你名不副實,所以職位是結(jié)果,或者職位不重要,他水到渠成,就是如果你自己其他都夠了,能力也修煉夠了,然后你的能力受到了廣泛的認(rèn)可,你的人品受到了廣泛的尊敬,你的三觀也受到大家共同的一種擁戴,那這個時候你可以是一個無冕之王,其實無冕之王我覺得也能接受,無所謂了 在哪兒都行。所以大家會發(fā)現(xiàn)中國人很認(rèn)同德不配位,必有災(zāi)殃,不長久。但是如果你能力有的話,你就不會患得患失,立身之本更重要,在哪都不怕,所以這句話其實給我們一個啟示就是啥?就是多用來修煉自己,少去每天眼睛巴巴的追求那些你自己控制不了或者超越Out of your rich.你能力之外的事情,結(jié)果不重要,要把因果關(guān)系搞清楚,無冕之王其實才是更牛的一種存在。